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整个城市在建设完成后,自然灾害的出现,对于整个城市的破坏十分严重,既影响人们人身财产安全,也会增加国家投资,影响城市发展。对变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核心能力。本人提出了弹性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不足与问题,就不足和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进弹性;城市规划;战略
引言
弹性城市主要是对城市受到威胁时的一种应对危机和灾难的功能,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许多城市中,有超过60%的城市没有有效防治自然灾害的能力,且大多数城市受到的威胁主要有洪水、干旱、泥石流和地震等威胁。我国推进弹性城市的建设,可以更好的保护城市安全,并且形成可持续的城市载体,更好的抵御自然灾害对于城市造成的不良影响。
1.弹性城市的相关概念分析
弹性城市主要说的是在生态系统中,城市受到扰动以后的自身恢复到稳定的能力,即这种弹性,针对自然灾害的不确定因素,产生的地震、火山和台风等,这种破坏城市的特点具有突发性,且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有着强大的破坏力,尤其是对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造成破坏,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社会经济较大波动。而气候变换的不确定因素下,由于其高温和暴雨,以及各种干旱或者冰冻等脆弱因子,具有强大的波及范围,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容易遭受较大的挑战和威胁。
而资源利用的不确定情况下,如石油峰值以及资源面临枯竭时,这种资源因素有着长期性和可预见性等特点,对城市系统会造成交通方面的影响,或者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和影响。再入金融危机因素下,入债券危机或者出现股市崩溃等,这些不确定因素有着较大的蔓延性和累积性,会造成城市系统的经济社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经济衰退,社会失业严重,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贫困等。
因此,弹性城市已经引入相关城市研究和规范,加强对弹性城市概念分析,从技术弹性和组织弹性,加上社会弹性以及经济弹性,共同构成城市弹性框架,在此框架中,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加强了对灾难的恢复能力建设。例如,城市基础设施中应对能力和灾后重建能力的交通方面和医疗方面保障力等。对于组织弹性主要是从政府机构管控能力进行分析,尤其是在灾后的组织建设能力,对城市系统的管理和规划,如何组织相关行动和建设等的能力。而经济弹性更多的体现在灾后的城市经济恢复能力上,再加上发生灾害以后,城市对于自身的食物供应以及水、生活必需品等的需求和供给方面的能力。
2.我国弹性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不足与问题
2.1对弹性城市的认识有待系统深化
我国生态城市和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缺乏软机制层面的建设,可能会导致国外概念引入或嫁接的盲目性,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与剔除不适合中国城市实际方面能力不强。与此同时,中国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等,是城市发展长期的努力方向。但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过载和经济社会冲击等城市灾害的挑战,是现阶段必须解决好且最为紧迫的城市工作。亚洲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弹性网络项目中中国不是参与方,依靠外界帮助我国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在现阶段并不可行。因此,发展适合我国城市情况的弹性城市理论体系十分必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国内关于弹性城市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城市治理和规划设计中协同考虑温室气体减排和应对气候灾害风险的不同需要,需要采用适应性管理理念,开展低碳韧性城市的规划建设。目前尚未提出结合中国国情的弹性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指标体系、规划方法和技术导则等,离规划界的应用有一定的距离。
2.3行业体系尚未形成
我国低碳生态城市、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建筑)和智慧城市等建设,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中国建筑学会等行业组织参与下,产业链条和行业发展全面形成,生态城市和智慧城市被绝大多数城市所接受,对推动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理念宣贯的作用。行业组织认同并接受尚需时间,但这势必影响我国弹性城市发展的进度。
3.对城市弹性行动的策略分析
3.1弹性城市指标体系
联合国减灾署于2012年确定了该指标体系,构建了“让城市更具韧性十大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制定减轻灾害风险预算、维护更新并向公众公开城市抗灾能力数据、维护应急基础设施、评估校舍和医疗场所的安全性能、确保学校和社区开设减轻灾害风险的教育培训等指标。纽曼基于该指标,与此对应提出了通向弹性城市的十项战略步骤。
3.2土地使用的兼容策略
土地使用的兼容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街区土地的混合使用与土地使用的兼容。居住区域内的土地应具有多种使用功能,应包含一定规模的休憩和商业用地,同时在工业或商业用地中也应设计一定规模的居住用地,从而将居民的居住、工作与休憩紧密联系起来。城市规划设计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以弹性控制为主导,赋予土地一定的使用兼容性,当周围环境发生改变时,应根据地块的特点,活合理地变更地块的使用性质,如将居住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使土地使用更具多样性与丰富性,增添城市的活力。此外,通过合理使用土地,还能促进土地性能发挥的最大化,全面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如某块土地原先为纯粹的居住用地,通过改进现有部分居住用地,增加居住用地可利用空间,从而腾出部分居住用地用于转变为商业用地,该地块成功转型为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的混合使用地块,即增加了居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又增加了整体地块的使用效益,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该地块的土地利用效率。
3.3目标建构的动态策略
目标建构的动态性包含时间维度的动态性与空间维度的动态性。从时间维度上看,应将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结合起来,并根据城市的发展进行灵活调整。其中,近期目标主要用于解决现阶段的城市问题,因而应具有较强的实施操作性,远期目标主要服务于城市的未来发展,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从空间维度上看,应先确立主导目标,并与辅导目标结合起来构成由多元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主导目标主要是解决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因而应具有较强的倾向性,辅助目标主要侧重于解决城市建设某一层面的问题,辅助解释主导目标。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内外环境与实施效果的变化,灵活调整主导目标与辅助目标。
4.结论
弹性城市概念的出现,为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发展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在进行弹性城市建设的时候,要提前进行合理规划,如果可以对于城市更好的进行弹性规划,对于发生自然灾害时的救援会更加迅速,增加了人们生存的计划,对于在灾害中保护人们安全也有重要意义。而且在进行弹性规划的城市对于灾后的重建投资也会节约很多,更加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对于城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蔡建明,郭华,汪德根.国外弹性城市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12.
[2]黄晓军,黄馨. 弹性城市及其规划框架初探[J]. 城市规划,2015,39(2):108.
论文作者:刘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4
标签:城市论文; 弹性论文; 目标论文; 能力论文; 我国论文; 自然灾害论文; 灾害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