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前学界对马克思价值范畴的理解存在很多的争议和误解。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的价值范畴进行厘清和界定。从马克思文本来看,马克思主要是从商品概念入手来讨论价值问题的。虽然马克思所探讨的价值范畴首先是一个经济学范畴,但其背后确有着深远的哲学景深。从马克思的思维范式来看,马克思是从经济范畴——商品的价值切入,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思批判,进而将经济学范畴上升为哲学概念的。因此,要想对价值范畴能有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我们应该从马克思的思维范式入手来探讨马克思的价值范畴问题。本文主要从人的本质规定、对象性关系以及历史观的视角对马克思价值范畴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 马克思;思维范式;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人的解放;价值范畴
当前学界关于马克思价值范畴问题的争议很多。概括起来,争议的核心主要有两点:一是马克思的价值范畴是经济范畴还是哲学范畴。二是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价值范畴,也就是说,马克思对价值问题是怎么理解和界定的。当前,一些学者对价值范畴较为普遍的界定是遵循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文中提到的:“‘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这句话来进行界定的,认为这就是马克思关于价值范畴的定义。也有的学者认为这句话只是马克思在转述所批驳的瓦格纳的观点,并不是马克思本人对价值范畴的界定。还有的学者对马克思著作中提到的价值范畴作了经济学与哲学两种意义上的区分:把“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界定为经济学范畴内的价值,把“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界定为哲学范畴内的价值。事实上,笔者在研究中发现,马克思所探讨的价值范畴虽然首先是一个经济学范畴,但其背后确有着深远的哲学景深。从马克思的思维范式来看,马克思是以“商品价值”这个经济学范畴为切入点,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生产方式进行深入的反思批判后,进而将经济学范畴上升为哲学概念的。因此,要想对价值范畴能有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我们应该从马克思的思维范式入手来探讨马克思的价值范畴问题。
一、从人的本质规定的角度来理解价值
众所周知,马克思一生都在致力于寻求人的解放,即人的自由本质的实现,马克思之所以研究经济问题,也是为了解决人的自由本质的实现问题。因此,对价值范畴的理解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分不开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2〕由于人是处于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因此,不能仅仅从人本身出发来考察人的本质,还要从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的各种规定出发,从人的物质生产方式与实践出发,只有从这样的、现实的角度来理解,才能形成和达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元素形式,最能反映和代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特征。因此,马克思决定“从分析商品开始”〔3〕进行研究。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而且,不论是它的使用价值还是价值都是由人的劳动所决定。人的劳动也具有两重属性:一是具体劳动,二是抽象劳动。一方面,人们通过具体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人们又通过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可见,商品的二重性与劳动的二重性是相互交织的,商品中内蕴着劳动的二重性,而劳动的二重性又决定着商品的二重性。自从有了劳动二重性的认识,特别是抽象劳动的认识,才使得商品的价值问题有了创新理解。抽象劳动作为一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作为人类一般劳动,它在物中的凝结或体现,就形成了价值,所以马克思说“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4〕价值不是劳动力或劳动本身,“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对象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5〕可见,没有劳动,就没有价值。这也是马克思所理解的价值与以往的哲学家们所理解的价值之间的本质区别之所在。马克思所理解的价值指的是“人类一般劳动在物中的凝结”,而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物对人的有用性(效用)或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
马克思指出,古典经济学虽然知道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也知道商品中有价值,但是由于他们总是以直观的方式去理解商品,所以总是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当作价值来理解,即“价值(交换价值)是物的属性,财富(使用价值)是人的属性。”〔6〕也就是说,他们把物的价值看成是与人无关的物本身的自然属性,而物的使用价值则被看成人的属性,因为它能满足人的需要。比如,金银珠宝有价值,但它们的价值是由它们自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它们的使用价值,即人们要把它们作为财富加以占有和使用,这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跟物的属性没有直接关系。这样一来,商品的价值就与人的劳动没有关系了,社会财富的积累就成了资本家的自己“精明”的结果。这种直观的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在于,对商品和人,没有把它们当作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去理解,而只是从它们的自然属性方面去理解。所以他们就看不到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看不到物之中的社会属性或社会关系。
从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劳动的二重性是其中的关键,它为理解人的存在本质提供了现实的切入点。商品价值里体现的是人的本质与人的劳动之间的关系。
那么,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曾经从多个角度做了阐述。首先他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类存在物”,人之所以是类存在物是“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7〕从人类的普遍性来看,它不仅包含人自己的同类,而且也包含自然界中其他物的类。就是说,一方面,自然界作为人的物质食粮、精神食粮以及生命表现的对象,它是人的“无机身体”;同时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同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都有着共同的类特性,即能够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8〕。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不仅是人的类特性,也是人的活动的本质。人类生活本身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实现这种活动,而要进行这种活动必然的就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因为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鉴于这些本质规定性,人类该怎样去实现它们呢?
