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对接阅读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高中论文,语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自2005年问世以来,广大一线教师一直担心教材文本因数量和质量会造成学生阅读短板,并导致高中语文教学的单薄和瘦弱。为此,本人申报了江苏省教研室第九期立项课题“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教学误区及教学对策”。几年的潜心研究中,课题组发现有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材文本选编导致三个教学问题
一是教材文本文体比例不协调,导致语文教学的参差不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五册,文本113篇,关涉“青春、教养、故乡、自然、生命、战争与和平、历史之鉴、爱国、文明、梦想、人性、科技、情感、直面人生”等20个专题,54个教学模块。113篇中国文83篇,其中古文27篇,古诗词10篇,现当代诗歌7篇,说明文6篇,小说节选3篇,戏剧2篇,各类散文16篇,新闻2篇,议论文1篇(驳论文),哲理小论文1篇,学术论文3篇,书信1篇,其他4篇。外文30篇,其中诗歌6篇,演讲4篇,论述文6篇,小说7篇,散文5篇,日记1篇,图片1篇。
统计结果显示,文体比例是有问题的。如外国小说有7篇,国内只有3篇,当代小说没有一篇;就文体而言,记叙和议论两大规范文体几乎没有,特别是典型议论文没有一篇;即使散文名篇,其数量和代表性还是有欠缺。
这就造成了文本结构的不平衡,也使得文体教学有参差感和残缺感。
二是教材文本总量偏少,导致语文教学的饥饿与瘦弱。
作为主题组元,每一个阅读专题到底需要几篇文章才能让学生没有饥饿感?从教学实践看,教材每个大专题只有4-5篇文章,数量是不够的。本人曾带领课题组对120名一线骨干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1.你认为必修教材的选文有哪些不足?调查结果:有93人(77.5%)认为“名家经典文章数量不足”,有63人(52.5%)认为“论述文数量不足”,有36人(30%)认为“实用类散文不足”,有24人(20%)认为“诗词数量不足”。2.是否有必要进行对接阅读,使文本学习适度延展?调查结果:有120人(100%)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3.你平时有没有适度课外选文来延展学生和必修文本学习的对接阅读?调查结果:86%的教师进行过对接阅读。
从调查结果看,某些类文数量不足,导致教学食不果腹,使得很多教师要四处“觅食”,这种自发举动充分表明了一线教师的对接阅读需求是强烈的。
三是教师文本解读传统,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没有认同感。
这种情况很普遍。一是因为中学语文课本和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观点较为陈旧,但在语文课上却仍作为“唯一正确”的“定论”灌输给学生!如鲁迅的小说等,课本和教参中为这些名作所写的“提示”和“参考资料”中的“分析”,观点大多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有些观点在学术界早就受到质疑,而在语文课上却仍然作为“定论”灌输给学生,这对帮助同学们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是极端不利的。二是受篇幅限制,一篇文本的教学很难对一个历史人物、文学巨人或主题内涵进行多角度解读。
鉴于此,有必要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进行延伸对接阅读。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对接阅读校本方案
如何进行有效阅读对接?课题组曾对120名一线教师进行专项调查:你希望怎样选文可以和教材进行有效阅读对接?可多选,主次排列。调查结果:有66人(55%)选择“与教材文本同主题”,有69人(57.5%)选择“与教材文本同作者”,有69人(57.5%)选择“与必修教材文本同文体”,有51人(42.5%)选择“与必修教材文本同写法”。从数据看,超过一半的老师首选“与教材文本同主题”,其次是“同作者”和“同文体”。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深入研究,并反复修改,本着与教材文本密切关联、观点对学生解读教材文本有启发意义、语言和主题内涵精彩富有感召力等多元想法,最后形成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对接阅读校本方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对接阅读校本方案:
