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能力导向的企业并购研究

核心能力导向的企业并购研究

杜立君[1]2002年在《核心能力导向的企业并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国企业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双重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都把并购作为快速发展扩张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却很低,如何提高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将核心能力理论引入并购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新的并购研究视角之一。在这一视角看来,并购低成功率的原因即是未以核心能力为导向实施企业并购。 论文从核心能力构建与拓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建立了核心能力导向的并购行为分析框架;在该框架内,提出“并购行为与核心能力的互动关系”假说作为论文的核心论点,即企业缺乏发展所需的核心能力时,可通过并购行为实现核心能力从目标企业向本企业的转移,从而构建起本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已经拥有某项核心能力时,追求收益最大化的根本目的,将促使企业通过并购行为使该项核心能力从本企业向目标企业拓展,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该项核心能力的作用,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然后以此假说为基础,论文对核心能力导向企业并购的叁个关键环节进行了具体分析。 在前面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提出核心能力导向企业并购的战略规划流程,用于对并购实践的指导。在此流程中,论文提出了用于并购战略选择的“行业吸引力——核心能力”矩阵,并针对矩阵中的两个变量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论文运用该流程具体分析了一个我国企业以核心能力为导向实施并购的实例。

夏维力[2]2004年在《战略驱动型企业并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大型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型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企业并购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世界知名大型企业的成长史都是一部并购史。作为企业成长外部交易型战略最复杂、最普遍的运作形式,企业并购的有效实施对企业的快速成长及持续竞争优势获取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战略驱动型并购是企业出于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而采取的并购行为,又是涉及资本、市场、技术和管理等多个因素协同的综合性重组方式,所以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发展的战略”。我国目前对企业战略问题的研究还很薄弱,在大量的并购活动中由于缺乏战略指导而存在着普遍的盲目性和短视性,如何将战略管理与企业并购活动有机的结合,使并购真正成为企业竞争与发展的有利武器,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综合考虑了企业战略并购的复杂性,以企业并购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以及并购在企业战略中的作用为切入点,对企业战略并购发展的新趋势、并购动因、并购决策、并购整合、并购风险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并对基于产业组织的战略并购和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并购进行了研究。论文还对国内企业并购实践活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对国内外企业并购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章主要讨论了战略驱动型并购的发生和发展,界定了战略驱动型并购的内涵和特点,并对战略驱动型并购的影响以及我国企业战略并购的现状进行了讨论。首先,论文对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多元并购、财务并购的发生背景和影响、特殊动因、历史意义等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第五次并购浪潮,呈现出规模更大、金额更多、范围更广的特征,企业并购的基本动因表现出明显的战略驱动的特征,企业并购的目的呈现出强烈的战略意图。其次,论文概括了战略并购的基本特征: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基础;动机在于寻找战略优势;强调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注重并购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协同效应;并购范围呈现跨国化和全球化。最后,论文回顾了我国企业并购的历史发展,分析了我国企业实施战略并购的紧迫性。第叁章主要研究战略并购的动因。首先,论文对已有的、有代表性的企业并购动因理论进行了评述。这些理论包括:控制权增效假说;效率理论;信息理论;代理成本理论;经理阶层扩张动机论;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市场力量论;税收理论;再分配理论等。随后,论文分析了推动并购不断发展的基本因素:政府监管体制的改革;技术革新;金融方面的变化;领导者的地位;规模与简化之争。最后,论文专门对战略并购的特殊动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战略并购动因的叁层次理论,即战略并购第一层次的动因是实现企业战略意图,第二层次的动因是优化企业价值链,第叁层次的动因是提高企业核心竞<WP=7>II 战略驱动型企业并购研究争力。其中,第一层次是确定战略目标,优化企业价值链是战略手段,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战略延续,总结起来就是要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 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对基于产业组织的战略并购和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并购进行了研究。从产业组织角度研究企业并购,主要是从企业并购的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入手,探讨企业成长的途径;核心能力理论则强调基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差异的不同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差异,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和经营绩效的根本性因素,追求核心能力是现代企业并购的主要特征。 产业组织导向的企业并购理论主要是从节约交易费用,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以及发挥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等角度来解释企业并购行为的。在第四章中,首先讨论了产业组织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分析了产业组织的效率边界,这是与企业最优规模问题相联系的,自然也就同企业并购决策相关。接着,论文简要介绍和分析了产业组织导向的企业并购理论。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现实中处于产业演进不同阶段(包括初创阶段、规模化阶段、聚集阶段、平衡和联盟阶段)的战略并购策略。 核心能力理论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开始被用于企业并购的研究,主要源自对20 世纪 80 年代大量混合并购企业回归主业的“归核化”浪潮的反思。 核心能力导向的企业并购的并购动因就是通过并购来实现核心能力构建或拓展的目的。当企业缺乏发展所需的核心能力时,即以核心能力构建为目的;当企业已经拥有某项核心能力时,即以核心能力拓展为目的。具体是要构建还是拓展核心能力取决于企业对自身核心能力状况识别和评判的结果而定。在第五章中,首先简要分析和介绍了核心能力理论和核心能力导向的企业并购理论,提出了核心能力导向企业并购行为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论文从技术核心能力和市场营销核心能力两个方面,讨论了核心能力导向的战略并购策略。 第六章根据战略并购的特点及其动因理论,系统考虑了?

