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哲学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02)04-0046-05
回顾20世纪价值哲学的发展历程,人们有理由为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感到自豪;展 望21世纪价值哲学的发展未来,人们也有根据对它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然而,这并不 意味着20世纪的价值哲学没有遗憾,21世纪的价值哲学没有难题。在跨入新世纪之后, 价值哲学将如何发展,其生长点在哪里,这便是摆在它自身面前的首要难题。本文试图 从终极关怀视角,来探讨21世纪中国价值哲学发展的新的理论生长点。
一、任何价值哲学都不能忽视终极关怀问题
对于价值哲学与终极关怀的关系,我们从现代西方价值理论的发展事实中或许可以得 到某些有益的启示。
按照美国哲学家W·K·富兰克纳的看法,现代西方有关价值和评价的哲学理论,可以 分为规范理论和元理论两大类。规范的价值理论与终极关怀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按照 富兰克纳的看法,规范的价值理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狭义上,它主要讨论“什么东 西本来就是善的”,“什么东西作为一种目的是善的”,“什么东西具有内在的善”; 而在广义上,它“必须至少在其一般纲领中表明,什么是好、坏、更好、最好,什么是 正当、义务、美德和美。”[1](P8)在这里,前者所谓“本来就是善的”东西、“作为 一种目的是善的”东西、“具有内在的善”的东西,本身就代表着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 目标;而后者所谓“什么是更好”、“什么是最好”、“什么是正当、义务、美德和美 ”本身则包含着关于终极关怀的内容。事实也是如此。例如,快乐主义价值理论的所谓 “快乐”或“愉快”;反快乐主义价值理论中的一元论,如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奥 古斯丁和阿奎那的“与上帝交流”,斯宾诺莎的“知识”,布拉德雷的“自我实现”, 尼采的“强力”等等,都代表了他们各自的规范价值理论的终极关怀内容。
元价值理论与终极关怀的联系,虽然不像规范的价值理论那样直接,但它本身也并非 与终极关怀完全脱离。它既然要对价值、评价、好与善进行分析,要确定善和价值是什 么,确定说某物是好的或有价值的意思,那么,它必然要对价值、评价、善和好进行研 究并作出界定。而这种界定一旦作出,其中就可能蕴含有终极关怀的内容。这是因为, 作为一种价值哲学理论,它不仅要确定善或价值的涵义,确定价值和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而且要研究不同价值和不同评价标准之间的关系,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它所追求 的终极目标、最高理想及其终极标准问题,亦即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问题。例如,在元 价值理论中,自然主义者所谈的“兴趣的对象”(培里),“愿望的满足”(帕克),“愉 悦的质量”(刘易斯)等等;形而上学论者所谓的“真正实在的东西”(新柏拉图主义者) ,“本体论上的完满”(黑格尔主义者),“上帝所意愿的东西”(神学家)等等,其实也 就是他们各自价值理论中的终极关怀目标。至于情感主义者和规定主义者,既然要研究 价值判断或价值评价,那么,他们的价值理论和评价理论就需要有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 ,而一涉及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就不可避免终极关怀问题。
在现代西方价值理论中,如果说,终极关怀问题对于规范的价值理论和元价值理论来 说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的话,那么,对于现代西方宗教哲学中的价值理论来说,它 本身更是不可忽视、不可分割的核心问题了。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就是德裔美国哲学家 和新教神学家保罗·蒂利希的宗教存在主义的价值理论。所谓终极关怀,按照蒂利希的 解释,就是“以一种极其认真、绝对认真的态度对待某一事物”,或者说“凡是从一个 人的人格中心紧紧掌握住这个人的东西,凡是一个人情愿为其受苦甚至牺牲性命的东西 ,就是这个人的终极关怀”。[2](P297)蒂利希的终极关怀概念,既是一个神学概念, 也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既具有本体论意义,又具有价值论和伦理学意义。在神学上,它 表现为上帝,“上帝是终极关怀的象征”,“上帝所表现的是人类所终极地寄与关怀的 内容”;[3](P71)在哲学上,它表现为人的真正的存在和意义,“我们终极关怀的东西 ,乃是决定我们存在还是不存在的那个东西。……人终极地关怀着他的存在和意义”; [3](P29)在本体论上,它表现为超越一切有限存在者的无限存在和无限过程,它既是“ 一种作为关心和期待的目标的对象性存在”,又是“一种作为无限过程的存在状态,它 总是处在奔向目标的过程和关系之中”;[3](P20)而在价值论和伦理学上,它则表现为 一种最高的道德伦理要求,“道德就是终极关怀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中的展开”。[3]( P105,111)在蒂利希看来,终极关怀,对于人而言,它是人的生存意义和真正价值;而 对于价值哲学来讲,它则是价值理论的实质与核心。
终极关怀问题,是一切价值哲学都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其根据主要在于 ,任何价值哲学的历史使命,最终都在于要确立某种价值观念、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 评价尺度,而所有这些都脱离不开终极关怀问题。
