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著作。该文章深刻洞察党内外思想动态,反对党内错误倾向,总结革命历史教训,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中树立起不朽的丰碑。文中蕴涵着毛泽东深邃的思想智慧,特别是其中的“三个意识”,即“首要问题意识”“实践意识”及“自我超越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三个意识”;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下简称《分析》)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著作,它对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现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中蕴涵的“三个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一、从产生背景看《分析》的“首要问题意识”
从产生背景来看,“首要问题意识”催生了《分析》的问世。这一思维方略不仅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毛泽东在《分析》中的“首要问题意识”
《分析》开篇便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从《分析》的产生背景来看,毛泽东撰写此文主要是为了纠正当时党内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脱离农民,只注重国共合作,放弃革命的领导权;二是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离开了实践与现实,陷入盲目与空想,也忽视了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力量。这两种倾向使得党内对“孰敌孰友”的问题混沌不清,革命一度陷入了囹圄。文中,毛泽东的“首要问题意识”体现在他鲜明指出了:“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他结合革命历史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创造性地阐释和解决了革命的“首要问题”——何为“敌”“友”的问题。实践证明,抓住了首要问题,也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了问题之本源所在。这不仅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继承与发展,更为中国革命道路阐明了方法论。毛泽东在后续著作《矛盾论》中也表明:“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抓主流,才能真正地解决矛盾,促进事物发展。
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出富有一定趣味的教学情境,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学习心理达到一种“欲罢不能”的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聆听,用简洁的词语描述自己的感受,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一个小故事,通过画笔将故事表现出来。
(二)“首要问题意识”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要体现
“首要问题意识”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回答“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毛泽东思想应运而生。在改革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每一阶段又出现了各具时代特色的首要问题,为了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顺势而生。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都蕴涵着“首要问题意识”这一思维方略,它指引着我们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事实上,卡夫卡心中的父亲形象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伦理概念范畴而开始具有宗教学、社会学等多个层面的含义,他把对父亲的感受和现实世界的运行机制关联起来,由此在他心中也形成了一种蕴含着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个人情感的体验。卡夫卡的父亲形象与他所认知的世界有着深远的联系,对于父亲形象的描绘和建构,来自于卡夫卡作为一个敏感作家的亲身生存体验,也来自于他的文化记忆和积淀,成为了一个关于现实世界的绝妙比喻。这也是为什么在卡夫卡的许多作品中,世界就像是一个没有人能够窥视到全貌,弄清楚结构的错综复杂的迷宫,人们永远无法真正接近它,却又无时无处不感受到它的威严和压迫。
(三)“首要问题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在当今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培养什么人”即“如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只有坚持首要问题意识,我们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明确定位、找准机遇、发现规律、改革创新,解决主要矛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步伐。在笔者看来,针对“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三个坚持”,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松懈、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策略不偏离。
在这份报告里,课题组建议保持草案提出的每月5000元的基本减除费用标准不变,建立与基本消费品物价指数挂钩的自动调整机制,同时,慎重审议专项附加扣除,明确其与基本减除费用的关系,并考虑使用定额抵免方式,建议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增加劳务报酬所得费用扣除,鼓励创新。此外,对于个人纳税信息申报和税收法定等也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坚持内涵式与外延式相结合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松懈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首要问题”的基本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育要以育人为本,而道德是为人之基。我们要坚决克服“五唯”痼疾,扭转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指挥棒,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教育方针,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策略不偏离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首要问题”的必然要求。第一,我们要深化教育体制、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办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基本要求,营造开放、民主、和谐、文明、有序的校园环境。第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载体、新方法,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真正缩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身心距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的发展目标。
二、从阶级分析法看《分析》的“实践意识”
对比表中的数据,还可以发现男单和5人项目在动力性力量难度动作的选择数量上差异较大,因为参加男单的运动员上肢和核心力量等身体各方面素质都比较好,而5人项目为了难度动作的整齐和完成质量,考虑到身体素质的差异,相对来说对难度动作选用会降低一些,因此在动力性力量的选择上会受限。
她搬家,换工作,像刚到广州时那样上进和努力。她依然喜欢GUCCI的鞋子,常常去GUCCI的店里看新季的产品,她总看不买,售货员看她的眼神很鄙夷,她们不知道她曾经是这里的常客,她有数十双这个品牌的鞋。
(一)毛泽东在《分析》中的“实践意识”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根思想红线不动摇,又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其中的“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密切相关,且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但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运用依旧较少,甚至出现排斥摒弃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因此,我们在坚持继承的同时要注意不能盲目套用以往的模式方法,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有选择地借鉴和学习,正确地利用和继承前人所倡导的优秀理论和方式方法。
从目前社工组织的发展现状来看,借助政府的资源促进社工组织的成长和发育,就当下而言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但如果双方的依赖关系不对称且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得到弥补,那么双方的互动关系势必不平等。现阶段大多数社工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正处于这种非对称性的依赖。因此,有部分社工组织为了获取政府的资源支持,把自己的部分自主权让渡给政府,进而影响了社工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实践意识”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体现
