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保障机制研究①
王晓芳1,周钧2
(1.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深圳 518060;2.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摘要] 教育实习质量是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将培养自主而有思想的教师确定为教育实习的根本目标,并构建了教育部、师资培育机构和学校三方协作的实习模式。为保障实习指导质量,新加坡组建了协同合作的实习导师团,建立起导师培训制度。通过连贯递进的教育实习安排,新加坡为师范生提供充足的教学实践机会,并在实习过程中构筑了“课程+实习”的专业成长网络。新加坡开发了贯穿全程的评价工具,强调证据驱动,建立严谨规范、多元参与的评价程序,最终聚焦师范生能力与价值理念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 师范教育;教育实习;质量保障;新加坡
随着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性的增强,教育实习被视作教师培养的核心环节与关键过程,实习质量保障已成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然而,由于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教育实习的效能和质量备受质疑。新加坡构建了高质量、创新型教师教育模式,推出了以教育实习为核心的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的新模式(Teacher Education for 21st Century Model)。[2]国家教育学院(National Institute in Education,NIE)是新加坡唯一的师资培育机构,同时也是教师教育质量的标准制定者、质量管控者。结合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的具体实践,从目标设定、组织支持、实习时间、师资保障、实习过程、实习评价等方面对新加坡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保障机制进行剖析(见图1),以期为完善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保障机制提供可资借鉴的域外经验。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风险防范和有效监督管理为目的,通过打造完善的过程性管控体系、流畅的管控流程来为企业经营发展保驾护航的一种规范性行为。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对实现企业的统筹性经营发展意义重大,在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约束下能够引导各部门员工更好的落实自己的职责,确保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的真实有效,将企业发展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图1.新加坡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保障机制
一、实习目标设定与组织保障
(一)前瞻性的教育实习目标:培养自主而有思想的教师
新加坡国家教育学院构建了对于卓越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的哲学价值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自主而有思想的教师”,强调以价值驱动为核心,提出了V3SK(Values,Skills,Knowledge)的培养目标。未来教师应具备关于“自我”等十种知识;同时掌握“反思和思考方式”等十项专业技能;还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身份认同、贡献教师职业和服务社群等三种价值观。[3]在此基础上,国家教育学院建立了师范生专业能力标准,即师范生毕业能力框架,包括专业实践、领导力与管理以及个人效能等三层绩效指标以及“培育儿童”等七大核心能力。培养自主而有思想的教师、V3SK模式的哲学思想和价值导向、师范生毕业能力框架均为师范生指明了努力方向并划定了基准线,也为新加坡教育实习质量的设定、实习体系的设计以及相关质量保障举措提供了方向指引。
(二)教育实习的组织支持:三方伙伴协作模式