马克思指出,一方面,人的自由本性表现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之中,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或才能实现出来,才能从中获得生命的意义。正是人的自由本性,才推动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在人的劳动中,既希望建立一种保护自己的机制,又不希望它成为限制自己的力量,所以历史就表现为不断建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过程,又表现为不断扬弃它们的过程。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尽管已经达到了社会化大生产,但这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却使得人与自然分离开,并陷入谋生劳动之中。所以只有扬弃私有制,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才能获得自由。另一方面,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表明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全面性或整体性的存在。这种本质特征是从人有需要中表现出来的。人有需要,这证明人在本质上存在缺欠,他需要用自然的本质和他人的本质来弥补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只有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但是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人完全自足、没有需要了,而是意味着人成了社会存在物,“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10〕“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11〕。由此马克思才得出结论说:“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12〕,因为只有人的本质全面实现出来,它才能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当它处于可能的潜在状态时,我们无法认识它,它只能是历史之谜。
马克思反对那种对人的本质进行抽象化的理解和认识的做法。在马克思那里,人是具体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而瓦格纳等以往的哲学家所说的“人”则是抽象化的“一般的人”,对此,马克思是持批判态度的。马克思认为,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认识和把握不应该停留在抽象的概念推理层面,而应该从现实生活世界出发来考察人的本质。同样,探讨商品的价值问题也要从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出发,从抽象的人出发是不可能得出科学的、正确的、合理的结论的。
曼氏裂头蚴病是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为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在人体各组织脏器间不断移行所致的疾病。目前曼氏裂头蚴病在我国已有数千例报告,其中广东报道的病例数排在首位[1]。由于很多的感染和病例未被认识或报道,我国该病的实际感染数和发病人数远在此数之上,并有逐年上升之趋势。我科于2010年11月18日收治了1例曼氏裂头蚴感染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考察与分析,马克思发现,在资本主义这种异化的社会关系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对抗性的、异己的关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中,“巨大的物的权力不归工人所有,而归人格化的生产条件即资本所有”〔26〕。资本不仅成了统治一切的上帝,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个性,而与资本相比,活动着的人或者劳动者却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和个性,越来越受资本的支配和奴役,人在这种异化的社会关系中成了资本的奴隶。但按照对象性关系原则,人应该是主人,人应该在社会关系中处于占有和支配地位。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物(资本)的关系被颠倒了。因此,只有克服社会关系的异化,建立理想社会关系模式,“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27〕,彰显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才能实现人们对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真正占有和支配。马克思指出,理想的社会关系模式“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8〕
二、从对象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价值
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商品社会中,这种物之中或物背后所凝结的社会关系之所以被掩盖掉了,是因为,“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21〕而事实上,“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22〕因此,只有从人的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商品生产,才能得到对价值问题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认识。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没有看到“商品、货币、资本”等“物”的背后所隐藏着的人与人的关系,他们仅仅把“资本理解为物,而没有理解为关系”,而且他们还“把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和受这些关系支配的物所获得的规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属性”〔23〕,也就是他们把社会关系看作是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规定,而没有再进一步加以分析。马克思批判地指出,这种看法是一种“粗俗的唯心主义”,甚至是一种拜物教〔24〕,这种做法使得物变得更加神秘化了。
