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自制乐器;策略
音乐不仅是一种借助耳朵聆听的艺术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实践的艺术。自制乐器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利用自制乐器的趣味性、丰富性帮助小学生理解掌握音乐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以及音乐感知能力等。
一、自制乐器进课堂的教学意义
1、趣味导学
音乐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唱唱歌,听听音乐,还需要引导学生们学习音乐的节奏和认知各种音乐符号的作用,培养孩子们的乐感等。这些学习内容单纯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很难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很多小学生在单一的知识听讲中理解效果也不佳。自制乐器进入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较为迎合小学生好奇心和活泼好动的学习特性,通过自制动手尝试制作和应用,可以让学生们对各种音乐知识学习产生兴趣,利用“新”“异”的教学模式诱发孩子们自主学习音乐,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
2、动手实践
自制乐器不再单纯依赖现有的乐器种类,每一种乐器都需要孩子们参与到收集、寻找和制作的过程中。不管是简单的敲击乐器制作,还是复杂的乐器类型,孩子们都需要付出对应的动手动脑过程。这种将简单的材料改造成音乐乐器的环节中,不断提高和磨练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学生们将自己动手制作的乐器应用到音乐学习中,通过诸如击打乐器等动手过程,逐步感知音乐世界的艺术魅力。
二、自制乐器进课堂的教学策略
1、寻找音源,激发小学生自制乐器的兴趣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或者技能,没有兴趣的学习如同“填鸭”,即使学生们能暂时“吃饱”各种音乐知识,但是在被迫接受背景下的学习成效自然也不会太高。小学生天性好动,对于新鲜的事物抱有各种好奇的心理,因此在开展自制乐器之前,教师可以先从“寻找音源”的问题上入手,通过小学生熟悉的各种自制乐器的材料,加法他们自制乐器的浓厚兴趣。
比如在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身体乐器就属于自制乐器的一种,它主要通过击打人体构造的一部分,演奏出不同的音乐效果。而且这种身体乐器简单方便,随身携带,属于自制乐器中可以培养节奏感和形体动作协调性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寻找声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体构造上来寻找音乐,比如嘴巴是一种发声器官,教师可以演示用舌头上下摆动来发出颤音的效果。再比如认识“手”和“脚”这两种打击乐器,可以用手来击打身体的肩膀、腿部,或者可以通过跺脚等方式来演示一定的节奏感。动静结合的音乐学习模式,顺应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学习天性,他们在动动嘴巴,拍拍手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音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除此之外,我们生活中很多物品本身也携带着一定的声音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寻找一些能发出声音的物品,通过敲打它们产生不同的声音。比如课桌属于木质材料,敲击可以发出木质沉稳的声音,铁的铅笔盒属于铁质材料,敲击可以发出清脆的声音,有一些水杯属于玻璃材质,敲击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找一找、敲一敲自己身边的物体,鼓励他们发现一些美妙的音乐效果。通过这种自己寻找观察、动手实践的过程,学生们不仅沉迷于寻找声源的探究之中,而且还会通过反复聆听这些不同材料发出的声响,获取最初的声音体验感。学生们会发现,原来不一定只有专业的乐器才能演奏出动听的音乐,自己身边也有各种创造美妙声音的介质。这种新鲜好奇的寻找创造过程,让学生们体验到了音乐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
2、注重引导,丰富小学生自制乐器的种类
自制乐器看似简单,其实内部隐藏着各种乐理知识以及乐器构造的设计原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虽然有自己动手实践的兴趣,但是仍然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因此在具体的自制乐器制作中,教师应该首当其冲担起“引导者”的教学重任,通过自己精心制作的各种乐器,让学生们进行分辨鉴赏观察,促使小学生产生自制乐器也可以为音乐增添艺术魅力的想法。
比如在一节音乐课上,音乐教师自己做了一个简单的沙锤,基本做法是在一个空的矿泉水瓶中装了一些细小的石子,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示范操作后,将沙锤在班级中进行传阅交流,每一个小学生都对老师制作的这个沙锤非常感兴趣,他们抢着用沙锤来进行音乐表演。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在接下来的课后作业安排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家自己寻找一些生活中的材料,自己动手做一个简单的乐器,下节课进行评比交流。
自制乐器主要分为三个基本类型:打击乐器、弦乐器以及管乐器。针对不同的乐器类型,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大放异彩。比如在打击乐器的类型中,班级中有一些小学生根据打击乐器振动发声的基本原理,模仿之前教师的做法,用喝过饮料的空瓶子装上了家里经常使用的绿豆、大米、黄豆、玉米粒等,一件简易沙锤制作成功;在弦乐器的自制过程中,有些学生模拟弦振动幅度的大小,利用家里妈妈或者姐姐妹妹扎头发的橡皮筋做成了五弦琴或者六弦琴,更为难得可贵的地方,有的学生还发现用橡皮筋做成的五弦琴声音不够洪亮,他们自主创造出用吃剩下的果冻壳或者喝剩下的饮料壳来进行支点修饰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声音的亮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生有的选用贝壳制作了打击乐器响板,有的学生用家里废弃的自行车铃铛制作了碰铃,有的学生将爸爸喝剩下的啤酒瓶盖用线穿起来做成了串铃,还有的学生将打扫卫生使用的水桶倒扣在地面上,变成了打击乐器鼓的样子······
同时,在动手制作的环节中,基于小学生自我动手能力不足的学习缺陷,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展开。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任命小组的组长,每一个小组选定一种自己小组想要制作的乐器种类,大家分工合作,从材料的寻找、材料的创意想法、材料的裁剪组合、乐器的完成等环节紧密合作,共同完成自制乐器的操作过程。
通过这些自制乐器的制作过程,教师以身作则,给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启发孩子们自主创作乐器的思想。而且小组合作制作的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还通过集思广益的模式提高了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让整个制作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 吕厚瑾. 让简单乐器走进孩子们的音乐课堂[J]. 中国校外教育. 2014(08)
[2] 刘忠厚. 浅谈简易乐器的制作、使用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和学生能力素质的积极影响[J]. 新课程(下). 2013(07)
论文作者:唐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0
标签:乐器论文; 音乐论文; 小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们论文; 孩子们论文; 打击乐器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