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新闻发言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白宫论文,新闻发言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美国,有这么一个人——总统可以不见记者,但他必须每天都与记者唇枪舌战;总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不能在记者面前说错半个字。这个人,就是有“白宫之嘴”之称的白宫新闻发言人。
美国政府中,新闻发言人是一个相当风光和重要的岗位。白宫新闻发言人在白宫的职务是“新闻秘书”,地位不低于一名部长或总统助理。办公室在白宫西翼,距离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仅几步之遥。发言人可以列席许多重要会议,并经常与总统商量重大问题如何表态。他还是总统新闻班子的头儿,负责各种新闻策划。凡是总统出访,白宫发言人是一定要带在身边的。
据笔者查到的资料,白宫新闻发言人起源要比白宫定期新闻发布会早一些。它诞生于19世纪中期政治改革、经济增长、传媒大众化的年代。最初以总统私人秘书的身份出现,可以称之为总统新闻发言人。安德鲁·杰克逊是最早聘用新闻发言人的总统。(注:[美]格伦·布鲁姆、艾伦·森特等:《有效的公共关系》,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后面几位总统的新闻发言人也都以私人秘书身份出现,不属于政府系统,政府并不提供资助。所以,并不能称之为白宫新闻发言人。直到麦金利总统上台,他的6名助理才开始领取政府薪水,其中包括负责新闻宣传的科特柳。1900年,为了应付每天充斥在白宫大门和周围街道的众多记者,麦金利总统专门任命了一位助手每天向守候在白宫外面的记者做一次简报。这便是最初的白宫新闻发言人。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是第一个安排每周两次定期新闻发布会的总统。(注:[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展江、殷文主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页。)从此,虽然有反复,定期的新闻发布会还是坚持下来,白宫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也相对固定,发展至今,白宫新闻发言人成为总统的代言人,也成为美国政府的喉舌。
直到艾森豪威尔时代,他的新闻秘书吉姆·海格蒂还只有一名助手。肯尼迪的新闻秘书皮埃尔·赛林杰最初也只有一名助手,后来增加到两名。尼克松对白宫的传播架构进行了改革,除了重组沿用已久的新闻办公室,还增设了新的传播办公室。传播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与总统宣传有关的媒体关系。新闻办公室的负责人是新闻秘书,外加3名副秘书、1名传播办公室主任和1名副主任。(注:[美]海伦·托马斯:《白宫前沿》,李彬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页,157页,140页,147页,175页。)福特执政期间,机构开始膨胀:除了新闻秘书,还有两名副手、7名助理、1名专职对外联络的总统助理和1名副助理。卡特上台后,膨胀的势头仍然不减:新闻秘书手下有13名负责白宫新闻事务的助手。如今,白宫25个办公室各司其职,另外还有专门负责战略策划和新闻的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新闻官。
白宫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被大家认为是除了总统外最繁重的,可以说是担任着白宫第二棘手工作的人。小布什总统第一任新闻发言人弗莱舍,工作强度非常之大。他相继经历了2000年异常激烈的总统选举、两次重新计票、“9·11”事件、安然公司破产丑闻、炭疽邮件事件、阿富汗及伊拉克战争等,一直如履薄冰,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为了做好发言人的工作,弗莱舍每天5点就要起床,首先看当天报纸和其他媒体的报道,设想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上午和记者们有一个15分钟的非正式见面会,下午有一个正式的新闻发布会。每天还要参加很多会议,听取并消化总统的讲话,然后再查资料进行相应的准备,并随时根据总统的日程调整自己的时间。(注:《美国新闻发言人守则 说话滴水不漏永远保持微笑》,新华网,2003年11月10日。)有人说,他的每个工作日都像马拉松一样漫长。弗莱舍曾坦言,“9·11”事件、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等接连发生的重大事件给他造成的巨大工作压力是促使他辞职的原因。
