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刑法的美学意境

论中国刑法的美学意境

马兰花[1]2004年在《论中国刑法的美学意境》文中研究指明将美学纳入具体法律规范,在当下学术话题中不那么令人关注。但美学在整个人类文明中的发展却已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美能使人的思想达到“根”、“源”。而且,美就是生活,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至高目的。那么,作为创造生活的一种方式,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制度安排,刑法也应该是美的。为此,本文试图将审美模式纳入刑法视野,以从审美的角度理解整部刑法及其文化,使人们在刑事法治的追求与践行中,树立一种坚定的审美立场,即以现实生存、生活为基点,理想生活为指向,为自身的生存、发展与完善寻求一种人文关怀。借以推动刑法的完善。本文围绕刑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联系,以刑法既要体现求真求善的人性要求,又要体现求美人性要求的最高目标,指出刑法具有美学性质。认为刑法遵循着“美的规律”,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载体,凝聚着人类的审美追求;以真正的刑法美必须是内部和谐一致的标准,分析了刑法的精神具有美的特性,并对现行的刑法准则、制度、规范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又以中国古代儒道两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美学的基本线索,对中国古代刑法之美进行了描述;最后,针对刑法信仰是刑法实现的灵魂,主张以普及美育,培养公众的刑法信仰。

王雨婷[2]2016年在《传统美学意境理论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意境理论占据重要地位。意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将其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之中,既可以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的变化,同时也可以为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在传统美学意境理论指导下,现代产品设计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趣,可将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简要概述了意境理论的内涵及在意境理论影响下现代产品设计的理念与原则,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将传统美学意境理论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的有效策略。

薛玉秀[3]2017年在《艾米莉·狄金森的道家生死哲学观》文中研究表明艾米莉·狄金森以死亡为观照,将人类融入宇宙大化之中来透视人生,于死亡的意境中,多层面探索生命的意义。诗人所表达的"生死随道""生死一体""乐生善死"的生死观无不渗透着中国道家哲学的智慧。同时,诗人独特的道家死亡美学意境,对现今的临终关怀亦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韩瑞丽[4]2008年在《法中寻美:刑法学研究的一种感性进路》文中指出只有通过美这扇清晨的大门,你才能进入认识的大地。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席勒(F.Schiller)如是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有美,才能通达认识的真理。席勒是在强调美对于认识的重要意义。"法律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所暗含的所谓无意识的‘隐秘秩序’(verborgene Ordnung),有时也必须通过美‘这扇清晨的大门’才能被人们所知觉和认识。"

黄越华[5]2012年在《普鲁斯特与王蒙小说叙事学之比较》文中研究指明从叙事学角度看,王蒙和普鲁斯特意识流小说均采用多重叙述视角展示众多人物的各自心理,形成多声部复调的艺术世界;采用心理时间结构文本,文本叙述时间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来回穿梭;采用了自由联想、梦境、感觉印象和内心独白等意识流的叙述方式。不同的是,普鲁斯特意识流小说,根植于伯格森的非理性哲学,表现人物复杂的意识、无意识心理活动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是记忆的断简残篇;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根植于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传统,融入了中国古典的美学意境,是特定时代社会生活在心灵世界中的折射。

