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回归到安静论文_何喜梅

让语文课堂回归到安静论文_何喜梅

何喜梅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更新乡中心小学 131200

安静,并非指传统课堂中因教师的教学指令脱离实际而使学生无从应对,课堂气氛处于尴尬的“冷场”;而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留出一个或多个短小时空给学生自由支配、自主建构,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期的安静状态。

一、“安静”有利于“核心对话”的深入

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诸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学生和编者间的对话……但最核心的对话关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是说,学生的阅读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

一次阅读课上,请一位很内向的男生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他读得很慢很慢,声音很轻很轻,几乎听不见:“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不长的文章,他读了很久很久,到后来,教室里静得似乎要崩裂开来,很多女生的眼眶都红了,笔者也喉咙干涩得几乎说不出话来。笔者没有想到他会读得这样感人至深。后来才知道,该男生几年前失去了父亲,现在与母亲相依为命。对于文本,他有着个人的体验。没有讲解,没有音乐,没有画面,在安静中,学生真正与文本进行了对话,并获得了情感的成长。

慷慨设置“安静”,让课堂留有学生亲近文本、展开对话的时空,让每个学生都与文本“零距离”接触——默读文本、品味文本:从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乃至一个标点中去体味语言,真正与作者进行对话,产生“共鸣”,达到心灵的融通——促使“核心对话”的深入开展,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的“安静”,可以为其它对话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铺垫,为精彩的动态生成提供土壤。

二、“安静”有利于个性思维的深刻

曾经听过的一节课,教师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在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上,大大小小共提问了五十多次。其中包括许多“判定性”和“叙述性”的,以及很多内容极其浅显的问题,平均每分钟提问一两个学生。由于问题多,教师采用的提问方式自然是疾风骤雨式的快速提问法。也就是说,学生的回答声刚落,教师就马上开始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或者直接提起另一个问题。而且因为提问速度很快,思考的时间很短,很多问题只有极小部分反应较快的学生能回答。一个比较活跃的学生在这节课中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次数达七次之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课堂表面上是活跃了,教师也陶醉其中,但教学效果如何呢?显而易见,这堂课是失败的,因为在教学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美国心理学家指出:这种连珠炮式的提问的最大弊端是在提问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停顿,被提问的学生没有一个缓冲、思考的“安静”,学生没有时间激发思维和整理自己的思路,造成心理紧张与心理失控,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静能生慧”,在“安静”中方能追求“个性化”的思考。要把学生从传统课堂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引导他们在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中放飞智慧、激活思维、彰显特长,构建个体成功成长模块。“安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催化剂”。张中行先生回忆他的老师俞平伯先生讲解李清照词时,朗读完“人比黄花瘦”一句,没有再说话,十分钟后,就下课了。这个教学情节,学生永远也忘不了。

一位老教师在提问时,一位被提到的学生沉默了近半分钟。老教师没有随便请他坐下,而是面带微笑,静静地等待着。此时我们都感受到了那种“别有爱意信任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人境界。

三、“安静”有利于语文本体的回归

“语文”从字面上理解即“语言”和“文字”,语文学习最根本的着眼点、着力点都应在语言文字上。无论教学怎么改革、学习方式如何变革,这一点是不能改变的。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指出的: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过分追求热闹的语文课堂,片面理解“用教材教”、“超越文本”、“整合课程资源”等新课程理念,为追求气氛而“艺术”,为整合而“凑合”,多媒体课件大行其道,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活动形式多样,整节课却虚化了语言文字的咀嚼与涵泳,放弃了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听、说、读、写诸项活动未能扎实进行,尤其是写,更是难有一席之地。语文学科在这样的课堂再次迷失了自身,丢失了本性,异化了本质。

课堂设置“安静”,把“写”挤进课堂,有利于语文本体的回归。在“安静”中,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和整洁,激发学生把字写好;在“安静”中,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思考,让语文素养与思维能力同步提升;在“安静”中,注重能力迁移,强化读写结合,使写话、写段的历练融入文本理解过程中,实现双赢。这样的“安静”,可以使语文课堂在浮躁中保持本性,咬住“青山”不放松。

教师要彻底“治愈”自己的课堂教学“多语症”,达到惜言如金的高度,绝非一日之功。这是一种极高的教育艺术境界,是集多种素养于一身的结果。要不断地自我感悟和反复实践,但让我们记住:“安静”——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更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论文作者:何喜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7

标签:;  ;  ;  ;  ;  ;  ;  ;  

让语文课堂回归到安静论文_何喜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