马克思指出人与动物之间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人把自身当作对象,人有对象性关系,即人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18〕但动物则不同,“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二者之间不构成对象性的关系。只有人能够和人自身及自己的生命活动构成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表明,事物的本质及其性质并非其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在其对象性关系中生成和确证的,因此,通过对象性关系可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把握。
马克思认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生命。”〔15〕并且,“随着对象性的实现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16〕。也就是说,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对象化是人的存在形式,是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实现和确证的形式。因此,“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17〕它是人的本质能够得以解放、实现和发展的手段。
4.猪伪狂犬。猪伪狂犬病病毒gpI抗体检测试剂盒是用于检测猪血清中伪狂犬病病毒(PRV)gpI(又名gpE)抗体,该检测试剂盒是用来检测被检猪是否曾感染PRV的野毒株和或接种过含gpI(gpE)抗原的疫苗,根据涪陵区养殖场实际情况,该试剂盒可用来检测PRV野毒株的感染情况。猪伪狂犬病毒(PRV)gB抗体检测试剂盒是用来检测评估PRV的自然感染或免疫状况。试验步骤及试验结果分别按照试剂盒要求进行。
1933年7月14日,《红色中华》报第1版刊发潘汉年撰写的社论《反对国民党法西斯的白色恐怖》,揭露国民党暗杀民权保障大同盟发起人杨杏佛,封闭御侮救国大同盟,逮捕进步会员数百名的罪行。文章配发黄亚光创作的漫画《打倒屠杀工农的刽子手——国民党》,画面上的国民党凶手举着滴血的屠刀,踏着一堆革命民众的髅骷,将国民党反动派与人民为敌的本性揭露无遗。
由第3.1、3.2节恒载和活载对主梁关键截面内力影响分析结果,选取主梁与主V结构交界截面2以及主跨跨中截面3作为控制性截面进行主跨不同钢箱梁长度下恒载与活载比例关系讨论,截面示意如图8所示。
由此可见,与以往哲学强调物对人的功用性价值不同,马克思的哲学上的价值强调和关注的则是对象性的关系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价值在根本上所体现出来的其实就是人的关系本质,是现实的人通过劳动、通过对象化的活动而连接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马克思认为,要从人的劳动与物之间的对象性关系来理解价值。马克思指出,价值的本质“在人不在物”,价值所体现的恰恰是人的本质,而不是物的本质。即价值在本质上表现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从商品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而一般劳动体现的则是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在研究价值问题时,马克思更看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就社会而言不能是以物与物的关系为主,而是要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主。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却看不到人与人的关系,只看到工业生产、商业交换。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社会中,价值被异化了,资本主义商品形式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转变成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此,马克思揭示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20〕
从马克思的思维范式来看,对象性关系是理解马克思价值范畴的又一关键点。对象性关系是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指出,在黑格尔那里对象性关系“是人的异化了的、同人的本质即自我意识不相适应的关系”〔14〕。在费尔巴哈那里,对象性关系是感性直观的对象性。而在马克思那里,对象性关系则是感性活动的能动的对象化,是对象性的活动或活动的对象化,是对象之间彼此确证、互为表现,以及对“对象”本质的真正占有。对象性关系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对象的本质占有”,二是“对象之间本质的相互确证”。马克思指出,在对象化活动中,主体对对象的本质应该是全面占有,而不应该是异化占有。主体与对象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是彼此互为本质力量的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不断地在对象中确证着自我的本质,对象也不断地促进和表征着主体本质力量的感性活动化。也就是说,在对象性的关系中,作为主体的人不仅规定和确证着对象,同时对象也规定和确证着作为主体的人。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的异化关系,这些异化关系是一种颠倒了的关系,即用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使人陷入拜物教的迷雾当中。正是发现了物背后所掩盖的人的关系,马克思才由此而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拜物教的真正秘密之所在。与那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相比,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为此列宁指出,“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关系的地方,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5〕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价值异化进行了反思与批判。从人的本质来看,现实的人在本质上相对于总和意义上的本质都是有缺陷的,意味着都有其片面性。为了弥补自己本质上的缺陷,就必须通过社会关系,以别人的本质弥补自己本质上的不足。如何“补”,黑格尔的方法无法“补”,莱布尼茨“单子论”的方法也没办法补,因为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单子,而单子和单子之间是互不往来的关系,所以也无法弥补。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都是凝结、映现在自己的产品中,必须以产品为中介、为纽带来实现相互之间的弥补。