美联社白宫记者纳尔森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后,总结说:“替总统说话,不但会对健康有害,还会危及你的声誉、你的空闲时间、你的睡眠、你的婚姻、你的家庭生活,还有你内心的宁静。”杜鲁门当选为总统后,力邀当时任华盛顿一家报纸主编的罗斯担任新闻发言人。尽管罗斯心存疑虑,但还是不顾妻子的反对,决定帮老朋友一把。5年后,他心力交瘁,死于心脏病突发。杜鲁门又选了《巴尔的摩太阳报》的约瑟夫·肖特接替罗斯的位子。两年后,肖特也死于心脏病。杜鲁门大惊失色,他说:“我觉得是自己杀死了他们。”(注:《弗莱舍让记者们头疼不已辞职似乎另有隐情》,《环球时报》,2003年5月23日。)
除了工作压力巨大之外,白宫新闻发言人还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里根的新闻发言人布雷迪第一天上班时,就在橱柜里发现一件防弹衣,这是前几任白宫发言人传下来的。防弹衣上还有一张字条:“困扰你的不是子弹而是鸡零狗碎的小事。”1981年里根总统遇刺时,布雷迪挨了本该总统挨的一颗子弹,虽然奇迹般地死里逃生却终生瘫痪。(注:[美]海伦·托马斯:《白宫前沿》,李彬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页,157页,140页,147页,175页。)
原白宫记者团团长海伦·托马斯担任了38年白宫记者,历经8任总统。她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和观察总结出:“优秀的新闻秘书都得准备两副面具:一副面具代表的声音来自白宫、总统、政权、联邦政府和合众国。这些责任充满了危险的陷阱,说话时必须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另一副面具相对较易于掌握,但其重要性不亚于前者。我认为新闻秘书有责任保证美国人民每天都能得到真实的消息,并且他有责任与那些阻挠人民获知政府行为实质的内部势力做斗争。”(注:[美]海伦·托马斯:《白宫前沿》,李彬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页,157页,140页,147页,175页。)
可以说,政府发言人肩负着新闻人和政府人的双重责任。总统需要的是忠诚、自律,既能保守秘密,又善于应付难题的人。面对新闻界时,政府的信誉是最重要的问题。对于一个新闻发言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代表政府说话时要有信心,有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尊敬,值得信赖。而且,新闻发言人应该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他能坦率、冷静、专业而又客观地处理备受争议的事情,创造宽松的气氛,在危机关头,具备化干戈为玉帛的能力。
对于新闻发言人来说,如果失去了信誉,就失去了一切。罗纳德·泽格勒就是一例。泽格勒29岁时担任了尼克松总统的新闻发言人,以围堵孤立那些敢于追根问底的新闻记者而臭名昭著,再有就是他铁石心肠、空口白牙板着脸撒谎的能力。对于美国媒体来说,他就是水门丑闻的丑恶代言人。在收回尼克松政府的某个立场时,泽格勒说现在的声明是“有效的”,从此为政治谎言安上一个动听的名字。当一位记者穷追不舍问他以前的声明是否为“无效的”时,泽格勒说“是”。泽格勒到死还是坚称他没有对美国媒体知情不报。他说:“如果我的回答听起来让人糊涂,那是因为这些话就是让人糊涂的,当时的情况是让人糊涂的。而我没有权利作那个将事情讲清楚的人。”罗纳德·泽格勒象一名士兵一样为他的总统效力,而他象保镖为保护主人付出生命一样为尼克松牺牲了自己的名誉。他被美国新闻界永远记取的是他的忠诚,然而毫无诚信可言的忠诚屡次被历史证明是个人的悲剧和时代的危险。(注:陈雅莉:《“最为美国公众不耻的白宫新闻发言人”逝世》,《华盛顿周刊》,2004年第5期。)
分析历任白宫新闻人,可以发现,虽然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但在很多地方有相同之处:
