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城市经济结构优化_城市经济论文

城市化与城市经济结构优化_城市经济论文

城市化与城市经济结构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化与论文,结构优化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WTO已经加入,中国农业目前面临严峻压力与挑战。中国农业就业人口约占全部就业人数的50%,生产产值约占国内GDP的15-17%;美国农业劳动力仅有350多万,占全部就业人数的3%不到,生产产值约占美国国内GDP的10%。从收入来看,美国农民人均年收入约10万美元,高于国内人均5万美元的平均水平;中国农民人均年收入则很低。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仅增长4.0%,比1979-1996年平均增长16.0%回落12.0%;更为严重的是,1997年以来农民纯收入增长呈逐年下降趋势,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处于极端不经济的状态。中国的人均可耕地远低于美国,土地是稀缺资源,用如此稀缺的资源来生产价值不高的产品,值得商榷。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中国农业人口的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推动城市化建设、优化非农业经济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是必由之路。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轨迹

城市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系。根据钱纳里“发展模式”,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同国际水平较为接近;80年代初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150美元,城市化水平20%不足,而国际标准模式城市化水平已接近70%,差距就在30年间形成。分析城市化水平低的原因,必须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工业化政策。

(一)城市化发展历程。自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经济体制开始全面转向计划经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利用和发挥了既有中心城市的基础和优势,实现了生产要素在中心城市的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益,从而产生了一批至今影响仍很大的重工业城市。但是,扭曲性宏观政策环境形成,政府人为压低利率、汇率、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工资和生活必需品价格,实施以计划和行政手段为特征的资源配置制度,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土地和农业上。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产值份额从57.7%降至32.8%,农业劳动力份额由83.5%降至73.3%。改革开放以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得到矫正,农村非农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城乡隔离政策被修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农业生产剩余的控制权和投资权。1978-2000年,全国非农业产业劳动者增加约2亿7千万,劳动力转移数量十分巨大,扭转了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转换的局面。城市化进入稳定而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城市化水平快速增长,特大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下城市发展较快,按人口指标测度许多都达到了世界特大和大城市的标准。

(二)城市化的现状。中国城市化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是同步的,但相对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却是滞后的。1987年,城市化水平达到25.32%,应进入加速发展阶段;1995年中国人均GDP达461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0.09%,两者基本上同步。但到1997年,城市化发展每年仅递增0.62%,2000年我国平均城市化水平32.3%,发达国家平均75.5%,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7.8%。加入WTO符合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中国将面临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挑战。由于农业部门受冲击较大,在2001-2005年期间,约有270万农业劳动力必须实现战略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从世界范围来看,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出现了新特点,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并非一致,大量人口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城市郊区迁移,在城市周围形成许多“卫星城”,即所谓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如美国北至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的世界第一大“波士华城市带”、以日本东京为中心的“三湾一海”5万平方公里的世界第二工业城市带,当代中国的长江三角洲沪宁杭地区堪称世界第三大城市带。

二、城市化未来战略

城市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要提高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必须认识到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要素禀赋的特性是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要放弃资本密集产业上的赶超,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非农业就业机会,促进农业人口比重下降。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应着重三个方面。

(一)首要发展农村经济。(1)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村现代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农村的自来水、电网建设、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农村现代化的必要内容,在目前经济形势下也最能拉动市场需求;农村工业化有利于大量农业劳动力就地向非农业人口转化,从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2)改变现有农村政策。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分田到户、承包制对发展农业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多年后的今天,作坊式的小农经济已经成为劳动力流动要素的束缚,阻碍了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现阶段需要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剥离土地的就业和养老保障功能,促成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集聚,增加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要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现代化耕作,提高效率,减少农业从业人口,促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3)取消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劳动市场分割。城乡户口的区分严格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分为两个不同的阶层。占总人口2/3的中国农村人口仍处于贫穷状态。户籍制度成为抑制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取消户籍制度、推动劳动力要素的合理流动、让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取消户籍制度可能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和各类行政执法部门共同努力、提高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来解决,不能因噎废食。根据《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行动计划,应当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保证公民正常迁移和择业权利,促进人口在城乡、区域间合理流动和分布,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二)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并成为主体;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由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赋予传统产业新的活力。以城市化为核心的结构调整将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加速工业化进程,以信息产业为主导,跨越重化工业阶段,向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迈进。对大、中、小城市的产业结构和东西部城市的产业结构,制定出不同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结合地区特点,发挥地区优势,避免产业同构现象,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中,形成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和优势互补的大、中、小城镇规模体系,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并把优先发展大城市的高科技产业放在城市工作的中心,将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和中小城市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城市化质量的提高。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的第三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2000年世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约50%,而我国只有32%,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市才达50.2%。第三产业具有引进先进生产函数的能力,具有旺盛的未来需求,其发展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凝聚高科技含量,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第三产业应是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产业。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中,第三产业中大量服务行业的增长对刺激经济增长起到较强作用,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弹性值达到1.78,我国经济已进入高服务化的发展轨道。发展第三产业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信息化是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推动力量,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的关键,是经济国际化的重要战略手段,也是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建设的战略资源。在发展第三产业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发展市政公共服务、居民生活服务,大力发展信息、咨询、保险、证券、银行、房地产行业,大力发展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特别是发展教育。

三、建立城市经济结构优化的评价系统

在改变农业经济的低效率、加快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加快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建立城市经济结构优化的评价系统显得尤为必要。