教育实习是新加坡教师教育的核心,帮助师范生为未来学校教育情境中的真实教学做准备,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4]师范生是教学过程的能动者,教育实习“为师范生提供一个平台,以尝试新观点,反思、探究并与同辈和导师讨论教学议题”。新加坡构建了教育实习五项基本原则,以此作为教育实习项目设计和质量保障的指引,强调教育实习应:一是融入教师教育项目的全过程;二是提供有目的的指导;三是提供教学实践机会,提升专业能力;四是有清晰完整的评价标准;五是借助有计划的结构性反思和焦点对话来培养有思想的教师。[5]
在教育实习运作层面,新加坡教育部、国家教育学院和中小学校均是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形成了“政策(Policy)—实践(Practice)—培养(Preparation)”的PPP伙伴关系模式。作为新加坡教育体制的核心领导机构,教育部全权负责中小学教师的招录、聘用、调度;在职前教师培养中,教育部发挥着核心领导的作用,“为国家教育学院的教师教育模式设定方向,包括形塑教师教育的特点与教育研究的优先方向”[6]。国家教育学院是掌舵者,为师范生提供学术资源,并培育师范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中小学校则在教育实习情境中发挥积极作用,弥合“校园学习”和“真实课堂情境”之间的鸿沟。[7]
早在2009年,新加坡国家教育学院就意识到给予导师专业支持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提出了“结构化导师培训项目”(Structured Mentorship Preparation Programme),帮助导师熟悉教师培养项目、提升指导技能,更好地发挥导师的角色。[14]此外,国家教育学院按照惯例会组织“教师—导师学习论坛”(Learning Forum for Teacher—Mentor),为导师、实习教师、新手教师等提供交流平台,分享关于实习指导的实践和见解。[15]
二、师资保障:组建实习导师团
教育实习离不开导师的专业支持,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影响着教育实习的质量。[10]新加坡国家教育学院搭建了多方支持的实习导师团,并建立了制度化的导师培训体系,帮助学校教师顺利地实现角色转变,以提升实习指导质量。
(一)导师职责:各司其职,协同合作
本系统采用DS18B20型号的温度传感器,其数据的读写仅需要一根口线读写,温度变换功率来源于数据总线,总线本身也可以向所挂接DS18B20供电,而无需额外电源。因而使用DS18B20可使系统结构更趋简单,可靠性更高。测温范围-55℃~+125℃,在-lO℃~+85℃时精度为±0.5℃直接输出数字温度信号,以一线总线串行传送给CPU,同时可传送CRC校验码,具有极强的抗干扰纠错能力[6],能准确的反应车内的温度。
(二)导师培训:身份认同与专业发展
实习导师并非天生,从教师到教师教育者的转变之路充满着挑战。[12]但长期以来,教师教育者能够胜任工作及提升自我专业发展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针对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课程却十分少见。[13]国家教育学院建立了严格的导师挑选机制、完备的导师培训制度,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指导水平,包括介绍会、工作坊、学习论坛、焦点小组讨论等。
政府—高校—学校的三方协作模式被认为是新加坡教师实习质量保障的关键,代表了当前教育实习发展的主流:搭建师范生、一线教师与教师教育者三者知识互动的平台。[8]这既能保证教育实习在目标、内容、评价、管理等方面的一致与连贯性,也能提升国家教育学院对教育实践的敏锐度,并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快速作出变革和回应。[9]
因此对相关人员而言,在水利工程机电安装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各种造价风险事件的识别,最终为保证造价水平奠定基础。
三、实习时间保障:连贯递进的教育实习安排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顺利毕业的必经阶段,所占学分比例大约为25%。[17]在实习时间安排上,新加坡国家教育学院借鉴了斯坦福大学教师教育模式,实现大学课程与教学实习的衔接,鼓励师范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参与时间上充分保障教学实习的质量。[18]教育实习分布于师范生在校期间的整个学习过程,共22周,分为三种类型。
(一)学校体验
师范生在第一年需开展为期2 周的学校体验,目的在于让师范生广泛接触中小学生,并获得对教学的真正体悟。在这一阶段,师范生无须开展教学工作,主要是考察教学过程、班级管理、信息技术的使用、学生学习等学校教学与管理的常规活动,并做好记录与反思。这有助于师范生反思课堂学习所获得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并将学校体验阶段的观察和体悟与第二年将要进行的课程学习紧密结合。