从客观上说,“实践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善于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纵观历史,“实践意识”的正确运用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949年至1956年,新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得到了初步发展。1956年至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十年期间,党的指导思想有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形成的一些正确的策略和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但另一方面,错误的倾向即“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并不断积累和发展,直至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文革(1966—1976)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在这期间,我国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受到“四人帮”的极大侵害,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猖獗,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损失了大批优秀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工作者①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41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刻意义的转折点,自此之后,党始终保持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认识高度,与时俱进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道路。实践证明,脱离了实践和客观现实的理论注定是错误和失败的。我们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在历史的发展浪潮中站稳脚跟,经受住胜利和挫折、顺境和逆境的考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三)“实践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实践中生成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真正源泉。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也更加复杂化、困难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必须贯彻落实“实践意识”,适应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国共产党发展与建设的历程是一部曲折而又光辉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不断奋斗的伟大的历史。从党的建设发展的历程来看,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思想重点体现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建设、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建设等方面。其中,“思想建党”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一条重要原理,是党长期的执政之魂。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并明确指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提出将“一个领导核心、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作为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党内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在从严治党上进行了新探索,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战略布局。习近平党建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根本遵循① 张志明.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的核心内涵[N].学习时报,2018-05-30.。纵观历史,党的建设发展是历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并不断加强改进的一项工作,是党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及国家未来发展的前途制定的策略方针,从“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建党”,再到“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历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后盾。
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实践意识”是毛泽东阶级分析法的理论源泉。毛泽东将阶级分析法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适应了革命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它不仅为我们党进行革命斗争、取得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更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第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新路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实事求是地、经常地、主动地分析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环境,采取的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要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的研究,尤其要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与非意识形态功能之间的关系,坚持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教育理念。
第三,坚持“三全育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018年9月12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充分体现了我国当前对“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视。“三全育人”即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并非一日之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全面,贵在落实。“三全育人”理念要求我们以教育主客体、教育过程、教育载体为主要内容,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水平和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从文本三次修改的全过程看《分析》的“自我超越意识”
(一)毛泽东在《分析》中的“自我超越意识”
《分析》从发表到后续修改,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1925年,毛泽东经再三斟酌将《分析》寄给当时党的最高领导人陈独秀,却因革命立场不同而遭到回绝。1925年12月,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政治部编辑的半月刊《革命》第四期刊登了《分析》,因对革命大局和主要矛盾的精准分析,很快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26年2月,由国民党农民部主办的全国性刊物——《中国农民》全文转载了《分析》,《中国农民》作为当时在国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使《分析》迅速在国内掀起了普遍的反响。同年3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又再次发表了《分析》一文,毛泽东在发表前对文章进行了第一次修改,使措辞更加精准、简明扼要、直入主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也十分重视《分析》的再面世,他凭借自身丰富的革命经验,再加之对社会现实敏锐的洞察力,对《分析》进行了两次修改,在文章措辞及行文脉络上无不体现出毛泽东严谨细微的踏实态度及其敢于批判的自我超越意识。
(二)“自我超越意识”在中国共产党建设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体现
第一,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指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层次、职业、个性、需求的实际进行针对性培养。实践证明,脱离对象实际要求的教育手段和教学目标注定是无效的,不注重教育实际和教育对象多样性的实践活动注定是失败的。因此,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要遵循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因材施教,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各类人才。
(三)“自我超越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必须坚持“自我超越意识”,面对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背景下,以创新思维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路。
1.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马克思认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6.没有人可以直接照搬过去的原理解决现有的社会问题,正如任何一个理论都是具有自身的时代性和历史性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既要做到在历史中继承,又要坚持在现实中发展。
