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路软基工程施工中病害特征及处理方法论文_刘续岭

浅谈道路软基工程施工中病害特征及处理方法论文_刘续岭

中咨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519031

摘要:在相关地基施工作业中常常会遇到软土地基,要解决软土地基对道路工程的影响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选取相应的技术加以解决,并且要设计合理有效的方法,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先进技术去解决软土基层的可能会或者是不可避免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质量,能够全面地去解决相关病害问题的情况。

关键词:病害特点;软土地基;解决办法

引言:

由于路基的重要作用以及容易发生破坏的原因,要求其应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但其强度和稳定性,不仅受地质、水文、气候等客观因素影响,同时也受行车荷载的作用,路基设计、施工方法及养护方法是否正确等人为因素制约。

1.地基工程施工中常见的病害特征

路基在自然因素及荷载的作用下,产生不断累计的变形,最后导致破坏,这就是路基的病害现象。路基病害的形状多种多样,原因错综复杂,自然因素有:地理 如沿线的地形、地貌、海拔高度、植被等;地质 如沿线土的种类、成因、含水量、有机质及可溶性盐的含量等;气候 该地区的气温、降雨量、雨型、降雪、温度、冰冻深度等;水文河道的洪水位、常水位、河岸的冲刷和淤积情况、沿线地表水的排泄条件,有无积水;文地质地下水位、地下水移动的规律、有无泉水、层间水,以及各种水的流量。路基常见的路基病害现象如下:

1.1路堤沉陷 塌方路基下沉导致断面尺寸改变的病害现象称为路堤沉陷。沉陷是不均匀的,严重时会破坏局部路段造成交通中断。它有路堤本身的下陷和地基的沉陷两种。

1.2路基边坡的塌方 边坡的塌方是常见的病害,也是水毁的普遍现象,尤其在山区新建公路上,几乎是普遍的病害现象。塌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剥落、碎落、滑塌和崩塌。

1.3路基沿山坡的滑动 在较陡的山坡上填筑路基,如果原地面较光滑,未经处理,坡脚处又没进行必要的支撑,特别在受到水的浸润后,填方路基与原地面之间摩阻力减小,在荷载、自重作用下,有可能使路基整体或局部沿地面移动,使路基失去整体稳定性。

2.路基的常见病害及成因

(一)路基的沉陷是指路基在垂直方向上产生较大的沉落,不均匀下陷,造成的局部路段损坏。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路基的沉落,产生的原因一般为填料选择不当、填筑方法不合理、压实度不足等;二是地基的沉陷,产生的原因一般为原地面为较弱土层填筑前未经换土等。降雨量过大、洪水、冰冻、积雪或温差过大,都可能使路堤产生不均匀下沉。

(二)路基边坡的坍方是指路堤边坡和路堑边坡的坍方,是公路常见的病害,也是水毁造成的普遍现象。其坍方长度由几米到几十米,严重地影响交通运输的安全。按照破坏的原因和规模不同,路基边坡坍方可分为剥落、碎落、滑坍及崩坍、坍塌等类型。这些损坏表现的形式有的规模较小,有的则可能是大量土方的整体下滑或崩落,有时还会引起其他病害。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水文、温度等的作用。如不良的土质,大量降雨雪,水的侵蚀、冲刷及季节性冰冻地区的反复冻融作等。人为因素包括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在设计方面如断面尺寸、排水、防护与加固设计不合理等。在施工方面如填筑顺序不当,填方不密实,土基压实不足等。

3.预防、防治及养护措施

3.1设计方面

1)在设计之前,要做全面的调查工作。必须对沿线的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震等进行全面详细的探查,尤其要对不良地段应做更加详细的勘探。如为公路改建,还应收集历年路况资料及当地路基的翻浆、坍方、沉降等病害的防治经验。