这里所谓终极关怀,简要说,也就是人的终极目的、终极目标和终极理想。终极,并 不意味着时间和空间上的最终极限,也不等于可望不可及的彼岸世界,它只不过是借用 宗教神学的这一术语,来表达人生价值追求的总体目的、根本目标和最高理想。在人的 价值追求中,存在着总体目的和局部目的、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最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的区别。这些目的、目标和理想,在人的价值观念、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中 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一般而言,作为人的终极关怀对象的人的总体目的、根本 目标和最高理想,构成人的价值观念中决定其他一切观念的核心价值观念,形成人的价 值目标中制约其他一切目标的最高价值目标,它是决定其他一切事物价值的绝对价值标 准,也是衡量与评价一切事物价值的最终评价尺度。相反,其他一切价值观念、价值目 标、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最终都为这些核心价值观念、最高价值目标、绝对价值标准 和最终评价尺度所决定、制约和规定。正如康德所指出的:“必须预先假定有世界的最 后目的,然后与之发生关系,对于世界的沉思才可以有其价值”。[4](P109)“世界的 绵延只是当其中的理性生命能符合他们存在的终极目的时才有价值”。[5](P84)由此可 见,对于价值哲学来说,终极关怀问题不仅是其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而且 更是其决定自身性质、特征、内容和实质的根本问题。任何价值哲学都必须十分重视终 极关怀问题,新世纪的价值哲学更应该如此。
二、新世纪价值哲学必须关注人的本质实现
任何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实质上都是人本身,只不过在不同价值哲学中它采取了不同 的表现形式而已。传统宗教神学把上帝作为其终极关怀的对象,但上帝本身并非是与人 无关的存在,它在本质上不过是人的本质、本性、能力和力量的异化表现。蒂利希的终 极关怀,在宗教神学上也表现为上帝,他甚至说上帝是终极关怀的代名词。但是他又强 调指出:上帝仅仅是人的终极关怀的象征,上帝就是存在自身;人最关切的是他自己的 存在和意义,终极关怀就是人对自身存在与意义的关怀。[3](P18)对此,康德早就有明 确论述:“人作为道德的即世界上有理性的存在者,……他的存在,在其自身,就是含 有最高目的的。……人就是创造的最后目的。因为没有人,一连串的一个从属一个的目 的就没有其完全的根据。”[4](P100)“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人类,整个世界就会成为 一个单纯的荒野,徒然的,没有最后目的的了。”[4](P109-110)“人之为物,其存在 本身就是目的,而且是这样一种目的,这种目的是不能为任何其他目的所代替的,是不 能仅仅作为手段为其他目的服务的,因为没有人,就根本没有什么具有绝对价值的东西 了。”[6](P317)由此可见,人是人的一切价值追求的最终目的,任何价值哲学的终极 关怀,归根到底都是指向人本身。
人是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目标,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价值哲学中,其终极关 怀的内容重点却各有侧重。而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和根据主要在于,不同历史阶段人类 所面临的人的问题各不一样。古代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比较突出,为了在强大 的自然面前能够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各种群体必须维护自身的团结和统一。因 此,古代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目标,本质上都是某种群体人格的形成、发展与巩固。近 代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从专制制度下的解放,是个体要摆脱旧的群体的束缚。与此 相适应,近代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目标,主要是争取民主、自由和平等,争取个人的独 立、解放和自由。现代社会不仅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新的矛盾,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两 极分化的新的不平等,而且使现代人类自身陷入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严重分裂之中。 与此相适应的现代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则指向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公 平正义,人自身的精神升华、存在价值、生存意义,以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价值哲学终极关怀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但是,这一点并不意味着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目标离开了人本身,恰恰相反,它不过 是表明,随着人类生活及其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目标也在不断发 展、不断深化、不断升华。
新旧世纪的更替,要求价值哲学的内容及其形式也必须发生相应转变;而这种转变的 实质,归根到底是其终极关怀目标的转变。如果说20世纪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目标,主 要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那么,21世纪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目标,本 质上则是人自身本质的生成,亦即人对人自身本质的追求、创造和实现。在过去的世纪 里,人类通过价值哲学对自身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追求,最终发现人的真正的存在价 值和生存意义,并不在于对外在目标的追求,不在于对财富的占有,对生活的享受,而 在于对人自身内在价值的创造,在于人的本质的不断生成,在于对人自身本质的不断追 求、选择、创造和实现。这正像蒂利希所指出的:“道德行为不是一个服从外部规则— —外部抽象人性和神性的行为”,“道德性就是生命里有决心的自我构成的人格,并成 为一个人的生命机能。”在蒂利希看来,道德是终极严肃的,它要求实现人的本质所是 。实现人的本质所是正是终极关怀的内容。换句话说,终极关怀就是人的改造和更新, 是新造的人。“新造的人是我们的终极关怀”,而所谓“新造的人”,实际上就是使人 成为“新存在”,即或者使人由潜在的本质成为新的现实存在,或者把人从堕落和绝望 的状态中拯救出来,使人成为新造的人。[3](P108,111,43)
