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慧的核心场所。建构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课任教师面临的挑战与考验。
语文课堂教学1
那么,如何建构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呢?
1 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2 注重情感交流?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激发、唤起学生情感的过程,是以情感为核心并贯穿始终的心理交流过程。首先,教师应以愉悦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注重及时、合理地运用表扬、鼓励的话语,以点燃学生稚嫩心灵的希望和热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用非语言行为与学生交流,如目光、表情、手势等。教师在课堂上要用亲切和蔼的目光,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的关注和爱护。
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学会“移情”。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关注其处境和感受,体会其内心世界(包括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和思考方式。即使学生发言中出现了知识性的错误,也不应该打击他的积极性,要委婉地指出错误并指导纠正错误的方法。尊重学生的感受,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其思维方式和情感世界,让教学环节在诚恳、开放、自由的气氛中互动进行。
3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杜威认为:“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见,探究是包括学生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知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组织交流来解决。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
4 加强训练,注重实践活动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加强训练,注重语文实践活动,讲好每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在:充分利用教材,加强训练。初中语文教材把初中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语文学习三个阶段体现着相互承接,逐步并进的训练程序,它实际上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训练体系,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时,心中要有一盘棋,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结合教材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与联系,加强训练,充分利用每单元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结合具体内容,课前认真准备,让学生充分参与,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的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应通过改变教学方式等途径让每一个孩子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不能只重视少数优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为此,在把准了训练内容与训练度后还有一个训练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对每个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通过训练都有所提高,同时要求教师要有爱心,特别是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真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不断获得成功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5 课堂教学的评价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评价的尊重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缘评价的激励性。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而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激励他们树立信心,积极向上。
缘评价的参与性。改变教师的单一评价,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
缘评价的延缓性。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展开,为了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教师的评价要迟缓一点,这也是改变过去教师过早下结论的做法。
论文作者:李冉冉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评价论文; 过程论文; 自己的论文; 是一个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