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清溪场镇第二中心学校 渠县 635200)
培养创新人才应具有的创新素质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师也应努力致力于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也在于使学生树立创造志向,训练创造性思维,增长创造才干,开发创造力,成为各种层次的、未来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因此,阅读教学应在《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的指导下,以课堂为阵地,创新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如何进行创新阅读教学呢?
一、整体感悟,赏析品味。
阅读教学应以语感积累为目标,以言语经验学习为主要内容,以整体感悟为途径。整体感悟的方法很多:一是以读为本,自主阅读,以读代讲。即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如默读、个别读、齐读、竞赛读、快速读、分角色读、听录音读、自由练读等,并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使其在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二是话题讨论。即引出一个涵盖全篇的中心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再次展开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合作学习。如《将相和》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桂林山水》《鲸》可采用画画的方法;《鸟的天堂》可采用小导游解说的方法。
二、动脑动口,质疑问难。
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倡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个人见解。要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教师;把“理解”“品味”“领会”“感悟”留给学生。教师的讲,讲在点子上,讲在关键处,学生的学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的,从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这些变化,的确是十分可喜的。例如我在执教《桂花雨》时,就十分精彩,生活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面对语言文字的描绘,我们要靠开启生活图景,来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当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体验,步入其境真情萌发时,学生朗读的火就会点燃起来。我问:同学们,摇桂花时的情景美吗?生1:(异口同声)“美!”我说:“那它美在哪里呢?”生2: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地散落下来。生3: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下来。我进一步启发说:“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是什么样的感觉?”生4:桂花轻轻地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生5:桂花落满一身,我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我说:你的心情如何?大家说:“我想大喊。”我乘机说:大家一起喊一喊。生齐答:(非常兴奋地一起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通过学生的展示与交流,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跃然纸上。教师利用画面继续引导学生欣赏、品味,自然“由画入诗”,引导学生读诗文,升华情感,学生的品读、欣赏、动手、动口、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到这个时候,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教法和学法都得到了合理利用,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三、尊重学生,鼓励独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很少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如教学《跳水》一课时,我在总结课文时,让大家谈谈读了课文后的个人感受,于是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我觉得这孩子太任性了,说不定是个独生子女‘小太阳’,他如果能考虑到环境的危险,就不会为赌气去追猴子,一直追到桅杆的横木上去。”有的说:“我觉得那些水手也太会开玩笑,怎么能这样去唆使还不太懂事的孩子,差一点丢了孩子一条命。”……面对这么多说法,我惊喜地说:“大家真会想,而且想的都有道理。对同一篇课文,我们有不同的想法,这很好。那么比较起来,你们觉得这篇课文主要是指责水手,还是批评孩子,还是赞扬船长呢?”于是,大家在讨论之后,认为还是赞扬船长。
四、开展活动,培养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那么,可以开展哪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1.课外阅读。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个人活动。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应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兴趣小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五、积极评价,激发创新。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等形式。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以他们同龄、同年级、同程度的这种侪辈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新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他曾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并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先生的“创造宣言”永远不会过时,在21世纪这个创新的世纪,让我们做一个创新型语文教师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不断探索、努力吧!
论文作者:刘晓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1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6/7
标签:学生论文; 评价论文; 教师论文; 课文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能力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11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