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的爱情小夜曲--读三位台湾女诗人的抒情诗_爱情论文

深情的爱情小夜曲--读三位台湾女诗人的抒情诗_爱情论文

多情缠绵的爱情小夜曲——读三位台湾女诗人的抒情小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诗论文,小夜曲论文,台湾论文,抒情论文,多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原来是一种酒”

——读席慕容的《16岁的花季》

16岁的花季

在陌生的城市里醒来

唇间仍留着你的名字

爱人我已离你千万里

我也知道

16岁的花季只开一次

但我仍然在意裙裾的洁白

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

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

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

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

爱原来是一种酒

饮了就化作思念

而在陌生的城市里

我夜夜举杯

遥向着16岁的那一年

席慕容的诗,在诗歌体例上,属于自由体的抒情小诗。这类诗,一般没有什么繁复的意象、拗口的辞句,轻盈而不艰涩,柔美而不深奥,蕴有某些思想火花,含有某些人生哲理,使人感到亲切可爱。这类抒情小诗,曾在“五四”时期的中国颇为流行,从冰心的《春水》《繁星》到“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的诗作,大体上走的都是这一路子。30年代以后,这一中国女诗人所擅长的诗歌传统,逐渐为残酷的战争和严峻的社会现实所湮没。40年代后期虽有“九叶诗人”中的二叶——陈敬容、郑敏的出现,但她们温婉沉思的声音,终究不敌《马凡陀山歌》《宝贝儿》之类时事打油诗的尖刻、粗犷与痛快淋漓,抒情小诗在中国遂陷于沉寂。席幕容的诗集《七里香》等的出现及其轰动效应,倒使人看到了这类抒情小诗在诗坛的复苏。

毋庸讳言,席幕容的诗作所表现的思想主题以及诗歌意象,是相当单纯的,无论是奠定其诗名的《七里香》也好,《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也罢,作者所反复吟诵的,无非是对逐渐逝去的青春岁月的频频回首,以及对自己所拥有的美满爱情的痴痴眷恋。这两种“惜春”的情绪体验几乎成了席慕容诗的主要的题材和内容(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乡愁,如《七里香》集中的《隐痛》《乡愁》《出塞曲》《长城谣》诸篇,但这类乡愁诗在席诗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很大)。席慕容无疑是一位敏感而细心的“恋旧”型女诗人,她珍惜过去的每一滴眼泪,每一回欢笑,咀嚼一次次刻骨铭心的离别和重逢,一个个回味无穷的企盼与失落,借此传达自己生命历程中那些“甘如醇蜜,涩如黄连的感觉与经验”(张晓风:《一条河流的梦》)。

于是,我们在《16岁的花季》中,读到的第一节诗,从表面看来,诗人是在离别了所爱的人之后,不无伤感地对纯洁美好的恋情的哀悼,“16岁的花季只开一次”,其实不然,作者所要表达的乃是千山万水无法阻隔爱情的坚贞、专一与穿透力,所以,虽然远隔重洋,可“在陌生的城市里醒来/唇间仍留着你的名字”。倘若没有第一节中对于离别的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和眷恋,决计不会出现第二节整段由表(衣裙)及里(情怀)、凭梦织网的倾诉衷肠。这里,“异域”二字显然与上文“陌生的城市”相呼应,而“风霜”则意味双关,既形容异国他乡的风寒霜冷,也暗指远离爱人的凄清孤寂,因为前者只需添衣御寒,惟有后者,才会“在意裙裾的洁白”,重温“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抖开“那金色的梦幻的网”。因而,第三节一起头便出现了可圈可点的警句:“爱原来是一种酒/饮了就化作思念”。如果诗有诗眼之说,那么此句便是点睛之笔,“酒”,正是上承“风霜”二字而来。原来,诗人踏入陌生的城市,面对“异域的风霜”,她自有驱寒之方:斟一杯满满的爱情之酒,饮下,可以回味无穷;醉了,“唇间仍留着你的名字”。难怪“在陌生的城市里/我夜夜举杯/遥向着16岁的那一年”。整首诗表述的就是这样一种对爱情之醇酒的眷恋、赞美之意。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此缠绵悱恻、忠贞不渝的爱情表白,似乎与“16岁的花季”的题目不太谐调,尤其是每当诗人提起对远方的家人的思念时,就接上一句“16岁的花季只开一次”,或是“遥向着16岁的那一年”。席诗中常常出现“16岁”字样,如“弹箜篌的女子也是16岁吗”(《古相思曲》)以及“想起她16岁时的那个夏日”(《青春·之二》),这就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以至于读者为席幕容的“16岁的花季”所眩惑,然而,正如一位深知席幕容的台湾评论家曾昭旭指出的:“她所说的16岁并不是现实的16岁,她所说的别离并不是别离,错过并不是错过,太迟并不是太迟,则当然悲伤也不是真的悲伤了。……其实诗人虽然流泪,却无悲伤;虽说悲伤,实无苦痛。她只是藉形相上的一点茫然,铸成境界上的千年好梦。”(《无怨的青春》跋——《光影寂灭处的永恒》)

