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棱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157599
摘要:目的:探讨患者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检验结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到2016年1月于我院行血常规检验的5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探讨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各方面影响因素。结果:采用自动稀释器和微量加热器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测定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和应用血红蛋白吸管检验的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标本采集类别、采集时间、采血量、采血部位、相关检验仪器、人为操作以及生理状况等。结论:医护人员要在患者进行临床血常规检验时,严格规范血常规操作过程,改善血液标本质量,并尽量控制人为原因对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以此改善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临床观察
血常规检验指的就是检测和分析血液中有形成分的质和量,主要包括血小板、白细胞以及红细胞三部分。血液主要是包括这三部分和血浆组成,因为血液在人体循环系统中不断流动,同时对机体的各项功能活动以及机体的新陈代谢均有参与,所以血液在机体功能调节、新陈代谢与人体内外环境等方面,均发挥重要的平衡功能。血液内有形成分的相应改变会对组织器官造成影响,所以分析血液情况对掌握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患者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检验结果,特选择我院行血常规检验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4月到2016年1月于我院行血常规检验的5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49.5±4.4)岁。
1.2 一般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血常规检验,抽取全部患者空腹静脉血,分别采用自动稀释器、微量加热器以及血红蛋白吸管对采集到的血液标本予以处理,将血液标本分别于半小时、1小时、2小时以及4小时内检验,运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BC-3000)完成检测,严格依据检验仪器操作说明以及相关规定进行。详细记录好检验过程中患者血常规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计数。在患者血常规检验过程中,要保证所有仪器都处在正常运转的条件下,且还要控制室内指控参数在合适范围内,控制时以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红蛋白为依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21.0处理所有数据,应用(%)与(x±s)显示计数和计量资料,应用t和x2检验;组间对比有无显著差异以P<0.05为准。
2 结果
2.1 不同采集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采用自动稀释器予以血常规检验的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测定结果分别是(119.5±13.8)g/L、(6.4±0.4)×109/L、(142.5±12.5)×109/L;采用微量加热器予以血常规检验的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测定结果分别是(117.6±14.2)g/L、(6.3±0.3)×109/L、(143.3±12.8)×109/L;采用血红蛋白吸管予以血常规检验的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测定结果分别是(105.2±11.6)g/L、(5.5±0.3)×109/L、(131.3±11.8)×109/L。采用自动稀释器和微量加热器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测定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和应用血红蛋白吸管检验的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
2.2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血常规检验的临床观察发现: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主要有标本采集类别、采集时间、采血量、采血部位、相关检验仪器、人为操作以及生理状况等因素。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属于临床化验检查的一项基础检查,主要是通过测定和分析血液内的有形成分的质和量来评判有无发生疾病,通常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三种功能不同的细胞,通过观察其变化形态、数目和分布情况来评估患者病情[1]。本次研究结果发现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标本采集类别、采集时间、采血量、采血部位、相关检验仪器、人为操作以及生理状况等。①采集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饮食、情绪以及运动等原因均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因此要准确确定血常规检验时间,采集标本时应保证一定时间中生理条件相同,有利于科学分析[2]。②采血量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静脉采血质量会受到血液与抗凝剂比例的影响,若比例偏大则样本内会产生血凝或微血块,凝血块会较大影响检验结果,并且还会阻塞血细胞分析仪,所以必须重视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因为血细胞分析仪予以常规检验时属于自动吸样,因此未能维持检验的顺利性,在机器吸样后要维持采样的剩余,从而降低误差。③储存血液标本条件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血液标本的容器应密封,不能冷冻,要严格控制仪器和温度,标本采集后不要马上检验,因为血液还未完全融合抗凝剂。④采血部位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末梢毛细血管与静脉是血常规检验最常见的采血部位,而静脉采血的检验结果要比末梢血检验结果准确。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分析发现,末梢毛细血管采血中耳垂血以及手指血与静脉采血血样最相似,因此该部位属于血常规检验中较为常用的两个采血点,虽然末梢毛细血管采血与血液基本相符,但仍存在差异,如白细胞计数上,末梢血要高于静脉血,其原因是因为穿刺时刺破小动脉,从而使得白细胞计数受到影响。因此在运用血细胞分析仪予以血常规检验时,尽量选择静脉采血的方式,从而可以有效提高结果的准确度[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自动稀释器和微量加热器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测定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和应用血红蛋白吸管检验的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标本采集类别、采集时间、采血量、采血部位、相关检验仪器、人为操作以及生理状况等。结果表明,医护人员要在患者进行临床血常规检验时,严格规范血常规操作过程,改善血液标本质量,并尽量控制人为原因对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以此改善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翠玲,许朝晖,王贞等.再谈显微镜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J].医学与哲学,2013,34(18):78-80.
[2]赵化欣.血常规检验形态学观察的临床意义[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17(4):118-119.
[3]李小霞.观察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08(27):160-161.
论文作者:董世菊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9
标签:血常规论文; 患者论文; 血液论文; 标本论文; 白细胞论文; 血红蛋白论文; 红细胞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