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邓小玲

桃江县人民医院 湖南益阳 413400

【摘 要】目的:分析在原发性青光眼治疗中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整体选取我院接收的原发性青光眼治疗患者30例为参照组,实施小梁切除术治疗方法;抽取同期在我院开展原发性青光眼治疗的30例患者为研究组,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方法,比较两组的眼压控制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眼压控制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原发性青光眼治疗中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实现眼压的有效性控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原发性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术术

青光眼在临床眼科中属于一种常见致盲性疾病类型,在持续性较高的眼压影响下,会对视神经带来带来不可逆的损伤。我国青光眼患者多以原发性青光眼为主,在患者发生青光眼后,手术方法为主要治疗方法,主要以小梁切除术为主。本文主要就复合小梁切除术及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应用型效果进行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区间为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以该时期在我院开展原发性青光眼治疗的患者6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眼科临床指南》中关于原发性青光眼的相关诊断标准;均经眼科眼压检查、视野检查、前房角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了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合并重要脏器疾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其中参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为50-79(64.5±2.4)岁;研究组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为52-79(65.5±2.2)岁。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治疗方法

参照组实施小梁切除术治疗方法,方法为:术前取倍诺喜(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开展表面麻醉,并取利多卡因对球周、结膜下实施浸润麻醉。于患者的上直肌做牵引缝线,将穹窿部作为基底做结膜瓣,做一个规格为mm、约二分之一厚度的巩膜瓣,并向前分离至透明角膜区域内约1mm处。在其颞侧角膜边缘1mm处位置以15°穿刺刀作前房穿刺口,在适量将部分房水放出后将巩膜瓣下规格为mm的小梁组织进行切除。最后开展巩膜瓣的整理修复,使用规格为尼龙线在巩膜瓣顶端缝合两针,对球结膜切口缝合,取剂量为2万U妥布霉素、2.5mg地塞米松注射于下方球结膜下,并涂抹典必殊眼膏。

研究组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方法,方法为:手术基本步骤同参照组实施的小梁切除术方法。手术中在做完巩膜瓣后,需要在巩膜瓣下放置浸有0.2mg/ml丝裂霉素溶液的棉片3min,随后使用大量的生理盐水清洗。在患者的颞侧角膜边缘1mm处位置使用15°穿刺刀做一前方穿刺口,适量将部分房水放出,并将巩膜瓣下规格mm的小梁组织切除,同时将相应部位的巩膜周边组织切除,开展巩膜瓣的整复,使用尼龙线缝合巩膜瓣共4针,其中有2针可将风险进行调节,经过前房穿刺口后将平衡盐液注入并重建前房,以房水渗漏情况将缝合线松紧度进行调整,确保有合适的房水滤出,将缝线结扎。对已做的球结膜切口进行缝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及典必殊眼膏使用方法同参照组[1]。

1.3 疗效评价标准

分析两组的眼压控制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前者分为完全控制:患者开展术后随访,未使用其他降压药物,眼压低于21mmHg;部分控制:术后随访患者的眼压高于21mmHg,使用降压药物后眼压低于21mmHg以下;未控制:患者眼压控制失衡,使用降压药物后效果不显著。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统计学属性为SPSS23.0,计数资料(眼压控制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用n/%表示,采用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并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眼压控制效果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眼压控制总有效率为96.7%,参照组的眼压控制总有效率为80%,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对比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7%,参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6.7%,差异明显(P<0.05),详情见表2。

表1.眼压控制效果比较

3 讨论

原发性青光眼指患者的视神经传导功能有不可逆的损伤,且眼压升高显著的疾病类型,具有较高的致盲率,临床尚未建立该疾病系统的发病因素体系,多认为与患者的精神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关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为实现对眼压的有效降低,进一步保护患者的视觉功能。手术作为临床的主要治疗方法,不同的手术方法会对视觉功能带来不同的影响,由此选择高效性的手术治疗方法意义重大。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眼压控制总有效率96.7%高于参照组的80%(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7%低于参照组的36.7%(P<0.05)。A、传统小梁切除手术中,能够实现控制眼压降低,在手术操作中不易对巩膜瓣缝合力度进行精准的控制,在缝合过松或者过紧时,均增加了术后患者发生脉络膜脱、滤过泡纤维化等并发症,不仅降低了手术治疗的效果,也对患者的预后带来不利的影响[2]。B、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则是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基础衍生的新型手术方法,最大显著的保留了传统小梁切除术的优势,并在以往手术中的缺点分析中做了改善,在术中可调整巩膜瓣缝线被应用,实现了巩膜瓣的紧密性缝合,阻止了房水滤过,进而实现了术后低眼压并发症减少,确保了手术治疗效果。同时,丝裂霉素C在巩膜瓣中应用,作为新型的一种抗代谢药物,具有对成纤维细胞合成的抑制性效果,进而可预防术后形成滤过泡瘢痕。研究结果中研究组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表示,通过临床对控制丝裂霉素C的使用量及时间的合理性应用,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另外术后对巩膜瓣切口缝线适时拆除,预防发生房水过多外流,避免了浅前房发生,有利于前房的恢复[3]。

综上,原发性青光眼在开展治疗中,可依据患者实情,尽可能使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不仅可以改善浅前房形成情况,同时也可获取眼压控制的有效结果,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翀,肖启国,费志刚,等.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6,44(3):309-311.

[2]田瑾,王笑蓉,李敏.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及开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43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5):639-640.

[3]王丽丽,李达,杨阳,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937-1939.

论文作者:邓小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2

标签:;  ;  ;  ;  ;  ;  ;  ;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邓小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