专题1 向青春举杯:长文——冯伟林《书生报国》
模块一 吟咏青春: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模块二 体悟人生: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梁漱溟《三种人生态度》
模块三 设计未来: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专题2 获得教养的途径:长文——黄昆岩《教养,离我们有多远?》
模块一 求学之道:孟凡军《〈劝学〉一文的哲学思考》
模块二 经典的力量:冯骥才《精神的殿堂》
专题3 月是故乡明:长文——韩少功《山南水北》
模块一 漂泊的旅人:潘洗尘《饮九月九的酒》,丁帆《断然两截的思想和艺术——重读老舍》,等。
模块二 乡关何处:李登建《千年乡路》,耿翔《缓解乡村的疼痛》
专题4 像山那样思考:长文——姜戎《狼图腾》(或杨志军《藏獒》),梭罗《瓦尔登湖》
模块一 谛听天籁:言子《秋天,另一种旅行》,梁衡《冬日香山》,雷抒雁《阳光,是一种语言》
模块二 感悟自然:蔡家园《泰山之恩》,刘恪《海然》,朱以撒《秋日的灯盏》
模块三 湖山沉思:樊百华《我听到了地球的呻吟》,王开岭《流逝的古典》,喻丽清《象脚花瓶》
专题5 珍爱生命:长文——蒙田《热爱生命》
模块一 精神支柱:李广智《提把镰刀下地》,宋秋雁《走过苦难——记作家史铁生》,等。
模块二 生命之歌:汪国真《热爱生命》,杰克·伦敦《热爱生命》,王本道《享受人生的悠然之境》
专题6 和平的祈祷:长文——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模块一 遭遇战争:奥莱尔《在柏林》,王火《战争和人》
模块二 黑暗中的心迹:筱敏的《一座城市的记忆》
模块三 历史画外音:黎阳《中国,当虎还是当驴?》
专题7 历史的回声:长文——易中天《帝国的终结》,康震《苏轼》,徐志耕《南京大屠杀》
模块一 后人之鉴:贾谊《过秦论》,苏洵《六国论》,王充闾《土囊吟》
模块二 千古江山:醉中天《隔河的宋人》,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梁衡《把栏杆拍遍》,等。
模块三 永志不忘:朱以撒《遗风》,宗璞《废墟的召唤》,余杰《让我们告别战争语言》,等。
专题8 慢慢走,欣赏啊:长文——沈从文《边城》,刘心武《刘心武谈红学》
模块一 一花一世界:钱理群《朱自清为什么“不平静”?》,摩罗《末世的温馨与悲凉——论汪曾祺》,何晴《余光中的诗意人生》,白岩松《人格——最高的学位》
模块二 永远新的旧故事:王锡荣《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鲁迅》,南琛《关于鲁迅的噪音》,祝勇《出走与归来》,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钱理群《一个乡下人与两个城市的故事》,等。
模块三 总借俊眼传出来:简心《五弦挥红》
专题9 祖国土:长文——李存葆《大河遗梦》
模块一 江山多娇:梁衡《壶口瀑布》
模块二 颂歌的变奏:舒婷《呵,母亲》,江河《祖国啊,祖国!》
专题10 号角,为你长鸣:长文——熊召政《张居正》
模块一 殉道者之歌:朱以撒《如水的放逐》,林非《汨罗江边》
模块二 烈士的抉择:卞毓芳《文天祥千秋祭》
模块三 底层的光芒:王恒绩《疯娘》,马国福《敬畏卑微》,《历届中国道德模范颁奖词》
专题11 文明的对话:长文——祝勇《纸天堂:西方人与中国的历史纠缠》
模块一 审视传统:余英时《传统文化观念的现代诠释》
模块二 碰撞与融合:刘笑敢《道家,花开他乡》,江冰《论80文学》
模块三 拿来与拒绝:蒋信伟《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与文化缺失》
专题12 寻觅文言津梁:长文——《王立群读史记》,蒲松龄《聊斋志异》
模块一 因声求气:《一代良相魏征》
模块二 仔细理会:张末《想起了英雄司马迁》,和谷《司马祠》
模块三 融会贯通:王云飞满分作文《绿色生活》,余秋雨《黑色光亮》
专题13 我有一个梦想:长文——鲍鹏山《孔子传》,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模块一 经世济民:张炜《木车的激情》,鲍鹏山《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等。
