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音,“疯子”_王文银论文

王文音,“疯子”_王文银论文

“狂人”王文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狂人论文,王文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谈到商业、谈到自己,王文银就开始显露出一丝霸气:“正威集团要成为世界500强。”他接着说,“什么叫天才?对准别人看不见的目标射击,并且命中了,就是天才。”他又说,“我是开了中国(商业)模式无数的先河的。”

2012年4月15日,42岁的正威集团董事长王文银坐在我们面前。他个头不高,身形略发福。说到正在燃烧的商业热血时,他的脸涨得通红,我们感觉到他被自己勇敢的表达感动了。在历经农民、养猪娃放羊倌、搬运工、仓库管理员、职业经理人等人生旅程后,1997年,他成为一名创业者,专注于电源线生意。在三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SARS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低谷布局后,正威集团的销售额超过1200亿元,成为铜深加工贸易领域世界排名第一的公司。

这些过往经历是王文银一次次改变自己的冒险,也是他疯狂的底气。当两者互相作用产生正能量时,他越发相信,只有商业疯子才能活着。他自称是有头脑的人。他喜爱读书,再忙,一个月里也会挑选五本有趣的书进行精读,边读边总结边做笔记,几十年下来积累的读书笔记有一百多本。采访当天,他的红木办公桌上放着数十册笔记本,每一本的封面上都用醒目的黄色标签注明笔记的日期。“一个人不读书,他的思想就停止生长了。”

书是王文银的成长源之一,透过它,王文银在自信地进行商业冒险的同时也学会了“隐忍”。“我们不出现在大企业的视线范围之内,不要做那个‘出头鸟’,我们的目标就是‘隐形冠军’。”王说道。可“隐形冠军”并没有做到隐身于商业之中。一次,王文银买下了一座铜矿,合同都签了,结果铜矿还是旁落于他人。“这里面的酸甜苦辣很多的。”他说,“讲白了,我把这个媳妇都娶回家了,领了结婚证。有人说这个婚姻不行,你得嫁给我儿子,我只好把老婆又嫁给他儿子了,没办法。”

这样的经历坚定了王做一位商业偏执者的决心。“等到我们真正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了,上万亿的企业了,在世界舞台上踩一脚就会发抖的时候,就不用低调爬行了。”王文银说,“在中国做企业不是那么容易,既要会唱《国际歌》还要会唱《东方红》,既要懂得潜规则还要懂得明规则,哪一点搞不清都会有问题。所以,中国企业家这个角色是个非常特殊的角色。”

“将军赶路不追小兔”

我们难以给中国的商业冒险者们贴上一个准确的标签,到底是什么样的特质,能让这一群体每每踏准节奏,在纷扰的商业世界里找到方向?多数旁观者愿意相信这是命运使然。可王文银的回答是:有头脑有洞见。

某一天,创业合伙人之一余兴旺对王文银说,你要买铜矿我就走人。王坚持做,余兴旺离职(他后来又选择了回归)。

反对者不止一个,除太太、同学好言相劝外,行业内的人都将之视为笑话。行业经验告诉他们,购买铜矿风险巨大,搞不好倾家荡产,血本无归,因此电源线行业的产业链条一般只延伸到铜加工部分,从“石头”做到“插头”,那是做梦。

可王文银自有他的道理。和这个行业里大多数企业一样,2003年,正威集团的下属工厂已经囊括了电源线上下游产业链的绝大部分,包括插头、塑料、端子,可重要的原材料铜,尤其是其忽上忽下的价格远非正威集团所能控制。2003年,“非典”爆发,王文银想,如果世界毁灭,要钱有什么用?倒不如赌一把,买矿!

旁观者也总结出成功者的另外一个特质,就是押宝的本领,且高明的赌徒总是给自己留有翻本的机会。在王文银身上,一方面,他敢于孤注一掷;而另一方面,充沛的公司现金流、成本控制则是他下一次进“赌场”的筹码。

在决定买矿后,王看中了一座铜矿,探明储量数百亿吨,可需要过亿的资金。王文银算了一下,这笔钱相当于正威集团2002年销售收入的67%。经过双方谈判,最后决定采取分期付款方式,以降低正威集团的现金流压力。

还有一次,1997年,恰逢亚洲经济危机。这时并非创业的最好时机,可王文银却认为,这时可以降低创业的成本。一,空置厂房越来越多,房租只有危机爆发前的一半;二,生产设备滞销,正常情况下一次性购买24套设备需要360万元,他说服设备制造商接受以按揭的形式付款。先支付总价的10%为定金,如果工厂做成了,余款分五年还清,如果失败,机器和定金都归制造商所有。结果,王文银赶上电源线旺销期,在很短的时间里,他赚了个盆满钵满。王文银找到设备制造商,说愿意将余款一次缴清,但要求打八折。

上述两次低谷布局,王文银尝到了甜头。正威集团打通了电源线生产的全产业链,成为行业内较早开始发展“矿山—冶炼—加工”全产业链构架模式的企业。借助上游资源优势,旗下在安徽铜陵投资28亿的全威铜线杆项目已成为亚洲产能最大、单体产能全球最大的铜加工企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临时,他再次出手,将美国、欧洲的一些铜加工企业收入囊中,设立了日内瓦、美国、新加坡三个海外总部。2010年,正威集团的销售总额近700亿元。王文银说:“我是最擅长把握机遇的,机遇出现的时候,我绝对不会让它溜走。”

当然,王文银也为自己的疯狂付出过代价。2002年,自称“信心爆棚”的王开始搞多元化项目,灯泡、泥娃娃、装修装饰,只要赚钱,他都做。到2002年底,王文银名下的工厂增加到了14个,产值数亿元,且利润可观。当时公司的状态,用王文银的话讲是“惊人的效益、惊人的紊乱”。

