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轨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制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率市场化论文,制度论文,国家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案例研究:经济转轨国家的制度变革与利率市场化
为了更清晰地反映典型经济转轨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状况,本文以经济转轨路径的异同为视角,以俄罗斯、波兰、越南等典型国家为代表进行分析,以期得出经济转轨国家利率市场化的规律性结论和借鉴性经验。
(一)激进式经济转轨失败的国家:俄罗斯的利率市场化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发生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东欧国家纷纷抛弃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意味着中、东欧国家开始进行彻底的制度变革。与中国“产权明晰”的改革方式不同,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中、东欧国家采取了激进式的财产私有化改革路径。特别是俄罗斯,在经济转轨初期便实行“休克疗法”,在金融领域迅速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并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由于俄罗斯被公认是中、东欧经济转轨国家中金融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的国家,且其改革具有典型性,因此,我们将其作为激进式改革的典型进行分析。
1.俄罗斯激进式经济转轨路径的选择
激进式转轨路径是俄罗斯在经济转轨初期的必然选择,尽管这种选择可能导致(事实上也导致)俄罗斯短期内或一定时期内经济环境的恶化和经济效率的损失。这是因为:俄罗斯在经济转轨之前,国民经济已处于崩溃的边缘,渐进式改革已不可能达到阻止经济进一步恶化的目的。俄罗斯激进式改革路径在制度变革方面的突出表现为迅速的私有化和产权制度的根本变革。这种激进式产权制度的根本变革,使其利率市场化改革在90年代中期就完成了。
2.俄罗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
总体来看,俄罗斯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分为两个阶段:1993年以前和1993年以后。
第一阶段(1992—1993年):经济转轨初期,也即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期,俄罗斯中央银行依然采取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向商业银行直接分配信贷额度,并规定各种利率水平。这一时期,俄罗斯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并且在1992年俄罗斯中央银行首次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国家债券的交易)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第二阶段(1993—1994年):从这一时期开始,俄罗斯中央银行开始采取拍卖方式分配信贷额度,通过拍卖形成一种市场基准利率,然后再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及公开市场业务间接调控利率水平,使利率水平逐渐由市场供求决定,这意味着利率的逐步市场化。
3.俄罗斯利率市场过程中的产权改革与银行效率
在俄罗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激进式产权制度的改革使其微观主体——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产生了根本性变革。从银行体系来看,俄罗斯打破了传统的由国家垄断的单一银行体系,实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并存的二级银行体系,从而形成了国有银行、私人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并存的多元化银行体系。这种多元化的银行体系虽然有利于银行间的竞争,但是,由于政府过早放弃了对商业银行的全部控制权,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既缺乏管理经验,又缺少有效的监管体系,使得银行体系缺乏法律监控且在内部缺乏健全的制度,并由此导致了银行效率的低下。特别是新的产权制度以新的形式使国有资产在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张颖,1999),因此,一些大企业即使在经济效益不佳的情况下仍能凭借与银行的稳定关系获得资金,因而降低了贷款使用效率①。主要表现在俄罗斯的商业银行很少对非金融性企业贷款,几乎从不向个人贷款,通常是贷给由银行牵头的金融工业集团的下属企业,而这些企业业绩并不出色(庄起善,魏亚群,2003)。1997年初,俄罗斯银行对非金融性企业的贷款只占GDP的10%,且绝大多数为不到一年的短期信贷,几乎没有中长期贷款(冯舜华,1998)。同时,银行将资金大量投资于国家债券市场或外汇市场,且在其资产中证券资产所占比重较高,从而加大了银行风险。据统计,在5年中(1990—1995),俄罗斯关闭的银行数近200家,银行不良资产率最高达到60%,最低也为20%②。
4.俄罗斯利率市场化的效应分析
由于激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监管弱化和监管滞后,以及银行效率的低下,使得俄罗斯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一定时期内并不成功,表现在:(1)GDP与投资规模大幅下降。199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1989年的51.4%,1992—1994年间的资本投资规模下降了68.3%。(2)实际利率为负数。利率市场化要求取消政府对存贷款利率的过度干预和控制,提高利率的敏感性并消除负利率现象。虽然俄罗斯放开了商业银行利率,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决定利率水平,但实际上名义利率的上升水平远远低于通货膨胀速度,1994年以前实际利率一直是负值(许新,郑东生,2004)。而且,俄罗斯居民储蓄的利率敏感性不高,“在实行负利率的年份(1993年),俄罗斯居民在银行体系中的储蓄存款规模反而是最高的年份,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7%”[1](第120页)。即使在其“休克疗法”实施后至今,俄罗斯的利率与经济增长率、储蓄等经济变量也是负相关的:1995—2003年,利率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63,利率与储蓄的相关系数为-0.58。俄罗斯的相关经济变量如表1。