模块二 英明与事业:戴开元《马克思的知识遗产》,雨果《悼念乔治桑》,等。
专题14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长文——曹禺《雷雨》,巴金《随想录》
模块一 灵魂的对白:王孟玲《对于神秘诱惑的憧憬——关于〈雷雨〉的主题》,等。
模块二 美与丑的看台:李福秀《小说〈巴黎圣母院〉的隐晦》
模块三 人性在复苏:陈染《我究竟在这艘人世之船上浮想什么》
专题15 笔落惊风雨:长文——莫砺锋《莫砺锋说唐诗》,朱鸿《诗人多难》
模块一 诗从肺腑出:郭保林《孤独的月光》,朱以撒《走出长安》,任蒙《草堂朝圣》《伊河岸边的那条小径》,余光中《寻李白》,季宇《青山行》
模块二 词别是一家:师江《宋词漫步》,石英《经意的科场,不经意的词家》,熊召政《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木生《夹在南宋北宋之间的这个女人》,等。
模块三 文以气为主:陈洪金《庐陵——河水从芦荻丛远去》,村言《走进醉翁的内心世界》
专题16 走进语言现场:长文——《世界著名十大演讲》,《历届国际大中专辩论赛辩词精选》
模块一 在演讲厅:陈祖芬《童话与小小世界》,林肯《葛底斯堡演讲》
模块二 问答之间:《催化传奇——闵恩泽访谈》,《曹文轩专访录》
模块三 交锋时刻:钟勇《成也语言,败也语言》
专题17 科学之光:长文——《科学家传记:人与科学》
模块一 探索与发现:《独立问天——哥白尼》
模块二 奇异的自然:方舟子《达尔文的鸣雀》
模块三 美丽的创造: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奈斯比特《科技诱人入陷阱》
专题18 此情可待成追忆:长文——高尔斯华绥《苹果树》,柯兴《石评梅传》
模块一 如泣如诉:林觉民《与妻书》,朱自清《给亡妇》,陈忠实《父亲与树》,彭成《父母老去》,侯礼文《借我半斤棉花》,梅朵《母亲的生日》,周国平《妞妞》
模块二 执子之手:《诗经·邶风·击鼓》,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易发振《在莎士比亚的故乡漫游》,佚名《为什么要读〈西厢记〉》
模块三 旧日时光:胡成林《怀旧的辉煌》
专题19 直面人生:长文——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路遥《平凡的世界》
模块一 生存选择:安巧林《大义生死——读史有感》,李敬一《司马迁》,张庆和《峭壁上的树》,等。
模块二 真的猛士: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
模块三 苦难中的尊严:周国文《苦难》《忧伤》,培根《论美》《论求知》
专题20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长文——王扉《化蝶:庄子的密码》,鲁弗斯《一个人的盛宴》
模块一 心连广宇:陶东风《目前的中国不需要庄子精神》,蒙培元《庄子的自由观》,等。
模块二 伟大的情思:黄枬森《哲学是什么?》,洪烛《思想家的野餐》,等。
三、教材对接阅读校本方案的选文六原则
一是:扩展同类主题的文本数量,既尽量覆盖语言及文学现象,又重点关注重要文体。此方案,短文136篇,长文37篇(部)。总的结构是:以叙议为主,突出情感和立论,并广泛融合文化散文、文学评论、中外诗歌、长篇小说、人物传记、抒情叙事散文、演讲词、辩论、人物访谈等多种文学现象。其中尤重写人叙事文、文化历史散文、学术论文、人物传记、经典长篇等。
二是:选择作者相关的精美组文进行对接,强化文本主题的深层认识。组文,每篇3000字左右,或写人叙事情感浓郁,或论述问题集中而深入。这类组文有两类:
一类是以作者为关联点,以文本主题为中心进行选文对接。如:“必修五 心连广宇”这一教学模块,以庄子为对接点,选取了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庄子:永恒的乡愁》,周锡山的《目前的中国需要庄子精神》,陶东风的《目前的中国不需要庄子精神》,蒙培元的《庄子的自由观》,孙磊的《碑文》(议论体诗歌)。六篇文章,以集中的论述文体地毯式阐述了庄子及庄子的哲学观、思想观,这种针对一点、集中轰炸的对接阅读,能充分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和认识深度。
一类是以专题内涵为关联点,围绕专题的人文主题进行选文对接。如:“必修一 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对接了潘洗尘《饮九月九的酒》(诗歌),耿翔《缓解乡村的疼痛》(诗歌),陈洪金《独坐村外》(散文),李登建《千年乡路》(散文),丁帆《断然两截的思想和艺术——重读老舍》(文学评论)。三种文体样式,一个“故乡”主题。
