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透视法中的数学原理_透视法论文

美术透视法中的数学原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透视论文,原理论文,美术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术绘画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要用到透视法,以此来表现物象的体积和空间。

把透视说得简单一点便是“近大远小”。如画公路与两旁的树木,只要按图1所画,便有了空间感。然而这仅是粗浅的感性认识, 要想准确画出空间中物体与物体间严格的位置关系并不这么简单。如搞美术创作时,想在画面上画一排立在同一水平地面上、高相等、间距也相等的电线杆。当在画面上确定了地平线与消失点,画出离视点最近的两根电线杆后,第三根、第四根、……就不能随意而画了(图2)。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反映在数学上就是中学里的几何作图。

首先,在画面上每根电线杆画像的位置是唯一确定的,如图3

在图3中,AA[,1],BB[,1]和CC[,1]是立于同一水平地面上、 按次序排成一行的电线杆,其高、间距相等。画者的眼睛(视点)在P点,画面为平面π。从P处看实物AA[,1],BB[,1]和CC[,1]的端点, 共得六条射线PA,PA[,1];PB,PB[,1];PC,PC[,1]。显然这六条射线均不与平面π平行。如果电线杆所在的平面不过P点, 那么每条射线与画面有唯一交点A′,A′[,1];B′,B′[,1];C′,C′[,1],从而在平面π上唯一决定了AA[,1]的画像A′A′[,1];BB[,1]的画像B′B′[,1]及CC[,1]的画像C′C′[,1]。

其二,A′A′[,1]、B′B′[,1]与C′C′[,1]之间又有什么位置关系呢?

利用平面几何或者立体几何知识可证得A′A′[,1]∥B′B′[,1]∥C′C′[,1](限于篇幅,证明从略),并且C′C′[,1]是由A′A′[,1]与B′B′[,1]完全决定的,图4。

在图4中,取BB[,1]的中点Q,连PQ交平面π于Q′,在△PBB[,1]与△PB′B′[,1]中,因为BB[,1]∥B′B′[,1],所以Q′也是B′B′[,1]的中点。又因为A′、Q′、C′[,1]是平面π上三点,又是平面PAC[,1]上三点,所以A′Q′C′[,1]共线。

从绘画的角度说,当在画面上确定了A′A′[,1]与B′B′[,1]后,C′C′[,1]已经被确定,C′[,1]应是A′B′[,1]与A′Q ′的交点(其中Q′是B′B′[,1]的中点)。同理可知,C′是A′B′与A′[,1]Q′的交点。

下面是本文开头所提问题中透视法的作图步骤。

(1)在画面上确定地平线和消失点O的位置;

(2)画出第一根电线杆AA[,1],连OA,OA[,1];

(3)根据实际观察情况或者创作需要,画出第二根电线杆BB[,1],使B在AO上,B[,1]在A[,1]O上上,BB[,1]∥AA[,1];

(4)取BB[,1]的中点Q,连AQ并延长到C[,1],使C[,1]在A[,1]O上,作C[,1]C∥A[,1]A,使C在AO上,CC[,1]即为求作的第三根电线杆;

(5)连QO,交CC[,1]于M,连BM并延长到D[,1],使D[,1]在A[,1]O上,作D[,1]D∥A[,1]A,使D在AO上。DD[,1]即为第四根电线杆。

照此方法做下去,可得一排立在同一水平地面上、高相等,间距也相等的电线杆的画面形象,图5。

标签:;  ;  

艺术透视法中的数学原理_透视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