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欧贸易顺差分析_反倾销论文

中国对欧贸易顺差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中国论文,贸易顺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21世纪后,中欧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发展很快,双方均表示对于维护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给予高度重视。近年来,尽管中国同一些欧盟成员国的关系出现了一些波折,但并没有动摇中欧合作关系的大局。

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统计数据,1996年至2004年间,欧盟15个老成员国同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均保持在13%以上,最低13.69%,最高15.44%。2007年,欧盟15国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1.09%,比2006年增长了21.4%,欧盟27国则占到了中国进口总额的11.61%①,比2006年增长了22.4%。2008年前10个月,欧盟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同时,欧盟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市场。2008年前10个月,中国出口到欧盟市场的商品总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52%(向欧元区的出口占15.2%),超过向北美地区的出口(19.2%)。②

图1 2004-2008年中国-欧盟双边贸易状况 (单位:亿美元)③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编制。

近年来,欧盟是中国外贸顺差的重要来源地。2005年,中国对欧盟贸易获得顺差701.2亿美元,占当年中国贸易顺差总额1018.8亿美元的68.83%;2006年对欧盟顺差916.6亿美元,占当年顺差总额1774.6亿美元的51.65%。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217383301万美元,同欧洲的进出口额为42756587万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19.67%(其中同欧盟27国的进出口额为35544541万美元,占同欧洲贸易额的83.13%,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6.35%)。同期中国出口总额121801452万美元(其中向欧盟27国出口24449392万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07%),进口总额95581850万美元(其中向从欧盟27国进口11095152,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1.61%),同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是2621.96亿美元(其中同欧盟27国的贸易顺差是1335.42亿美元,占中国顺差总额的50.93%)。④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2008年1-10月份的数据,中国对欧盟27国顺差达到了1340.2亿美元,(占当期中国贸易顺差2159.93亿美元的62.05%),同比增长23.2%⑤。在当期中国获得贸易顺差的10大来源地中,欧盟的荷(第3位)英(第4位)西(第5位)意(第6位)四国位列其中,占当期中国外贸顺差总额的37.75%,占当期对欧盟顺差总额的60.84%。

一 中欧双边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中欧贸易中的中方巨额顺差引起了欧盟方面的高度关注,成为中欧关系中一个敏感的领域。本文认为,如果仅仅从双方贸易的数据来观察,可能会影响更深入地考察双边贸易关系。导致中欧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必要对双边贸易数据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一)中国的出口仍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业品贸易已经成为主要类别。但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对欧出口产品仍以低附加值的轻纺和机电产品为主,而从欧盟进口的则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及高科技含量产品。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2005-2008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中,欧盟向中国出口的主要是用于加工贸易的中间产品,而中国向欧盟出口的则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即便是机电产品也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表1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2008年中国对欧洲贸易所得顺差的主要来源。

编制表1选择的标准是贸易方式下,选取总值,以及一般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此三项占当年中国出口总值的94%)4个项目,各类别对欧洲贸易顺差占中国对欧洲贸易顺差总额对应项的比重4.5%。根据前述标准,第十六类(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占据突出位置:其贸易顺差占到中国对欧洲贸易顺差总值的49%,然而其中的一般贸易所获顺差只占中国对欧洲贸易一般贸易方式下顺差总额的7.64%,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方式下的顺差则占中国对欧洲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方式顺差总额的58.35%,进料加工贸易方式更占到了对欧洲进料加工贸易方式顺差总额的73.48%。2008年,第十六类商品对欧洲的贸易总值在中国对欧洲贸易总值中的比重达到了10.35%,是所有对欧洲贸易商品类别中最大的,其次是第十一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占中国对欧洲贸易总值的3.38%)、第十五类贱金属及其制品(2.14%)。唯有这三类是我国对欧洲贸易超过2%的。但从图2可以看到,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在第十六类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中国对欧洲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机电产品在贸易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出口优势仍然是建立在劳动要素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但已经提升为高技能的劳动密集型,有能力进行具有较高水平的加工装配工作。因此,在中国对欧洲的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相当多的情况是依靠加工贸易获得顺差的。例如表1显示的第十七类和第十八类,在一般贸易下中国处于逆差地位,但在这些类别的“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贸易方式下却处于顺差地位。这两种贸易方式在贸易总值中所占很大,从而导致中国在这些类别的贸易中总体上处于顺差地位。

