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书里的一个小故事_雨花石论文

石头书里的一个小故事_雨花石论文

石头书上的小故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上论文,小故事论文,石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居住的地球发生了哪些沧桑巨变?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看不见而又无法再现的过程呢?

写在石头上的史书

“人过留影,鸟过留声。”地球上的一切变化,也都会留下痕迹。

走过大河畔的人们,会在河床中看到被河水磨得浑圆的卵石。生活在海边的孩子,一定很熟悉一天两次的潮涨潮落,滚滚波浪会在泥沙上留下微微起伏的“波痕”。若是在岩石组成的海岸上,你也许还能看到被大浪拍击而淘空的海蚀洞穴。到过山区的人们,都会看到山峦起伏,奇石迭出。有时一层层沙子构成的沙岩和一页页泥沙组成的页岩相互间隔,整齐排列,好似一本本硕大无比的书。这“书”中有时还保存着古植物的遗骸或古动物的遗迹(化石),吸引人们去仔细观察,看个究竟,弄个明白。

这就是大自然(包含着生活在当时的古生物)给我们写在石头上的一部“史书”。它不是人写在纸上或以文字记录下来的,而是大自然记载在石头上的。

今天,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们凭借着现代科学技术,读懂了写在石头上的“史书”,给我们描绘了人类尚未出现时地球的沧桑之变。

追索地球历史上的自然变化,研究看不见也不可能重复出现的过程,并不是神秘莫测的。我们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就能读懂这本写在石头上的书。

鱼龙“跑”上了喜马拉雅山

喜马拉雅山巍峨挺拔,高耸入云。然而,这座世界上最高的山一直都“高高在上”吗?1966年,在西藏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海拔4800米的聂拉木,参加登山活动的科学家在石灰岩和沙页岩相间的三叠纪地层中,发现了距今1.8亿年前的鱼龙化石,这条鱼龙体长10米, 比一般大型鱼龙要长3米左右。喜马拉雅鱼龙的发现震动了世界地质学界。 要知道,鱼龙是当年大海中异常凶猛的动物。它怎么会“跑”到高山上的呢?地质学家读懂了记录在岩石上鱼龙化石的含义:那就是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在1.8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 今日的世界屋脊竟是在大海中拔地而起的。

长江的“飘带”

南京城南有座数十米高的丘陵平台——雨花台。

雨花台因盛产雨花石而得名,又以烈士陵园所在更声名远扬。雨花石是一种浑圆剔透、色彩斑斓、造型别致、人见人爱的卵石。人们来到这里,在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之后,都要拣几颗带回家留作纪念。关于雨花石的成因,当地还有一则美丽的神话传说,说是一位高僧在此苦苦修炼,感动了上帝,于是普降鲜花,落地成石。雨花石静卧无言,是真是假还需要地理学家来解读“雨花石”这本书。

地理学家认为:雨花石并不是天上落下来的,而是长江这条源远流长的大河造就的。

在长江下游,南京市的周边,不只是一座低丘平台,雨花台的旁侧还有一座同等高度的菊花台,那里也有雨花石,同样鲜艳。不仅长江南岸有雨花石,长江北岸也有。如果把这些同等高度的低山丘陵连在一起,就可看到,长江下游南北两岸这类雨花台成带状分布,宛如这条大江的“飘带”。

地理学家认为:雨花石的浑圆是流水长期磨蚀的结果,雨花石的绚丽多彩则是因为河床里的卵石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岩石。所以雨花石组成的带状平台丘陵,很可能是长江昔日的河床。

红土成了“老山东”

一方气候造一方土,土壤颜色的不同是当地的气候造成的。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在我国北方,土壤多腐殖质,是非常肥沃的黑土;而南方,高温多雨,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大多流失,铁铝等含水氧化物相对聚集,普遍显现红色,成了红壤。然而当我们坐车行进在山东半岛丘陵广布的盆地之中,被公路劈开的山体上的土壤却是红红的。和在江西,云南等南方的土壤颜色一模一样。那又是为什么呢?红土是怎么成为“老山东”的?

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山东半岛发现的红色土层,是因为在亿万年前这里的气候一度和今日南方相同,炎热、潮湿,所以才会有红色的土层。在这红色的土层中,人们还发现了距今六七百万年的大型平头鸭嘴龙,这种恐龙长达15米,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鸭嘴龙。硕大无比的恐龙是需要大量的植物体为食料的,这又旁证了当时这里的气候潮湿而又炎热。

读了科学家解读写在石头书上的小故事,我们是否能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在野外漫步时,只要多看(观察)、多思(动脑),就会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就能逐渐读懂写在石头上的这本大书。

标签:;  ;  ;  ;  

石头书里的一个小故事_雨花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