毛泽东在《分析》中的实践意识体现在他善于结合国情、世情,适应革命现实需要,敢于突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式,对阶级分析法进行了创造性发展。他明确指出,当下革命最紧迫的任务并非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推翻“三座大山”,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实践需要决定了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法与马克思的不同。他依据各阶级经济地位的不同将当时的中国社会阶级分为六大类——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和游民无产者,并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也就是没有找到革命的对象和盟友的问题。毛泽东通过具体实践将社会实际与研究对象紧密联系起来,从实践中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和改造事物。他在后续著作《实践论》中也明确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297.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只有把握“实践意识”的本质要求,才能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在认识的反复中不断接近真理。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要坚持内涵与外延相结合。内涵式发展旨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质量,外延式发展重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领域。只有将广度与深度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和影响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首要问题”的题中之义。第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某些西方国家趁机对我国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第二,在社会转型时期,大众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得马克思主义难以完全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造成部分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不信任、不推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加紧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工程和学科建设。同时也要提倡主导性与多样性、选择性、层次性相结合,并把它作为一个新的时代性研究课题进一步延伸推进。
第二,在坚持继承的同时,我们更不能遗忘要在继承中谋发展的重要使命。“自我超越意识”从本质上来说,即是事物发展创新的重要体现。例如,网络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下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突破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发展成为我们必须应对的挑战。我国古代经典著作《周易》中曾提及:“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也应要求“变”,因“变”而“通”,因“通”而“久”。我们可以将网络和大数据的优势合理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企业收入来自资本收益,企业投资主要是形成固定资本。居民收入来自企业分配的收入、土地要素回报、劳动者报酬和各类转移支付,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后,采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将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和商品消费。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于各种税收,例如个人所得税以及企业所得税等等。政府支出主要用于购买各种公共产品、向居民提供转移支付等。
第一,坚持内涵式发展。众所周知,“供给侧”与“需求侧”是国民经济中的两重维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服务于经济基础的观念上层建筑,也存在“供给”和“需求”这两个内在因素。教育发展是国家的千年大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侧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已经不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一面。相较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层面则略显薄弱。因此,内涵式发展即要求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把握“精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体而言,则由中央制定大政方针,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补给,改善办学及教育设备设施条件,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吸引更多社会人才投身教育行业。
第二,坚持外延式发展。外延式发展则要求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已拓展至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方面,并还在各类新生领域崭露锋芒。我们不仅需要合理学习和借鉴这些学科建构的宝贵经验,更要科学地分析和处理与这些学科的关系,要在协作中坚持学科发展的自主性,形成本学科独特的建构特色,不断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完善的理论体系。
3.坚持宏观化与精细化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坚持宏观化与精细化相结合。宏观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精细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微观建构。
第一,宏观化发展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环境有着准确、清晰的敏锐性和洞察力。近年来,“灰色区域”战略(以非战争强制手段为战略工具)已经成为西方某些国家拓展地缘区域影响力,实施“再全球化”战略企图的重要手段。在扩大政治和经济影响势力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警惕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宏观发展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从传播社会思潮的多个领域进行“扫毒”,防止西方意识形态借助新型传播媒介进行的“精神殖民”,要坚定自身文化主体地位,培养人民群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西方文化采取理性、客观的态度,避免“言必称西方”,崇洋媚外的社会心理。
第二,精细化发展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微观化、具体化的发展要求,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实践过程中,过去“粗犷式”的发展手段难以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个人行为等进行详细深入的洞察分析,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在多个领域遭遇“局限性”危机,无法真正赢得教育主客体的认同感和信任感。精细化发展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人、教学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精细化。首先,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定期考察,要从过去单一的以成绩论教学水平转变为从授课方式、课堂效果、教学质量以及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反馈等,对其进行精细化考评,形成标准化、系统化的“考核记录档案”。对于玩忽职守、辱骂或变相体罚学生、个人道德素质低下的、群众基础极差的教育者要予以严厉批评教育,甚至处分罢职。其次,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档案”,利用多种形式了解和洞察受教育者的实际水平、主观需求和思想动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切合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要借助新型载体使教育形式灵活多样,触动思想共鸣,避免成为脱离受教育者的“空谈俱乐部”。
有邻居听到阿里的号声,跑了过来。最先来的是细婆。细婆端了一碗热干面,大声说:“阿里,看,细婆给你送热干面来了。”
结 语
《分析》是时代留给我们的财富,是宝贵而意义深远的理论成果。笔者在研读此文后,发现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联的分析要点,并对《分析》一文的产生背景、阶级分析法及后续三次修改的全过程进行剖析,从“首要问题意识”“实践意识”以及“自我超越意识”这三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旨在从优秀历史文献中找寻破解现代问题的密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从单一性向综合性转变,从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变,从不成熟向成熟转变,以至最终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
中图分类号:A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0X(2019)03-0082-07
收稿日期:2019-05-08
作者简介:张婕,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标签: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论文; 三个意识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