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南集市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南论文,清代论文,集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集市贸易是商品经济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城乡商品交易重要场所的集市,既是城市经济的补充,又是沟通城乡物资交流的重要桥梁。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但是它的产生、发展和兴盛,又给商品经济发展以促进。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河南地区商品经济也有了显著发展,集市贸易也日趋繁荣。本文拟对清代河南集市的发展作一考述,以期有助于对清代河南集市贸易的状况有个全面了解,并为今日振兴河南商品经济提供历史借鉴。
一、集市数量不断增加
集市数量之多寡是与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的。明清之际,中原战乱,自然灾害频繁,人口锐减,在顺治年间,杞县全县不满万人。〔1〕新郑县,明季有人丁4547,减为926,逃亡死绝者3618丁, 不及原额之十分之一。〔2〕胙城县人殁十之九,所存者“大村数十家, 小村数家而已”〔3〕。临颍县“百姓流亡,四郊之内,一望丘墟, 每至数里无人烟”〔4〕。土地荒芜极为严重。光山县原有耕地4339顷70亩, 清初经过十四年的恢复,耕地只有334顷87亩,尚有荒地4004顷82亩。〔5〕从城镇到乡村,到处呈现出衰微破败的局面。作为商品交易的集市不仅数量锐减,而且十分萧条。据时人述称,顺治年间,淅川县“村落丘墟,所存于市者,仅一二焉”〔6〕。鹿邑县城内“空巷荒凉, 不忍见闻者”〔7〕。清初七十余年,是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同时也是集市的恢复和发展时期。到了乾隆年间,河南城乡先前已有的集市,不仅得到恢复,而且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相继又开设了不少新的集市。河南集市的数量有着显著的增长。此种情形,遍及于各个州县。据载:
汝州(今河南临汝)。据道光《汝州志》所述:康熙年间《汝州志》在记集市时,“仅载镇店二十处,不详市集。其时民未复焉。宋志(乾隆八年《汝州志》)续登八条,稍加稠密矣。乃至乾隆到至今,百年之中,生齿日以繁,货赂日以裕,民乐其业。”州城所在地的乡集每日集与间日集为26处。〔8〕
邓州。乾隆《邓州志》载:该州镇集共计86处。其中有集60处。在张家店,州西85里之后,特加注表出以下俱新集者有:刘家集、柳子堰、玉泉阁、彭家桥、重兴集、王家集、李家集、赵家集、汤家集、彭家集、夹古滩、公议集、黄龙集、新兴集、尹家集、五龙集、丁家集、人和集、陶家集、白落堰集、公议集、武家桥集、白泰山、雍兴集、永兴集、胡院集、红庙集、马家集、夏家冈集、禹山集,共30处。〔9〕
信阳州(今河南信阳)。乾隆《信阳州志》载:该州集店共计58处。其中详明为续增者凡28处。〔10〕
新郑县。在顺治年间的集市,“惟东、北、西关有之。城以外,惟张殷、郭店、薛店、异水有市。贸迁者如期寥寥焉。余废。”〔11〕康熙年间,情况略有好转。“薛村店、张殷店、异水集、郭店、龙王集,以上5处,尚有茅屋数椽,如期贸易……其外,间起小集,聚散无常。 ”〔12〕时至乾隆年间,该县集市增加到10处,除上述5处之外, 开市的还有二郎庙、刘家店、梨园河、东阳店、水泉集。〔13〕
密县。在顺治年间,全县集市只有4处:即县街集、大隗集、 牛儿店集、靳家集(新设)。〔14〕康熙时,集市有5处,增东店集。 乾隆时,该县有集市15处,除上述5处外,又有超化、张家寨、王冈、 曲梁、观音堂、洪山庙、岳村、白砦、平陌、牛家集、米村、袁家集。〔15〕
