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形势严峻性分析及对策_国内宏观论文

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及其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严峻论文,对策论文,性及论文,就业形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目前我国政府发布的失业率数据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其定义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的和的比值。其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劳动年龄内,在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的数据来看,城镇登记失业率反映了我国失业人口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虽然这种水平的失业率与欧洲国家及转型经济国家两位数的失业率相比不算高,但问题在于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国际上通行的失业率的定义并不具备可比性,定义本身就大大缩小了失业人口的统计范围,没包括国有企业的下岗人员和农村的富余劳动力。

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定义,失业是指在规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因此,我国目前感受就业压力的有三类人员,即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自1998年以来,截至2002年6月底,全国国有企业累计有下岗职工2611万人,且四年来每年新增下岗职工超过了实现再就业的人数,再就业率逐年降低,1998年是50%,1999年降至42%,2000年是35%,2001年是30%,2002年上半年更下降到9%;2000 的我国城镇劳动力供给总数1665万人,而当年城镇只能安排1009万人,缺口为656万人,比1998年的588万人增加了68万人,比1995年的489万人增加了167万人;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据统计,在5亿农业劳动力中,还有1.5亿---1.6亿农业富余劳动力,并且,在“十五”计划期间,由于农用耕地的减少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年还要产生约600 万个富余劳动力。在劳动力供给不断增长的同时,劳动力的需求量出现了下降,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业弹性平均值为0.32,即国民经济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够带动就业总量增加0.32个百分点,而90年代以来,我国就业弹性平均值0.11,较80年代有了相当大的下降,更与发展中国家平均0.37的就业弹性有较大差距。

那么,当前我国的真实失业率究竟有多高?据有关资料,1998年全国城镇实际失业人员约1540万——1600万人,乡镇企业实际失业人员约1700万人,两者合计失业人数约3200万人——3300万人。在5 亿农业劳动力中,还有1.5亿——1.6亿农村富余劳动力。把上述城镇失业人员3200万——3300万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1.6亿人两项相加,我国失业人员为1.82亿——1.99亿人。按国家统计局1998年公布的从业人员总数69957万人来计算,则我国的真实失业率为26.2——28.45%。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失业人口按规模和真实失业率已创建国50年来的最高记录。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据有关学者估计, 农村农业劳动力入世初期,农业劳动力将减少800——1000万人, 再加上我国下岗职工人数还在增加,今后政府机构还要分流300——600万人,这样一来,失业人口和真实失业率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因此,增加就业应当成为我国政府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二、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民富余劳动力三向夹击下,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应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关键。下岗职工是再就业最困难的群体,这部分人目前有上千万,他们的再就业问题不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而且会使我国的国企改革和结构调整都难以继续。

(1)加大对国企的有效投资,鼓励企业把就业压力内部消化。 分析深层次原因,国有企业的下岗是因为现有国有企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而档次又低,加上近几年的低水平的生产能力本来就出现过剩,所以许多国有企业普遍处在停业、半停业的状态。因此,今后政府在增加财政支出时,应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有效投资,尤其是帮助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的投资,要在注重提高其竞争力的同时,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吸纳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同时,要出台鼓励企业把就业压力内部消化的政策,如对从主业剥离的闲置资产给予产权上的独立,搞多种经营,优化组合,允许职工带着岗位与企业脱离关系,这样,既提高了原企业的效率,也从内部消化了富余人员。

(2)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来支持扩大就业。 在财政上,主要采用岗位补贴的办法,以刺激企业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在税收上,对吸收下岗人员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以至免税;在信贷上,对下岗职工自谋职业提供信贷支持,应建立一个担保基金,对经过可行性论证的项目提供担保,消除下岗职工获得创业资金的障碍。

(3)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新型劳动体制建立的前提。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要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离不开对劳动要素的自主选择和调整,而要保证这种自主选择和调整的顺利实现,则有赖于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及其良性运作。因此,应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目前重点是要做好以下工作:建立保障功能齐全、覆盖面较大的失业保险制度;探索出非公有经济部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模式;完善社会救济制度,为公民提供一个最低生活保障线;做好各项制度的衔接工作,尤其注意各社会保险制度之间、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之间的衔接。

2.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直接投资,把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作为一项基本政策。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国民经济向非农业化发展,农业比重迅速下降,使得大量富余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游离出来,据估计,1998年-2010年期间,预计将从农业中游离出18578.9 万人,这种结构变化对就业形成的压力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减缓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我国众多的农村隐性失业人口暂停留在农村范围内,缓解近几年的城市就业压力。同时,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与城市企业相比,由于乡镇企业密集程度低和就业磨擦小,在吸纳农业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和更大的潜力,国家应把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应从资金、信贷、税收、经营场地和设施等方面积极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来缓解大中型城市的就业压力。

3.从各国经验来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不失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许多国家都有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欧盟1993年分别通过了两个发展中小企业的四年规划,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竞争力方面的巨大潜力。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在努力挖掘现有的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吸纳容量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使之成为重要的就业增长点。针对中小企业筹资、融资困难,资金不足的现状,国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具体政策,消除体制障碍,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的政策环境。在许多大银行成立中小企业贷款部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为非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有效服务的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也将有利于启动民间潜在的投资需求,进一步投资于中小企业,从而增加就业岗位。

4.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从长远来看,建立一个统一成熟的劳动力市场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除去对就业特别困难的群体应该进行公益性扶持外,对一般的失业人员而言,应当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这样,有利于企业和劳动力之间的动态优化组合,保证劳动者个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流动。为此,应建立和完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职业培训网络和职业介绍网络,目前美国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非常发达,职业信息库每天向全国发布1000万个职位空缺信息。美国人才信息库是为求职者免费发布的个人简历的信息库,在美国职业信息库发布空岗信息的雇主可免费在美国人才信息库上实现空岗匹配。同时,应强化国家对就业的宏观调控:制订人口政策和调整教育结构来调控和影响劳动力的长期供给,并通过加强就业培训不断改善供给,把劳动力市场就业磨擦减少到最低程度;制订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劳动力市场,运用劳动监察手段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监督,解决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出现的争议问题。

标签:;  ;  ;  ;  ;  ;  

我国就业形势严峻性分析及对策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