所以,“16岁的花季”也好,“16岁的那一年”也罢,无非代表了人生中最美丽的金色年华——青春而已。于是,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席慕容那些“惜春”诗中青春与爱情的合二为一。

“撑起一个圆”

——读涂静怡的《雨天》

雨天

天天天雨

细细的雨

细细想你

推开小窗

一列亭亭的棕榈

伴风细语

如情话蜜蜜

出去 出去

出去听雨

撑着伞

沿着小溪

细细的雨

细细的你

在雨天里

涂静怡的诗,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这一点恐怕连专攻油画的席慕容的诗作也不能专美于前。不信,请看:“假如我们绘的是荷/你是那翠绿的叶/我是含苞待放的花/羞答答 情怯怯的/依偎在你温馨的怀里/我们一同欣赏这画中的神韵/你说/你说的”(《你说的》)。诗中嵌画,画中蕴诗,令人想起现代诗人卞之琳《断章》中的名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只不过,画荷者与观荷者都是诗人自己,真让人拍案叫绝。

台湾女诗人大都从抒写少女的纯真爱情步入诗坛,已届而立之年才开始写诗的涂静怡也不例外。这首《雨天》,应属于她较早的诗作之一。全诗句式简短,最长的诗行为七字,最短的才二字,其余为三、四、五字,而以四字居多。“天天天雨/细细的雨/细细想你”,整个第一段才十二个字,用的也是极普通平常的字眼,却勾勒出一幅烟雨濛濛、情意绵绵的动人画面,尤其是首句“天天天雨”,一连三个“天”,给人一种绵延不绝的感觉,但这“雨”又非倾盆大雨,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微雨。细雨浸润着天地,也撩拨着诗人的情弦:由“细细的雨”而痴痴“想你”。“你”是何人?第一段中诗人没有明说,但在第二段中,诗马上就把这个谜底揭开了:“推开小窗/一列亭亭的棕榈/伴风细语/如情话蜜蜜”。原来,诗人面对雨中“伴风细语”“情语蜜蜜”的棕榈,细细想念的“你”自然是此刻不在身边的恋人!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一个无法抵制其诱惑的声音在她心头呼唤:“出去 出去/出去听雨”,于是,诗人再也无法静静地待在窗前观赏雨景,她要把自己溶入细雨中,做一个“鸳梦重温”的画中人!这整个第三段,犹如一首雨中的浪漫曲,又颇似古典词曲中的小令,虽是情诗,却又含蓄蕴藉,淡雅简约。尤其是诗中多用双声叠字,如“天天”“细细”“蜜蜜”,造成低回婉转、不绝如缕的音乐感。再加上“出去 出去/出去听雨”,一连三个“出去”的动词连接,使本来静止的画面一下子充满动感。像这些本来十分口语化的字眼,到了涂静怡笔下,竟出神入化地组合成一首意味深长的情诗,可见其驾驭文字的功力不菲。

写雨中的痴情苦恋,自然使人想起戴望舒的名诗《雨巷》,然而这首《雨天》,却无《雨巷》的忧郁和感伤,相反却充满情深意长的温馨与甜蜜,怀人时不失含蓄,轻盈中满蓄空灵,古典与浪漫相交融。涂静怡似乎很喜欢在雨中漫步的浪漫情调,她的另一首《雨伞下》这样写:“撑起一个圆/自成一方小千世界/雨虽急骤 我心无惧/因有你同行”,“且任浓云密却天宇/且不问雨有无停歇之意/伞下的世界/恒是安恬如蜜/即使相依默默/也胜过千言万语”,这些诗句,正好成为《雨天》“出去 出去/出去听雨”的形象图解。

自然,“撑起一个圆”的浪漫天地是属于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的,诗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出去听雨”的雨伞下自我陶醉。发表于一九八六年的《如果》,使我们看到了涂静怡对爱情失落的深深忧虑和恐惧感:“如果/这世间有更深沉的悲哀/那便是眼看着盈盈的爱/逐渐自掌中滑落/有如晶莹的雪花/以冷绝 自焚”,“如果/明日注定/你我都要一辈子孤独/面对那遥遥前路/茫茫苍穹/我将如何 如何/去抚触 这深深的/创痕”。“如果”当然是假设,然而,从“伞下的世界/恒是安恬如蜜”到“眼看着盈盈的爱/逐渐自掌中滑落”,涂静怡似乎已经从浪漫温馨的“雨天”,走过雪花飘舞的冬天了。