嵩县。旧有集市11处。乾隆《嵩县志》载称:“逮后惟城厢、呜皋、莘店三处。今百余年来,生齿日繁,邻境郡邑之人踵至,垦艺环境千有余里,采山汲谷,村落弥望,市远妨农,增置三十有二。”〔16〕
内乡县。旧有集市23处,康熙时,有14处被废,只有9处开市。 乾隆时,该县有集市60处,其中新集30处。〔17〕
唐县(今河南唐河县)。旧有集市28处,至乾隆时,有6处被废, 新增集市37处。〔18〕
光山县。旧有四乡店镇凡30余处。乾隆《光山县志》述及该县集市发展变化时说:“顾时有变迁,村聚有盈缩,或昔无而今有,或彼废而此兴。旧时若县东南二十里之仙河店,东北三十里之李家训,东二十里之大通店,北六十里之汪家店、西五十里之曹家店、北五十里王家店、南七十里之稽家店、西二十五里之龙门河店、北五里之五里店、东十八里之北海店,或迁或废,或但存其地名。而百余年来,承平日久,自城达乡,生聚繁庶,倍蓰于昔。……合稽各乡之集,视旧三倍。”其中东乡23处,南乡42处,西乡25处,北乡23处。〔19〕
罗山县,在顺治年十六年至康熙三十年的三十余年间,居民凋落,集市萧条。镇店旧至30处,犹曰具名。至于乾隆时,“生齿日繁,田土日辟,财用渐丰,商贾咸集,由城内及关厢,向之凋残空阔者,肆廛节比,不减前明盛时矣。”镇店增加7处,集市上“交易贸迁, 非复茅店鸡声之景色矣”〔20〕
商城县,旧有集市28处,清初存者仅苏仙店市、水东寨市、盛家店、余家集和丰桥店、南司集、上石桥店。其余21处,悉残于兵火。经过百余年的恢复,到了嘉庆年间,“集店渐增,星罗棋布,遍山谷焉”。其时“凡集店七十有四,视前之存者增十之九”。〔21〕
临颍县。顺治时在乡集为17处。至乾隆时,在乡集新增9 处:即“柏冢、巨陵、社长、斜店、三义等市集,申安镇、朝阳观、阳坞庙、滕家寺等市”〔22〕
郾城县。顺治时该县有集镇8处,“今渐有集”。乾隆时, “为镇者十九”。其中9处为新增。〔23〕
鹿邑县。顺治年间旧有集市19处被废。乾隆十八年,该县“城以外集凡四十有六”。光绪年间,该县集市达55处。其中有14处为该县乾隆县志所不载而新设的。〔24〕
诚然,上述诸记,有些统计尚缺乏具体,入清之后,河南各州县集市数量增长有多少之分,速度增长有快慢之别,不过从河南集市发展总的趋势来看,是在沿着持续增长的方向发展的。集市的增长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成正比的。河南集市数量持续增长的这一事实,既反映了河南集市贸易发展的脉落,同时也记录了河南商品经济发展的轨迹。
二、开市日期不断增加
时至明代,河南的定期集市的开市日期,已形成每日集、间日集(双日集或单日集)、十日四集、十日三集、三日一集及五日一集的格局。清代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河南集市不仅开设的地点随之增多,而且集市开市日期也在增加。这种增加,主要表现为在城每日集之外,增设各种物资交流会。如商水县,在顺治年间,在城集市为:东关一二三四日集,北关五六日集,西关七八日集,南关九十日集,集市设有关外凡四处。乾隆时期调整在城集开市日期,初一至初四日东关集,初五至初八日东街集,初九至十三日露街集,十三至十四日北关集,十五至十八日北街集,十九至二十日西关集,二十一至二十二日西街集,二十五至二十六日南关集,二十七至三十日南街集,此为定期集市。除此之外,又在城内各处设立集市庙会。“每年二月十二至十九日文昌阁集,二月二十六至三月初三日北关祖师庙集,三月二十一至二十八东岳庙集,四月初一至初八日永福寺集,八月初八至十五日城隍庙集。”〔25〕
开市日期的增加,还集中地表现在各州县在乡集开市日期增加,出现了较前为数更多的日日集和间日集。
汝州。道光年间在乡集中,每日集有纸坊镇(四门四街轮流为市)、张家寨集。单日集有党家屯、王家堂、灵头镇、湾子镇、泰山庙、蟒下川街、东赵落街、半札街、杨家楼、温泉镇、官庄、魔冢营、瓦店营、大营集、张官营。双日集有范家集、安家洼、留王店、杨家庄、焦村镇、武巡店、长营、临汝镇、周家庄。〔26〕
