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教学设计论文_房萍 胡若梅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论文_房萍 胡若梅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宝泉岭农场学校小学教师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宝泉岭农场学校小学骨干教师

课标要求及分析:

《亡羊补牢》与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一)识字与写字3、有独立的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与二、阅读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与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有关。与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有关。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第一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结果目标,行为动词是有、会运用、查,学习内容是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第二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结果目标,行为动词是用、有、朗读,学习内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结果目标,行为动词是能联系、理解、体会,借助,学习内容是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结果目标,行为动词是能、复述,学习内容是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亡羊补牢》这则寓言。

教材分析: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学情分析:

优势:三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课文情节简明有趣对学生而言很有吸引力。故事内容通俗易懂,便于学生了解主要内容。学生已经学习过两则寓言故事,对寓言已经有了初步了解,积累了一些学习寓言的方法。

劣势:三年级学生知识面还比较浅显,体会寓意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要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这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意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9个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亡羊补牢》这个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寓言,谁能说说什么叫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道理.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

2、你知道有哪些寓言故事?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板书:亡羊补牢)

二、解题,引出主要内容

1、谁能给“亡”组个词?在这些词语中“亡”通常是指什么?(死亡)可是在文中它并不是指死亡,而是指(丢失)。

2、说起“牢”字,你也许会马上想到什么?(监狱)可是在中国古代牢有另外一个意思,猜猜看(羊圈)

3、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吗?(养羊人丢失了羊才去修补羊圈)

【点评: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认读。

亡羊补牢 窟窿 街坊 羊圈 后悔 叼走 劝告 狼 两则

2、交流讨论,记忆字形

窟:上面是穴宝盖,下面是“屈”。窿:上面是穴宝盖,下面是“隆”。并且“夂”的下面有一横,不要漏写。

叼:右侧不是“刀”,最后一笔是“提”。

【点评:重视对重点字词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和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能力。】

四、深入学习,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思考: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会丢?(丢了两次羊,因为羊圈破了。)

2、学习1-4自然段。

(1)指名读,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2)可是这个养羊人呢?街坊劝告,他不听。假如你们就是丢羊人的街坊,你快来劝劝他吧。(齐读: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

街坊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劝说养羊人的?现在我就是养羊人,你来劝劝我。

(3)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而养羊人怎样想的呢?(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这是一个反问句。你能将他的话换个说法吗?(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了。)

养羊人的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养羊人的想法不对。因为不修羊圈,以后还会丢羊。)

这个养羊人,自己的羊丢了都不在乎。街坊着急,他无所谓。下面谁来和我合作读一读这组对话。

(4)养羊人不听劝告的结果是什?齐读第4自然段。(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点评: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会丢?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养羊人怎样想的?”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画出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的想法。

(2)理解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说明了什么?(说明养羊人已经认识到自己做错了。)

(3)现在修羊圈还晚不晚?为什么?(不晚,以后就不会再丢羊了。)

【点评:抓重点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读好两次丢羊的经过。第一次他是满不在乎,街坊劝说的话,他没当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按照街坊说的去做,并立即动手将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把寓言中所表达的几个层次的意思读出来。在朗读的形式上,先让学生自读,再分角色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用课件让学生深入理解寓意,知道错的原因再改正,才不会走弯路。】

五、深入理解,揭示寓意

1、想一想,在丢羊、修羊圈这件事中,养羊人做错了什么?又做对了什么呢?(做错:不听劝告,考虑问题不全面,做对:吸取教训,及时改正,修补羊圈。)

2、从亡羊补牢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一个人有错,只要及时纠正,就还不算晚。)

【点评:抓住“在丢羊,修羊圈这件事中,养羊人做错了什么,又做对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展开,进行朗读,感悟。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六、拓展

1、试想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亡羊补牢”的事,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一说吗?

【点评:联系实际,谈体会。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感受。】

七、总结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能会犯错。只要我们能像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一样听进劝告,及时改正,就不算晚。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圈破丢羊——不听劝告——修补羊圈--再次丢羊

再次丢羊 知错就改

总体点评: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蕴含着讽刺意义的简短故事,寓意是对故事中的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作的最高概括,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个跨度的,为了帮助学生迈过这个跨度,必须重视情境创设,因为学生只有在耳闻目睹之后,才会真正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正确地对故事角色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才能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寓言向我们揭示的道理。情境创设多以美为突破口,先声夺人,寓言中的情境创设比其它课文中的情境创设有绝对优势。通过课文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犯了错,及时改正,还不算晚。这篇课文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年龄情况,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回顾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1、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鼓励大胆质疑,在读中解决问题等。

2、注重双基的训练。如对字词的指导,包括字的音准,字的书写等

3、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很高,学习的兴趣很浓,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论文作者:房萍 胡若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  ;  ;  ;  ;  ;  ;  ;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论文_房萍 胡若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