于是,她的爱情诗不再一味甜得使人发腻。

“我们生生死死都是相爱的”

——读夐虹的《海誓》

海誓

你的泪,化作潮声。你把我化入你的泪中

波浪中,你的眼眸跳动着我的青春,我的暮年

那白色的泡沫,告诉发光的贝壳说,

你是我小时候的情人,是我少年时代的情人

当我鬓发如银,你仍是我深爱着的情人

而我的手心,有你一束华发,好像你的手

牵着我,走到寒冷的季节,蓝色的季节

走到飘雪的古城,到安静的睡中

当我们太老了

便化作一对翩翩的蝴蝶

第一次睁眼,你便看见我,我正破蛹而出

我们生生世世都是最相爱的

这是我小时候听来的故事

少年时代的夐虹即以写痴心相爱、生死相恋的情诗而使人惊奇。她的第一部诗集《金蛹》,收她17岁至27岁(1957~1967)写的63首爱情诗。她在《金蛹》集前题词:“取17岁所见,垂挂在嫩绿的杨桃树上,那灿灿的蝶蛹为名,是纪念美好的童时生活;是象征我对诗的崇仰:永远灿若金辉,闭壳是沉静的浑圆,出壳是彩翼翻飞。”然而,“金蛹”的象征意义在她诗中并不如此简单,在《海誓》中,我们就看到了两情缱绻、至死不悔的爱情童话:“当我们太老了/便化作一对翩翩的蝴蝶/第一次睁眼,你便看见我,我正破蛹而出/我们生生死死都是最相爱的/这是我小时候听来的故事”。蛹化为蝶,比翼双飞,生死相随,永不分离,这才是“金蛹”的真正内蕴,也成为夐虹的早期爱情诗的最基本的意象。随着这一意象在夐虹诗中的不断出现和显示,如蝴蝶以及蝉、茧、网等等,我们不难发现其诗某些古典与传统的意蕴:从庄周梦蝶的美丽神话,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动人传说。不过,《海誓》的作者从一开始就将热恋中的少女对情人的倾诉,表现得热烈、急切,缠绵而多情,第一节是一大段情语绵绵的表白,似乎迫不及待地决口而出,诗人已经不在乎诗的格式限制(如要讲究音韵、句式大致齐整等等),她甚至不惜在每行诗中加上不止一个的逗点,以便一口气将长长的情话和盘托出,诗句中最长者达18字。参差不齐的诗行,既表现了热恋中的少女心中的情感起伏,也使此诗呈现思维和语言的跳跃性,如“波浪中,你的眼眸跳动着我的青春,我的暮年”,由“青春”立即跳到“暮年”;又从“你是我小时候的情人,是我少年时代的情人”,马上跃到“当我鬓发如银,你仍是我深爱着的情人”。经过这跳跃性的“海誓”之后,诗人如痴如醉地陷入了神仙眷侣的幻觉,由第一段急切热烈的倾诉,到第二段渐渐归于喃喃细语的遐思。在憧憬中,诗人为“二人世界”构筑了一座美丽恬静的爱情宫殿,这里没有姹紫嫣红的绚丽,也没有桃粉柳青的艳俗,只有纯洁无瑕的清一色——蓝色与白色。蓝与白,构成了夐虹早期诗作的基本色调:清丽而不俗艳,纯洁而不虚伪。虽然她在此诗的结尾加了一句“这是我小时候听来的故事”。但第三段从第一句“当我们太老了/便化作一对翩翩的蝴蝶”到“我们生生世世都是最相爱的”却并非只是“听来的故事”而已,这样一种白头偕老,生死相恋的山盟海誓,是无法用虚伪的感情表达出来的。

夐虹早期的爱情诗大都带有“海誓”式为爱情而至死不悔的表白,如《死》,全诗极短,仅22个字:“轻轻地拈起帽子/要走/许多话,只/说:/来世,我还要/和/你/结婚”。这首《死》便成了《海誓》一诗的最好注脚。

自然,当热恋的岁月过去之后,尝过失恋滋味的“金蛹”对情人的“海誓”已不再那般盲目,那般迷信,即使再遇从前的恋人,她也只是说:“记忆不起了么?也许/日记焚了,再也寻不着往日的一丝儿/笑意。/哭泣吧,你怎不为垂幕之前的琴音哭泣?”“而我,总思量着/墓上草该又青了;蝶舞息时/虽只二瓣黑翅遗下/说:/哦,那是春天/我们在雨中相遇——”诗人已为她“少年时代的第一曲恋”(《殒星》),唱出了一支冷静而理智的挽歌。

标签:;  ;  ;  ;  ;  

深情的爱情小夜曲--读三位台湾女诗人的抒情诗_爱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