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像课分析在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质量论文,录像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专题研究 录像课分析在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4)04-0005-05 当前,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多以学业水平测试、问卷调查等定量研究方法为主,这些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快速收集大量的数据,信度和效度较高,便于统计分析;其缺点在于:学业测试结果和问卷调查结果距离现实的课堂教学较远,即便是运用先进的统计技术,也难以准确定位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对于教学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有限。为此,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项目组在以往运用学业水平测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尝试采用录像课分析方法,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价。 一、国际国内应用录像课分析评价教学质量的研究 从国际教育界来看,运用录像课分析来评价教学质量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项目(TIMSS,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及学习者视角研究(LPS,the Learner's Perspective Study)两大国际研究项目中。 (一)TIMSS录像课分析 运用录像课分析方法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始于TIMSS。1994—1995年,有41个国家(地区)参加了TIMSS测试。美国学生在TIMSS1995中数学与科学测试成绩欠佳,研究者通过背景问卷调查也难以找到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资助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在1995年和1999年进行了两次大型录像课研究,以斯迪格勒(Stigler.J.W.)为首的国际教育专家小组,对数学、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录像进行研究,在样本选择、录像课摄制及其转化和编码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其研究成果《教学差距》(Teaching Gap)受到了广泛关注,开创了大型录像课研究的先例。① (二)LPS录像课分析 LPS由澳大利亚学者戴维·克拉克(David Clarke)牵头发起,该项目通过对一个国家(地区)选取至少3位具有代表性的八年级数学教师连续的10~15节课,利用教师机位、全景学生机位、焦点学生机位3台摄像机进行课堂录像,并利用视频分析软件进行编码研究。与国际上早先进行的研究相比,LPS以更综合、更完整的方式对八年级的数学课堂进行调查和研究。② (三)其他录像课分析 我国将录像课分析方法用于教学质量监测的实践较少。艾伦、艾霁野首次提出将S-T分析方法和弗兰德斯(Flanders)分析方法运用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认为可以应用S-T方法评价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应用弗兰德斯课堂互动分析来评价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③ S-T分析是用来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次数、比例及其转换率的一种方法。由于它将复杂的课堂教学行为概括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大类,便于观察和记录,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定量分析,为此,不少学者开发了相应的支持软件,帮助观察者便捷地记录和分析课堂教学行为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结构。如ETS-T软件,支持直播视频、本地视频以及网络视频的播放,将视频与记录面板放在一起,方便评课者记录,同时支持视频的回溯功能,能方便地将视频、时间、记录联系在一起。④ 弗兰德斯语言互动分析方法是美国学者弗兰德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创的。它将师生语言进行分类和编码,通过观察,每3秒钟记录一次,最后对这些结果进行统计。囿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当时的记录和计算都为手工操作,比较繁琐,这一理论和方法没有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者发展了这一评价方法的价值,有学者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记录师生的语言,同时进行结果统计和分析,即时呈现分析的结果图表。⑤ 可以看出,国际上已经有了运用大型录像课分析方法评价教学质量的先例,通过编码技术,分析不同国家课堂教学的特征。我国还没有将这一方法应用于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但已有学者尝试开发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小范围的录像课分析。这些研究为将录像课分析应用于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于此,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项目组于2012年首次尝试将录像课分析应用于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中。 二、录像课分析应用于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将录像课分析应用于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是为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一)更好地发挥监测与评价的教学改进功能 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录像课分析,通过多轮编码,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时间、语言、行为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提供量化的证据,并通过可视化较强的图表呈现出来,便于研究者更直观地看到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诊断,进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和质量的提高。 (二)对教学进行比较研究,逐步发现教学变化的规律 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录像课分析,借助技术平台的数据储存功能,可以方便地将多年的研究结果进行纵向对比,通过积累大量真实课例,总结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特点,有助于我们把握和比较不同年度教学的特点,发现高效教学的一般规律。 (三)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数据库,为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提供案例支持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不仅能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网上评课,而且能实现教学视频的储存、查找、提取等功能,有利于建立课堂教学评价的数据库,为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提供丰富的课例支持。 三、录像课分析的特点 (一)在评价的方法方面,指标法与分类系统法相结合 此次录像课分析,将我国教学评价的方法与西方教学评价的方法结合起来。我国采用较多的是指标法,即将课堂教学分成若干个一级、二级指标,评价时依据这些指标,对教学的优良中差进行判断。这一方法的优点是有助于对课堂教学整体情况进行评价,缺点是证据不足。西方教学评价多采用分类系统法,即对课堂上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或环境变量进行编码。例如,对提问行为的评价,从提问的对象、问题的设计、理答的方式、候答的时间等进行分类编码。其优点是能针对某个教学行为深入挖掘,评价内容的结构化程度高,有数据等确凿的证据,能采用定量计算,信度较高;缺点是对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无法判断。此评价平台尝试将指标法与分类系统法结合,同时,将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定量方法用于客观精确地描述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质的方法用来描述课堂教学情景脉络,使二者互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 (二)在评价的内容方面,教学设计评价与教学实施评价相结合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一个有目的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其中,既有教学设计的不断展现与实施,也有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之间的互动与生成。因此,在对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教学结果进行评价的同时,应关注课堂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学设计作为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在评价的功能方面,诊断性、导向性与研究性相结合 录像课分析最基本的功能是诊断教学问题,通过收集各种教学信息(如文本、教学视频片段、数据、图表等),诊断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同时,它还具有评价的导向功能,对于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些特点,如教学目标具体、师生互动积极、教师指导有效、学生踊跃参与等,录像课分析也在这几个方面着重进行评价;此外,录像课分析通过收集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学优点和教学问题的证据,将其与相应的视频连接起来,建立一个基于信息平台的案例数据库,为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录像课分析的工具 为方便进行录像课分析,项目组开发了课堂教学评价信息平台和录像课分析评价标准,以便实现网上评课,数据计算,评价结果图表呈现以及教学视频、数据及评价结果的储存、查找和提取等功能。 (一)信息技术平台 课堂教学评价信息技术平台是项目组为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专门开发的一套网上评课系统。借助这一平台,项目组既可以对录像课等视频进行评价,也能够对现场课进行评价。从结构上来说,它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客户机通过网络与服务器连接,实现数据的共享。从功能上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课堂教学的标注、评价、统计计算、生成图表报告等功能,一是对课堂教学评价结果以及证据的查看、查询、提取等功能。随着平台应用的推进,一个可提取、可加工、可利用的强大的课堂教学数据库将逐步形成。 (二)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 1.指标评价方法与标准 录像课评价一级指标有四个: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效果,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分若干数目不等的二级和三级指标。详见表1。 项目组将各指标分成10个等级。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1分。分别对应的符合程度见表2。 2.师生行为分析法 师生行为分析法(即Student-Teacher分析法),是将教学中的行为分为学生行为(S)和教师行为(T)两类,以5秒为间隔,对观察到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进行采样、记录。一方面,依据教学内容,判定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比例是否合适;另一方面,根据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以及师生行为的转换情况分析其教学模式的类型。依据S-T分析结果,可将教学分为四种教学模式:对话型、练习型、混合型和讲授型,具体标准见表3。 