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_信息技术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_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实验教学论文,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该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本文将探讨如何按“课改”的要求,搞好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包含着两个不同层面的内容,它既包含了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的整合,又包含了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首先谈谈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的整合。

按“课改”的要求制定的《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强调:“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标准》的很多教学内容要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因此应该逐步做到大部分物理课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室应该不断增加和更新仪器设备,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可靠的物质条件。”

由此可见,按“课改”的要求,实验仍然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在物理课程改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是,传统的物理实验在现象显示、数据读取与处理、实验条件、结果分析、相关生活与社会背景的提供等方面受到各种制约,存在诸多缺陷,大大地影响了实验的效果。随着信息技术优势的不断凸现,将信息技术的优势移植到物理实验中,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物理实验的缺陷,就成了提高物理实验效果的有效途径。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提供与实验相关的生活与社会背景。例如,结合浮力的实验,播放氢气球、热气球的充气与上升,死海中游泳,轮船、潜艇、飞艇、航空母舰的录像;针对温度影响蒸发快慢的实验,播放热风干手机的录像;针对磁极的相互作用实验,播放磁悬浮列车的录像;针对液体能够传播声音的实验,播放水上芭蕾运动员表演的录像;针对回声现象,播放面对大山壁喊叫、天坛公园回音壁、测海底探度的录像;针对惯性现象,播放汽车飞越断桥、汽车相撞的录像;针对增大摩擦力的实验,播放生产中张紧皮轮的操作、汽车刹车片、滚珠轴承构造与运转的录像……这些信息技术的运用,均能对物理实验起很好的辅助作用。

1.2 用快录慢放、慢录快放或显微摄像等方法削弱时间和空间对观察的限制,将进行很快或缓慢的实验过程,或在很小、很大的空间范围内发生的过程显示出来,强化实验的观察主体。例如,弹簧秤与温度计的刻度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表盘由于空间尺度小,很难被全体学生观察清楚。运用了视频展示台,将观察主体在银幕上形成放大的图像,就能使学生方便地观察到实验现象的重要细节,增强实验的效果。

1.3 针对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特点、器材组合、实验操作、现象观察、数据读取、数据分析处理、得出结论等各个阶段加以说明、指点,从而加深对实验重点、难点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当物体浸没在水中,如果F[,浮]>G,则物体上浮,若物体开始露出水面,则F[,浮]减小;随着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增大,F[,浮]减小,直到F[,浮]=G,物体就飘浮在水面上了。这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十分抽象,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既重要,又难于理解。教师通过多媒体画面,就能很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使学生认识现象的本质。

1.4 将不准做、不便做、不能做的实验,制成录像带,用播放录像的方法,使学生对这些实验有所了解。例如,讲到大气压的测定时,必然涉及到托里拆利实验。但是,托里拆利实验涉及到水银,水银蒸气有毒,不利学生健康,所以规定不准在课堂上做托里拆利实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先单独做托里拆利实验,并将实验过程录制下来。上课时,教师再播放录像,使学生对实验有大致的了解,弥补实验缺失而带来的某些影响。

在教师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也应注意几个问题:

①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是让学生接触“科学现实”的最佳方式,在多媒体辅助物理实验教学中,不能用画面或实验的录像代替实验本身。例如:瓶口上竖立绣花绷,绣花绷上再竖立一笔帽,弹飞绣花绷,笔帽落入瓶中;水随注射器的活塞上升,在针筒上打一个孔,筒内的水会降落至与外面的水面相平……这些实验都可以做,而且也应该做给学生看看,不应该用播放实验的录像来代替实验。

②提倡设计制作智能化软件,生动地显示实验条件或参数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实验。例如,说明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智能化软件,就能随着鼠标将物体从远至近地拖向透镜,即时显示出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规律。

③计算机多媒体画面十分生动形象,但用来辅助物理实验教学不能搞花架子,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要出现科学性错误。例如,有些教学在讲授浮力一课,播放了小猪过河的故事录像;讲授平面镜一课,播放了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录像,尽管画面生动,但是出现了一些科学性错误,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2.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存在诸多弊端,与“课改”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很有必要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改造”,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长期以来,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学科本位、教师中心主义倾向。学生实验基本上是按照教科书的设计,让学生根据“菜单”,依样画葫芦地进行验证性实验;演示实验基本上是教师做实验,学生看实验,教学中教师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性地学习。

新的“课改”强调了开放的理念,要求打破原来的把教科书当“圣旨”,按教科书的内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实际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通过师生互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实验室的活动为手段,通过探究,自己去设计实验,选择仪器,收集实验数据,归纳并总结规律;要求改变过去的学生实验只限于教科书规定的几个有限的实验,而要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在实验室活动;要求实验室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创设条件,让学生随时熟悉并接触各种仪器和设备,以便选择适当的仪器和器材进行科学探究。这些新的要求,依托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是很难完成的,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实现。

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如计算机仿真技术、实时测量技术等,采用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物理实验的变化过程,显示在实验中由于空间和时间的制约而很难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时地收集实验数据并及时地进行分析处理,这既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进而把握实验现象的本质。

在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的交互功能,可以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为师生选择及师生互动提供一个便利的可操作平台。信息技术使物理实验教学,不再仅仅依附于教师、书本和生活经验,不再必须固定在一个班级,不再要求每个人按同一步骤学习同一内容,不再遵循于同一价值标准,使物理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信息技术中用到的电脑、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学的中介,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学习方式,成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也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首先,教师应把握信息技术交互性的特点,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让师生之间的交流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其次,把握信息技术开放性的特点,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第三,把握信息技术实时性的特点,使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紧跟教学的节奏,紧跟时代的步伐。第四,把握信息技术共享性的特点,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有效地提升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教学能力。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着力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研究者,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创新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评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而信息技术以其交互性和超文本链接的能力,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标签:;  ;  ;  

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_信息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