新安县。乾隆时在乡集中,每日集:慈涧镇。单日集:石寺镇、匡口镇、五头、庙头。双日集有正村、北冶镇。〔27〕
中牟县。乾隆时在乡集中,每日集有李口镇集、韩庄集。单日集有白沙镇集、杏树镇集、芝麻冈镇集、兴隆集、谢庄集、木陀寨集、刘家集。双日集有万胜镇集、杨桥镇集、黄店镇集、三户李集、三官庙集、树头村集。〔28〕
巩县。乾隆时在乡集中,每日每集三十日有东跖、焦家湾。每月每集十五日有回郭镇集、芝田镇。〔29〕
阳武县(今河南原武县)。乾隆时在乡集中,每月三十市即每日集有黑洋山。每月十五市即间日集有脾沙冈、延州集、齐亦集、谷伦集、黑圪当集、合角集、太山集、德化集、闫家河集、黑石集、复兴集、路寨集、靛池葛集、包家厂集。〔30〕
汲县。乾隆时在乡集中,单日集有柳毅屯、上乐村。双日集有李源屯、山彪村、小双。〔31〕
林县。乾隆时在乡集中,每日集合涧。单日集有东姚、任村、河顺集、丁冶。双日集有临淇、姚村、东冈、横水。〔32〕
密县。嘉庆时在乡集中,每日集有超化集、药王庙集、樊寨集。单日集有曲梁集、响潭河集、袁家集、胎集、关口集、丰沟集、刘寨集、岳村集、平皇庙集、平陌集、米村集。双日集有五虎庙集、观音堂集、大隗镇集、敬家堂集、洪山庙集、双楼集、牛儿店集、白寨集。〔33〕
浚县。嘉庆时在乡集中,每日集有李家道口集。间日集有新镇集、卫且集、屯子集、王二庄集、宜沟集、巨桥镇、小河集。〔34〕
太康县。道光时在乡集中,单日集有高家店集、马厂集、马头集、王隆集、洪山庙集、台老家集、五里口集、新安集、平台冈庥、马台集、大路冈集、丁家集、长隆冈集、长营集、谢桥村集、小郭集、龙渠集、台寨集、白洋冈集、樊哙口集、坊城集。双日集有黄米口集、党村集、撞庄村集、朱家口集、众城集、贯冈集、柳河集、李采集、柳树集、人和集、苗台寺集、明光集、秋冈集、独塘集、清香集、桂冈集、三家集、逊母口集、双陵集、崔桥集、董马村集、小傅家集、杨家庙集、黄骒冈集、梅冈集、大吉冈集、高贤集、吴仁寺集、三义集。〔35〕
邱陵县。道光时在乡集中,“正南马栏镇集、韩营集、望田集、陶城集,东南屯沟集、张桥集、牛家集,西南顺羊集、常村集、葛村集、朱店集、义女店集,正西漆井集、城隍店集、伍子集、黄龙店集,正北彭祖店集、凤凰冈集,西北谢坊集,东北马坊集、丁桥集。惟在城日日集,余皆间日集。”〔36〕
凡此等等,不一一列举。清代河南各州县在乡集日日集与间日集之增长,于此可见。开市日期亦是与商品经济发展成正比的。清代河南各州县在乡集中日日集与间日集的出现、增长,不仅表明了河南集市贸易在发展,同时表明各州县商品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
三、集市规模不断扩大
清初河南人口稀少,城乡残破,生产衰敝,集市数量少,每集赶集的人数亦少。顺治《临颍县志》的纂修者据其目见说:“颍有固市,久丘墟矣。……迩来居民益稀,牙侩鲜存,昔不下三千人,今只数十人。”〔37〕新郑县在乡开市仅有的四处集市上,亦是“贸迁者如期寥寥焉”。随着河南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河南城乡集市的规模也日渐扩大。其表现:
一是集市人口增长。开封朱仙镇。地处水陆交通要冲。它在兴盛时期镇上人口达到30余万。被列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商水县周家口,“旧在沙河南岸,仅有子午街一道,居民数家。国朝治平,百年以来,人烟聚杂,街道纵横,延及淮宁境,连接永宁集,周围十余里,三面夹河,舟车辐辏,烟火万家”〔38〕,被人称之为河南之一大都会。河内县(今河南沁阳)清化镇,“居民数万家”。汝阳庙湾镇,为水陆码头,“人烟稠密,户口殷繁”〔39〕。