S-T评价结果,作为指标评价标准中“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比例合适”的证据,评价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的适切性。 3.弗兰德斯语言互动分析 美国教育家弗兰德斯认为,语言行为是一些学科课堂教学的主要行为,占一节课中教学行为的80%左右,通过对课堂教学语言种类的观察,能够把握课堂教学的实质。他的语言分类包括教师语言、学生语言和课堂沉默(无有效语言活动)三类,共10种,分别编码为1-10,见表4。进行课堂观察时,观察者判定师生的语言种类,每3秒钟记录1次。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评价教学中的语言类别及数量是否合适;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语言序列,可以评价师生语言互动的模式,作为教学过程指标中“师生语言互动有效”的评价依据,见表5。 五、录像课分析的实施 作为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方法,录像课分析包括收集录像课、研发录像课评价标准、开发信息技术平台、试用、培训、正式评课几个阶段。 (一)收集录像课 本次项目组收集了5个学科的48节课,其中,九年级语文10节,九年级物理7节,九年级音乐10节,六年级语文11节,六年级音乐10节。录像课的选择标准是:(1)来自教学质量监测的样本班级,每个区县1节;(2)教学质量较好;(3)常态课。 (二)研发录像课评价框架和标准 在多年课堂教学个案研究、教学叙事研究和教学视导的基础上,项目组参考相关文献,开发了录像课分析的评价框架。该框架包括三部分:(1)课堂教学评价指标;(2)S-T分析指标;(3)弗兰德斯语言互动分析指标。利用S-T评价方法和弗兰德斯语言互动评价方法,分析教学行为和教学语言,其数据作为评价教学过程的证据,与指标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共同判断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开发信息技术平台 项目组与相关信息技术公司合作,开发了信息技术平台,该平台不仅具有评课的功能,而且具有数据形成、图表报告形成,贮存、查找、提取视频(音频、文本)片段等功能,为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案例数据库奠定基础。 (四)试评 完成信息技术平台开发后,项目组组织市、区、校的教研员、教师进行试评活动。试评有三个目的,一是检验程序和网速,看其是否满足一定数量评课者同时在线评课的要求;二是检验评价的指标,看其是否满足学科的实际需求;三是帮助评课者熟悉评课流程,为正式评课奠定基础。试评结束后,项目组进一步调整评课指标,优化信息技术平台的功能。 (五)正式评课,形成学科评课数据和图表 每个学科评课的人数为3人,评课者由市、区教研员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每一节课至少由2人评价,以便提高评课结果的准确性。学科组评课结束后,信息技术平台形成完整的图表报告。图表报告分两种,一是每一节课的图表报告,二是每个学科总的图表报告。 六、录像课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将录像课分析应用于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在国内属于首次尝试。经过一轮的研究,项目组积累了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录像课的选择标准及数量需要进一步确定 此次录像课选择范围限于部分参与教学质量监测中学业测试的学校,为缓解学校的压力,允许区县自行上报教学质量较好的常态课,对于录像课的内容和类型,没有作具体的规定,不能结合具体学科存在的问题发现影响教学的相关因素。此外,样本的数量较少,一个学科只有10节课左右,难以代表全北京市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因此,今后的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在录像课的选择方面,建议结合学业测试发现的问题,聚焦具体内容领域或能力领域的弱点,录制此领域的课例。例如,如发现学生语文学科的阅读能力较弱,则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定数量的阅读课,这样可能会更容易发现影响课堂教学的相关因素。 (二)录像课评价的指标需要进一步学科化 此次录像课评价指标,体现课堂教学共性的指标较多,体现学科特点的指标太少,因此,难以从录像课分析中发现本学科特有的问题。为此,今后的录像课分析,应结合学科特点,进一步开发一系列具有学科特点的评价指标,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学科特点。 (三)评价指标需要进一步细化 此次录像课运用了行为系统分类指标,但是S-T指标比较简单,弗兰德斯指标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课堂沉默,很多有意义的师生行为都无法收集。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对具体的行为进行分类,尤其是对课堂沉默这一指标中的行为进行分类研究,以丰富对课堂行为的认识。 (四)结合学科内容,进行录像课的编码研究 此次录像课编码采用了现成的方法,如弗兰德斯的编码和S-T编码,今后还需要依据学科特点,开发针对具体学科内容的编码。 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在全国首次开展了录像课分析的研究,尽管研究存在不少问题,但是这种尝试可以为其他省市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提供参考,有利于逐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 注释: ①黄丹凤.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指南针——美国TIMSS研究述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②曹一鸣,贺晨.初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主体类型研究——基于LPS项目课堂录像资料[J].数学教育学报,2009,(10). ③艾伦,艾霁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测量工具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4). ④唐振贵,冼伟铨,李云媛.S-T教学分析工具的设计与实现[J].中小学电教,2012,(2). ⑤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7).视频课程分析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的应用_课堂教学论文
视频课程分析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的应用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