自然物就起到联系人与人的中间纽带、中介作用。这个中介就起到了把人与人的本质相互传递的作用。由于生产中凝结了我的本质,因此,根据需要选择了商品,在消费中就实现了以别人的本质来弥补自己的缺陷的目的。马克思“自由联合体”就是让每个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通过把自己的个性才能和本质凝结到劳动产品中,从而实现对他人本质的弥补和扶持帮助。也就是说,在扬弃私有财产的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实现自己的自由个性和自由本质,同时,每个人在本质上都既是为自己而存在,也是为他人而存在。并且也只有在为他人而存在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为自己而存在。因此,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要想寻求和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尊严,必然也得先寻求为他人而存在的价值,因为,只有在为他人而存在的同时,人才能真正地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尊严。这是出于康德意义上的目的论。也就是说,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在扬弃私有财产的条件下,对他人的需求就成了人的主要的追求。但是这个价值是目的意义上的价值,已经不是生活所说手段意义上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的形式把社会化的劳动限制在私人范围内,使之变成了私人的劳动,因而也就阻断了劳动者和他人之间的这种直接的社会关系。因此,在资本主义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中,人与人不是目的性关系,而是手段性关系。从而导致了人的价值的异化。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还没有达到自由生活的状态,人的生活的目的和手段还处于一种颠倒状态。另外,从价值的本质来看,“当马克思把商品的价值当作人类一般劳动来理解时,这实质上是揭露了这种价值只不过是人类一般劳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的扭曲形式而已。”〔13〕
三、从历史观的视角来理解价值
对于价值问题,马克思还采用了历史分析的方法。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历史与人的历史是密切地内在关联的。从人的存在来看,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具有自然属性,而作为自然的存在物和自然的一部分,人必然会以外界客观自然物作为自己的存在对象。其次,人又是社会的存在,具有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必然要同外界自然物进行物质、能量等的交换与交往活动,这种活动就是劳动。人的这两种属性,通过劳动,对象化在商品上,就表现为商品的二重性。一方面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可以通过自己的内在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另一方面,商品又具有交换价值,它里面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9〕。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内蕴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商品因此也就有了人的社会性。因此,人的“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种属性因劳动的对象化活动而内在地联结和统一了。马克思正是“通过阐发商品的二重性而揭示劳动的二重性,通过揭示劳动的二重性而凸显人的存在的二重性,从而揭示物和物的关系中所掩盖的人和人的关系。”〔30〕通过这一逻辑进路,论证了“人”作为现实生活世界的人,是一种现实的、历史的存在,而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在其现实性,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1〕。因此,人是一个历史性的存在。在劳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也展开和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在商品(劳动产品)交换的历史过程中,人也生成和发展了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人的历史发展与商品价值的实现方式及历史发展具有内在关联性,它们是历史的内在统一。因此,只有揭示出商品价值得以实现的方式及其历史发展规律,才能揭示出人的存在方式及其历史发展规律。这也是马克思从商品价值入手来寻求其哲学价值理念——“人的自由本质得以实现”的真正的根本的原因。
马克思始终强调对对象、现实和感性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要把它们当成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来理解。这种理解方式意味着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不能仅仅把它当作客体以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这种理解方式是达不到事物本质性认识的。我们通常以为运用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就可以达到事物本质性认识,其实仅仅靠这些方法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曾强调指出,我们对事物的分析和认识,还必须运用和依靠“抽象力”。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来运用抽象力去认识事物本质呢?马克思认为,在生活实践中,人与周围世界便形成了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一方面,人把自己的内在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对象性存在,对象成为人的本质的生命表现;另一方面,人在对象化的同时,也把外化中的内容收回到自身中,并使之对象化。通过这种扬弃活动,人也逐渐地对象化了,即自然的本质也映现在人之中。所以这种对象性关系使得事物的本质相互映现地存在着。即“本质既是一个映现在他物中的存在,也是一个映现着他物的存在。”〔19〕比如太阳和植物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一方面,植物离不开太阳,植物只有生长在阳光里才证明自己是有生命的存在;另一方面,对太阳的生命本质的认识也离不开植物,因为太阳只有通过植物才能唤醒自己的生命力量。如果不通过植物这个中介,只是直观太阳本身,我们是不可能观察到太阳的生命本质的。按照这个逻辑,商品作为人的劳动对象和产品,必然映现和表征着人的生命本质,也就是说其中也必然凝结着或映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如果不通过这种对象性关系来认识,而仅仅诉诸直观形式,那么我们是不可能发现商品中的人的因素的。所以马克思把商品的价值理解为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或耗费,才是真正科学的认识。