张洁梅[3]2010年在《企业并购后的知识整合研究》文中指出知识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在当前的学术界和实践界已经成为共识,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以知识为基础,所有财富的核心都是知识,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的有效整合与利用。知识整合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知识整合是企业存在的基础,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在目前重视专业能力、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一个企业完全靠自己获取所需的全部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并购拥有特定知识的企业或企业的一部分,是企业获取与积累知识从而寻求发展的有效手段。所以,并购已成为企业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并购的失败率居高不下,国内外学者对并购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许多都与并购后的整合有关。如何从以往的并购案例中吸取成功的经验,避免失败的教训,成功进行并购后的整合,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企业并购后知识整合传导机理的研究,为提高企业并购整合绩效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对企业并购后知识整合的案例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提高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绩效提供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在对知识整合、组织学习导向、核心能力和并购整合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引入了组织学习导向、知识整合能力、核心能力和并购整合绩效等变量,构建了企业并购后知识整合传导机理的理论模型;通过可测、可行的量表具体操作执行,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企业并购后的知识整合;选取典型案例,分析了企业并购后知识整合的模式、知识整合的内容和知识整合的过程,并构建一套知识整合评价体系,对企业并购后知识整合的效果进行评价。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知识整合能力和组织学习导向与核心能力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知识整合能力对企业并购整合绩效有显着的直接正向影响,核心能力对企业并购整合绩效有显着的直接正向影响。企业在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应从战略上重视知识整合、树立组织学习导向、构建知识整合平台、建立有利于知识整合的企业文化、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重视人本因素等方面提高知识整合的效果。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1)以知识观为基础,研究企业并购后的知识整合问题,属于前沿研究领域。侧重点在隐性知识,具有学术意义和理论意义。(2)研究组织学习导向、知识整合能力、核心能力和并购整合绩效四个逻辑联系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具有创新性。将组织学习导向、知识整合能力、核心能力和并购整合绩效等变量整合在一个框架之中,深入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明确上述两两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明确这些变量的相互影响关系。虽然在这个理论框架中,有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学者验证过,但是把这些变量整合在一个框架中,用来研究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问题,相关的研究还较少。(3)构建了企业并购后知识整合的理论模型,并运用平衡模式的知识整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所研究案例企业的知识整合效果进行评价。本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1)变量之间的关系需要做进一步研究。虽然本研究对企业并购后知识整合传导机理中涉及的相关变量作了初步探讨,但对于某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界定不够清晰。(2)没有考虑行业特性。今后对企业并购后知识整合传导机理的研究可以针对不同产业形态、行业特性加以研究,找出产业形态、行业特性对并购后企业知识整合的影响差异,并尝试进行企业并购后知识整合的个案比较研究,那样得出的最终结果将更具针对性;(3)地域的局限性。建议后续研究对更多地区发生并购的企业的进行更广泛的调查,选取更为全面的样本以提高结论的稳定性。