表1 俄罗斯相关经济变量
俄罗斯 名义利率(Deposit)
CPI GDP(十亿美元)
1995 102 197.41 1585
1996 55.1 47.57 2200
199716.77 34.9 2343
199817.05 44.6 2630
199913.68 82.8 4823
2000 6.51 100
7306
2001 4.85121.5 8944
2002 4.96140.6 10834
2003 4.48159.9 13285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相关各期
总的来看,之所以俄罗斯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不成功,利率未能有效调节社会资金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主要是由于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急剧的产权改革产生了众多资质较差的中小银行,而金融当局缺乏对银行体系的有效监管。因此,金融秩序比较混乱,企业(包括大量的优质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俄罗斯的银企缺乏合作;并且在金融市场上,由于大量资金涌向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因此,利率的形成与变化并不是由货币市场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实际上是由资本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决定。
(二)激进式经济转轨的成功代表:波兰的利率市场化
波兰被称为激进式经济转轨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成功的典范。与中、东欧其它经济转轨国家(包括俄罗斯)不同的是,波兰的金融深化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在财政控制得到显著进展的条件下进行的。由于激进式经济转轨本身的特点,波兰在经济转轨初期也经过了一段极其困难的时期,为此,波兰政府首先紧缩预算支出,增加税收收入,并减少政府债务。财政政策的控制降低了通货膨胀,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了条件。同时,波兰经济转轨之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也为其利率市场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85年以前,名义利率保持比较高的发展水平,虽然实际利率为负,但是仍然能够较好地调节投资与储蓄。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根据笔者的计算,1980—1985年,波兰的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分别与GDP的相关系数为正0.78、0.33;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分别与储蓄存款的相关系数也为正0.66、0.42。
波兰的利率市场化同样以产权制度的根本变革为主题。而这种产权制度的变革集中体现在银行体系的产权变革方面。1989年,波兰通过了两部法律——波兰国家银行法和金融法,正式宣布波兰银行业实行双轨制,即在保留波兰国有银行的同时将原有的9家国有银行改为商业性银行③。随后,波兰的商业银行开始朝私有化和联合股份制的方向发展,并于1991年实现了以所有权变更为基础的产权结构的置换。
与俄罗斯不同的是,波兰银行的产权改革始终处于政府的监控之下。由于合理的产权改革,波兰新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能够按照市场原则经营,从而带来了良好的经济绩效(见表2)。
表2 俄罗斯、波兰及其他经济转轨国家GDP增长率和经济总量变动指标
1980—1990 1990
1991
1992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7年的GDP
年均增总量,1989
长率(%) (与上年相比,%)年=100
俄罗斯3.8 -4.0
-5.0 -14.2
-8.7 -12.6
-4.0
-4.90.4
57
波兰 1.8-11.6
-7.02.63.85.27.06.16.9 111
匈牙利1.6 -3.5 -11.9
-3.10.62.91.51.34.3
90
罗马尼亚
0.5 -5.6 -12.9
-8.71.53.97.14.1
-6.6
84
保加利亚
4.0 -9.1 -11.7
-7.3
-1.51.82.1
-10.9 -7.4
63
资料来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5期,程伟:《计划经济国家转轨异同及其绩效》
波兰商业银行绩效的提高带来了利率水平的合理性,从而反过来促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深化。因此,波兰被公认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转轨国家中转轨成效显著,结束衰退转入复苏最早,并已经显示出持续增长前景的成功楷模(吕炜,2002)。
(三)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越南
渐进式经济转轨国家的经济改革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出特点在于经历的时间比较漫长,转轨过程比较平稳。因此,在渐进式经济转轨国家(按科勒德克的划分,主要包括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中,很少有已经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如中国),且转轨过程中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效果也难以准确给予评介。因此,本文以越南为例介绍渐进式经济转轨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状况。
1.越南渐进式经济转轨路径的选择
越南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经济转轨。在经济转轨之前,由于过去10年在经济方面的失误,越南的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但是,与俄罗斯等中、东欧国家选择激进式转轨方式不同的是,越南国内政局较为稳定,以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受中国的影响),因此,越南重新确立了新的发展蓝图,确立了渐进式的经济转轨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规划。