刘毓航[6]2009年在《领导艺术的审美解读》文中指出领导艺术是一个古老而历久弥新的命题,也是一个人所熟知而又知之不深的课题。领导对艺术具有内在的和必然的要求,领导作为最富有创造性、挑战性和责任性的人类社会历史活动,本身就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经济体制、政治参与以及社会生活方式都处在剧烈变革和发展中,艰巨的建设任务、复杂的经济社会格局、错综变幻的国际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变革的时代必然期待领导艺术,重任和使命必然呼唤艺术化的领导。尽管领导艺术成为近几十年来迅速崛起的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但对它的理论认识还远未能揭示其基本原理和规律,对实践的关切距公众预期也相去甚远。建基于领导艺术已有的认知和探索,本研究旨在借鉴艺术学、美学、社会表演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有益视角,汲取其滋养元素,尝试对领导艺术进行审美的解读,以期能够认识和把握领导艺术内在规定性的特征要素及行为要义,进一步丰富领导艺术理论学园,跟进领导艺术的实践追踪。关于“领导艺术”的意义,存在着约定俗成的“成见”。显然,清理这些“成见”是认识“领导艺术不是什么”和“领导艺术是什么的”致思前提。合理界定领导艺术的涵义,既离不开领导概念的“约定”,也须对“艺术”的本质进行整体的把握。我们在“领导”和“艺术”两个看似遥远的领域之间,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向度寻找出其沟通本原:即人性的层面。这是因为领导活动具有艺术性的精神内涵和特征,艺术活动也具有与领导活动相通的功能和理想性追求。领导的目标与艺术的目标终极相通:领导艺术所要完成的这幅“社会艺术品”的目标,就是要在人类和谐、稳定与发展的社会中寻求最理想的生活。我们在揭示领导者如何运用艺术的手段达到目的的同时,也就在探索领导行为如何真正地进入由“技”到“艺”的审美境界,美如何成为目的本身。因而,在领导艺术的探索中,我们不仅要把握领导艺术中“术”的层面,更要关注领导艺术中“艺”的境界,从艺术学、美学的本体高度把领导艺术看作是人类在领导活动领域中的审美建构。因此,本研究意图牵住领导艺术审美走向的线头,对领导艺术进行多维的考察,以期还原领导艺术应有美学图景,向领导艺术的本真状态逼近一步。正如生动具体的感人形象是艺术存在的基本形式,塑造良好的领导形象,则是领导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与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不同,领导者的美好形象是在与追随者以及社会公众的互动中建构与传播的,离不开领导者的社会表演行为。因而,表演与社会表演学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表演内在于人类生活,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存在方式,它渗透于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人类表演具有的塑造性、摹仿性、感染性、教化性、象征性等特征,是生发互动影响力的源头。表演因此与领导文化有着相融共生的关系,领导行为具有社会表演性的特征。鉴于当前领导活动领域表演理解的缺席,我们认为表演作为领导活动的基本存在方式,是领导艺术应该着力关注和开发的重要领域。作为领导活动的主体——领导者的素质提升应为本研究的重要旨归。因为离开高素质的领导者谈领导艺术,则是按图索骥、缘木求鱼。基于领导教育的视角,审美教育在领导者素质建构中应有重要的地位,因之,重视领导教育的审美之维,推进领导教育的创新成为本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根据上述的研究构想,本文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第一章以领导艺术概念的厘定为致思前提,通过对我国领导艺术研究概况的梳理总结,在领导学界对领导艺术已有的认识基础上,以美学视角拓展领导艺术新的内涵,提出领导艺术的审美内涵并对其结构和特征进行理论探析。第二、叁两章基于领导行为的社会表演性本质和领导表演活动的艺术化要求,以社会学、表演学、社会心理学、传媒学等为指导,探析领导活动的表演现象,对领导角色和相应的表演行为进行探赜,并在价值论基础上对领导表演现象提出评价尺度,以期领导的表演能够应对传媒时代领导者公共形象的形塑、建构和传播。第四、五两章把领导艺术看作是人类在领导领域中的审美建构,以美学和艺术学为指导,对领导审美的深层观照、领导艺术的审美境界、领导艺术的审美范畴等方面进行理性的追问,并对领导“技”“艺”之美进行实践关照,其重要旨归不仅是对领导艺术进行审美追问和反思,而是进一步探寻其为领导艺术的产生和实现提供的价值导向和审美指导,使得领导艺术能创造出具有美学特征和意义的“作品”,获得领导艺术内在规定性的特征要素。第六章指出在全球化、科技化、信息化共同推进的传媒时代,领导角色兼具艺术家角色内涵的丰富性、特征的多样性,那么作为表演主体和艺术创造主体的领导者应具备的审美素养及培养是本研究最终的聚焦点。从领导教育和培养的视角,提出新时代领导教育的审美之维,旨在推进领导教育的创新。总之,领导艺术是领导者与追随者在领导过程中合作创造、共同培育、相互欣赏的一朵精神奇葩,必将以其丰富的价值和独具的魅力,绽放于人类追求领导理想的过程中,从而宣告“享受领导”时代的到来。