新闻专业背景,理解新闻工作。了解新闻,知道记者需要什么,对新闻发言人来说很重要。白宫新闻发言人基本上都有新闻专业背景。艾森豪威尔的新闻秘书吉姆·海格蒂曾当过《纽约时报》的政治记者。过去从事新闻工作时备受同行敬重,任新闻发言人后对记者们关怀备至,从乘车到食宿,从安排记者单独会见总统到为记者准备新闻资料,细致入微,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好的总统新闻发言人之一。(注:赵维:《用“无可奉告”博弈》,北大燕南网,2004年5月21日。)福特总统的第一个新闻秘书杰瑞·特尔霍斯曾是受人敬重的新闻工作者。后来的罗恩·内森曾在合众国际社和全国广播公司工作过。里根总统的新闻秘书拉里·斯皮克斯在几家报社当过编辑。克林顿总统的传播办公室主任大卫·格根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做过总编辑,新闻秘书乔·洛克哈特出生于记者家庭,父母都在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部工作,本人也曾是电视台记者。(注:[美]海伦·托马斯:《白宫前沿》,李彬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页,157页,140页,147页,175页。)
小布什总统的新闻发言人弗莱舍多年从事发言人工作,深谙新闻之道。布什正式就任总统后,严禁幕僚们事先向媒体透露他计划要做的事情,因为他相信“政府五级论”,他是第一级,切尼是第二级,内阁成员是第三级。布什坚决反对第四级和第五级官员对媒体信口开河。可弗莱舍认为,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因为“如果通过我告诉记者,总统将要做什么,这一消息会在第二天上报纸的头条;如果总统直接对记者说他要干什么,编辑们会认为总统的话没有新闻价值。”事后,布什总统也不得不同意了弗莱舍的看法:“我过去认为,有时候突然宣布我要干什么,对媒体的冲击力会大一些,但阿里让我相信,如果把我要做的事提前告诉记者们,效果反而会更好。这真的很奇妙,如果不是这方面的行家,是不会发现这一现象的。”(注:《布什发言人如履薄冰白宫之嘴舌战美国老记》,《北京青年报》,2002年9月19日。)
良好的政治学修养,丰富的政府工作经验。很多新闻秘书都曾为参议员、总统候选人工作过多年,熟悉政府的运作,具备良好的政治学修养。卡特总统的新闻秘书乔迪·鲍威尔曾在埃墨里大学学习政治学。里根的新闻秘书马林·菲茨沃特有20多年为政府服务的经验。另一位新闻秘书斯皮克斯先后为尼克松、福特和里根三位总统工作了近9年时间。(注:[美]斯皮克斯:《2000新闻发布会》,军事科学院外军部编译,三联书店,第5页。)克林顿总统的传播办公室主任大卫·格根为三届政府服务过。小布什总统首任新闻发言人弗莱舍过去21年一直在做共和党人的发言人。(注:王薇:《二号人物麦克莱伦上任 白宫发言人新面孔亮相》,新华网,2003年6月23日。)接替他的斯科特·麦克莱伦,出身于声名显赫的政治家庭。早在1994年布什担任得州州长时,麦克莱伦就是州长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布什参加总统竞选时是其随行新闻秘书。(注:胡晓明、谭新木:《布什任命麦克莱伦为新的白宫发言人》,新华网,2003年6月20日。)
对政府的忠诚。白宫新闻发言人,每天两次站在火线上接受新闻界的轰炸。无论总统因为何事在媒体上掀起了狂澜,他们总是处于风暴的中心,受到总统和记者的两面夹击:一方要求发挥正面影响,另一方却要揭发反面消息。面对两方面的夹击,白宫新闻发言人的选择绝对是替总统说话。
弗莱舍除了清楚、准确地传达布什的政策外,还严格遵守布什政府关于保密的原则,不管记者们如何变换方法提问,他总能绕开那些敏感的问题。布什对他能“驯服敌意深重的”媒体相当欣赏。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记者比尔·普兰特说,“现在的白宫和过去的白宫不一样,对信息控制得很严。他们不希望弗莱舍透露太多的东西,他也的确没有透露太多的东西,他说每一句话都很小心。”国家广播公司(NBC)的记者戴维·格里高利也表示:“我们都喜欢他,也很尊重他。但要想从他嘴里听到他不想说的东西是不可能的。他非常遵守纪律。有时候我们走出新闻室,恨不得把脑袋往墙上撞。他知道我们的这种心态,可是对此并不担心。”弗莱舍表里如一,即使不面对摄像机的时候,你也别想从他那里搞到他在公开场合不想说的东西。(注:《布什发言人如履薄冰白宫之嘴舌战美国老记》,《北京青年报》,2002年9月19日。)
