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感#183;现实感#183;使命感——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使命感论文,本质论文,现实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33(2004)02-0016-04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具有独创意义的三大理论基石之一,也是邓小平 理论的逻辑起点,凝聚着邓小平多年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心血。但是,在十六大新修订的 党章中不再包含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因此很多人对于是否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本质 论提出了质疑,甚至有人开始否定社会主义本质论。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 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国际共产主义实践成败得失的历史经验及教训,围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困惑马克思主义者多年的问题将社会主义重 新置于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在新经济 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
任何一种理论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历史背景体现着理论间的承接。无论是 自然科学理论还是社会科学理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建立在对前人理论继承基础上 的。而一种理论之所以具有重大意义,是因为它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并对现实具有 指导性。所以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历史背景与现实基础相结合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也是如此。众所周知,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社会主 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理论,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第二次飞跃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 践,由列宁、毛泽东完成;第三次飞跃是社会主义由以革命为中心到以建设为中心,由 列宁开始中间经过斯大林、毛泽东,初步完成于邓小平。这三次飞跃实际上体现着对社 会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认识。每一次飞跃,都意味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前进了一 步,越加接近真理。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的罪恶, 为社会主义革命提出理论根据。他们对于尚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设想,提出了 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如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生产力高度发达、商品经 济已不存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他们不可能提 出和研究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这个问题只有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才被真正提上 议事日程。正如恩格斯所说:“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 基础之上。”[1](P416)列宁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后,对于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 的问题在认识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轮廓,但是他将“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表明他在“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斯大林时期在“ 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这一被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是社会主义三大经济特征的基 础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所谓的“苏联模式”,并把这种模式 推向了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模式的推广使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 索几乎固步自封,陷于僵化,缺乏理论创新。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也是在这个框框下试图通过生产关系的纯洁化(单一的公有制和按劳 分配等)来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以理论家、政治家的勇气和胆识开始大 胆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1980年他首次提出“社会主 义本质”概念,到1992年南方讲话时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高度科学的总结和概括,提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 富裕,共用了12年左右的时间。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致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与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统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 富裕与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马克思主义者曾一度认为解放生产力是阶级斗争环境中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无 产阶级革命建立以后,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随之解决,剩下的任务不再是解放生产力而是 发展生产力。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因为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理论 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按照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理论,生产力由于自 身内部各种矛盾,如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矛盾的存在,总是不断向前发展,这种发 展的连续性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而生产关系总是在一定弹性限度内变动,在这个 弹性限度内,可以在不改变生产关系性质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环节和方 面进行变革,这就是所谓的改革。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缓和基本矛盾,在不改变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限度内对生产关系进行了多次调整和改革。但如果生产力发展到了这种生产 关系所能容纳的最高限度时,原有的生产关系就要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这种解放生 产力的方式就是革命。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证实了这一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要 同其它社会形态一样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所谓‘社会主义社 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 和改革的社会”[2](P443)。邓小平也说过,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社 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同样是一种高级的生产关系,但这 种生产关系是不是已完美无缺而不要发展和完善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随着生产力 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内部必然会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这就 需要对生产关系不断进行改革。只有不断解放生产力,才能不断发展生产力。
二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现实基础目前并未发生改变,理论本身对我国 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我国所处的现实国情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 段。我国处于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正 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仍是解放和发展 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句,体 现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二)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仍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或人民利益 目标,但要实现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说,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化。有人以我国现阶段 仍然存在大量剥削现象来否定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认为共产党人的理想是消灭私 有制,消灭剥削,现今大量存在的剥削现象说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概括不符合实际。这 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庄严地宣告:“共 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3](P265)把共产党人的 理想概括为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但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消灭私有制都符合生产力 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只能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的 实现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实现要通过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结果来体现,所 以不能完全用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规定性来规定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能因为在社 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过程中出现了非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就认为社会主义实践背离了社会 主义目标,从而否定社会主义本质论。第三,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方式看,有的是正 面实现,有的是反面实现。正面实现是指用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方式去实现社会主义本 质,反面实现是指从实现过程中看不出它符合社会主义原则,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 可靠地实现社会主义目的。这也是一条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三)我国仍处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 我国的改革开放尽管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但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仍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历史任务。
(四)我国仍是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实践者 邓小平在系统阐述社会主义本质 论之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80年代末东欧剧变,90年代初苏联解体,这对我 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一个严峻考验。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内涵丰富,从理 论与实践两方面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从生产力目标和社会主义价值 目标两个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澄清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种种非科学附加,解放了 人们的思想,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五)世界各国竞争的重点仍是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学技术的竞 争,正如列宁所说,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手段就是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 动生产率。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三
通过建设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 主义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
(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向 强调发展生产力体现着马克思主 义的唯物史观。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观点之一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政权一经建立,就应尽可能快地增加社会 生产力的总量。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也指出,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物质产品丰富了, 人们才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而强调解放生产力是邓小平的理论创新,“现在虽说我 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4](P225),这就决定了建设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将最终消灭剥削 马克思主义认为剥削是一个阶级凭借生产 资料所有权对其它阶级进行压迫。剥削主要是个经济范畴,因此要求我们把它放在一定 的经济条件下去理解,而不应一提剥削就从政治和道德的角度理解,认为它总是与腐朽 、没落、反动和倒退联系在一起。我国自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剥削阶级作为 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但剥削现象在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而且随着我国鼓励、支持和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剥削现象将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剥削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生产力不够发达的结果。现阶段,我国在公有 制为主体的情况下,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特别是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不仅 个人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存在雇佣劳动和剥削。这是不是说明我国又要出现剥削阶级? 列宁的阶级定义是:“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 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5](P11)可见,阶级是个 社会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要永远存在下去的。它是生产有了一定发展 ,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我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消灭剥削现象的程度。只有在全 社会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消灭了非公有制形式,剥削现象才会最终被消灭。所以是否 允许剥削现象存在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如果 在这种低水平生产力的基础上一定要消灭剥削现象,必然违反经济规律,我们也必然会 受到惩罚。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长期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将最终消除两极分化 关于什么是“两极分化”,理论界有 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把两极分化看成是私有制的产物,认为只有私有制才可能导致贫 富差距极端化。实际上,两极分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发展中也可能出现两 极分化。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两极分化的指标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0.4是警戒线。我国 居民1995年—2000年的基尼系数分别是:0.389、0.375、0.379、0.386、0.397、0.397 。因此,我国两极分化的压力越来越大。尽管如此,这也是正常的经济现象,是符合经 济发展规律的。不能因为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就否定社会主义,否定社会主 义本质。现阶段我国实行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分配政策,合理拉开了 收入差距,体现了效率原则。“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 化。”[4](P110-111)尽管这种差距拉开的速度比较快,幅度比较大,但合理拉开差距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四)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原则,第一 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4](P172)。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是“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是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 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总之,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与 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它既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以指导,又要 经历实践的检验,邓小平理论包括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实践中将会得到不断的丰富和 发展。
收稿日期:2003-11-26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邓小平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使命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