由此,马克思展开了对商品价值的历史考察与分析。在考察分析过程中,马克思揭示出价值的形式不是从来如此,而是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价值形式的历史表现为从相对价值形式到等价物的转变,而等价物又经历了从特殊等价物到一般等价物再到货币的发展过程。货币是商品世界的完成形式,也是交换价值的完成形式。价值形式的历史变化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现象,它表现的是人类的劳动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化。最初的相对价值形式表现的是物物交换过程,而物物交换形式意味着物的交换活动不是一个普遍社会现象,只是一种偶然的、个别的、随机现象,这种交换现象意味着社会生产水平还很落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等价物的出现意味着交换活动逐渐普遍化为一种社会常态,这标志着社会生产水平和分工状况有了较大发展;而一般等价物特别是货币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现代化、工业化的生产水平,商品交换活动已最大限度地普遍化。
10月24日,莱芜市森林防火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坚持预防为主、防灭结合,加强预警监测,合理布防力量,扎实做好防火巡护、火源管理、设施建设、隐患排查、应急救援等工作,加强值班值守,配齐防火物资,强化应急演练,确保火情调度及时、火灾处置得力,坚决守住安全底线,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森林防火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做好防范工作、基础工作和应急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部门协作和检查考核,坚决打赢森林防火工作攻坚战。
既然价值形式的历史,表现的是人类的劳动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化,那么,从社会劳动的角度看,劳动也有自己的历史,马克思把劳动的历史概括为从特殊劳动向一般劳动的发展过程。而且认为“工业是完成了的劳动”〔32〕。这是说,工业是人类劳动的最高形式、完成形式,而在此之前都属于特殊劳动。特殊劳动意味着人的劳动能力还相对落后,在社会财富形成的过程中,劳动只是其中的一个特殊要素。“所以,认识财富的普遍本质,并因此把具有完全绝对性即抽象性的劳动提高为原则,是一个必要的进步”〔33〕。如果把农业劳动提高为工业劳动的水平,那么财富的本质就不是“某种特殊的劳动表现,而是一般劳动。”〔34〕
通过量测测区内明显地物点,采用“外业检查”方法获取DOM平面精度,然后对比正射影像与房屋屋檐对应的地物点坐标,DOM影像分辨率为0.15 m,DOM平面精度控制在一个像素内。
而人类劳动达到了“一般劳动”又意味着什么呢?马克思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并最终达到它的完成形式。只有在它的完成形式中,才能表现出最丰富、最具体的现实内容。“所以,最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发展场合,在那里,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这样一来,它就不再只是在特殊形式上才能加以思考了。”〔35〕按照这种观点,所谓一般劳动就是对所有的、任何种类的劳动都能予以无差别的、同等地看待,因而就这一点来说,它“适合于这样一种社会形式,在这种社会形式中,个人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一定种类的劳动对他们说来是偶然的,因而是无差别的。”〔36〕这样说来,一方面,劳动已经代替了其他生产要素,成为社会财富的唯一生产要素,说明人类劳动已经成为强大的生产力,已经达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水平,它已经具备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物质生活条件的能力;另一方面,如果这种生产力能够置于人们的控制之下进行有计划的生产,避免它的副作用,则它将成为人们摆脱自然限制而自由生活的基础和在各种劳动中能够自由的进行选择的基础。由此可见,一般劳动必然会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基础。因此,由这种一般劳动在物中的凝结所形成的价值,必然成为共产主义的价值原则,它具有自由个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特点。只有从这种共产主义价值原则的高度来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才能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实质。
在对价值和劳动历史形式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历史形态也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考察,并将之与社会经济的历史发展形态相结合起来,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人的发展具有三种形式和状态:首先,是最初社会形式中的“人的依赖关系”状态,在这一社会形式中,人的生产能力是原始的和有限的;其次,是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商品经济时期,这时人的存在形式进入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人们之间开始结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等全方位的、多方面的社会关系。最后,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高速发展,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将会步入到自由个性的发展阶段,即共产主义,这时,人的本质将会全面实现。在人的存在的第一个历史阶段,人是目的,生产是手段,也就是说,这时的社会生产只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在人的存在的第二个历史阶段,也就是商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财富变成了生产的目的,人的存在自身被贬低为了创造财富的手段。这时,人的关系发生了异化,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被颠倒了;在人的存在的第三个历史阶段,也就是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中,异化将被彻底的消除和扬弃,之前颠倒的关系也将会被重新再颠倒回来,人又重新成为目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将成为目的本身,社会将实现向人自身的复归。综上可见,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与价值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劳动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内在一致和统一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2〕〔7〕〔9〕〔28〕〔3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45、56、294、60.