以上论述表明,蒂利希或许可以说是新世纪价值哲学终极关怀目标的预见者。但是, 他并没有解决新世纪价值哲学终极关怀目标的内在根据问题。实际上,人的本质的追求 、创造和实现,之所以成为新世纪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目标,其直接原因和根据还在于 ,人们对人自身双重生命存在、双重生命本质和双重生命价值的领悟和把握。马克思曾 指出: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7](P167,122)与此相适应,人 既具有“自然生命本质”,也具有“历史生命本质”。因而,人不仅具有“自在生命价 值”,而且具有“自为生命价值”。[8](P28,49,95)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双重生命本 质和双重生命价值,对于人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两者的生成方式及其地位作 用却是各不相同的。如果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其自然生命本质和自在生命价值是大 自然所赋予的,是与生俱来的;那么,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其历史生命本质和自为生命 价值,却是靠人自身后天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这意味着,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尚未完成 的历史性存在,人的本质有一个自我历史生成过程,人的价值也有一个自我不断创造过 程。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本质和价值,既不是来自于自然界,也不是所谓神赋予的, 它要靠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去追求、去选择、去创造、去实现才能生成。人之区别于动物 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人之不同于自然的价值,并不在于人的自然生命存在、 自然生命本质和自在生命价值,而在于人的社会实践存在、历史生命本质和自为生命价 值。也正因为如此,对人而言,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更根本,更需要和更值得追求。由 此决定了,人的一切活动目的的最终目的,人的一切理想中的最高理想,人的一切价值 追求中的绝对价值,本质上不是为了生存、享受和占有,而是为了使自己愈来愈脱离动 物,愈来愈成为真正的人。因而,人的本质的追求、创造和实现,才成为人的终极关怀 目标。这一点,虽然存在于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始终,但是,人们对它的认识 和领悟却才刚刚开始,并且随着新旧世纪的交替,它将日益成为新世纪人类所要解决的 根本课题。正因为如此,它才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作为新世纪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目标 。
人的本质的生成和实现作为新世纪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目标,不仅不排斥人的其他各 种价值追求,而且相反,正是由于它的确立,才使得人的其他各种价值追求获得了真正 的价值和意义,才使得价值哲学真正成为新世纪的价值哲学,也才使得新世纪人们的价 值追求、创造和实现活动,能够循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不断发展。
三、自由个性实现是新世纪价值哲学的最高理想
谈到人的发展,马克思曾把其历史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形态,亦即“从人的依 赖关系”形态,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 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形态。[9 ](P104)
马克思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深刻揭示了人的形态的不断历史提升过程,揭示了社会历 史的人的本质生成实质,而且清楚地展现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价值本位,表明了 不同历史时期价值哲学的不同终极关怀目标。人的发展的三形态所赖以形成的经济条件 ,分别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与此相对应的社会形态,则分别是传统社会 、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不同社会形态的社会价值本位,分别是群体本位、个体本位和 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类本位;而与此相适应的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目 标,则分别是群体人格的形成、个人独立性的生成和自由个性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目标,是由马克思所处时代人类所面临的历史时代课 题所决定的。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已经充分暴露,社会矛盾尖锐、激化和危 机四伏的时代。历史所提出的时代课题在于: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无 产阶级向何处去?马克思以其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及其社会历史观为理论武器,在 深入剖析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为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人阶级解放提供了合理的价值观念,并展现了无比光明的 理想蓝图。其结论: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将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价 值观,是与资本主义价值观根本不同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前提和基 础,是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共同占有;而其实质与核心,则是克服了资本主义条 件下人的异化和片面畸形发展弊端的自由个性的实现;自由个性的实现,构成共产主义 价值观的终极关怀目标。由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哲学,本质上就是自由个性实 现的价值哲学;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实质上也就是自由个性实现的价值观。