陶淑兰, 王芳[7]2003年在《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演进》文中研究说明意境理论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演进历程众说不一。本文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是意境理论的孕育时期;唐代是意境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时期;意境理论的成熟和定型,主要在宋朝严羽、明末清初王夫之二人身上得以体现;而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总结者和终结者,同时又是现代美学意境理论的开启者。

李哲[8]2005年在《生态城市美学的理论建构与应用性前景研究》文中提出生态城市作为面向未来的一个崭新的人类聚居概念和发展模式,在美学观念上已突破工业文明以来的现代主义城市美学原则。论文汲取了哲学、美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透过当前剧烈变动的城市美学发展动向,分析了生态城市潜在的意义与美学价值,并选取了一些在当前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建筑、景观作品进行结合分析与阐释。论文注重吸收当代生态美学观念、生态科学思维与生态哲学思想,在城市范围内多角度、多层面的探求生态城市美的本质、内涵、规律、价值以及相应的审美过程。论文在哲学美学、艺术社会学、审美心理学等领域进行拓展的同时,着眼于对城市规划与设计思想发展脉络的整体把握,将对未来的思考建立在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之上。 论文侧重的不是提供某种城市设计手法,而在于展现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和在新的审美观念影响下的城市艺术现象。任何研究工作都不能达到一劳永逸的终极,本文旨在为城市设计者和欣赏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考视角,一个生态的“看城市”的方式。文章认为,作为生态城市美学观念的“在场”与“去蔽”,面向生态城市的人类聚居营造始终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它所依据的不是“乌托邦”式的构想,而是一种“务实的理想主义”;其追求目标的实现,将取决于人类哲学、美学观念的转变和务实的行动。这一过程饱含着反抗、创造与希望! 全文包含八个部分。首先是背景论,即论文的导论部分。在背景论中探讨了生态城市美学研究的价值,并对相关概念加以限定与简释,以利于下文的进一步阐述。然后对当前有关生态城市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成果作了简要的回顾与总结,在分析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课题的研究意义。最后,在明确了课题的相关理论、研究重点与方法的基础上,对论文总框架进行了说明。 第二章是生态城市美学研究的系统建构。首先是当代生态城市美学的生成背景分析,重点在于将视角置于20世纪美学的整体发展与变迁之中,审视当代城市美学发展的走势与趋向,找到生态城市美学的独特性与超前性。其次是在当代生态城市美学的生成背景与城市美学发展趋势的分析阐释基础上,建构符合当代思维的生态城市美学研究理论框架,继而应用于生态城市美学研究之中。 第叁章是生态城市美学观念的历史回顾,将城市美学与生态思想进行共时性比照分析。本章重点在于将视角置于东西方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对城市美与生态美的诠释中理清脉络,找到生态城市美学的历史渊源与美学规律。 第四章是哲学美学部分,即生态城市美学的哲学阐释。本章在对生态城市以及生态城市美学本质的追问中,将思想至于表象之外,探讨其存在的本体论层次上的意义,并从认识论角度加以分析与验证。 第五章是艺术社会学部分,重点在于分析生态城市美学的外在模式。本章以审美客体(城市)为主要分析对象,在审美价值论、审美关系论以及审美环境论叁个方面展开探讨。 第六章是审美心理学部分,重点在于分析生态城市美学的内在展现。本章以审美主体(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作为美的最终接受者与评价者的人在审美过程中的思想轨迹与情感升华。 第七章是应用美学部分,在以上各章对生态城市美学观念作了理论上的推导之后,本章重点在于其美学基础理论的当代应用。论文选取了2004年天津总体城市设计中相关子课题为案例,进行生态城市美学基础理论的实践性探索与互证。 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穆国良[9]2017年在《论中国当代意象油画的美学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相较于传统水墨山水画而言,油画艺术对于中国当属于近现代的舶来品。在近百余年的发展中,油画却也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意象油画的诞生,将中国的传统美学意境与西方油画创作相结合,带有典型的中国传统特性,传达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心理。同时,意象油画是传统西方油画在中国本土的新生,在传统西方油画的材质中,融入传统美学的气韵骨法,注重作者的内心底蕴。所谓意象油画,应当是东方独有神韵与西方油画技法的完美结合,是绘画者诗意的抒发。它以独特的韵味表现,独有的创作技巧,在象征与隐喻的美学观念中丰富了世界油画艺苑,也丰富了中国绘画表现语言。本论文针对现阶段意象油画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结合自己对于当代意象油画创作与传统美学观念的理解,试图通过对意象油画在我国形成、发展过程的梳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绘画的影响,对当代中国意象油画创作技法的解读以及多元化发展环境中当代意象油画发展何去何从等几个方面探讨当代意象油画中传统美学思想的表现,同时将此次探讨的结论与毕业创作相结合,对自己的创作起到一定的理论帮助。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中国当代意象油画的发展历程,对何为意象油画作出解释,并从西方近现代绘画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意象油画形成的原因;第二章主要介绍中国当代意象油画绘画元素的意象性表现,通过举例近现代意象油画家加以说明;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为中国当代意象油画的意象性美学特征,主要分为四个小节,通过举例论证中国当代意象油画与传统中国美学理论的结合,油画技法回归传统美的本质,阐释意象油画发展的必然性。第四章是意象油画发展的现实意义与展望,通过对意象油画的意义、局限性和发展的分析论证,为油画艺术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创造出具有符合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的绘画作品。

