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局直小学数学组组长
课标要求及分析:
与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图形与变换”单元相比较,修订后的教材“图形的运动(一)”单元依据《标准(201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为:不要求画出图形的对称轴,删掉了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作图内容以及在方格纸上判断图形平移几格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后移至第二学段学习。
鉴于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以及《标准(2011)》的要求,教材注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以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图形的运动这样的抽象概念,不管是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还是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教材都首先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对称现象、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的实例,再过渡到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平移等,体现了数学学科特征。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9页例1相关内容。在通过观察与操作积累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教材在多处体现了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落实,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学习抽象的图形知识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而观察与动手操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教材多次加以利用,如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通过移一移、用学具模型画图等感受图形的平移;通过制作陀螺并转一转,感受点的旋转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机会,在观察与动手操作中进行思考和发现,直观感受图形运动的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习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经历操作、观察、想象、交流等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剪刀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场吗?老师今天带大家去游乐场,看看能发现什么?
生:(1)游乐场的小朋友玩得真高兴啊!(2)游乐场有滑梯、旋转的小飞船、在轨道上跑的小火车、高空缆车和大风车等。(3)还有蜻蜓和蝴蝶。(4)还有一块卡通表呢。……
师:大家观察得真细心,发现真多!你们知道这幅画面里蕴含着很多的数学知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轴对称图形》。
【点评:根据新课标要求,导入环节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提出问题。并借助多媒体再现多姿多彩的童话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美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一)观察体验,感受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1)【出示教材29页最上面的图】你看,这里有在游乐场上出现的蝴蝶风筝,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天安门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4)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课件演示)【板书:“对折”“完全重合”】
2.列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1)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你能举例说说。
(2)学生自己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3)欣赏对称的图形:建筑物、京剧脸谱、雪花、民间剪纸……
【点评:新课标中提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去寻找、赏析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这样,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轴对称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认识对称现象,理解“对称”的含义。
像图中的青蛙、蝴蝶、天安门、京剧脸谱……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点评:利用学生熟悉的树叶、蝴蝶、蜻蜓等图案,创设故事情境。在引出“对称”的概念后,呈现给学生一些对称的实物画面,并动态显示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丰富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体验,认识对称。
1.教学例1。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现在,假如你是一位平面图形设计师,你们能运用轴对称的知识用一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同学们拿出桌上的一张彩纸,跟小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师生合作,将易错问题自己呈现。)
(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
(4)展示上衣图案,放磁扣,强调先对折,再画、剪。
师:你还能用这种方法剪出其它图案吗?(强调先对折?为什么?)
(1)学生操作活动 (2)集体展示评价
【点评:实践操作应该是学习数学的根本,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使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过程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所以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2.认识对称轴。
师:你们知道图形中间的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什么吗?(生说师板/师直接说)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师板演画对称轴的方法)
(1)学生在自己刚才剪出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
(2)交流评价。
(3)对称轴练习题。
【点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将一个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的图形是一样的”这一本质特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学生在剪对称图形的过程中,经历了折、画、剪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左右两边是一样的”含义,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粗略感知上升到精细化。】
三、游戏巩固,运用新知。
师:同学们,生活中还真有很多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形,这里有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辨认的?
1、(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题)
【点评: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直观认识及辨别方法,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归纳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 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课件配乐展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点评: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的同时,伴着优美的音乐,走进生活中的对称世界,不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领略到那无处不在的对称美。】
五、板书设计
总体点评:
《认识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借助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教材没有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严格的教学定义,只是让学生通过直观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即沿对称轴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树叶、蝴蝶和天安门广场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是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主题图导入,让学生发现图中的轴对称图形:蝴蝶、蜻蜓、卡通表,直接出示课题《认识轴对称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后课件出示树叶、蝴蝶、天安门、蜜蜂图,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不能用很准确的语言描述“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着急,牵引的过多。其实,教师可以放手,让孩子自由发挥,发现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
课上,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树叶、蝴蝶、蜻蜓等图案,创设故事情境。在引出“对称”的概念后,呈现给学生一些对称的实物画面,并动态显示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丰富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再欣赏对称的图形:建筑物、京剧脸谱、雪花、民间剪纸……这样,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轴对称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将一个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的图形是一样的”这一本质特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学生在剪对称图形的过程中,经历了折、画、剪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左右两边是一样的”含义,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粗略感知上升到精细化。最后,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直观认识及辨别方法,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总之,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的课前准备,优质的课堂教学,使这节课顺利完成,学生的能力在本节课有了提高和发展,教学效果很好。
论文作者:李豫 孙洪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图形论文; 轴对称论文; 对称论文; 学生论文; 对称轴论文; 能力论文; 生活中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