从指导技巧到具体职责,再到实习理念与身份认同,新加坡国家教育学院的导师培训体系致力于促进导师的专业发展。例如,导师培训工作坊和小组讨论会将介绍新加坡21世纪教师教育新模式,帮助导师认同国家教育学院对于教师和教学工作的理念,并提升导师的使命感和专业认同度。此外,从实用技术层面出发,工作坊、讨论会等在介绍实习概况的基础上,也会教授导师指导师范生的具体技巧、方法以及应注意的细节。[16]
大数据时代,风险与便利是并存的。对于企业来说,大数据的应用为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为在这个信息共享的时代,信息泄漏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如果企业内部被不法分子盗取遭到泄漏,那么对企业来说这些危害就是致命的,重则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教学见习
焦点对话及其蕴含的反思性实践精神有助于师范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联互通,在对话中反思自身的教学理念,建构自身对教师身份的认识。焦点对话是高质量的教育实习不可缺少的要素[25]:师范生可以获得来自导师的支持和指导,理解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能力;为教学知识的共建提供平台,同时也创建开放、信任与情感联结的共同体文化。
(三)教学实践
在完成了教学见习之后,师范生正式进入教学实践阶段。教学实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第三年完成,持续5周;第二阶段在最后一年也就是第四年完成,持续10周。在教学实践第一阶段,师范生被要求帮助合作导师备课、准备课程资源、管理学生,并协助合作导师开展课堂教学。在合作导师指导下师范生循序渐进地开展课堂教学,先讲授教学片段,再与合作导师合作教学,进而独立承担相关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师范生掌握成为一名新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态度和专业素质。[20]而在教学实践第二阶段,师范生需要在合作导师和高校导师共同指导下开展10周教育实践活动。师范生将能全方位地参与学校各类事务,并被要求独立而完整地承担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责任。教学实践第二阶段的目标在于“让师范生学会理论联系实践,并获得有效教学所必须具备的理念和技能”[21]。
综上,教育实习与课程学习两者呈现犬牙交错的形态,这为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联结创造了客观条件。这一模式遵循“以实践为基础的整全式职前教师培养”(holistic practice-based preservice teacher preparation)原则,主张教育实习应聚焦知识/理念与实践/经验的融合[22],让师范生能在提升教学专业能力的过程中逐步卷入真实的教学情境,树立专业自信心,独立承担起完整的教学任务,实现从实习生到新手教师的身份转变。
四、实习过程保障:“课程+实习”的专业成长网络
这一教育实习评价标准凸显了师范生培养过程中能力与价值的双重导向:不仅从技艺层面强调师范生应有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技术,更涉及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专业认同、职业操守、工作态度等价值层面的素质。教学能力框架所蕴含的评价维度被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标准,学校导师、行政人员以及高校导师以此为参照,对师范生能否胜任教学作出客观评价;同时,监控师范生的实习进度,及时作出干预和指导。此外,教学能力框架及其修订版被广泛应用于师范生实习的各个环节,如课堂观摩、焦点对话、教学反思循环等,让导师可以对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表现进行评估。
(一)焦点对话
在教学实践的最后阶段,师范生与导师需开展三次焦点对话。第一次焦点对话在教学实践刚开始的第1~2周开展,目的是让师范生向学校导师汇报修读大学课程的收获,关键主题是“从教育学院所提供的课程中学到了什么”。第二次焦点对话则是在教学实践的第3~6 周进行,师范生需要与导师和其他师范生讨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议题。第三次焦点对话则在教学实践的第9周进行,以“师范生在实习学校中的学习”为对话主题;对照毕业能力框架,分享他们在教育实习中的收获。