董辉娜[4]2007年在《企业并购的战略整合研究》文中指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并购己经成为企业迅速扩张、实现跳跃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自19世纪末以来,全球已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经历过两次大的并购浪潮后,目前已进入第叁轮并购浪潮。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际竞争的白热化,使企业间的并购活动日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但与日益高涨的并购金额和数量巨大的并购案例相比,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并购失败和没有任何效果的并购活动占并购活动总数的42-46%。国内外学者为此作了大量调查分析,普遍认为并购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整合措施是导致并购失败的关键因素。战略整合是企业并购其它要素整合的先导,贯穿于并购整合的全过程,涉及企业战略的各个层次,如果被并购企业的战略不能与收购企业的战略相互融合,并在融合的基础上制定全新的战略,那么两者之间很难发挥出战略的协同效应。因此,对企业并购的战略整合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从战略整合相关理论入手,总结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成果;然后依据战略层次理论,论述了企业并购的战略整合内容;根据并购双方战略依赖性与组织独立性需求,归纳了四种典型的战略整合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具体分析与对比。其次构建了战略整合的过程,并对整合过程进行项目管理,建立整合管理办公室,引入整合经理,从而确保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通过一个典型案例,对战略整合的实际操作进行具体的分析。本文通过研究企业并购的战略整合工作,试图为企业并购的整合行为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实践上的借鉴。

张延国[5]2008年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一篇关于企业跨国并购战略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以跨国并购和核心竞争力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电子信息企业跨国并购为案例,对我国现实存在的大量并购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发生的必然性和动因,总结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对策,对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模式进行了论述。本文采用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综合运用了FDI(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企业竞争理论、企业跨国并购理论等对实施跨国并购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行相关理论探讨和方法论研究。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能否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传统的FDI理论和并购理论并未给出明确的回答。传统的FDI理论一方面只针对某一特定国家,不具有普遍意义;另一方面只适用于强大的跨国公司的并购理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理论不能解释中国企业加入WTO后跨国并购的动因。通过对核心竞争力导向的企业跨国并购理论的分析,得出它们基本上都属于实证总结或理论推演,对指导核心能力导向企业并购的实践操作尚显不足。因此本文分别对中国企业是选择新建、战略联盟还是跨国并购做出了比较,得出了中国企业选择跨国并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性,在对企业跨国并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般性理论分析后得出了本文的结论:认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模式还不具备多元化的实力,目前仍以专业化产品生产为主,应以获得技术创新知识和市场营销网络为主,以融合双方企业文化为次的战略方式展开。本文选择中国电子信息企业跨国并购为例,考察了中国电子信息企业跨国并购特点、途径和通过跨国并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成败经验。结合联想集团收购IBMPC全球业务为案例,对上述结论进行了验证,得出中国电子信息企业跨国并购获取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以获取对方技术能力,提升品牌价值为主。分析了新联想与主要的核心竞争力能给企业带来怎样的竞争优势,以及对新联想在竞争中的帮助,指出新联想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措施而得来的。通过新联想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得出:通过并购国际企业提升和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方式对国内企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是具有明显借鉴意义的,希望中国企业建立以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的的跨国并购战略思路,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积极进入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上来。根据以上的观点和论据,本文总结以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为导向的企业跨国并购战略对策:以企业比较优势为导向、整合跨国并购的竞争要素,实施本土化管理、剥离不相关业务、通过跨国并购发展和更新核心竞争力,据此构建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战略框架。但是,在跨国并购日益高涨的前提下,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进行跨国并购,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资本运营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还有必须具有抗御风险和挑战的能力。