2)在设计时必须保证路基最小填筑高度不因地表水、地下水、毛细水及冻胀作用的影响而降低其稳定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的路基设计最小填筑高度不应小于路床处于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当路基设计标高受限制时,应对潮湿、过湿状态的路基进行处理,如换填砂砾、石渣等透水性材料设置隔离层或修筑地下渗透沟等以避免地面积水和地下水浸入路基,影响路基强度与稳定性。

1)明确各级公路路基填料质量标准要求,施工图设计中,按照设计规范的路基填料最小强度(CBR)要求,来确定填筑材料的选择。必须明确不同填高内路基填料的CBR值(最小强度)及最大粒径要求。路床填料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角砾)类土,填料的粒径最大应小于150MM。

2)在路基排水设计中要本着防重于治,防止结合的方针,遵循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环境保护的原则。要做到防、排、疏相结合,针对排水困难的地段,可采取渗沟、渗水隧洞、渗井等方法来降低地下水位或设置隔离层等措施,使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以保证其稳定性和强度。

3.2施工方面

1)路基开工前,一是要全面熟悉设计文件并进行施工调查,对重要地段要作重点勘察,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修改意见。二是要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周密制定的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施工段的先后顺序,明确构造物和路基的衔接关系,应用并推广先进的技术,并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人员、设备等。

2)填筑路基前必须疏通路基两侧纵横向排水系统,避免路基受水浸泡。对已有积水应挖沟或用水泵将其排除。对于地下渗水,可设盲沟引出。当不得不用非渗水土填筑时,应设置横向盲沟或用粘土等不透水材料封顶。

3)淤泥、种植土、腐殖土、沼泽土、有机土及强膨胀土等劣质土严禁直接用于填筑路基。地表植被、树根、垃圾、不良土质必须予以清除。此外,用于路基填筑土质的含水量应均匀,保证土质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2%之内。

4)要加大地表的压实密度,采用大吨位振动压路机处置。分层碾压时应尽可能采用同一种碾压工艺,按照合理的碾压方法和碾压遍数能得到均衡的压实度,严禁滚填。对于原地面纵坡大于12%的地段,可采用纵向分层施工法,沿纵坡分层,逐层填压密实。

3.3路基养护

路基养护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日常巡查和定期检查发现病害,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维修措施,公路路基养护应符合如下要求:

1)路肩无车辙、坑洼、隆起、沉陷、缺口,保持平整、坚实,横坡适顺,排水顺畅。并保持规定的排水横坡,边坡要保持规定坡度,要拍压密实,防止冲刷和坍塌阻塞边沟,造成积水。

2)排水设施无淤塞、无损坏,排水畅通。如有冲刷、堵塞和损坏,要及时疏通、修复或加固。尤其加强对暗沟、渗沟等隐蔽性排水设施的检查,防止淤塞,如有淤塞,要及时修理、疏通。

3)应保持挡土墙护坡及防雪防沙等设施完整无损坏,砌筑伸缩缝填料完好,泄水孔无堵塞等。

4)加强对不良地质中期边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病)害的巡查、防治工作。

5)及时治理翻浆路段,针对不同的季节,选择确定不同的治理方法和措施。

4.结语:

作为道路的基础,路基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道路的质量。本文对路基常见病害路基的沉陷、边坡的坍方、沿山坡滑动、翻浆的原因与防治措施、养护方法等进行了初步探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上情况来看,软土路基处理方法均有其针对性、适用范围,面对地基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当采用灵活而实际的处理方法,具体施工中要靠我们多观察、多比较,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紧抓施工环节,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方法,道路软土地基病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有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才能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围文;立意四;和韦斯;浅谈高速公路软基鉴别及处治方法[J];科学之友;2010年09期

[2]何黎明;朱建华.浅谈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及施工工艺[j]. 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09卷)[C];2009年

[3]张晓进;竹问卷;立意雨;地基及基础[j].河南轻工业,2009,(11)

论文作者:刘续岭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7

标签:;  ;  ;  ;  ;  ;  ;  ;  

浅谈道路软基工程施工中病害特征及处理方法论文_刘续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