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业差异化经营日趋清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异化论文,清晰论文,连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新近发布的《2004年度中国连锁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显示,历经十几年风风雨雨的连锁经营方式正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不同业态间的差异化经营日渐清晰,一个包容多个业态、各业态共同繁荣的连锁经营市场正在形成。
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连锁经营正被越来越多的业态所采用,而各业态的连锁经营也呈现出差异化的趋势。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新近出版的《2004年度中国连锁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以下称《分析报告》)中,对各个业态的经营状况进行详细分析后显示,毛利率差距拉大、日交易次数差距扩大、平效和劳效差别明显等成为了不同业态连锁企业的显著差异。
门店是连锁企业的基本构成部分,门店的经营状况构成了企业的最终成果,因此对门店的分析最直观地反映了各业态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了更好地比较,《分析报告》将各业态的门店进行了进一步细分。如:大型超市门店按地区细分为北京、上海两组;超市门店按地区细分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三组;便利店门店细分为北京、上海、其他地区三组;百货门店按地区细分为沿海和内陆两组等。
经过对以上各组门店的经营状况分析发现,不同业态的连锁企业的差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毛利率差距拉大,显示出不同业态的消费群正在形成
毛利率从企业内部而言是反映商品经营能力和规模的指标,从外部而言是直接反映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指标。因此,毛利率最高的业态非便利店莫属(其中又以上海的为最高,平均达到18.3%),毛利率最低的为家电和大型超市门店,均为8%左右。不同业态间的毛利差距正在扩大,前几年出现的不同业态毛利同质化现象得到了改善。
毛利率的不同是对消费者细分、产生消费者差异化的结果,便利店的发展是典型的例子。
根据发达国家的情况,在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美元时,便利店进入导入期,4000美元即进入快速发展期。上海是最先达到上述两个指标的,一方面造就了几个大的便利店公司,同时也有相当的企业步履维艰,甚至关门歇业。因此,《分析报告》认为,便利店的发展核心取决于消费者差异化的生活方式,一部分人愿意为便利性、节约的时间支出成本。生活方式与国民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在中国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平均的收入水平并不意味着大部分人达到的水平。随着一些人生活方式的逐步改变,而且人数在增长,便利店就会逐步达到一个较好的发展时机。
大型超市的核心理念是一次购齐,总体上毛利不高。但也存在差异化经营的问题,有的门店定位较低,消费者就是为了最便宜的商品来的,毛利必然是最低的(最低仅为6.8%);有的门店则定位于中高端消费者,不仅满足一次购齐,而且提供优质的商品(毛利率可达12.4%)。《分析报告》认为,大型超市的细分趋势将在今后更加明显。
日交易次数和客单价差距扩大,显示了业态间的不同聚客能力
在上述各个细分业态中,日交易次数最高的是北京的大型超市,每天达到11000人次,上海的大型超市其次,为每天10500人次,最低的为便利店,每天在600人次左右。客单价最高的则是家电卖场(679元)和35000至38000平方米的百货店(155元),最低的是便利店,为15元左右。
连锁门店的聚客能力由多方面的条件组成,包括交通的便利性、环境气氛、商品齐全性和结构、服务水平等,交易量和客单价是聚客能力的体现。
从交易量看,大型超市由于空间大,商品齐全并且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交易次数最高,但由于单件商品价值量不高,客单价较低。由于大型超市的大量客流资源,越来越多的门店辟出营业面积出租给商户,以此获得固定的物业收入。
家电卖场和百货店与大型超市的共同特点是空间大,不同的是所出售的商品多为耐用品,价值量高,因此客单价高。