2.越南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在越南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重视法律制度建设,力求为经济转轨和利率市场化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并于1998年产生了《银行法》,为越南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此环境下,越南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其重要举措是国家逐渐放宽对金融的限制,培养利率市场化的微观主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允许建立有限的私人银行,到1999年越南已有56家合资、合股银行,23家外国银行分行和62个外国银行代表处。特别在2000年,越南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长足进展,中央银行为了改革金融制度,取消了美元贷款的固定利率制,使利率随外国市场利率波动,这是越南首次实施与国际市场联动的利率制度,并且,越南中央银行决定从2000年起停止对越南盾的固定利率上限限制,实行浮动利率制。同时,为了不因利率放开造成货币市场混乱,外贸银行、工商银行、投资与发展银行,以及农业和农业发展银行等4家国有银行达成贷款利率协议,旨在避免银行之间为争取客户而降低贷款利率。
越南稳定的、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经济和金融改革促进了经济的飞跃。1986—1990年,越南的经济增长率达到3.9%,1991至1995年,越南的经济更是高速增长(见表3),通货膨胀率降到了10%以下。
表3 越南的经济增长率
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
经济增长率 6%8.6%
8.1%
8.8%
9.5%
资料来源:EIU统计数据
3.越南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产权改革与银行效率
虽然越南的经济转轨和金融深化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由于越南产权改革的力度不够,仍然缺乏大量活跃的金融市场主体,经济和金融发展后劲不足,特别是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产权的改革不够彻底,使得其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深受影响,金融发展不能够有效继续支撑越南经济的发展。由于决定利率水平的借贷双方都不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因此利率水平也不能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首先,从国有企业来看,越南国有企业的改革仅仅局限于内部重组,因此,其竞争力非常有限。越南计划在1998年将6000家国有企业中的150家进行产权改革,实行股份制,但实际上,到1998年为止,只有39家国有企业实行了股份制,大部分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都较差。其次,从银行体系来看,虽然越南有数家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以及100%独资性质的外国保险公司以及借贷公司,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占整个金融体系比重太高,资产占80%,借贷占80%,坏账比例非常高。
由于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构成越南金融市场主要的借贷主体,因此,缺乏效率的越南银行体系和企业体系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利率水平,不利于充分发挥利率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利于越南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在渐进式经济转轨路径下,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提高银行效率是越南未来利率市场化发展的方向。
(四)经济转轨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
上述分析说明,诸多经济转轨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都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即(1)都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或转轨,由金融抑制向金融深化转化;(2)都力求培养独立的微观市场主体;(3)都努力改造其金融体系。但是,受金融深化(或经济转轨)路径不同、各国国情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利率市场化的效果迥异,由此产生了对其它经济转轨国家利率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经验和教训。
1.不管采取何种转轨路径,都必须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在转轨路径上,俄罗斯与波兰都通过激进式改革来实现其经济的转轨和利率市场化,越南通过渐进式改革路径来实现其利率市场化,结果波兰和越南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而俄罗斯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却并未取得成功。由此可以看出,不仅不同的经济转轨路径导致的结果可能不同,即使采取同一转轨路径,宏观经济环境不同,加上货币当局态度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
2.合理的产权改革是经济转轨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产权改革的速度必须与国内的经济条件相适应
