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国俗曲的发展与传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明清论文,中国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在俗曲之前,中国音乐已经走过了先秦乐舞的钟罄乐,以及隋唐歌舞大曲的时代,到了宋、金、元,俗乐已经兴起,其间的诸宫调及南北剧曲也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但是,入明以来,俗曲开一代新乐之先河,以它清新活泼、纯真尚情的艺术特质,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从而使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进入了以俗曲为主流形态的崭新的历史阶段。 俗曲萌发于元末,经明清两代540余年的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形态,数以万计的、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的一个艺术品种。不仅如此,它还串入到中国的曲艺和戏剧领域,影响到了若干曲种和剧种的诞生,并且成为这些说唱、戏剧赖以生存的基础,甚至它还扬帆跨海,流传到异域海外,对其它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 明清时期中国俗曲的发展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俗曲的兴起与发展,是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种与其相关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密切相关的。 (一)俗曲的兴起 明代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萌芽。人民生活安定,经济高度繁荣,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侈靡享乐悄然成风,这便形成了俗曲产生和发展所依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在政治思想上,一些进步文人提倡“真”、“情”之说,指出民间俗曲才是真诗,于是,成千上万首宣泄真情的俗曲作品应运而生。市民阶层力量的增长以及市民意识的抬头,也为俗曲的兴起注入了活力。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曲、鼓词、戏曲等俗文艺大量涌入城市,成为俗曲传播交流兴盛的地方。此外,宋元以来,俗文化的丰硕成果,也为俗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二)俗曲的发展 明代,俗曲迅猛发展,各种时调小曲层出不穷。许多笔记、序、跋,都程度不同地谈到了俗曲流行的情况。明代沈德符(1578—1642)的《野获编·时尚小令》,对于俗曲的流行状况,就有常为近人所引用的记述:“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宣德至万历年间(1426—1620),俗曲发展达到最盛时期,一些漕运繁荣的码头和城市,已形成了俗曲演唱的中心。 此间,进步文人的不断参与,对于推动俗曲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今日所存的俗曲资料和其他文献,大多为文人记录;民间教派宝卷的演唱活动,广泛吸收当时的流行小曲,也促进了俗曲的不断传播。俗文学专家车锡伦先生讲,他“历年在各地阅卷,集得使用小曲的明清民间教派宝卷52种,它们使用的曲调共223种”① 清初,在传奇剧本仍为剧作家戏剧创作的主体形式下,蒲松龄的《通俗俚曲》改用俗曲,将流行于民间的俗曲曲牌连缀成套,形成了大量深受群众喜爱的俗曲讲唱作品(少量为戏剧体作品),开创了清初以来俗曲类说唱艺术和戏剧艺术的先河,把俗曲撰作推上了艺术的巅峰。其后,俗曲开始向着说唱、戏曲音乐转化,促成了俗曲演唱形式的多样化,并形成了继昆曲之后的戏曲艺术的又一高潮。 乾隆年间,俗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诸多新调,不断涌现,单行的唱本小册,计之不尽。此时有出版的俗曲总集《霓裳续谱》八卷,还有带工尺谱的《太古传宗》、《九宫大成》等音乐著作;俗曲巨制《白雪遗音》,多人协手辑录的南方少数民族苗、瑶、壮族的歌谣《粤风》等。这些都说明了此时俗曲的发展状况。 刘复在民国二十一年(1933)《中国俗曲总目稿》序中,曾谈到在各地流行的俗曲有六千零四十四种。 (三)俗曲的嬗变演化 从清代开始,俗曲一方面向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俗曲又向着说唱化、戏剧化的方向发展。 1.俗曲的艺术化 俗曲在定型之后,又向着艺术化更高的层次发展,除了常采用的多曲联合、增加伴奏等手法外,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1)集成新曲:根据故事内容或艺术表现的需要,在俗曲连接中分别摘取每一曲的片段,集成新曲。 《借云馆曲谱》中的【五瓣梅】,就是将五首小曲联为一体形成新曲的一例,所用的曲牌为:【满江红】、【银纽丝】、【红绣鞋】、【扬州歌】、【马头调】、【满江红尾】。在连接中,分别摘取小曲的片段,所选句式及长短均据需要而定,不过它们的宫调则是相同的。所取新曲名,别含新意,所用曲牌也更加自由。 这时的这些小曲,已发展成为艺术化很强的套曲了。 (2)“转调”手法:运用“转调”的手法,丰富俗曲的表现力。《借云馆曲谱》中的【三阳开泰】运用在C、D、G三个调间五声音阶转调的手法,发挥不同调性上所产生的意境差异,细腻地表现了唱词所描写的情调,大大提高了小曲的艺术性。 (3)马头调带把:“带把”是把前面的内容,用简炼的词语作一归纳,类似歇后语,有点睛之意。 2.俗曲的说唱化 以时调小曲形态为主体的明清俗曲,属于市民文化、大众文化。为了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服从商业利益的宗旨,俗曲在演唱形式上也在不断变化出新,形成了用时调小曲讲唱故事的各种说唱艺术。它们有的仍以原民歌小曲为唱腔,有的从板眼或节奏上加以变化,形成富有特征的新唱腔。俗曲在向说唱音乐的延伸发展中,涌现了许多新的曲种,如“琴书”、“单弦牌子曲”、“时调”、“柳琴调”、“二人转”、“大鼓”等。 3.俗曲的戏剧化 俗曲与有故事情节的内容相结合,就衍化成了小戏。俗曲向戏剧化发展的例子如《锯缸》、《小放牛》、《王大娘》、《乡里亲家我瞧瞧亲家》等。这些小戏有人物、有对白、有动作、有唱腔,内容风趣,形式活泼,是俗曲的进一步发展。 俗曲的嬗变演化,开创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新时代,带来了整个音乐、戏剧、说唱、歌舞等艺术门类的巨大繁荣。它的嬗变演化规律和丰富的创新经验,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对于探索世界音乐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俗曲的传播 作为中国明清这个历史阶段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音乐现象,俗曲在宋元俗文化的基础上产生,最早兴起于北方,后来传到南方,它以清新活泼、纯真尚情的艺术特质,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在万历、晚明间,达到最盛时期,形成了“刊布成帙,举世传诵”的局面。(明·沈德符语)。俗曲在嬗变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向艺术化、说唱化和戏曲化等艺术形式嬗变发展,形成多种地方曲艺,并被某些地方戏曲音乐接受,成为曲牌体民间音乐文艺的主体音乐;另一方面,它沿着大运河和海运的商旅,从北到南沿海各省一直流传到广东地区;又沿着黄河、长江从东到西,流传到边远的四川、甘肃等西部地区;甚至,还远飘海外,对其它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产生了深刻影响。 下文着重阐述俗曲在境外传播的情况。 (一)中国俗曲在日本的传播 中国的音乐、歌舞,自唐代便大量传入日本,明清时期更是普遍。 清代,中国俗曲自传入日本时,便对日本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在适应日本社会的流传中,使之具有了中日两国音乐文化的特色,从而也成了日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1.清代的俗曲——日本“清乐” 清代的俗曲流传到日本,即为日本的“清乐”。它们是由沿海(特别是福建)赴日的商旅带去的。开始是为中国商人和华侨、华人演唱,后来俗曲也受到日本听众(最初多为文人雅士)的喜爱,便有爱好者向留日的中国艺人学习俗曲的演唱,并广泛传播。著名的传习者天保二年(清道光十一年,1831)来自福建的林德健,到日本长崎传授清乐,他们的日本弟子都传承有序,影响至大,其日本传人,至今为日本长崎“明清乐保存会”的代表。② 自日本幕府末年到明治二十六年(清光绪二十年,1894)是日本清乐盛行时期。清乐从长崎传播到日本各地,许多中层家庭的女子学习清乐以表现文化品位,并出现许多传习和演出清乐的社团。文人雅客和中上阶层家庭的聚会,官府的应酬,都演唱清乐;有的清乐社团也应邀到皇宫演唱。适应社会各界传习清乐的需要,日本各地清乐家编辑了大量清乐集出版。明治年间出版的清乐集多达八十余种(个别是同明乐和日本俗曲的合集)。这些清乐集采取中国传统的记谱方式,上下两层竖排,唱词右边标记工尺谱,板眼点定各不相同,由于是用“唐音”(汉语)歌唱,因此用了日本片假名为唱词注音。 2.“清乐”文献 目前笔者可搜寻到的“清乐”曲谱资料,有《清风秘曲私谱》(乾、坤)、《清乐词谱》(一、二卷)、《清风柱础》、《清风雅谱》、《清风雅唱》、《声光词谱》、《明清乐谱》(天、地、人)、《月琴词谱》八种。这几种“清乐集”一是来自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关德栋先生的惠赠,二是来自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维平先生的惠赠。这些“清乐集“基本反映了日本清乐的面貌,它们的主体是明清俗曲,内容主要是抒情短歌,也有一些以俗曲演唱的俗文学传统故事为内容的叙事歌,如《三国史》写英雄关云长的故事(源自《三国演义》),《武鲜花》写武松与潘金莲(源自《水浒传》)。前者尚未在中国清代俗曲中找到同类作品;后者见清同治七年(1868)江苏巡抚丁日昌查禁“淫词小说”附录“小本淫词唱片目”。③除了小曲外,自中国传入的几出昆曲和京剧(见于《清风雅唱》)也被归入“清乐”。《清风柱础》、《清乐词谱》(卷一)、《清风雅谱》、《声光词谱》、《明清乐谱》(天、地、人)、《月琴词谱》几种资料只收曲谱,则因用唐音(汉语)歌唱对许多日本人来说是很困难的事,所以许多人便把清乐作为器乐曲演奏了(其中也有本来就是传入器乐曲,如【将军令】等)。一些俗曲在辗转流行中曲调也有变异,这是很自然的,如【金钱花】便是【茉莉花】的变体。这几种日本清乐集中的曲调名,有的是在明末流传的,如【桐城歌】、【双叠翠】;也多有未见清代文献著录者。 3.日本“清乐集”版本介绍 鉴于这几种“清乐”在内容及记谱方面各有特点,下面将分别做一介绍: ①《清乐秘曲私谱》(乾、坤),中井新六编,明治十一年(清光绪五年,1879)大阪刊本。 本书分乾、坤二卷。明清民歌的发展与传播_明清论文
明清民歌的发展与传播_明清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