《分析报告》发现,一些门店为提高聚客能力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在提高交易次数的同时,客单价反而下降,或者客单价上升,交易次数下降,结果最终销售额并没有得到提升,而且支出加大。如何同步提高交易次数和客单价,是所有连锁企业面对的重大课题。
租金水平显示不同业态连锁企业选址特点,地价逐年提高
租金一直是连锁门店中占比例最大的费用项目之一。在对2004年的不同业态分析中,发现上海的便利店租金最高,为每年1750元/平方米。便利店的选址最能体现“一步差三市”的说法,最好的店址是有两面临街的位置,所谓“金角银边”。所以,好的位置自然成为不同企业争夺的焦点。
租金最低的是三线城市的超市门店,每年仅为352元/平方米,百货店尽管大都在繁华地区,但由于建筑面积大大超过占地面积,因此单位租金并不高。
调查发现,不论哪种业态,不论在哪个地区,2004年的租金水平均比2003年上涨了4%至10%不等,这与近年逐渐升温的商业地产关系最大,也与连锁企业的快速扩张有直接的关系。即使是在二、三线城市,由于大量外资零售企业和本土跨区域发展的大型企业的进入,租金水平也一再提高。
平效和劳效差别明显,反映出不同企业的生产率水平的差异
调查发现,平效最高的业态是家电卖场,每平方米每年创造销售额8.1万元;其次为上海地区的便利店,每平方米每年创造销售额4.3万元,高于大型超市平均2.5的平效水平。而我们印象中往往认为大型超市应该有最高的平效,实际上便利店的面积更能充分的利用,每平方米的作用都得到了发挥,因此具有较高的平效指标;平效最低的为大型百货店(35000至38000平方米),为1.5万元。
从人均劳动效率(劳效)看,最高的业态是家电卖场,每人每年创造销售额316万元;其次为大型超市,每人每年创造销售额142万元;最低为北京的便利店,为38万元。
平效和劳效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从总体上看,不同业态门店的平效和劳效普遍略有增长。
各业态门店指标综合比较
业态分类 平均面积
劳效平效租金水平 日交易次数 客单价(元) 毛利率(%)
大分类 细分组 (平方米)
(万元/人) (万元/人) (万/平方米年)
北京14037 67.82.1590 1100077
8.1
上海14166 142.7
2.6720 1049093
7.6
大型超市 大店 10000±2000 81.71.9 8790 69
9.2
小店 6000±1000
40.21.3 4400 42
9.9
一线1140 71.42.7700 2980 28 13.3
二线1220 42.01.8580 2683 22 13.4
超市 三线1020 43.91.9352 2208 24 12.8
大店 2500±50064.53.0 4210 51 11.3
小店 1000±30056.02.5 2710 25 13.4
北京110
37.83.1
1091 640 15 16.5
便利店上海9156.44.3
1750 661 16 18.3
其他地区 8542.53.0824 530 13 17.1
大店 35000-38000 82.21.5319 9770 155 16.3
百货 小店 22000-25000 76.22.0388 8525 151 15.5
沿海22400 82.12.3 9800 145 16.2
内陆22100 61.32.1 8980 138 17.9
家电 8260 316.0
8.1 2777 679 8.4
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商品周转率提高,反映了企业商品管理效率的提高
商品的周转效率与商品结构特点相关,企业的商品管理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其速度的快慢。
2004年,在所有业态中,便利店的周转次数最多,全年为22.4次,同比上年提高了0.5次,周转一次所需天数为16.3天;大型超市周转达到13次,即每28天周转一次,比2003年减少了1天;周转速度最慢的是百货店,周转次数为12.1次(每次周转时间为30.2天),而2003年的周转次数为11.5次(每次周转时间为31.7天)。
商品周转速度对于企业经营效益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以百货店为例,2004年比2003年增加周转0.6次,如果以年销售额36亿元(调查样本企业的平均情况),周转一次约3亿元(36亿元/12次)计算,约增加销售额1.8亿元(3亿元×0.6次)。
如果按照15%(样本百货店的平均水平)的毛利率,增加毛利额2700万元(1.8亿×15%)。
由此可见,提高周转次数,对于企业的效益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企业内含式发展的典型方法,企业没有增加太多的成本,提高现有资源的效率而提高了销售额,不同于开设新店、扩大营业面积的扩张方式。
《分析报告》认为,以上各组指标表面是企业经营结果的反映,而根本上是对消费者细分的结果。选择了服务于什么样的消费者,就要选择最适合这部分人群的商品组合和价格组合,采用最合适的服务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