杨洁[6]2004年在《企业并购整合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企业并购规模和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全球的并购活动处于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与世界范围的企业并购浪潮同步,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也日益频繁,许多大企业的并购行为成为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然而,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并购并不是简单的企业合并、联合或拆分,而是一个复杂的、科学的以资本连接为纽带,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并购与并购后整合,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系统运作过程。国内外每年都有大量的并购案例发生,但成功率却不高,与企业并购的战略期望相比,很多企业并购后没有或部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要求。探究并购失败或付出高昂代价的根本原因,就是并购后的整合不力,使得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在战略、组织、管理、人员和文化等方面的匹配性出了问题。本文就是针对现实中企业并购后在要素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并购后新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而展开的研究。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有益成分,将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了企业并购的形式、特征、动因和发展历程;通过对企业并购成败原因的探析,阐述了并购整合对企业并购成败的重要影响,得出了并购的价值源于后期整合的结论;提出了并购整合的内涵、系统架构和整合模式;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对并购整合的六个支点——战略整合、组织与管理整合、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整合、财务资产整合和能力整合的理论演变、整合原则、运做方式和策略选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最后对中国企业<WP=328>的并购整合环境和应关注的要点进行了研究。本论文除绪论外共分八章和附录。第一章,企业并购概述与理论溯源。在界定企业并购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并购的本质和形式。对企业并购整合活动进行了理论剖析,首先以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为基础,阐述了交易费用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竞争力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对企业并购整合的理论解释;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率论、市场势力理论、代理理论、企业发展理论和价值低估理论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隐藏在大量并购活动后面的真正动机。分析了国外企业并购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特别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第五次“战略并购”浪潮的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我国应从中得到的启示,以此引伸出后面需要讨论的问题。第二章,企业并购后整合探究。从国内外企业并购成败的分析出发,探析了并购失败的原因,提出了企业并购有效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提出了并购后的整合效果是决定并购成败关键的观点。以大量的实例阐明了并购整合的功能和成功进行并购整合应遵循的原则;从系统的视角构建了基于企业核心能力提高的并购后整合的系统层次框架,包括战略性资产层次整合、要素层次整合和职能活动层次整合体系。在综合考虑战略依赖性和组织独立性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了吸收式、共生式、保护式和控制式整合模式,并购后的企业可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为使并购后整合成功运做,以实证方法总结出整合操作中应注意的四个因素,即整合应贯穿并购全过程、确定专人和专门机构来实施整合、快速进行组织和人员整合和把握适宜的整合边界。第叁章,企业并购的战略整合。战略是企业经营行为的纲领。为此本章从战略内涵及战略与环境的协调分析入手,提出了战略整合是其它各项整合基础的观点。并从战略整合的准备、战略调整与定位、在目标企业推行新战略叁个方面阐述了战略整合的运作方式。建立了目标企业选择模型和价值评价方法。同时,对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载体——产品结构的整合提出了可操作的方式。<WP=329>第四章,企业并购的组织与管理整合。企业战略需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来保证实施。本章分析了组织整合在战略变化、环境变化和规模及成长阶段变化条件下的必然性,阐述了并购中组织整合的战略意义以及整合中应遵循的原则。为使并购后的企业成为一个高效率运营的组织体,提出了组织整合的实现方式:即确立适应新战略所需要的组织结构要素;建立新组织高效率运行的纵向和横向控制系统;对各组织单元进行授权;确定有效的集权和分权关系。同时,本章对并购后企业生产经营单位的整合原则和具体方式作了研究。最后提出了通过管理制度的兼容和移植实现管理协同效应的途径。第五章,企业并购的文化整合。本章从企业文化的一般理论阐释入手,分析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功能及构成要素。通过对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积极性和消极性、渐进性和反向性等双重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各种文化差异可能产生文化风险,进而导致企业经营理念和方式、价值观念、利益分配、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冲突。以大量实例论证了文化整合对并购成败及效率的重要影响。为探讨文化整合的实际操作,阐述了在并购后企业进行文化整合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初始阶段、撞击阶段、融合阶段和创新阶段的具体整合策略和和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归纳出了可供企业选择的四种文化整合模式:促进式、融合式、注入式和保留式,并对如何选择文化整合模式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企业并?