二是集市广设店铺。清代河南城乡的集市上,多有店铺。如汝州武巡店,在城东三十五里。乾隆八年,“移集于街内,设铺面甚多,四方归之如市”〔40〕。许州五女镇,“京广杂货,银钱庄号,列廛设市,均较城治之营业为优”〔41〕。汲县,“其货殖者,多列肆居货以待贸易”〔42〕。在集市上开张营业的商家,不仅有本县、本省商人,而且徽商、晋商以及全国各地的商人纷纷到此设店经营。清初归德府人刘榛曾说:“徽人之贾于宋者夥矣。”〔43〕乾隆《林县志》的纂修者亦说:当年在河南城乡集市上,“操奇赢罗市者,皆三晋人为之,县属则泽、潞间人为盛”〔44〕。开封朱仙镇极盛时,镇上有商家四万余户。街道有杂货街、曲米街、油篓街、炮房街、估衣街之称。在这里从事经营的山陕商人于乾隆年间集资建造了山陕会馆。南阳县之赊旗镇,店铺甚多,据乾隆间该地《创建春秋楼碑记》中载:这次创建春秋楼的首人为义和店、双城店、兴盛昆号、永合店、正顺号、永升铺、天禄馆、世德号、四舍磁铺、王盛公记、复兴合记、公兴远记。此外,在《建春秋楼捐银商号》碑中还开列有该镇为之捐资的商号王合盛、魁子号、恒益铺等424家的名称及捐资数额。同一时期, 在该镇上从事经营的还有江西、福建等地的商人。舞阳县北舞渡,位于城北25里,商业兴盛,“山陕之人,行商于此,云至而雨集”〔45〕。他如孟津县,“盐、当各商系晋人”〔46〕。
三是一些非定期集市向定期集市转化。如密县康熙时,除有五处定期集市外,“间起小集,聚散无常”。其时该县具志的纂修者在修志时,对于这些聚散无常的小集不予收载。 乾隆时该县修志时, 开列集市10处。较之康熙志所载增加了一倍。罗山县入清后至康熙年间,“居民凋落,集市萧条”。至乾隆时,增益渐多,“商贾咸集,由城内及关厢,向之凋残空阔者,肆廛栉比,不减前明盛时矣”〔47〕。
四是每集赶集的人数显著增加。乾隆《光山县志》记其事说:“百余年来,承平日久,自城达乡,生聚繁盛;倍蓰于昔。今城市之中,自南大街直达北街,东至学前转至西街武庙前,列廛陈市,居货设邸,行贩络绎,几如毂击摩肩。其四乡各集,相距一二十里,所在聚而成集,奇日偶日,各异其期,赶集者多逾千人,少亦数百。”尤其是“自南街出文德门,南抵平桥,延亘三里余,列邸陈货,负贩络绎,市声喧日夕”。汝州纸坊镇在城东二十五里,“方园约三里余,四门四街轮流为市,商贾咸集矣”〔48〕。在河南集市进行交易的不仅有附近的农民,小商小贩,而且还有外地的客商。据载清代道光、咸丰之际,在许州五女镇上,“山陕之客,湖滨之贾,络绎于途,接踵而至,贩运车辆,轴辘辚轹相驰逐,自朝至于日中,昃以迄晚夕,终日为市,车马喧闹,人烟嘈杂之呼声,彻闻数里外”〔49〕。
四、集市发展特点及局限
清代河南集市发展之梗概,已如上述。把它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可以看出,清代河南集市发展具有下述之特点:
1、从顺治到康熙七十余年恢复发展缓慢。 就清代河南集市发展全过程来看,从顺治到康熙的七十余年之间,虽然也恢复发展,但是进展缓慢。经过四十余年的努力,时至康熙中叶,据载中牟县城内,“其屋圯地荒,一片荆棘,远无烟火”〔50〕。新郑县,此时在乡集市有5 处,“尚有茅屋数椽,如期贸易亦惟农庄粟麦布缕果蔬而已”〔51〕。鲁山县,据当时当地人王雍所述,在他初入该县时,目见“庐舍萧条,不胜蒿目凋残之余”〔52〕。内乡县旧有集市23处,其时尚有14处被废。〔53〕郏县集市,亦是“人稀货少,顷刻星散,去虚市不远矣”〔54〕。商城县集市,“四十余年,渐次兴复,率未及鬟时之什一”。城内居民所居者止西南北大街,而东大街尚有余地。其余各巷则荒烟漫草,“房舍寥落”〔55〕。汝州在康熙三十四年修志时亦因当时集市尚未恢复,故在志中只记有镇店18,而不详市集。清初四十余年,河南城乡集市恢复发展之所以如此缓慢,原因就在于清初河南社会经济的恢复进展缓慢。
2、乾隆、嘉庆时期集市昌盛。清代河南集市达于兴盛, 是在经过百余年恢复之后。时到乾隆年间,河南集市的总额,与明代相比,有着大幅度的增长。见下表:
州县名称 集市数 增长倍数
材料来源
嘉靖年间 乾隆年间
邓州34
60 0.76 嘉靖《邓州志》卷1
乾隆《邓州志》卷5
归德州 36
53 0.47 嘉靖《归德州志》卷1
(今商丘) 乾隆《归德府志》卷10
巩县 9
22 1.5 嘉靖《巩县志》集市
乾隆《巩县志》卷7
鲁山县
6
15 1.44 嘉靖《鲁山县志》卷1
乾隆《鲁山县志》卷4
光山县 35 117 2.34 嘉靖《光山县志》卷1
乾隆《光山县志》卷11
固始县 37