中国产品是以数量巨大的低价值商品换取了大量顺差。表明了中国工人正在努力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同时也为未来更多的进口国外产品在创造条件。对此应当允许正在发展的中国逐步积蓄购买力,进而逐步扩大从欧盟的进口。与此同时,中国-欧盟高度发展的贸易关系对于提高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欧洲人更好地配置生产要素提供了条件。所以说,在看到中国获得大量顺差时,可能还不仅需要看看其背后劳动者为此付出的辛劳是多少,还需要看到欧盟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

(二)在华外资企业是对欧贸易的重要力量。

外资企业在中国对外贸易以及获得的顺差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方面,我们无法完整、确切地收集到整个欧洲、欧盟公司在华投资设立企业的数据,不能进行精确的描述,但可以从相关数据中进行推断。(参见图3)

从图3中可以发现,外资企业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了50%,在2002年到2008年,最低为52.20%(2002年),最高达到58.30%(2005年),反映出与中国出口同步增长的态势。中国的进口中也有类似情况。与此相关的是,中国外贸出口中加工贸易(包括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也达到了50%左右。中国外贸的这一特征是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是中国外贸发展中发挥劳动要素比较优势的需要,也符合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需要以及其他各类来华投资资本的需要。

从表2中可以观察到,这些在华外资企业出口的产品相当一部分进入了欧盟市场,说明了外资企业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截止2005年,在华欧资企业已达2.4万家,投资500多亿美元。欧盟投资者因进入中国市场,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了有利的地位。2005年,飞利浦中国公司的销售额达30亿欧元,占其全球份额的10%;西门子中国公司销售额达53亿欧元,占其全球份额的7%。⑥这些在华外资企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跨国公司)经过相当时期的发展,已经在中国建立了有效的运营平台,它们进口资本货物和高附加值部件,将其在中国以很低成本加工和装配成最终产品,其中很大一部分再从中国出口到最终的目的地。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亚洲的其他国家已大量向中国提供外购产品,这也就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与美国和欧盟有着不断增长的巨额贸易顺差,而与日本以及中国在亚洲的其他一些重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却是逆差,同样也反映了中国在国际加工价值链中的地位。

从另一角度考察,有相当一部分的在华外资企业(包括欧资企业),其产品并不向世界市场出口而是面向中国国内市场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投资替代贸易效应的表现方式。如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1998年对欧盟在华投资企业(807家)的调研结果显示,欧盟在华投资企业出口比重在50%以上的占22%,出口比重在20%-50%的占7%,出口比重在0-20%的占15%,而56%的则完全没有出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欧盟贸易的平衡状况。欧盟在华企业以中国国内为主要市场的占59%,以出口欧盟为主要市场的占19%,以出口亚太地区和北美地区的分别占15%和7%。⑦另外,欧盟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这实际上是一种以投资代替贸易的方法。

(三)欧盟内部市场与中欧贸易。

欧盟成员国的对外贸易历来分为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对外部国家的贸易两块。欧盟内部大市场对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欧洲共同体建立以后,共同体的内部贸易一直是成员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3可以看到欧盟各成员国对欧盟内部贸易的不同贡献度,按照各成员国在欧盟内部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即对欧盟内部贸易的贡献,可以将各成员国分为四个层次。

在欧盟内部的贸易,德国占据最重要层面,其贸易份额超过欧盟内部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对于欧盟对外贸易流向具有重大影响。法、荷、比、意、英五国位于欧盟内部贸易的第二层面。法、意、英不仅是欧盟内部的重要经济体,也是世界级的大经济体,这些国家的贸易流向也对欧盟产生重大影响。荷兰和比利时从人口数看属于欧盟内的小国,但贸易是这两个国家经济的重要部分。同时,荷兰是欧洲的航运中心,比利时则位于欧洲的地理中心,使这两个国家的贸易发展获得有利条件。这五国的进出口占了欧盟内部进出口总额的48.41%,连同德国,六国在欧盟内部贸易中占据了69.61%的份额。