邱毅[7]2006年在《企业跨国并购整合过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企业跨国并购活动不断发展,至2000年,跨国并购额已约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81%。跨国并购日益成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和获取海外资源的一种手段,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成长战略。中国企业在步入21世纪之后,也开始以跨国并购方式大幅度进攻海外市场。由于多种原因,有些跨国并购取得了成功,而有些跨国并购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以失败而告终。文献显示,跨国并购失败率在50-70%,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并购后没有进行合理而有效地整合。有关并购后整合问题研究,国外起步较早,而国内在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市场改革的推进,一些学者也开始重视并购后的研究。以前研究者大多关注于业务、文化、人员、制度和资产等方面的整合,把并购失败归因于并购双方的战略和组织“适配”、文化冲突、缺乏价值协同效应等问题。作者在整理并购整合理论中发现,很少见到把核心能力转移作为考察对象,认为通过并购公司与被并购公司之间的资源和能力转移,共享知识和资源,能够创造并购价值,实现并购战略协同效应。因此,本文把跨国并购后整合过程中的核心能力转移作为本研究的中心议题。研究中隐含着二个假设条件:第一是并购公司与被并购公司之间成功的核心能力转移是并购创造价值的过程,是实现并购战略协同效应的一个主要手段;第二是并购后缺乏核心能力转移是跨国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利用管理学、金融学、组织行为学和国际企业管理等相关理论,着重从核心能力转移角度,对跨国并购整合过程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希望本研究的结果能为从事跨国并购的管理者提供一个理论参考,也能丰富跨国并购整合理论。 本文从基于资源的核心能力转移是实现并购成功的源泉这个观点出发,将企业跨国并购后整合(文中各章也可能称为企业跨国并购整合或跨国并购整合)定义为并购企业根据自身并购前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准则,遵循东道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和法律环境,将目标企业或被并购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风格、公司文化、生产、营销和人员等企业要素重新打破,使之与并购企业的要素融为一体,通过两家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企业组织间的核心能力或战略能力的有效成功转移、扩散和积累,从而达到并购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造企业价值的目标的过程。 能力转移(文中也指知识能力转移)过程,是指跨国并购一方将拥有的能力,通过转移机制传播给或“移植”到或“嫁接”到被并购一方的过程,能力接受者将之与现有的能力相结合内部化为自身核心能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接受者的竞争优势得到提升或最终接受者的绩效得以改善,反之亦然。能力转移包括两大类活动:(1)知识能力接收者的接受过程;(2)知识能力提供者的传递过程。 本研究利用国内外文献和实证研究成果,开始从分析跨国并购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入手,提出了本文关注的研究问题。 第二章,从理论上对并购动机、并购整合、核心能力理论进行了文献探讨,为以后各章的论述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第叁章,既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建立了一个并购整合过程核心能力转移的模型,核心能力转移主要受到能力特性、社会文化问题、人力资源问题、并购战略、能力提供者和接收者的特性、沟通和信赖、转移成本和转移机制等影响。这些因素分为战略层面、组织层面和技术层面。并提出核心能力转移的一个并购过程的观点,核心能力转移不仅是并购后管理的重点,而且从并购前的尽职调查开始到并购交易方式的选择,一直到并购结束为止都要高度关注。 第四章,也是本文的难点、重点部分,主要论述了作为企业资源的知识的特性和分享过程和转移成效。同时分析了知识转移成功的障碍和促进要素。 第五章、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分析了与跨国并购背景下的核心能力转移紧密相关

张克勇[8]2006年在《核心能力导向的企业并购行为分析框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并购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课题之一,然而基本上都属于实证总结或理论演绎,对指导核心能力导向企业并购的实践操作尚显不足,试图从实践操作的角度建立起一个核心能力导向的并购行为分析框架。以期对企业并购实践有所裨益。