为了保障实习过程质量并促进师范生理念和能力的提升,由多名导师组成的实习导师团对师范生进行全程指导,导师团由三类教师组成。一是学校协调导师(school coordinating mentor),主要是指由实习学校校长任命的高级别教师。学校协调导师全权负责学校一方关于教育实习的各项事务,在实习期间全程监督和管理合作导师与师范生的教学、指导及学习活动。二是学校合作导师(cooperating teachers),他们是与师范生交流互动最为频繁的一群导师,通常由实习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三是高校导师(supervisors),他们则由国家教育学院的教师担任,负责师范生的生活与工作的各项事务,同时充当高校与实习学校之间的桥梁,确保教育实习过程中参与各方的期待和诉求都能获得满足。[11]
在焦点对话过程中,学校协调导师借助反思性实践模型(reflective practice model)促进师范生对相关讨论议题的深度学习。师范生须按照循环往复的四个反思步骤进行汇报:一是“发生了什么”,二是“为什么”,三是“对我产生什么影响”,四是“如何行动”。借助这一模型师范生可以在教学实习期间巩固经验,系统性地反思自身的观念、假想以及教学观。[24]
进入第二年,师范生需要进行为期5 周的教学见习,主要目的在于:增进师范生对教师身份实践层面的认同;拓宽师范生对学校真实教学活动的体验和理解;加深对中小学生的认识,提升回应学生需求、兴趣和帮助其提升能力的技巧;增强观察与反思性学习的能力;形成服务意识和专业规范。[19]在教学见习期间,师范生观摩导师及其他有经验教师的课堂,定期与导师进行交流沟通;协助导师进行备课、准备课程资源、管理学生等;在这一过程中师范生需要持续做好观察记录、撰写反思笔记。
(二)课堂观摩—反馈循环
观摩导师及其他教师的课堂,是师范生理解真实课堂情境、提升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观摩师范生课堂也有助于导师及时了解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主动予以干预和指导。为了提升课堂观摩的质量,导师和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践行着蕴含三个步骤的“课堂观摩—反馈循环”模式。[26]
其一,观摩前的准备会议。导师将与师范生讨论教案设计,并在保障师范生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自主权的前提下,提出修改建议和补充材料等,帮助师范生准备和设计每一节课。其二,课堂观摩。导师对师范生课堂教学的系统性观察,同时客观记录教学过程。通过收集并分析课堂观摩的资料,导师才能知晓师范生的优势与需要提升的空间;而长期课堂观摩也能描绘师范生教学提升的轨迹。第三,反馈讨论会。为了保障反馈与交流的质量,国家教育学院对反馈讨论会作了细致规定。导师须向师范生指明其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促进师范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并从教学经验中学习。
课堂观摩—反馈循环贯穿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全过程,这样一种“持续的形成性反馈”是新加坡教育实习模式的核心。[27]来自导师的发展性指导为师范生识别实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思自身教学理念和实践、获得专业指导建议提供了更多可能。
诊断与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1)使用含替诺福韦的方案治疗后出现肾损伤;(2)符合药物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排除标准:(1)糖尿病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相关性肾病和高血压肾病人群;(2)其他药物导致的肾损伤。
(三)专业实践探究课程
2014年新加坡国家教育学院将原先的电子学习档案(E-Portfolio)拓展为“专业实践探究课程”,强化理论课程与实习之间的联结。专业实践探究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让师范生理解专业实践探究的原因、内容和如何做;促进师范生形成自己的教学哲学;应用反思实践模型辅助师范生进行教学反思;借助探究模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探索;运用资料数据支持教学探究;运用理论和研究来审视教育视角、信念和假设;理解何为好教学;理解学习共同体中合作探究与知识共建的意义。专业实践探究课程致力于实现“提升师范生对学习者和教学的理解”与“促进师范生成为具有强大教师身份认同的思考者与研究者”[28]。
