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经济伦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_市场经济论文

湖北省经济伦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_市场经济论文

湖北省经济伦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记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北省论文,伦理论文,研讨会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10月29日,经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倡议和组织,省经团联、省伦理学会、省哲学学会、省经济学会、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省生产力经济学会和省大型企业应用哲学研究会等七个省级学会,在武汉联合召开了省经济伦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与会代表30余人,提交会议论文27篇。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经济伦理概念

经济伦理的概念提出已有时,可学界对它尚未形成明确的共识。鉴于学界有从“道德立法”的角度解释经济伦理和从经济学角度解释经济伦理的不同倾向,湖北大学哲学所的陈钧教授提出,应从经济与伦理一体化的视角考察经济伦理,将经济伦理的实质理解为对经济行为的文化力的探讨,由此才能突破学科的局限,有利于对经济伦理进行定位和理论建构。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韩东屏研究员也就此问题发表见解,他认为对一个新学科的理解,应从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入手,由于经济伦理属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因而凡是既与经济有关,又与伦理有关的问题都应是经济伦理研究的对象。换言之,经济伦理作为一门学问的使命,一要研究经济与伦理的关系,二要研究经济和经济生活中的所有价值问题和伦理问题。

二、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

这是一个讨论了多年的老问题。本次会议对这个老问题值得一提的新贡献有三点。

一是开始深掘存在于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的内在矛盾,陈钧教授将其概括为实现利益最大化与人格理想建构的矛盾,并称正是这种矛盾二重性为经济与道德的同步发展设置了障碍。

二是谈到了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的联结点。武汉市委党校的俞礼祥教授在分析了经济和伦理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都受同一规则制约之后指出,制度是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的联结点,好的制度既可提高经济效率,又可引人向善。

三是提到了人的善恶选择在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中的作用。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的倪素香副教授认为,市场经济这种经济体制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我们应该发挥人的善恶选择能力,通过保留其正效应,减少其负效应来实现经济与道德的同步发展。

三、经济伦理的核心规模或基本范畴

基于市场经济是以等价交换、机会均等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和各市场主体都是平等主体之事实,湖北省生产力经济学会的黄育德教授提出应将平等看作经济伦理的核心规范。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徐龙福研究员认为,利己又利人的功利观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且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基本一致,因而应将这种功利观作为现阶段的普遍道德要求。

华中师范大学的唐鸣则对要把等价交换作为我国现阶段经济伦理的基本范畴的观点予以批判。他认为,首先,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的等价交换,按照主观价值论,交换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交换者对拟让渡之物的估价小于对所获之物的估价,即双方都认为所得大于所失,否则交换就不可能发生。既如此,把等价交换作为道德原则要求人们遵循,便是要求人们去做不愿做、不可能做的事。其次,如果等价交换是指价值规律表述的情况:价格的波动总是围绕着价值来进行,长远看,商品的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那么在这种意义上让人们把等价交换作为道德原则去遵循,便是把必然发生的事当作应当做的事,而这完全是多此一举。有人对他的立论进行质疑,指出不同资源的交换可以既是等价的,又是自愿的;再说“双方都认为所得大于所失的交换”就是等价交换。

四、市场经济社会的义利观及价值策略

《江汉论坛》的张艳国研究员通过研究邓小平理论,将社会主义社会的义利观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函:一是承认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要求;二是把经济发展当作硬道理;三是以“三个有利于”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好坏的标准;四是重视运用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规范人们的求利活动;五是坚持“义利兼顾”,反对“重义轻利”和“重利轻义”。

我国目前的价值选择策略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湖北省委党校的肖玉明副教授以为不妥,提出三项反对理由:1、“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本义上只是一种分配理论,不能等同于社会公平理论;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表述内在地将效率与公平对立起来,不符合改革自身的和谐要求;3、“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意味着效率与公平发生矛盾时只能要效率放弃公平,而这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十分有害的,为效率而牺牲公平,不仅会破坏社会的稳定,而且会导致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背离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

会上不少人不同意上述观点,议出如下驳论:1、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并非人为杜撰,不以效率优先,便要以公平优先; 2、效率与公平是两种不可互换的价值,都为社会所需,都十分重要,肖玉明不加说明地将公平置于更重要的位置是无法让人信服的;3、 “兼顾公平”并不是要完全牺牲公平,而是暂时地、部分地、有条件地牺牲,这种牺牲应是能在其它方面或能在未来得到补偿的,这样便不会导致根本的社会不公; 4、计划经济时期的价值策略实际上就是公平优先,可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已表明,这种价值策略是以贫穷、落后为代价的,对效率基本没有补偿,正因如此,我们才变计划经济为市场,变公平优先为效率优先。