对于欧盟成员国来讲,内部贸易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对欧盟外部国家的贸易。欧盟内部贸易占其成员国的比重都达到了50%以上,事实上欧盟各成员国中对外部国家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几个国家,另一些成员国如葡萄牙、卢森堡、比利时、丹麦等,贸易的地理流向可能更多的集中于内部市场。总的看来,中国-欧盟贸易主要是集中于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与荷兰。例如在2007年中国与欧盟27国的贸易总额为3561.5亿美元,其中前述六国与中国双边贸易额达到了2659.1亿美元,占中国与欧盟27国双边贸易总额的74.66%⑧。如果有更多的欧盟成员参加到同中国的贸易中来,无论是对于欧盟还是对于中国都是有益的。

与此同时,参与中欧贸易的企业不对称也是导致贸易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参加中国对外贸易的企业,除了前述外资企业以外,还有国有企业和大量的私营企业。2008年1月中国的私营企业外贸出口242.7亿美元,占当月中国出口总额的22.14%,比2007年同期增长46.2%;2007年私营企业出口达到238亿美元,占总额的19.61%,比上年增长44.9%。⑨这些私营企业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对欧出口,并且将比较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与此相对应的是,欧盟参与对华贸易的主要是大企业,大量的小企业则主要是在欧盟内部参与贸易活动。这同欧盟的内部统一大市场有着密切关系。

二 发展中国-欧盟经贸关系要克服的困难

1975年,欧共体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8年,双方签署了第一个贸易协定。1979年双方签订了纺织品协定,1980年欧方决定向中国提供普惠制待遇,中国商品因此可以部分享受免税或减税的待遇进入共同体市场。1985年中欧双方签订经济与贸易合作协定,重申积极发展经济技术合作是双方共同的愿望,要促进经济合作的逐步扩大,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双方的贸易关系并使之多样化。1995年7月5日欧盟发表了“欧-中关系长期政策”,1996年11月提出了“欧盟对华新战略”,1998年进一步提出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这一系列文件的核心内容就是将欧中关系确定为欧盟亚洲新战略的核心。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到21世纪,又有了长足发展。双方的关系从“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到“成熟的伙伴关系”,再到“更紧密的伙伴关系”,由欧盟单方面向中国提供普惠制待遇,到要求中国承担“扩大的责任”。欧盟已经认为它与中国的关系是一种“竞争与伙伴关系”。中国作为一个秉持和平发展理念,正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努力承担与自己的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

作为一对长期保持着良好关系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对方在世界上的作用是有利于多极化世界形成与和平发展的,也是符合各自根本利益的。但是中欧双方的合作也并非一帆风顺,存在着一些阻碍双方经贸合作发展的问题。

(一)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截至2008年2月底,全世界已有77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其中包括澳大利亚、瑞士、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但将中国作为更紧密合作伙伴的欧盟却至今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对于一个经过了30年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家,其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成就应当得到正视。中国在2001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正式成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成绩。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人民大众所能够承受的强度稳步达到预期目标,保持中国社会的稳定,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不仅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中国对世界经济作出的最大的贡献。实践证明,中国所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中国正在不懈努力,继续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加强双方合作的长远眼光看,欧盟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是一个互利共赢的举措。

(二)动辄反倾销不利于欧盟全局利益

反倾销是世界贸易组织赋予成员方的一种合法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保障手段,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可能殃及无辜,也会伤及自身。近年来,中国企业是欧盟反倾销措施的主要对象之一,截至2007年12月31日,欧盟共对中国产品发起137起反倾销调查案件,⑩2007年欧盟在全球发起9起反倾销调查案件,其中针对中国产品的有6起,对中国反倾销立案比例达67%。2008年,中国又有6种产品受到欧盟的反倾销调查。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2009年1月8日发布的新闻说,2008年,欧盟先后对我冷轧不锈钢板、蜡烛、钢绞线、盘条、无缝钢管、铝箔发起6起反倾销调查。此外,欧盟还对我钢铁接头、皮鞋、糠醇、活页环发起4起反倾销日落复审。(11)

在反倾销措施的具体应用上,欧盟的一些做法受到了广泛质疑和批评。2006年2月16日出版的德国《经济周刊》刊载文章指出,单是反倾销调查的威胁就足以赶走外国商人,因为一些销售额不大的外国商人无法支付昂贵的律师费。文章引述美国经济学家布鲁斯·布罗尼根和托马斯·普吕萨的警告说:“反倾销已成为最大的贸易壁垒。”由于欧盟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因此反倾销调查时,以替代国标准来衡量中国产品的成本,是欧盟对华反倾销时常见的,文章引述德国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的贸易专家德安·斯平南格的观点说:“他们可以捏造出对自己最合适的数字。”(12)