李沐纯[9]2010年在《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并购作为企业推行多元化、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手段,是迄今为止在资本市场上最具诱惑力的扩张方式,其相关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占据着国际学术领域的重要板块。医药作为典型的R&D驱动型高新技术行业,在最近一轮并购热潮中,跨国医药企业十分注重借助购并获取相关的技术与知识资产,在并购目标的选择方面十分注重借机弥补技术不足或缺陷,以增强或补强技术创新能力。与此对应,通过并购以获取新技术、新产品也成为近年来我国医药企业并购的典型动因之一,这种现象也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尤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发展放缓的大环境,以及“新医改”的逐步实施,我国的医药行业必然面临着一次空前变革,大规模的并购与重组成为行业与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在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并购行为研究,尤其是对基于技术获取动因的购并行为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仍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本文以我国生物医药板块的上市公司为具体研究对象,回顾了并购的一般理论和国内外并购研究的主流文献,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并购理论中的新发展,也即企业并购行为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为我们进一步审视和探究“并购财富效应损益之谜”提供了崭新视角。本文遵循“战略导向(动因)——资源整合(行为)——企业绩效(技术创新绩效)”的逻辑思路,选取我国深、沪两市医药板块的91家上市公司在2004-2008年的相关数据,客观探讨了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和基于技术动因的购并对于企业并购后自身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4-2007年的并购行为对并购后自身的创新绩效产生了积极作用,具体来看,在这一时间段内,并购次数较多的企业相对于没有发生并购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相对较好。第二,针对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4-2007年期间的160余例并购事件来看,基于技术动因的购并对并购后自身的创新绩效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此相比,基于非技术动因的非技术购并对并购后自身的技术创新绩效并没有产生显着影响。第叁,针对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在2004-2007年期间发生的50余例技术并购事件的经验研究表明,并购双方的相对知识规模以及技术相关性对于并购后自身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具体来看,并购双方的相对知识规模对并购后自身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并购双方的技术相关性对并购后自身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了非线性影响(倒U型),也即,技术并购中并购双方的技术过于相似或过于无关都不利于并购后自身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第四,针对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在2004-2007年期间发生的50余例技术并购事件的经验研究表明,企业自身R&D努力程度对技术并购中目标方绝对知识规模对并购后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了正向调节作用,也即企业自身R&D努力程度越强,目标方绝对知识规模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越显着。本文以资源基础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为基础,从企业和并购事件两个层面深入探究以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为典型代表的我国高技术企业的并购行为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第一个层面表现为企业的并购行为(衡量并购频繁程度的并购次数)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基于技术动因的购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第二个层面表现为技术并购中并购双方的知识规模、技术相关性等特征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自身R&D努力程度的调节作用,不仅丰富了我国高技术企业并购行为与绩效的研究视角,而且扩展了我国高技术企业战略管理与创新管理的关系研究。最后,本文也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研究方向。

赵继伟[10]2004年在《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并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内涵扩张,也可以通过外部扩张来实现,但事实上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最重要的途径。核心能力的构筑、强化和拓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下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并购战略正是通过规划一个战略性的并购框架,通过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资源和能力的重新整合来培育和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基于企业作为持续经营实体的假设,企业的并购是为了构筑、强化和拓展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是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能以明显的竞争优势持续经营的保证。当然,任何卓越的战略规划最终都需要得以全面而灵活地实施,执行是战略的延续,为此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参考文献:

[1]. 核心能力导向的企业并购研究[D]. 杜立君. 西北工业大学. 2002

[2]. 战略驱动型企业并购研究[D]. 夏维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3]. 企业并购后的知识整合研究[D]. 张洁梅. 河南大学. 2010

[4]. 企业并购的战略整合研究[D]. 董辉娜. 河北工业大学. 2007

[5].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战略研究[D]. 张延国. 中国海洋大学. 2008

[6]. 企业并购整合研究[D]. 杨洁. 吉林大学. 2004

[7]. 企业跨国并购整合过程[D]. 邱毅.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8]. 核心能力导向的企业并购行为分析框架[J]. 张克勇. 机械管理开发. 2006

[9]. 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D]. 李沐纯.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10].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并购研究[D]. 赵继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核心能力导向的企业并购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