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国际化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企业国际化衡量标准的探讨
按照巴克利、邓宁、丹尼尔和布莱克以及苏利文的观点,国际收入是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最重要、最有说服力的指标。依据这一理论,美国《工程新闻记录》(NER)根据工程公司国际承包收入的金额高低进行排名,以此确定全球最大的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公司。但仅靠国际销售收入这一单项指标并不能准确、全面地衡量一个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联合国跨国公司和投资司采用三个主要指标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一是海外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二是海外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重;三是海外雇员占总雇员人数。用公式表述为:
国际化程度指数=(海外资产/总资产+海外销售收入/总销售收入+海外雇员人数/总雇员人数)/3×100%。
这种计算方法考虑了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主要因素,简单易行,是目前衡量企业国际化较为通行的方法;但没有考虑利润来源、研发分布等等重要因素,因此仍不够全面。
美国学者苏利文认为,衡量一个公司的国际化程度应从结构特征、绩效特征、态度特征三个方面入手,包含5个指标:一是海外收入占总收入比重(FSTS); 二是海外资产占总资产比重(FATA);三是海外子公司占子公司总数比重(OSTS);四是高级管理人员的国际经验(TMIE);五是海外经营的心理离散程度(PDIO)。用公式表述为:
企业的国际化程度=(FSTS+FATA+OSTS+TMIE+PDIO)/5×100%
他后来又补充了研发集中度、海外利润占全部利润比重、出口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重、广告集中度等4个指标,共9个指标。这些指标比过去更加细化和准确。Sullivan从多个方面衡量企业的跨国程度在理论方面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有些指标无法量化。
综合多种观点,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刘绥丰和江洪彬(2003)构造了一个矩阵模型:
因素所有权优势 区位优势 内部化优势
海外收入/总收入 设备/材料流通
绩效海外销售/总销售海外职员/总职员 财务管理
海外利润/总利润 市场
技术特长 人力资源管理
结构海外资产/总资产海外子公司跨国经营方式
海外分支机构 项目管理结构
高级管理人员的海外经营的心理
态度国际经验与宿主国关系 离散程度
1987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多兹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体化反应模型。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因素应考虑:多国顾客对企业的重要性、多国性竞争者的出现、投资密度、技术密度、降低成本的压力、普遍性需要、获得原材料和能源等因素。针对上述因素,企业采取不同的反应战略主要有:考虑顾客需要差异、分销渠道差异、替代品可获得性和做适应性改变的需要、市场结构的变化、东道国政府需要等。
我国学者鲁桐提出了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蛛网模型”(图1)。从跨国经营方式、财务管理方式、市场营销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本、以及跨国化指数等6个因素来考察企业国际化程度。图中ABCDEF围成的面积反映了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虚线部分反映了企业国际化中的畸形发展。
图1 企业国际化蛛网模型
综合来看,如何衡量一个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仍在不断探讨和发展之中,没有唯一的标准。但可以看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国际化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国际化衡量标准的探讨也正在朝着更加全面、细化和量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