现代中国社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应 成为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目标,也就是 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目标。这意味着:21世纪中国价值哲学的最高理想,就是 马克思所确立的人的自由个性实现理想;新世纪中国的价值哲学,就是以自由个性实现 为其终极关怀目标的价值哲学;新世纪中国的价值观,也就是自由个性实现的价值观。
确立新世纪中国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目标,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进 入新世纪的中国人及其中国社会,时时处处都要把自由个性实现作为自己的直接价值追 求。这是因为,自由个性的实现作为人的本质生成和实现的最高理想,需要有一定的前 提和基础。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发展及其本质实现的三形态和三阶段时,就曾明确强调指 出:“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9](P104)这意味着追求自由个性的实现,必 须以人的独立性的生成为其前提条件和历史基础。现代中国社会直接脱胎于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在历史上从未经历过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阶段。而通过资本主义发 展起来的商品经济,在中国虽然早已经产生,但从来就不发达。由此造成了“以物的依 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任务在中国并没有完成。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行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商品经济在现代中国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但从总体而 言,人的独立性及其个体主体,在中国社会尚未真正生成,至少仍未完全形成。促进人 的独立性及其个体主体的生成,仍然是新世纪中国价值哲学不可缺少的价值目标和历史 使命,同时它也成为新世纪中国价值哲学终极关怀目标实现的基本前提、必要基础,甚 至是题中应有之义。
所谓人的独立性及其个体主体的生成,本身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既要求打破人 与自然之间的天然联系,使人从对自然的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获得能动的创造能力, 又要求冲破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使人从传统的血缘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 自由自主权利;它不仅需要冲破旧的传统群体对个体发展的束缚和限制,使个人成为具 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主体,而且需要否定人与人之间的封建等级关系,使每个人都成为具 有自由、民主和平等权利的平等主体。此外,它还要求打破自然经济的闭关自守的封闭 状态,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而 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商品经济为前提,以人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
毋庸讳言,随着人的独立性及其个体主体的逐渐生成与不断发展,它不可避免地会造 成人的物化、异化、分化和疏离,产生新的社会矛盾,甚至造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个人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的膨胀与泛滥,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所有这些,可以说是 人的独立性及其个体主体生成过程中所必然会出现的一些负面结果,也可以说是人类为 了自己的发展,为了自身本质的实现所必须付出的历史代价。但是,我们绝不能以此为 理由,拒绝或反对把人的独立性及其个体主体的生成作为新世纪中国价值哲学的追求目 标,否则,其负面影响和历史代价可能得以避免,但人的发展及其本质实现的历史进程 却会被打断,其历史使命也将被取消。这是一种十分天真的幻想和因噎废食的做法。其 结果,避免了较小的代价,却要付出更大的代价;避免了次要的弊端,却造成了历史的 失误。正确的做法只能是,以自由个性实现的终极关怀目标为引导,在促进人的独立性 及其个体主体生成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由此所带来的弊病和代价。惟有如此,才能促 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历史提升,也才能为新世纪中国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目 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无需怀疑,在人们追求人的独立性及其个体主体生成的价值目标的同时,人们也一定 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克服其弊端、减少其代价的办法和措施。历史发展的规律不可抗 拒,人的本质实现的历史趋势不可改变,人的价值追求的美好理想不可泯灭。随着人的 独立性及其个体主体的生成与发展,新世纪中国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目标——人的自由 个性——将一定会实现。
收稿日期:2002-04-16
标签:哲学论文; 终极关怀论文; 价值理论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生命本质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