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密度城市背景下的公共空间营造以“深圳蔡屋围片区城市更新”的研究实践为例论文_李优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518031

摘要:伴随城市发展的快速推进,由城市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其中高容积率建设下的公共空间急剧缺失情况尤甚。一方面,城市发展的速度对建设量有着客观的需求,高昂的地价更为此情况推波助澜,另一方面,人们在获得了区别以往的高品质建筑空间的同时,各种形式的公共空间却消失殆尽。

本文尝试从研究公共空间定义出发,对现阶段城市公共空间问题作了整理研究,主要包含“公共空间开放程度低”“公共路径阻断”“功能活动单一”“人性化不足”等几大方面。结合我“深圳蔡屋围片区城市更新”等设计案例,对“立体建筑”,“多层地面”等最新设计理念做了部分研究和探讨,希望以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的方式,为高密度城市背景下公共空间的营造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高密度 公共空间 立体建筑 多层地面 生态

1.背景定义

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设计者和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特别关注。

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种类多,形态异,分布广,包括街道、广场、公园、绿地、运动场等,是城市物质环境巨系统中重要的分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总规模约占城市总建设用地的一半,它对城市环境建设、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公众生活质量提高的影响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因此,应从整体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上把握好公共空间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并在定性、定位、定量、定形上实现公共空间的网络化,世界上优秀的城市设计及实施往往如此(图1)。

图1.纽约中央公园的多维公共空间

2.现实问题剖析

然而,随着商品意识的不断放大,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在追求GDP的同时,规划层面对此作了大量让步和妥协,不断刷新的容积率及用地性质变更将城市中原本较少的公共空间侵蚀殆尽。虽然在微观层面也有不断改善此问题的措施,但远不足以构成完整的立体体系,其问题归集起来大约有以下几个层面

2-1公共空间开放程度不高

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城市规划层面尚算领先,保留了较多的市民公共空间,但仍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公共空间私有化,开放程度低的现象。广场、高尔夫球场、企业事业单位的私有场地亲民以及大量的私属居住区花园,大多被保卫在围墙和物业管理之内,不可参与,造成了公共空间有面积,无用处,有内容,无实质。

图3.荔枝公园仅有绿化与水体

2-3公共路径阻断

便捷的路径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城市交通和社会生活双重功能。但许多城市尤其是一些特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交通拥堵“城市病”的侵扰。为了建设畅通城市,各地政府都在加强交通立法和交通环境治理,但这些整治工作往往都把重点放在车行交通特别是小汽车畅通上。在交通规划分配街道空间时,也往往优先考虑车行,而将人行空间置于末位。经常采用拓宽马路,建造立交桥的方式,甚至于允许小轿车占用人行道停车,使步行环境更为恶化,致使街道生活消失。

如深圳有名的邓小平广场(图4),该广场是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广场,但是被深南大道与红岭路完全隔绝于城市之外,其西侧及北侧虽背靠荔枝公园,却被围墙与绿化隔离,也无法联系。人们需要跨越危险的主干道,方能抵达广场,而公园内的市民则更是要穿过1KM外的东门走出公园后,方可抵达,两大公共空间之间,公共空间与城市之间,缺乏安全便捷的路径,使得其可达性,可用性大幅降低。

图5.多层地面的示意图

3-2引入多样功能,增强空间吸引力

原有大剧院片区功能相对单一,虽然有写字楼,剧院,商场,住宅等业态,但均相对独立,没有联系,相对应的公共空间也是孤立存在,人们很难在一个区域获取多样需求,产生多样活动,间接造成该区域的公共空间吸引力下降,大剧院广场就是凸出代表。

在该项目研究中,我们尝试以大剧院为核心将其区域功能复合化,在保留大剧院的演出功能基础上,通过公共性场地及半公共性建筑的营造,引入除传统商业或演出功能外的其他丰富功能,如展览,文化推广,艺术租赁等,并相应设置其公共空间的尺度及属性,使得该片区形成一个复合化的文化艺术主题公园,吸引各年龄,各层次,各需求的市民参与其中,激发城市活力。

3-3便捷的公共路径

蔡屋围片区虽然具有极佳的片区优势和城市地位,但是随着机动车时代的来临,不断拓宽的主干道将该片区与晶都酒店片区,荔枝公园,中信广场片区等严重割离。由于城市风貌的要求,甚至没有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等最基本的设施。造成几大区域之间的公共步行路径没有形成,影响了资源的共享。

在新的城市构想中,我们试图引入立体交通的概念,突破原有的过街天桥概念,首先在片区内部形成地上地下完整的步行体系,使之快捷与地铁等公共交通接驳,通过扶梯坡道将人群引入各个所需的公共层,通过公共层的衍生和拓展,与周边片区建立功能性的链接。如我们尝试将荔枝公园的服务功能设置于一定标高的控制,既不影响地面空间舒适度,也可以便捷跨越原有的红岭路,使之与大剧院片区紧密联系。功能的互补也使得链接体不局限为交通设施,而是城市功能的一部分(图6)。

图6.设定具有功能性的链接

4.小结

公共空间的品质直接关乎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在我国社会发展越来越呼吁回归科学,回归人性,回归自然的前提下,如何在现有的规划构架及建设背景下,尽可能的顾忌公共空间及公共利益,是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建筑师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期望以本项目为例,通过对多层地面,视线通廊,多路径,功能复合等手段的运用,为高密度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营造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5.参考文献

1.邹德慈等.城市规划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郭恩章.高质量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对策.建筑学报

3.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

4.Mattew著;冯江等译.城市设计的维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论文作者:李优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5

标签:;  ;  ;  ;  ;  ;  ;  ;  

浅谈高密度城市背景下的公共空间营造以“深圳蔡屋围片区城市更新”的研究实践为例论文_李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