专业实践探究课程是教育实习与授课课程之间的黏合剂,它贯穿职前教师培养的全过程,与教育实习过程中师范生的学习活动无缝对接。[29]在教育实习质量保障设计中,专业实践探究课程贯穿于整个教育实习活动。例如,在教学实践阶段,师范生与导师之间的焦点对话穿插着专业实践探究内容;高校导师还须以专业实践探究课程的培养目标来评估师范生在对话中所展现出来的专业素质,包括是否实现课程之间的融合学习等。[30]专业实践探究课程的另一特点是其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学习档案,这既为师范生提供了记录教育实习期间的专业成长过程的平台;又为师范生提供了整合课程学习和教育实习、强化理论与实践联结的认知框架。
专业实践探究课程及其与课程学习、教育实习和电子学习档案的紧密联结,不仅有助于增强师范生对教师身份的认同,更赋予了师范生以专业成长的自主权。师范生既可以聚焦各类课程学习、建构自身学习轨迹的概念框架,以此为教学实践做准备;又可以在实习阶段从教学实践中获得新知。[31]
五、实习结果保障:证据驱动与聚焦专业提升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评价不仅关乎师范生能否获得教师职业资格证,更在于对“谁有资格与能力从事教学工作”这一问题作出回答。[32]在以教育实习为主干的新加坡教师培养模式中,教育实习评价发挥着质量导向的指挥棒作用,承担着把控未来教师专业素质的“门闸”功能。
总而言之,安全管理是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工作,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前提保障,是整个建设工程是否成功的考量因素。所以必须严格加强对建设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建设工程施工中影响安全管理的因素有很多方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的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保障建设企业施工过程的安全。
(一)教育实习评价标准:能力与价值导向并重
新加坡对于教育实习设定了严格而完备的评价标准。高校导师与学校导师共同设计了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框架(assessment of performance teaching),这一标准涵盖教学过程与专业特质和态度两大部分,并细分为七个评价维度:课堂准备、课程实施、教学评价与反馈、积极的课堂文化、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观、教师身份、服务学校。
在新加坡构建的以教育实习为主干的教师培养模式中,高校课程内容设置均围绕着教育实习展开,教育实习与授课课程彼此协调,形成了纵横互联的“课程+实习”的师范生专业成长网络。[23]
那么,同为“烤”类动词,为什么英语中的“bake”能进入双及物构式并支配三个名词性成分,而汉语的“烤”却不能呢?对此,熊学亮(2007)利用心理距离象似原则成功地解释了这一现象。他认为,英语中“烤”的主事件与“致使拥有”的副事件之间心理距离较近,这就为“创造”类动词顺利进入双及物构式提供了理论依据。相比之下,汉语“烤”类动词所涉及的主事件和副事件之间的心理距离较远,因而只有在加上“给”字使主事件和副事件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之后,才能表达“企图致使拥有”的概念。比如不说:
(二)贯穿全程的过程性评价工具
新加坡国家教育学院与实习学校合作开发了贯穿实习全过程、兼顾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工具。在学校体验、教学见习、教育实践等阶段,学校协调导师、合作导师和高校导师借助共同开发的《教学见习阶段教学能力列表——给师范生的反馈》等评价工具,对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所展现出来的教学能力、专业素质和工作态度等进行评价与反馈。而对于实习环节的具体活动,如专业实践探究课、焦点对话等,导师也可运用相应的评价工具,如《焦点对话教学实践学生记录》,来衡量在各个环节师范生的学习是否真实发生、是否达到质量标准。另外,国家教育学院也为导师提供了对师范生反思过程、反思日记内容考核的评价工具,如《评价反思指南》。
首先,政府在宏观层面的战略部署能够促进一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甚至成为一国经济的主要支撑点。以拥有相似文化底蕴的文化大国韩国为例,1998年韩政府出台“文化立国”战略,随后又紧跟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韩国影视文化行业迸发活力。时至今日,韩国影视剧出口值屡获新高,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真正做到了“文化强国”、“文化立国”。其次,国家文化企业实力强大离不开有力的文化监管。如今很多文化企业存在偷税漏税、抄袭、恶意竞争等问题,影视文化行业需要政府对法律的完善和对违法行为的严厉处罚,只有保证文化氛围的文明和谐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产业体制改革。