〔3〕〔21〕〔35〕〔3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3、44、22、22.
〔4〕〔5〕〔6〕〔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65、101、89.
〔8〕〔10〕〔11〕〔12〕〔14〕〔18〕〔32〕〔33〕〔34〕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83、83、81、102、57、77、76、76.
〔13〕王国坛.试析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价值观〔J〕.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5):62-65.
〔15〕〔16〕〔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8、125、126.
〔19〕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46.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2.
〔23〕〔24〕〔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02、202、360.
〔25〕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2.
〔2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
〔2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
〔30〕孙正聿.“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J〕.中国社会科学,2010(2):4-14.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arx's Value Category
LIU Yanju1,2(1.Philosophy and Public Management School,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2.Institute of Philosophy,Liaon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enyang 110031,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there are many disputes and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x's value category in the academic circle.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and define the value category of Marx.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text,Marx mainly discusses the value issue in terms of commodity concept.Although the value category discussed by Marx is first and foremost an economic category,there is a profound philosophical depth behind i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thinking paradigm,Marx started with the economic category—the value of commodities,and then turned the economic category into a philosophical concept by reflecting and criticizing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Therefore,in order to have a deeper and mor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category,we should start with the thinking mode of Marx to discuss the value category of Marx.This article aims to interpret the Marx value category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erson's essential stipulation,the objective relations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viewpoint.
Key Words: Marx;thinking mode;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human liberation;value category
中图分类号: B0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3291(2019)03-0022-07
收稿日期: 2019-01-10 修改日期:2019-04-09
作者简介: 刘艳菊,女,辽宁铁岭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价值论。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现代中国哲学史资料库建设和研究(1919-1949)”(14AZD088)。
【责任编辑 潘照新】
标签:马克思论文; 思维范式论文; 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论文; 人的解放论文; 价值范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