66 0.78 嘉靖《固始县志》卷2
乾隆《固始县志》卷8
据此,清代到了乾隆时期,河南集市的总额,不仅较顺、康时期,有了显著增长,而且与明代建国后170年的嘉靖年间相比, 其增长数额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3、各地发展不平衡。清代河南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变化。 《清史稿·地理志》载:河南辖府九、直隶州五、直隶厅一、州五、县九十六。清代河南集市,总的来说,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是,各府、州、县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就其发展总趋势而论,发展较快的,大致有这样四种情形:一是在城集。清代河南集市格局,仍然是以府州县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府州县城是府州县官府所在地,是地方上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因而,这里的集市不仅较在乡集恢复的早,也恢复的快,在顺治年间,多数在城集都恢复了每日集的集市贸易。二是交通要道上的集市。与非交通要道地区的集市相比,位于交通要道上的集市,恢复的快,发展亦速。清代河南著名的在乡集,多数都是位于交通要道上。如开封朱仙镇,商水的周家口镇,南阳的赊旗镇,滑县的道口镇,郾城的漯河镇,固始的牛皋镇,许昌的五女镇、繁城镇,灵宝的略镇,永宁(今河南洛宁)的王范镇,宜阳的韩城镇,淅川的紫荆关以及汝阳的庙湾等,即是如此。三是豫南地区。有清一代,豫南地区的集市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乾隆以降,豫南州县的集市,星罗棋布,颇为兴盛。据载,乾隆年间,光山县集市113处, 比明嘉靖年间增加了2.34倍。与同时期河南各州县相比,位居全省之首。他如固始县集市乾隆时66处,罗山县集市42处,信阳州集市58处。嘉庆年间,息县集市58处,商城县集市74处。这在当时的河南,亦是集市密集的地区。四是山区县的集市得到了发展。乾隆年间,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的嵩县,已有集市32处。林县,“县属市凡十有一。在城曰三关厢集,南关为大,北关次之,东关又次之。日日集,在乡大集五:南曰合涧集日日集、曰临淇双日集、曰东姚单日集、北曰姚村集双日集、曰任村单日集。小集四:北曰河顺单日集、曰东冈双日集、曰丁冶单日、东曰横水双日集。”此外,“每年会场,大约多在三四月间。三月内,初二日起合涧会三日,清明日起曲阳会三日,清明后起土寨会三日,十九日起合涧会三日,二十七日起东姚会三日。四月内,二四日起在城会三日,十七日起临淇会三日,十八日起姚村会三日。入秋以后,惟九月十二日起南关会三日而已。”〔56〕商城县。在嘉庆时,“集店渐增,星罗棋布,遍山谷焉”,共有集店79处。集店所在地的村落,“或十余家,或二三十家,多至五六十家而止”〔57〕。它如内乡县、淅川厅等山区县的集市在同一时期,亦有显著的增长。
清代河南集市发展缓慢甚至有所减少的,亦有两种情形:一是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地区。主要是一些山区,地广人稀,集市很难兴起。二是黄、淮等河道沿线河患多发地区。入清以后,河患愈演愈烈,尤其黄河多次泛滥而且改道,吞噬了大面积农田和村落,带去了大量的飞沙盐碱地。在为洪水吞噬的地区,集市非但发展缓慢,甚至有些集市因此而不复存在。如仪封县,明万历时有集店9处,康熙时10处, 乾隆时12处,与万历时相比仅增3处。柘城县,明嘉靖时有集市14处,乾隆时, “惟九集有市”。尚有5处未能恢复。宁陵县, 康熙三十五年有集市12处,历经210余年之久,至宣统三年,该县集镇只有14处,仅增2处。胙城县在康熙年间因其飞沙盐碱严重而被撤销其县建置。