此外,新加坡国家教育学院推出了电子学习档案来记录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全过程,让导师、学校与高校能评价师范生的整体发展。[33]师范生被要求在实习期间将各种展示其教学能力、专业素质和工作态度的材料上传至电子学习档案,导师可以通过查阅师范生电子学习档案掌握他们在实习期间的动态情况。[34]“最终的学习档案是师范生的学习日记,能展示出师范生的潜在创造力、专业特质和创新的教学方式。”[35]电子学习档案也作为师范生实习表现的证据链得以保存和公开,让导师在作出最终评定时有充分客观的证据支撑。
概言之,新加坡国家教育学院与实习学校合作开发各种评价工具及其所涵盖的评价指标、评价等级、操作指南,为导师了解和掌握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学习进度、能力水平与专业素质提升情况、面临的问题等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辅助工具。与教育实习各个环节相配套的评价工具与电子档案记录着师范生从开始进入实习场域到最后成为新手教师的演变过程,为导师、校长及其组成的实习成绩评定委员会对师范生实习表现作最终判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客观的证据。
(2)超前单动双管钻具方面,根据现场描述,取心钻具经常会出现钻进0.3 m左右就会出现钻压有所升高,但是泥浆泵压力还是很稳定的情况。因此,大致可以判断取心过程中岩心在取心内筒中出现了堆积、堵塞的情况。这是因为取心过程中随着岩心进入取心筒中高度增加,筒内的岩心与取心筒内壁的摩擦阻力增加,当总摩阻力达到一定数值时,取心筒下部的岩层受力达到极限状态,不再进入取心筒内。进入取心筒的岩心像“瓶塞”一样阻止下部的岩层进入岩心筒,就出现了“桩效应”[3]。对于松软泥砂地层来说,由于岩层本身相对松散,产生“桩效应”后机械钻速变化很小,不易被发现,容易造成岩心丢失。
(三)严谨规范、多元参与的评价程序
在评价主体方面,国家教育学院、实习学校以及导师共同承担着质量控制者的角色。除了学校体验是由实习学校校长单独评定成绩之外,在教学实习和教学实践阶段,均由高校导师与学校导师或校长共同商定实习成绩。对于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最终判断,则需要由评审小组作出决定,该评审小组由实习学校校长担任组长,评审小组会在导师评分的基础上,讨论师范生实习进步情况,并进行协商、给出最终成绩。[36]
在程序方面,教育实习评价需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是收集资料作为评价依据;第二是作出成绩评定,撰写总结报告;第三是与师范生交流反馈。第二步骤“成绩评定”已在评价主体部分介绍过,不再赘述。关于资料收集,新加坡国家教育学院要求学校合作导师、协调导师、校长以及高校导师在撰写总结报告、评定成绩前,广泛阅览教案、教学材料、听课记录表等资料。在评定成绩前,导师还应与师范生进行讨论,让师范生更好地理解评价结果;同时,导师也有机会将意见反馈给师范生并听取他们的建议,避免可能的误解或异议。在评定成绩后,导师需将成绩和相关评价细节与学生交流。充分反馈可以促进师范生的自我反思和专业提升。[37]此外,对于成绩评定为“优秀”或“不及格”的师范生,国家教育学院设置了核查程序,由教育学院经验丰富的教员来担任核查员。核查员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核查程序,给出最终的成绩评定,包括多次观摩师范生课堂教学,与学校协调导师和合作导师进行核实与讨论,检查师范生的实习档案等。国家教育学院对师范生教育实习成绩持谨慎、专业的态度,严格把握实习评价标准。
围绕能力与价值双重导向的评价标准,基于严谨规范的评价程序与贯穿全程的评价工具,新加坡国家教育学院教育实习评价机制充分体现了证据驱动的特点,将对师范生实习表现的评价建立在过程性证据基础之上。[38]同时,高校、实习学校、导师以及师范生均是开放民主的实习评价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在充分协商、注重反馈与程序公正的背后,反映了以提升师范生教学能力、专业素质为目标的聚焦专业提升的教育实习评价特点。
参考文献:
[1]Cochran-Smith M.The Outcomes Ques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1,17(5): 527-546.
[2][3]Tan O S.Fourth Way in Action: Teacher Education in Singapore[J].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Policy & Practice,2012, 11(1):35-41.
[4]Practicum [EB/OL].[2018-08-15].https://www.nie.edu.sg/teacher-education/practicum/.