三是:选择经典名作和脍炙人口的百家讲坛名文进行对接,加深“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培养。如“必修四 笔落惊风雨”专题,对接了朱鸿的《诗人多难》。这部书令人亢奋,而且才气逼人。将唐代王勃、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等26位著名诗人的生存状态及结局做了一个较完整的阐释,文字中突出了这些天才诗人率真、直爽和恃才傲物,且不愿权变的特点。对接这部书籍,不仅让学生对唐诗有个全面了解,而且对“诗从肺腑出”有了深层认同。
“必修五 直面人生”专题,对接了茅盾文学奖作品、著名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部书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作者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唱响了在沉重的生活中发掘自强不息的命运主旋律,令人荡气回肠。
四是:选文充分考虑文本作者的代表性和文学现象的多样性。作者覆盖了陈忠实、张炜、鲍鹏山、梁衡、刘醒龙、祝勇、朱以撒、熊召政、刘心武、冯骥才、周国平、莫砺锋、钱理群、王立群等著名作家、诗人、国学专家。文学现象涉及学术论文、历史文化散文、人物传记、长篇巨著、哲学思考、诗歌、辩论赛、演讲、百家讲坛、纪实文学等传统和新锐多种现象。
五是:选文充分体现典范性、时代性、可读性和中外结合。必修教材文本的时代印记久远,学生的时代接受性和情感认同度不够,有鉴于此,选文在典范、时代、可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融合。选文充分考虑了与现实的对接需要,作者也大多都是当代文章大家或国学研究名家,如《目前的中国需要庄子精神》《目前的中国不需要庄子精神》等,现实的思考对接很明确,利于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六是:选文注重文体类别与教材文体类文的数量互补。考虑必修教材论述文数量和质量的严重不足,对接短文重点观照了这一文体,以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有主题的延伸思考,还有文体的学习和感悟。本方案选入了钱理群《一个乡下人与两个城市的故事》等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40篇,这不仅有效弥补了教材论述文的数量不足,而且让语文教学和学术界打破“隔膜”,使语文教学对教材、作者、背景进行多向拓展,让教材和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篇文本的解读,有了这些课外选文的有机对接,从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学生的人文发展而言,这些文本对作者、主题、背景、文体特征、写作方法等有一个人文和工具兼具的捆绑式阅读,那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将不再是一篇孤立的文本,而是一个角度多元、内容立体的序列学习材料,其内容的丰富性和语文能力的多元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拓展了学生对必修文本的横向解读广度,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文本主题纵深的挖掘深度,还能在写作技能上学以致用。而且这些文本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解读教材文本的新思路、新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像作者那样思考问题。
编辑手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并主动开发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但事实上并非所有教师都有这样的精力和能力。孟凡军老师的课题研究成果“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对接阅读校本方案”,为老师们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