在欧盟的反倾销规则中不仅规定了通常的三项条件,还强调要“符合共同体利益”原则,强调既要考虑受倾销影响企业的利益,还要考虑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然而在欧盟的反倾销实践中,这一原则的应用似乎并未落到实处。笔者在另外一项针对欧盟反倾销效果的研究中,根据欧盟方面公布的数据作过计算,得到的基本结论是,欧盟的反倾销活动,仅仅是使提起反倾销调查申请的企业得到了实惠,但却让使用受反倾销调查和制裁的产品的下游产业及消费者受到了损害。这说明欧盟的反倾销行动在使中国企业受到损害的同时,未必使欧盟得到更多的利益。

在农产品贸易中,欧方对自己的农业给予巨额补贴,同时再对别国的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行动。这种做法的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世界银行在《2004年全球经济展望》中指出,由于共同农业政策的保护,欧盟各成员国农民的收入增长很快,“荷兰农民的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0%,丹麦是175%,法国是160%,希腊可能是75%”。(13)但与此同时,欧盟的反倾销措施却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农民的合法利益。新华社2006年3月8日的一则报导说,“欧盟委员会一个月前发布公告,正式对中国销往欧洲市场的冷冻草莓发起反倾销,由于以美国的产品成本作为参照,这意味着要征收比现在高数倍的惩罚性关税。这实际上等于把中国草莓踢出了欧洲市场。……2005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不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农村地区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仅为32.9%。可是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增加了中国农民增收的难度,阻止中国农民从出口贸易中获得好处。经合组织2006年发表的一份报告说,欧盟国家高度保护自己的农业,向农民发放的援助和补贴平均占农民总收入的34%,美国为20%,日本为58%。而中国只有6%。”(14)

(三)关于知识产权保护

在中欧贸易关系的发展中,中国产品经常受到欧盟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指责。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不仅发布了多个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而且强调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活动纳入日常工作中,采取行动让每一个公民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对欧盟而言,在知识产权方面应该重视中国政府的努力及其产生的效果,而不是横加指责,甚至以此为借口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这方面,欧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中国进行帮助,以提高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例如,同中国的大学合作,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课程和研究工作就是一条可行的举措。

(四)苛刻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双方利益的损害

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以及保护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要求,在国际贸易中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或者认证程序有其合理性。这也得到了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TBT协定的认可,因此可以称之为“合法”或曰“合规”的。但是,由于这些措施对于商品进口有着明显的遏制作用,因此也往往被称之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笔者认为,从长远发展看,严格的技术标准有助于提高生产水平和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但如果不区分轻重缓急,不采取渐进式的方法达到目标,就可能适得其反,给贸易伙伴带来重大利益损失,对己也未必有利。欧盟在制定严格的技术贸易措施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但同时也被指责为是“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苛刻”一词描述了“欧盟标准”超出实际需要的程度和不顾发展中国家所能够达到的水平的状况,其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

繁杂的标准体系是技术性贸易措施转变为壁垒的关键因素,可以对出口国的出口产品产生重大影响,使这些产品丧失竞争能力,阻碍了这些产品的进入市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损害尤其重大。这些苛刻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经实现了将自愿性措施向强制性技术法规的转化,所有进入欧盟的产品要通过CE、CS等产品质量认证;影响范围日趋广泛,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种类已达2500多种,其涵盖的范围日趋广泛,不仅涉及初级产品,而且牵涉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涵盖了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要求越来越高,如欧盟的WEEE和RoHS两项环保指令,将10大类102种产品纳入有害物质的限制管理和报废回收管理,对中国三分之二的机电出口产品造成重大影响;内涵越来越丰富,发达国家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地以知识产权为支撑,或直接以知识产权构筑技术壁垒,特别在高新技术领域,如DVD、彩电、电池、手机、数码相机等遇到的问题都反映了这种趋势,每类产品、每项标准、每种技术壁垒措施背后,知识产权都成为其重要支撑。这些都显示了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新特点。