[5][11][19][20][21][26][28][30][36][37]NIE Office of Teacher Education.Practicum Handbook 2018 [EB/OL].(2018-05)[2018-08-15].https://www.nie.edu.sg/teacher-education/practicum/
[6][7][14]NIE.TE21: A Teacher Education Model for the 21st Century [R].Singapore, 2009.
[8]Bier Marisa L, et al.Designs for Simultaneous Renewal in University-Public School Partnerships: Hitting the"Sweet Spot".[J].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2012,39(3):127-141.
[9]Neihart M F, Ling L.Quality Assurance in Teacher Education in Singapore[M]// Oon-Seng Tan, Woon-Chia Liu, Ee-Ling Law.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Springer Singapore, 2017:283-300.
[10]Goodwin A L, et al.What should Teacher Educators Know and Be Able to Do? Perspectives from Practicing Teacher Educators [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4,65(4):284-302.
[12]Trent J.Becoming a Teacher Educator: The Multiple Boundary-Crossing Experiences of Beginning Teacher Educators[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3,64(3):262-275.
[13]Williams J.Teacher Educat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in the Third Space Implications for Identity and Practice [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4, 65 (4):315-326.
[15]NIE.Quality Mentoring, Quality Teachers: A Learning Forum for Teacher-Mentors[EB/OL].(2015-05)[2018-08-15].https://www.nie.edu.sg/eventdetail/quality-mentoring-quality-teachers-a-learningforum-teacher-mentors.
[16][25]Png L H J, Liu W C.Mentoring and School Partnerships[M]// Oon-Seng Tan, Woon-Chia Liu,Ee-Ling Law.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Singapore: Springer, 2017:217-232.
[17]Richard M Ingersoll.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Qualifications in Six Nations [R].CPRE,2006.
[18]NIE.NIE Practicum FAQ [EB/OL].(2018-02)[2018-08-15].https://www.nie.edu.sg/teacher-education/practicum/faq.
[22]Hollins E R.Teacher Preparation for Quality Teaching [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1, 62(4):395-407.
[23][27][38]Liu W C, Tan G C I, Wong A F L.Redesigning and Reconceptualising of Field Experience for Teacher Accreditation[M]// Oon-Seng Tan, Woon-Chia Liu, Ee-Ling Law.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Springer Singapore, 2017:193-216.
[24][29][31][35]Liu W C, Koh C, Chua B L.Developing Thinking Teachers Through Learning Portfolios [M]//Oon-Seng Tan, Woon-Chia Liu, Ee-Ling Law.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Singapore: Springer,2017:173-192.
[32]Sato M, Kemper S.Teacher Assessment from Pre-service Through in-Service Teaching[M]// D.Jean Clandinin,Jukka Husu.The SAGE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SAGE Publications, 2017:944-962.
[33][34]Tan O S, Liu W C, Low E L.Teacher Education Futures: Innovating Policy, Curriculum and Practices[M]//Oon-Seng Tan, Woon-Chia Liu, Ee-Ling Law.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Singapore: Springer,2017:1-10.
A Review on Quality Assurance of Student Teachers' Clinical Experience in Singapore
WANG Xiaofang1, ZHOU Jun2
(1.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Guangdong 518060;2.Center of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High-quality clinical experience is the key part of teac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Clinical experience in Singapore aims to educate autonomous thinking teacher, and the tripartite collaboration model betwee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teacher training institution and the school has been established.Singapore has established the mentor team and provided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mentors to ensure mentoring quality.Through the coherent and progressive teaching practice stages, Singapore has provided sufficient teaching and practic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 teachers, and built the interconnected "course + practice" professional growth network.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teachers' abilities and beliefs, Singapore has developed various evaluation tools and established the rigorous and democratic evaluation procedures.
Key words: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clinical experience; quality assurance; Singapore
中图分类号: G659.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667(2019)05-0076-07
①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的制度研究”(项目编号:17JJD88000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晓芳,男,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周钧,女,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付燕
标签:师范教育论文; 教育实习论文; 质量保障论文; 新加坡论文; 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论文; 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