布什总统的第二任新闻发言人麦克莱伦也是这样。他被记者们描述为和蔼可亲,性格直爽以及对布什的忠诚。(注:郝正非:《麦克莱伦就任白宫发言人首次出场大开玩笑》,新华网,7月16日。)在就任后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先后有数名记者就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发问,麦克莱伦的回答只有一句:“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有人数了数,他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竟然把这句话说了9次。(注:《美国新闻发言人守则 说话滴水不漏永远保持微笑》,新华网,2003年11月10日。)美联社曾抱怨说,麦克莱伦一直“固执地”依据白宫拟订的“谈话要点”发表意见,有时不惜以“无可奉告”开罪记者。如果有媒体对白宫事务的报道立场不公或内容失实,他会直接致电文章作者,用其特别的得州口音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麦克莱伦素以恪守工作纪律而著称,尽管他学识渊博,与媒体讨论问题的领域比其他一些同事更为广泛,但他从不透露白宫不允许公开的消息,就算是自己即将担任白宫首席发言人的消息也不例外。(注:王薇:《二号人物麦克莱伦上任 白宫发言人新面孔亮相》,新华网,2003年6月23日。)
适当的幽默感。虽然新闻发言人是个严肃的工作,但很多时候,都需要幽默来面对困境。里根的新闻秘书布雷迪的幽默感使他在记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另一个新闻秘书马林·菲茨沃特则以有“精妙的幽默感”著称。克林顿的新闻秘书迈克·麦加里谈到他胜任的秘诀时说,“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谨记你的首要责任是揭示真相和保护美国人民的利益。你得让所有的人知道你想说的要点。假如你能在这过程中加一些娱乐调剂调剂的话,就更好了”。(注:[美]海伦·托马斯:《白宫前沿》,李彬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页,157页,140页,147页,175页。)
小布什的发言人麦克莱伦谈吐幽默,和蔼可亲,深受记者的喜爱。同时知识面很宽,对于许多领域的问题都很有见地,深得同事的尊敬。(注:苏影:《布什提名白宫副新闻秘书为白宫发言人》,新华网,2003年6月21日。)他精于应对媒体之道,经常在与记者的“较量”中占据上风,凭借其风趣幽默的玩笑使记者“解除武装”。美联社曾形容他的笑容具有“传染性”。(注:王薇:《二号人物麦克莱伦上任 白宫发言人新面孔亮相》,新华网,2003年6月23日。)
但是,幽默过了头就不是一件好事了。就拿巧舌如簧的弗莱舍来说,“9·11”事件后,弗莱舍有一次回答白宫记者提问时说:“你们以后说话得小心一些,在开腔前先回头看看背后有没有美籍阿拉伯人。”话一出口,立即引起白宫记者的不满,弗莱舍不得不为此正式道歉。(注:《美国新闻发言人守则 说话滴水不漏永远保持微笑》,新华网,2003年11月10日。)在美国对伊拉克开战前,弗莱舍说给萨达姆脑袋上“来一颗子弹”的成本,要比打一场战争要低很多。(注:李永敬、劳格:《美国白宫发言人弗莱舍准备撂挑子》,《北京青年报》,2003年5月21日。)他还曾指责克林顿在离任前不现实地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是“朝月亮开枪,什么也打不着,得不到”,结果一无所成反而导致更多暴力事件的发生。(注:李宏伟:《美白宫发言人指责克林顿招来众怒赶紧道歉》,中国日报网站,2002年3月1日。)但他后来都不得不发表声明,承认这种说法属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注:《弗莱舍让记者们头疼不已辞职似乎另有隐情》,《环球时报》,2003年5月23日。)
对于白宫新闻发言人,克林顿的新闻秘书迈克·麦加里有这样一个总结。他在任期的最后一天写道:“我的办公室在白宫的地理位置包含着一个微妙的隐喻。往那边走50英尺是椭圆形办公室,往这边走50英尺就是这个我们每天见面的新闻发布厅。这就是新闻秘书的工作:在关系紧张的敌对双方之间保持中立。我们只有一项任务,那就是真实准确地报告总统的工作。我们的信念是,如果我们忠实诚恳地报告总统的工作——只要无愧于良心,那么我们一定会获得美国人民的支持。”(注:[美]海伦·托马斯:《白宫前沿》,李彬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页,157页,140页,147页,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