中国是欧盟苛刻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受害者。欧盟设立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涉及的产品种类多、行业广,削弱或部分抵消了中国出口产品的优势。它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准入。我国企业遭受的直接损失包括产品被进口国海关扣留、销毁、退货、产品被降级降等、取消订单、进口国新法律出台导致企业市场丧失。二是价格竞争力。为达到市场准入门槛,企业必须增加投入,包括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包装及标签更换、专利引进、人才培训等多方面,势必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了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尤其突出的是出口企业额外发生的检验、检疫、滞港及各种手续费。由于国内商检部门测试、评估的技术和标准得不到进口国或进口商的认可,在出口贸易过程中,进口国或进口商往往会指定国外认证机构认证,费用非常昂贵,直接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中国所遭遇到的来自欧盟的(还有其他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正在使中国的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受到严重威胁。

(五)为双方中小企业了解对方提供帮助

在中欧贸易和经济合作中,中小企业的力量尚待进一步发挥。中国的一大批中小型的民营企业是对欧贸易的重要力量,但仅处于提供商品,通常并没有在欧洲市场拥有直接的销售渠道。欧盟方面的对华贸易则基本是大企业的天下。扩大中欧贸易和经济合作,帮助双方中小企业更好地了解对方,是一个应当重视的问题。欧盟众多的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对中国及其市场有更多的认识。欧盟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其技术、资金和管理理念,同中国的中小企业进行有成效的合作,并在这种合作中获得利益。

另外,欧盟是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但占其资本输出的比例仍然是很小的,根据中国商务部在2007年9月28日发表的数据,2004年欧盟在华投资额(51.94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吸收外国投资额的8.61%)仅占其资本输出总额的0.94%,(15)主要来自于德、英、法、荷等国(此四国2004年在华投资占中国吸收外国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6.89%)。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外国资金。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平衡的背景下,中国-欧盟的合作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例如,服务贸易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和配套产业。随着中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应该是欧盟资本的潜在投资场所。

三 结论

在拓展中-欧经济合作领域的时候,必须特别注意贸易保护主义的干扰。目前,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发展成为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影响着全球实体经济。欧盟经济在危机的冲击下正在进入下滑通道,据欧盟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12月份欧元区失业率由11月的7.9%升至8.0%,为2006年11月份以来最高。欧盟27国失业率也由11月的7.3%升至12月的7.4%。欧盟委员会预测,2010年欧元区失业率将达到10.2%,将是1998年以来首次超过10%。(16)欧元区经济事实上已经进入衰退。严重的经济下滑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将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土壤。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外贸尤其是出口在一段时间里仍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在这场可能持续相当时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中,中国的出口企业应对这场危机,乃至于应对来自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更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如做好环境保护、保证企业运作符合国际通行规则、保证员工获得合理收入等工作,避免被有关国家以违反有关环保法规、通行规则为由,阻碍中国产品出口。

注释:

①根据中国海关公布数据计算。

②中国商务部公布数据,参见商务部官方网站http://zhs.mofcom.gov.cn/tongji.html.

③2008年数据仅为1-10月数据,所有欧盟数据均包括27国。

④根据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公布数据计算。

⑤参见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zhs.mofcom.gov.cn/tongji.html.

⑥于广洲:“共同发挥比较优势抓住机遇实现共赢”,参见中国驻欧盟使团网站http://www.fmprc.gov.cn/ce/cebe/chn/sgxx/t263517.html.

⑦转引自“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研究”课题组:“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12期。

⑧根据中国商务部欧洲司统计数据计算,参见http://ozs.mofcom.gov.cn/date/date.html.

⑨参见中国商务部综合司数据,http://zhs.mofcom.gov.cn/aarticle/Nocategory/200803/20080305443203.html.

⑩参见中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08》,第170页。

(11)参见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网站http://gpj.mofcom.gov.cn/aarticle/d/e/f/h/200901/20090105995616.html.

(12)转引自“动不动‘反倾销’,这已成最大贸易壁垒”,《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2月24日第6版。

(13)参见世界银行:《2004年全球经济展望——履行多哈议程的发展承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

(14)参见“贸易壁垒影响中国农民增收”,《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3月9日第3版。

(15)中国商务部外资司统计数据,参见http://www.fdi.gov.cn/pub/FDI/wztj/Intjsj/wstzsj/2006nzgwztj/t20070928_85253.html.

(16)参见驻欧盟使团经商处:“欧元区12月份失业率升至两年来新高”,http://eu.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902/20090206038615.html.

标签:;  ;  ;  ;  ;  ;  ;  ;  

中国对欧贸易顺差分析_反倾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