总上所述,清代河南集市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乾隆时期,达于昌盛,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但是由于河南各州县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各州县之集市发展亦有差别。与同一时期江南发达地区的市镇相比,其集市数量、规模,以及增长速度,都不及于江南。其原因,就在于其时河南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及于江南发达的地区。
注释:
〔1〕乾隆53年《杞县志》卷7《田赋》。
〔2〕顺治16年《新郑县志》卷2《田赋志》。
〔3〕顺治16年《胙域县志》卷2《邑治篇》。
〔4〕顺治16年《临颍县志·物产》。
〔5〕乾隆51年《光山县志》卷12《田粮》。
〔6〕康熙29年《淅川县志》卷1《建置志·镇集》
〔7〕光绪32年《鹿邑县志》卷3《建置志》
〔8〕道光20年《汝州志》卷3《市集》
〔9〕乾隆20年《邓州市》卷5《建置志·集镇》。
〔10〕乾隆14年《信阳州志》卷5《集店》。
〔11〕顺治16年《新郑县志》卷1《地理》。
〔12〕康熙32年《新郑县志》卷1《地理志》。
〔13〕乾隆41年《新郑县志》卷4《街巷村堡名》。
〔14〕顺治16年《密县志》卷2《治宣志·市集》。
〔15〕乾隆15年《密县志》卷2《建置志》。
〔16〕乾隆32年《嵩山县》卷12《市镇》。
〔17〕康熙32年《内乡县志》卷2《建置志·市集》。
〔18〕乾隆52年《唐县志》卷1《舆地·集镇》
〔19〕乾隆51年《光山县志》卷11《市集》。
〔20〕乾隆11年《罗山县志》卷2《建置志·街市》、卷1《舆地·乡镇集店》。
〔21〕嘉庆8年《商城县志》卷3《建置志·集店》。
〔22〕民国5年《临颍县志》卷2《建置志·集店》。
〔23〕民国32年《郑城县志》卷4《疆域下》。
〔24〕光绪32年《鹿邑县志》卷3《建置志》。
〔25〕乾隆12年《商水县志》卷1《舆地志·集市镇店》。
〔26〕道光20年《汝州志》卷3《市集》。
〔27〕乾隆31年《新安县志》卷3《封域·街市》。
〔28〕乾隆19年《中牟县志》卷2《建置志》。
〔29〕乾隆54年《巩县志》卷3《建置志·镇集》。
〔30〕乾隆10年《阳武县志》卷3《舆地志下·市集》。
〔31〕乾隆20年《汲县志》卷2《舆地志下·市集》。
〔32〕乾隆17年《林县志》卷5《风土记》。
〔33〕乾隆10年《阳武县志》卷3《建置志·市集》。
〔34〕嘉庆2年《浚县志》卷35《方志·市集》。
〔35〕道光8年《太康县志》卷1《疆域》。
〔36〕苏源生:《鄢陵文献志》卷9《土地6·风俗》。
〔37〕民国5年《临颍县志》卷2《建置·市虔》。
〔38〕乾隆12年《商水县志》卷1《舆地志·集市镇店》。
〔39〕雍正13年《河南通志》卷79《艺文》。
〔40〕道光20年《汝州志》卷3《市集》。
〔41〕民国年《许昌县志》卷8《商业·集市》。
〔42〕乾隆20年《汲县志》卷6《食货》。
〔43〕刘榛:《虚直堂集》卷7《敬时堂记》。
〔44〕乾隆17年《林县志》卷5《风土记·集场》。
〔45〕《修钟鼓楼碑》。
〔46〕康熙48年《孟津县志》卷4《风俗》。
〔47〕乾隆18年《密县志》卷2《建置志·街市》。
〔48〕道光20年《汝州志》卷3《市集》。
〔49〕民国5年《许昌县志》卷8《商业·集市》。
〔50〕康熙15年《中牟县志》卷5《招抚流民详帖》。
〔51〕康熙32年《新郑县志》卷1《地理》。
〔52〕康熙33年《鲁山县志》王雍序。
〔53〕康熙32年《内乡县志》卷2《建置志·市集》。
〔54〕康熙29年《郏县志序》。
〔55〕康熙29年《商城县志序》。
〔56〕乾隆17年《林县志》卷8《风土·场记》。
〔57〕嘉庆8年《商城县志》卷2《建置志·市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