彭赞宾, 于清华[10]2011年在《文化工业的反动——解读奥伊瓦·托伊卡的玻璃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文化工业是文化大规模生产的产物,对当下生活模式和消费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化工业的弊端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反映是标准化和图式化的生产模式扼杀了产品的个性和风格,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文化工业制造出来的产品。奥伊瓦·托伊卡的玻璃鸟创作可以看成对文化工业的反动,这些玻璃鸟摒弃了规范化的工业生产模式,糅合了特立独行的个性风格和北欧美学精神于一体,体现了奥伊瓦·托伊卡设计作品与众不同的美学意境。

参考文献:

[1]. 论中国刑法的美学意境[D]. 马兰花. 中国政法大学. 2004

[2]. 传统美学意境理论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王雨婷. 工业设计. 2016

[3]. 艾米莉·狄金森的道家生死哲学观[J]. 薛玉秀.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

[4]. 法中寻美:刑法学研究的一种感性进路[J]. 韩瑞丽. 刑事法评论. 2008

[5]. 普鲁斯特与王蒙小说叙事学之比较[J]. 黄越华. 文教资料. 2012

[6]. 领导艺术的审美解读[D]. 刘毓航.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7].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演进[J]. 陶淑兰, 王芳. 南昌高专学报. 2003

[8]. 生态城市美学的理论建构与应用性前景研究[D]. 李哲. 天津大学. 2005

[9]. 论中国当代意象油画的美学特征[D]. 穆国良. 中国矿业大学. 2017

[10]. 文化工业的反动——解读奥伊瓦·托伊卡的玻璃鸟设计[J]. 彭赞宾, 于清华. 装饰. 2011

标签:;  ;  ;  ;  ;  ;  ;  ;  ;  ;  

论中国刑法的美学意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