诸多经济转轨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都进行了产权改革。产权改革合理与否在根本上影响了利率市场化的成效。例如,波兰用法律规范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且一直处于政府的有效监督之下,因而其产权改革比较合理,促进了该国利率的市场化;而俄罗斯由于产权改革过于急躁,且国内经济条件也不配套(如政府缺乏有效监管),留下了许多“后遗症”,如国内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银行资质较差、经营不规范、投机严重等,由此而爆发的金融危机是其严重教训。
3.银行效率高低与否直接决定了经济转轨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败
俄罗斯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之所以不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该国银行效率低下,银行资金投向重投机而非投资。大量低效率的俄罗斯中小银行缺乏与企业的有效合作,因此,双方之间并不能形成合理的市场利率,从而不能有效地发挥利率对资源的调节作用。相比之下,波兰的商业银行经营规范,效率较高,并提高了利率的合理性,从而能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二、结论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鉴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而且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因此,上述分析对我国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与上述其它经济转轨国家相比,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效果较好。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的整体经济比较稳定,法律制度逐渐健全。从微观层面来看,经过产权制度改革,我国商业银行逐渐获得了独立的经营权和定价权,国有企业也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为我国市场利率的形成培养了良好的微观主体。同时,在监管当局的有效监督下,我国的银行效率也大大提高,从而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基本保持了良好的态势。但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有不足,如产权制度改革不够彻底且比较缓慢、国有银行的效率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实出发,借鉴上述经济转轨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教训,我们得出以下几点:
1.不能笼统地评论渐进式转轨与激进式转轨孰优孰劣,例如同样是激进式经济转轨,俄罗斯和波兰显示出明显的不同。选择经济转轨路径的依据是根据本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在经济和金融发展、效率与稳定之间寻求平衡。我国实行的是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在这种改革过程中,应注意发挥“渐进”的优势,合理、及时地解决在我国利率市场化中出现的各种不可预期、不能控制的因素,注意改革的效率问题。同时,也要继续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金融监管,注意改革过程的稳健性。
2.从前文对俄罗斯和波兰利率市场化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是要使银行和企业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产权改革必须在法律的约束下进行,并且产权改革的进度必须与国内的经济形势相对应。因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应该在法律制度框架内,继续深入进行产权改革,特别是加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力度,这是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措施。
3.波兰的利率市场化较俄罗斯成功,核心原因在于其具有高效率的银行体系。因而,在进行产权改革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银行体系的改革,以建立高效率的银行体系,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部分。因此,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政府要注意培育和建立有效的银行体系,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素质和市场活跃度,提升银行效率,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主体资质的提高,并力求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占我国金融市场主体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前一阶段经过产权改革,其效率逐步提高。但是,由于产权改革不够彻底,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仍在低水平徘徊,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随着利率的逐渐放开,也要扩大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价自主权,培养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这是提高我国银行效率从而促进利率市场化的关键。
注释:
①虽然在多元化银行体制中国有银行数量少于私有银行,但是却占了银行贷款的绝大多数(杨金同,毛育新,1999)。
②资料来源:World Bank Staff Estimates,IMF,EBRD,Central Bank Reports。转引白杨金同,毛育新:金融转轨国家银行业稳定性与效率关系分析,财经科学1999第6期。
③《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7年第1期。
标签:银行论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 利率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央行论文; 经济学论文; 利率政策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