(一)直接评价系统。(1)影响GDP增长数量的城市结构指标。1、GDP增长速度。所有制形式、地区、产业、企业及市场化程度不同对GDP的影响程度和所占份量均不同。2、劳动力比重。高素质的劳动力是各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是社会进步的第一要素。高素质劳动力所占比重和GDP的增长成正相关关系,提高本地区劳动生产率应在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同时,注重吸引高素质劳动力。3、消费率及消费分布。居民消费是促进GDP增长的重要因素。在世界经济呈现下滑趋势、外贸出口不畅、市场疲软的情况下,通过利率杠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通过增加占绝大多数低收入者的劳动收入刺激GDP的增长,效果更为显著。4、投资情况。投资能够强烈促进GDP的增长,投资率越高,GDP增长值越大,投资效果和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在投资来源及投资额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投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要注重形成集团优势和规模效应。5、净出口情况。加强本地区的强势产品,加大出口力度,赚取外汇,可对GDP的增长起积极推动作用。(2)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城市经济结构指标。1、知识经济结构。包括研发投入比重、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劳动力学历层次结构及产业结构、文教支出所占比重;专利、重大科技成果项目的增长速度,特别是科技成果向商品生产的转化率;劳动者参加继续教育所占比重;现代科技设备的使用质量及人均拥有量,信息安全度,政府公共设施部门中高科技行业提供服务所占比重;本市上市公司的数量,特别是高科技行业所占份额,每年引进国外高新技术所占数额;市民接受义务教育的广度。2、财政收支。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主要来源是工矿企业;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科教文卫、城市环境等公共设施或公共消费品。在国税、地税分开的情况下,地方税务应当支持国家税务部门,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体现公平合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3、社会投资结构。城市的社会投资总量及其增长速度体现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投资份额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本着规模效益统一的原则防范风险、化解风险。4、消费结构。不同收入层次的消费者消费结构是不同的,要鼓励多元化、多样化和合理的政策导向,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和国民经济的稳定有效发展。

(二)间接评价系统。(1)城市经济增长数量评价。一般有两个指标:城市GDP总量增长速度和人均量增加速度,当城市人口增长率为零时这两个指标一致。还可以增加一些辅助指标:企业销售额增长速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纳入灰色经济后GDP的增长速度。我国城市GDP的增长率在7-10%、城市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在6-9%较为合适。(2)城市经济增长质量评价。1、短期指标:价格稳定度用年度消费价格指数代表,一般为98-106%;失业率:较为合理的失业率区间为6-11%;财政平衡度及影响力:一般财政平衡度保持在75%以上,财政影响力保持在20-50%;社会公平度:一般赤贫率应小于l%,不同区县之间人均收入差异不超过1倍;科技贡献率: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其份额大于50%;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在整个GDP的比重;资源利用效率:万元GDP所耗费的能源、水量;环境污染度: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空气污染指数、噪声达标区面积、光污染程度、河流污染程度、绿地面积和居民生活气化率等;市民生活舒适度:人均住房面积,社会治安情况,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设备使用等。2、反映市场化程度的长期指标: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是评价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关键,各地区分布不均衡;资本市场化程度是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基本标志,随着WTO的加入,将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生产成本与产品价格的市场化程度应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提倡公平竞争、增加市场透明度、反对价格垄断是市场是否成熟的标志;政府机构的市场化程度表现为政府的执法应当遵守市场运作规则,减少行政干预,尽快退出市场,维护现有市场的公平公正。

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积极探索

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现代城市发育最早、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它们在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建设方面作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

(一)杭州市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及城市化进程。杭州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的总体增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的主要动力源之一和仅次于上海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心。他们的做法是:(1)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城市经济集聚效应中内部集聚经济和城市集聚经济的重要因素。杭州市在80年代中后期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1997年工业化指数为52.3%,城市化指数为42.1%。城市化的发展呈现相当低的水平,城市化进程相对于工业化水平存在滞后现象,有力推进杭州市的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杭州市增强其经济集聚能力、保持区域经济地位乃至未来长远发展的当务之急。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经济中心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在较高起点上考虑产业发展,着力培育较强的产业、技术创新功能,较强的商品和生产要素集散功能,较强的信息、旅游等综合服务功能。在城市化进程中,以体制改革为推动力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政策障碍,建立有利于城镇集聚和城镇建设的新机制。在全国率先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消除人口城市化的体制政策障碍,其成功经验值得关注和借鉴。(2)重构比较优势产业。杭州市的工业企业类型长期以来具有轻小集加的特征,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其他城市存在比较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至199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市工业结构同构程度有不同程度下降,各地产业分工得到改善,杭州市的结构相似个数从0.977下降到0.947,居第二位。说明杭州市工业体系不利于参与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分工协作,难以体现专业化生产的优势。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主要城市均已确立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及目标支柱产业。杭州市在高新技术产业、高资本密集、高知识密集型产业尚未见明显优势,它将成为杭州市大力发展的产业领域。

(二)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建立。都市圈是以一个或多个经济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与具有经济内在联系的若干周边城镇,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都市圈的特征是高聚集、高能级、开放型。都市圈的本质是由集约化走向一体化,谋求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共同发展,是城市化建设的高级阶段。众所周知的“南京1小时都市圈”将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滁州6个城市规划在内,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技术流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滞后,造成人地关系紧张、农业效率低下、消费内需不足、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环境和资源状况日趋恶化。只有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调整优化城市经济结构;才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注重经济结构优化的评价,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城市化进程是一个综合发展的长期过程,涉及到移民问题,能源的供求和能源结构的改造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社会安定和社会综合治理等诸多问题,政府应当花大力气,协同全社会做好工作,推动经济的发展。

标签:;  ;  ;  ;  ;  ;  

城市化与城市经济结构优化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