由于工厂分布在不同区域,王文银经常开着自己的皇冠车下工厂。一天跑下来,四个轮子都发烫冒烟。心力交瘁,疲惫之余,他想明白了作为一名商人的边界。接下来,王文银硬是砍掉了插头、电源线相关主业外的其它业务。

“将军赶路不追小兔。”他说。

厚积与取舍

疯狂的人并非事事自信,但是他可能用疯狂的方式来解决不自信的问题。1997年决定创业之初,王文银担心:如果单干,人脉够不够?于是,他借着孩子出生的机会,邀请相熟的生意伙伴参加酒席,目的只有一个,测试自己的人气指数。结果,来了一倍多的宾客,超出预期。王坚定了创业的决心。

如果深究,王文银的信心,疯狂的底气并非来自于他的家庭。由于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县的穷苦农家,他离真正的商业世界远而又远。最初,他想当官。读高中时,爷爷因家里缺钱看不起病而离世,他意识到“光有做官的梦想还不行,还得有钱”。

1989年,王文银大学毕业后去了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作为刚毕业的学生,在这家国有企业里每月薪水400元可谓丰厚,喝茶、看报、聊天亦是许多人所向往的工作环境,可王文银是一个例外,这些统统不是他想要的。1993年,王文银停薪留职,怀揣400元,南下深圳。

当时,年轻的王文银就有了要做成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梦想。为了证明其所言非虚,王文银快步走到书桌前,拿过一本绿色封皮的文件夹,里面是他从1990年代开始保存的历届世界500强名单剪报。递给我们剪报有如递过梦想的证据,他说:“我还是一个打工者的时候,我的思维就已经不是一个打工者(的思维)了。”

打工赚钱不是王文银找工作的目的,他想学一门技能,可以成为自己创业的台阶。为此,他选择从底层做起。他收起大学文凭,仅靠高中毕业证,顺利进入了一家做插头的港资企业。

在车间搬货是王在深圳的第一份职业,可时间不长,主管将干活勤恳、眼里有活儿的王文银分派到仓库做了管理员。在这个不太起眼的重要岗位上,王职业生涯发生转折。

管理仓库的活是跟包括缆线、插头、连接件在内的数千种物料打交道,别人靠纸笔,王文银自己总结出其中的规律,硬是把所有物料编码记在了脑子里。做到这一点,在非常重视生产物料控制系统的港资公司里,王文银有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一次公司搞技能竞赛,他的这一番本领技惊四座。自此一年内,王文银完成了从仓库管理员到工厂生产物料控制总经理的四连跳,工资也从开始的月薪800元,增至数千元。

同年,这家港资公司成功上市,熟悉了生产方面各个环节的王文银将学习目标转向销售。再一次,王文银表现突出,并被日本的日立公司以100万年薪加2个点提成的报酬“挖角”。在日立公司的第二年,王文银主动请缨开拓一个新区域,一年下来,单是提成就拿到了2000万。这是王文银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创业的时机到了。

然而,第一次合伙创业并不如打工时顺遂。问题不在生意本身,而在于王文银没有控股权。当时做电源线正处于卖方市场,公司第一年就赚进数亿元,但掌握着70%股权的合伙人,只分给王文银一千多万,他不能接受,选择了退出。

再创业时,他把控股权牢牢握在了自己手里,控股公司80%股份,另两位创始人各占10%。自此以后,他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商业冒险。

新冒险

王文银相信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定义的企业家精神,“首创精神、甘冒风险”。对于冒险,是王文银对商业的偏执式体验。对商业,他自认为有着不容置疑的直觉。

这一回,他要闯荡的是一个正威团队从未接触过的行业——半导体。他认为,半导体业的确高手如林,但这是他冒险的理由,而不是这一次冒险的阻碍。而这个行业利润日益稀薄就更加具有挑战性了。

究竟胜算几何,王文银心里未必没有迟疑。他先是说,如果用投资半导体的钱去买矿,他会变得更为富有,用来做半导体,则可能选择了失败。但很快他又否定了这一点,“我认为我不会失败,因为我有足够的能力和足够的战略、足够的管理、足够的资源去保证走向成功。而且我们做了十多年的规划,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王文银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算了这样一笔账:趁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未消,他低价收购工厂,当年350亿规模的工厂,他可能只需要花35亿元。假如工厂倒闭,单单卖设备就能收回100亿元。

2010年,王文银带着项目筹备组先后到过美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等集成电路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他一点点试探这个行业技术收购、合作和共同研发的可能性。2011年7月,正威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与安徽省池州市政府签订投资协议,在当地投资设立“正威中华芯都半导体产业园”项目,试图打造一个以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为核心的半导体产业集群,整个项目分三期(2011年-2020年)完成。

王文银不太在意别人说他是“门外汉”。他承认自己不懂,可他自信自己会用人,会找到业内精英来做这个事。就像当年在江西买矿,他从江西铜业公司挖来副总经理和矿长一样,做半导体,他瞄准的是联发科、台积电的中高层管理团队。王文银告诉我们,他做1000亿的生意,用的是价值2000亿的人才,“企业成功的绝招之一就是用人。”他说。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从理论架构上开始,先在理论领域里突破它,然后在实践中把它做成,我相信,理论和实践隔着一个太平洋。”谈及与未知世界的相处之道,王文银说,“更多的公司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我是比较反对这种做法,因为还是跟着时间的脚步在走,我敢肯定,战略决定未来。”

“今天我们不是在跟一个天才对话,就是在跟一个疯子对话。”结束采访时,我们忍不住对他说。

他没有否认。他告诉我们,今年1月1日,自己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有能力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标签:;  ;  ;  

王文音,“疯子”_王文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