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特点及临床意义分析论文_袁晓东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妇科 福建厦门 361000)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1月到2017年 6月4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通过相应的检查与手术证实,依据患者的类型将其分为腹膜型组(n=159)、卵巢型组(n=52)与混合型组(n=249),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后分别观察三组患者的病变部位、手术指征、痛经症状与r-AFS分期,并总结相应的临床意义。结果 对于病变部位而言,腹膜型与混合型患者以双侧病变为主,占比分别为64.15%与74.70%,卵巢型患者以单侧病变为主,占比为21.15%;对于手术指征而言,腹膜型患者病症可与其他手术同时被发现,占比为96.23%,卵巢型与混合型患者多以单纯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主,占比分别为92.31%与100.00%;对于有无痛经症状而言,腹膜型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占比为85.53%,而卵巢型与混合型患者多出现痛经症状,占比分别为94.23%与83.53%;对于r-AFS分期而言,腹膜型与卵巢型患者多为早期子宫内膜异位病变,占比分别为99.37%与90.38%,而混合型患者多以晚期子宫内膜异位病变为主,占比为85.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类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因此需要准确的进行检测,如此才能准确的予以治疗。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临床特点;临床意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是指有活性的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内膜以外的位置所形成的病症,将会对患者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临床中主要包括腹膜型、卵巢型与混合型等三种不同类型[1],依据相关的临床报道可知,约有90%的患者发生经血逆流现象,而约有20%的患者将会发生内异症。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痛经、月经异常、不孕与性交疼痛等,同时该疾病多发于育龄女性,青春期之前未见发病,并且在绝经后病灶可自行退化[2]。由于不同类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因此为进行精准治疗,临床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精准检查,并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了解[3],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患者予以相应的临床护理,如此才能获得良好效果。本文将重点探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特点及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到2017年6月4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通过相应的检查与手术证实,依据患者的类型将其分为腹膜型组、卵巢型组与混合型组。腹膜型组159例,年龄为22-29岁,平均年龄为(25.1±4.8)岁;卵巢型组52例,年龄为24-30岁,平均年龄为(27.2±4.9)岁;混合型组249例,年龄为23-32岁,平均年龄为(27.5±5.1)岁。纳入标准:①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标准;②患者在入院前1个月内未使用过任何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排除标准:①患者家属不同意此次研究目的与方法;②患有其他严重的合并症或者恶性肿瘤疾病。告知三组患者及其家属此次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此实验经伦理委员会同意。将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录入至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结果显示三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诊断标准。腹膜型:主要以腹中线为界,分为单侧与双侧病灶部位。卵巢型:即在子宫内发生膜异位囊肿,该类型的内膜异位囊肿又被称之为巧克力囊肿。r-AFS分期主要分为早期与晚期,早期包括I期(微型)与II期(轻型),晚期包括III期(中型)与IV期(重型)。

②手术方式。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保守手术,即保留完整的子宫与卵巢;半根治手术,即切除子宫但保留完整的卵巢;根治术,即切除子宫与双附件。

1.3观察指标

三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

对于病变部位而言,腹膜型与混合型患者以双侧病变为主,占比分别为64.15%与74.70%,卵巢型患者以单侧病变为主,占比为21.15%;对于手术指征而言,腹膜型患者病症可与其他手术同时被发现,占比为96.23%,卵巢型与混合型患者多以单纯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主,占比分别为92.31%与100.00%;对于有无痛经症状而言,腹膜型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占比为85.53%,而卵巢型与混合型患者多出现痛经症状,占比分别为94.23%与83.53%;对于r-AFS分期而言,腹膜型与卵巢型患者多为早期子宫内膜异位病变,占比分别为99.37%与90.38%,而混合型患者多以晚期子宫内膜异位病变为主,占比为85.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目前临床中关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未具有统一说法,但诸多学者认为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是引发该疾病的主要机制,并且该疾病具有广泛性与病理多态性等特点,正是基于此种特点使得该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困难程度[4]。依据临床检测得知,该疾病主要包括腹膜型、卵巢型与混合型等三种不同类型,并且又以腹膜型与卵巢型为多见,但对于同一患者而言也可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型。依据相关的临床研究得知,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致病因素为经血逆流,并且患有该类型症状的患者无法有效的在免疫监视下检测到子宫内膜,同时又会受到其不良影响,降低自身的免疫力。通过病理监测得知,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包括如下类型,即I型、IIA型,IIB型与IIC型,在此需要明确,对该类型的疾病进行病理检测并非能够了解疾病的发展程度,而是能够了解相应的发病机制[5]。依据部分学者观点得知,该类型的病灶与腹膜种植具有类似特点,并且该类型的囊肿壁中含有大量的卵巢皮质。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纯的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的发生率较低,多以单侧部位与早期病变发生为主;然而对于混合型的子宫内膜异位却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并且多以双侧部位与晚期病变为主。产生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与混合型的子宫内膜异位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可能与化生学有关联,而混合型的子宫内膜异位可能与经血逆流产生关联,并由此对卵巢形成影响,继而使得病变范围增加[6]。对于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与混合型的子宫内膜异位而言,前者无显著的临床症状,主要以早期病变为主,同时可与其他手术同时发现,而后者却与之相反,基于此可得知,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先于混合型的子宫内膜异位而发生。

为有效的治疗该疾病,临床中主要包括三种方式,即保守手术、半根治手术与根治术。就单纯的半根治手术方式而言,将子宫切除后有效的避免了内膜的影响,并且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复发的可能性,对患者形成了较大的保护;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采用输卵管结扎术能够有效的切断经血逆流途径,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的复发[7]。为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质量,在进行相应的手术过后,还需要对患者予以相应的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制定严格的护理方案。依据相关的学者观点可知,若单纯的进行手术,无法达到完全根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因此在术后需要配合使用的药物,使用时间以半年为宜,常用药物为GnRH-a类,如此才能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具有同类型的临床特点,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多被认为是经血逆流导致的内膜种植学说,同时盆腔内膜异位症若未予以及时的治疗可将转变化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进展较快的疾病,因此若在患病早期便予以治疗,则将有效的延缓病程,甚至达到治愈的目的,对患者形成良好的保护作用;并且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临床医生不仅需要对病灶进行良好的治疗,同时还需要检查病灶周围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如此才能达到大范围的治疗目的,有效的降低疾病复发率的可能性。由于本次样本容量有限,因而关于对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表现出的不同临床特点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并且临床医生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检测与治疗能力,如此才能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治疗,从而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雅男,王丹波,陈英汉,等.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意义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31(1):34-36.

[2]邓琼.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资料分析[J].医药与保健,2017,25(4):104-105.

[3]李绍云,王彤丹,李洪燕,等.868例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学指标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37(3):331-333.

[4]路士芬.CA125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意义及相关因素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5,22(7):654-656.

[5]林杰,赖志文,林洁,等.EGR-1及MMP-9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J].海南医学,2017,28(7):1101-1103.

[6]张阳.保守性手术治疗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90-92.

[7]马光.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意义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5):21-22.

论文作者:袁晓东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0

标签:;  ;  ;  ;  ;  ;  ;  ;  

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特点及临床意义分析论文_袁晓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