五、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调控

市场经济在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表现虽然超过各种已有的经济类型,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外部性和不完全竞争情况的不可避免,因而也有相对失灵的时候。对此西方经济学家多主张用政府调控予以补救,可政府调控也可能出错,一是因为政府所获市场信息的不完全,二是因为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政治人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难保他们不做损人利己之事。为此武汉大学经济学院的方国平博士建议,解决市场失灵,需在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之外,再启动道德调控参与补救。他认为,市场调控的特点是追求效率原则,容易导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政府调控的特点是通过强制,过于僵硬;而道德调控的特点是追求公平,讲究自愿,因而用道德调控来弥补市场调控与政府调控的不足是完全可能的。

道德调控的对象以往多指普通大众,这次会议,空军雷达学院马列教研室的喻承久教授则将政府也纳入道德调控的视野。他指出,政府的经济行为也有道德意义,若政府处于道德调控之外,势必出现一个道德调控的“空场”,这个“空场”即使只存在于社会权力的金字塔尖,也会逐渐扩大,终致撕烂整个道德调控网络。他把对政府的道德调控概括为三项内容:1、对政府所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的调控;2、对政府所进行的经济制度建设的调控;3、对政府所进行的经济调控活动的调控。

无独有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夏若江副研究员将道德调控的对象具体化到国有企业经营者身上,她在分析了国有企业存在于经营者身上的巨大道德风险后,提出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来加以防范。激励的关键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将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挂钩,使二者的目标达到一致。约束的关键则是内部约束与外部约束并举,一方面健全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另一方面完善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监督作用。

六、企业伦理

企业伦理是经济伦理的微观领域,这次会议主要涉及到其中的两个问题。

其一是企业的伦理责任问题。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系教授殷正坤认为,企业伦理责任作为企业伦理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即谁负责任,负什么责任和对谁负责?他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负企业伦理责任的是作为独立法人的企业以及企业内部的所有个人。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在经济领域,要负诚实守信、互利互助、正当竞争的伦理责任;在社会领域,要负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习俗传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伦理责任;在环境领域,要负养护生态、保护环境、消除“三废”、节约资源的伦理责任。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是,企业要对企业、社会、环境负伦理责任。

其二是企业的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龙静云副教授着重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的动力机制,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扩张或资本增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在利益驱动机制;消费者权利意识的增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建设的外在约束机制;回报社会,是工商企业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建设的社会责任机制;职业主义,是赢利非首要效益的特殊实体或组织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监督机制。

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精神

随着市场经济的步步深入,集体的性质已由一元公有制变为多元所有制,在此情况下,集体主义精神还能成为一种普遍的精神吗?

韩东屏研究员根据现实社会中一些公有制单位并不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一些非公有制单位也不乏集体主义精神的事实指出,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并不以公有制为必要条件,而是取决于在个人和集体之间不存在利益互动机制。利益互动机制有产权层的和管理层的两种,一般说来,只有某一层的利益互动机制就能形成集体主义精神,但有两个层次的利益互动机制则更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生成。从公有制单位有建立产权层的利益互动机制的先天条件看,公有制单位有形成集体主义精神的优势。在有利益互动机制的单位,以人为本的单位文化,能为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起锦上添花的作用,而在无利益互动机制的单位,即使有以人为本的单位文化,也不容易形成真正的集体主义精神。

八、经济伦理思想资源

挖掘中外历史上的有关思想资源,不失为研究经济伦理的一种方法。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任放博士和陈锋教授注意到明清徽商的伦理特点,将其归纳为商人集团普遍的道德自觉性、倡导重视教育的伦理姿态、勤俭诚信的经商作风和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义举,并认为这些特点对建构当代中国的儒商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历史意义。

华中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的张峰教授和向锋硕士瞄准的是儒家的德治管理思想。他们认为,好的管理,不应当利用人的弱点,而应发扬调动人的优点,而儒家德治核心的道德教化、人性塑造思想,正是这样的概念,它可以适应现代管理的高层次要求,并能弥补西方管理理论只强调如何改变组织环境、如何改变规则制度的不足。

武汉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乔洪武研究了凯恩斯经济学说中包含的经济伦理思想,从中理出三个方面的内容:1、反对自由放任的教条, 主张国家干预,并把这种干预看成是合乎伦理的政策;2、 反对失业有理的论调,主张充分就业,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进行了辩护;3、反对勤俭节约,主张扩大消费。 乔洪武还对凯恩斯经济伦理思想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凯恩斯经济伦理思想存在明显的二元性:一是凯恩斯一方面继续坚持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另一方面又表示了很强的非功利性道德理想主义的色彩;二是他既对当时的市场经济制度提出了强烈的道德批判,又对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理性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标签:;  ;  ;  ;  ;  ;  ;  

湖北省经济伦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