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发展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约论文,发展战略论文,西部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西部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1],全面推进小康建设进程,实现西部地区持续发展。目前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个新的战略选择时期,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西部大开发的成败。根据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走现代集约持续发展农业之路是西部大开发农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西部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机遇
(一)主要问题
1.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资源浪费严重。就水资源而言,水资源是西部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但由于农业技术水平低,农田大水漫灌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2.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于东部地区,加之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长期以来制约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这必然影响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和产品成本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3.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低。中国科学院高寒旱区研究与工程研究所张志强等人对西部生态足迹(注:生态足迹也称生态空间占用,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它从具体的生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资本消耗的空间测度问题。生态足迹的分析方法使我们能够以相应的生态生产力土地来估算某特定人口或经济体的资源消费与废弃物吸收。[3])的研究结果(见表1)[2]表明,1999年西部地区12省(区市)中只有云南和西藏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盈余,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其他10省(区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均高于其相应的人均生态足迹,说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规模超出了当地生态承载力,因此在省(区市)尺度上均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表1 西部12省区1999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每平方公顷
4.地理区位劣势明显。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深入内陆,离海岸线较远,交通、信息等产业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与外界的交往与交流十分不便,投资环境差,直接影响了西部地区市场发育程度和投资水平,限制了西部发展。
5.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相对较差,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低。
总之,从西部开发的本质上进,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低始终是制约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因素。
(二)机遇
1.党的西部开发政策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体系,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3.经济技术转移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西部地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西部地区虽然经济落后,但由于劳动力价格低廉、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环境污染较轻,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产业和技术开始向西部转移,同时由于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西部特色农业产品和旅游业在不断兴起,为西部地区形成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良好机遇。
4.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实施,使西部农业集约与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农业集约化发展是人类文明和农业文明进步的必然,国外发达国家的集约农业是石油化学能的高集约投入,达到充分利用人少地多的条件,实现高的劳动生产率。我国则要依靠现代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的集约投入,在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有限的土地、热量和水资源等进行集约利用,从而获得较高的农业产出,实现人地矛盾平衡。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可以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资源承载能力,为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农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
根据西部开发的制约因素分析和西部开发的战略目标,农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地位更为突出。从现实情况看,东西部差距巨大,西部农业发展缓慢是重要方面,从初始阶段的农业上升到现代化工业,转换的时机和条件主要取决于农业的发育程度。而目前西部地区的农业仍然处在传统农业的自给半自给阶段,缺乏发展农工业、催化产业结构的内在动力,二、三产业的发育程度还十分初级。表面上看来,东西部差距表现在工业化水平上,实际上东西部差异中表现出来的工业化差距,更多的是一种显现出来的症状,农业的基础地位未能得到发挥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农业发展水平低制约了工业化的进程,农业和工业发展缓慢,必然导致城市化建设缓慢,作为第三产业载体的城市建设缓慢和落后,必然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西部大开发,农业要优先考虑,要突出农业在西部开发中的基础地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农业生产和运行模式,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为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创造条件。
三、现代集约持续农业——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概念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作为一种农业现代化的思想或思潮,虽有诸多陈述,但目前尚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生态学和资源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对其作如下描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是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实现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保护的农业自然资源,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逐步建立起一个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农业产业化综合体系。在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以下不同形态的农业模式:以间套轮作、重视使用有机肥料和精耕细作见长的中国传统集约型农业,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的生态农业以及效益农业等等,虽然都各有特点,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很难解决当今世界农业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出现和兴起,无疑为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途径。
(二)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理论原理
1.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上的运用。中国传统的集约型农业,虽然不像现代集约化农业那样大量消耗非可再生资源和危害生态环境,但由于生产力低下也无法与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趋势相适应,西部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和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更是如此。因此,目前有必要对发展西部现代农业进行包括政策、战略和措施等方面的调整和研究,逐步向现代集约持续农业转变。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以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它综合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优点,目的是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它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运用和实践。
2.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建立西部资源节约和集约型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起一个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农村产业结构、农业种植结构、农业经营规模结构、农业种植结构、农业经营规模结构、技术结构、以及消费结构和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空间。从长期看,西部地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要维系众多的人口和经济需求,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力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产品产后加工产业,加快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附加值,最终实现集约、高产、高效、持续的开发战略。
(三)发展西部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资源优势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内蒙古、广西12个省(区)市,总土地面积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6%,人口约2.8亿人,占全国的23%。[3]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自然资源富集区,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优势显著,这是西部大开发、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西部地区光热资源充足,云南、贵州、四川3省大部分地区及临近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区,温暖湿润,>10℃年有效积温4500~7000℃,年降水量750~1600毫米,雨热同期,且地形复杂,有发展各种形式多熟种植潜力;西北地区年日照时数2500~3400小时,年太阳辐射约5200~6200MJ/平方米,大部分地区位于中温带和暖温带,热量资源较为丰富,黄土高原东南和新疆南部年积温为3400~4500℃,可实行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新疆北部、宁夏、甘肃省(区)大部分年积温为1600~3400℃,青藏高原西部年积温2000℃左右,均可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4]西部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8633.5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52.2%,但地区间分布极不平衡,西南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376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38.5%;西部地区人均耕地0.083公顷,比全国人均水平高0.004公顷,比东部沿海地区高0.021公顷。[5]丰富的土地资源,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为西部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的集约化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西部地区跨越热带至寒温带,山地垂直带分异十分明显,形成许多集中分布的优势农产品如杂粮、杂豆、棉花、烤烟、水果、苜蓿、中药材、林特产等,在国内外市场均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很大的开发潜力。
西部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和西南边垂,与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印度、缅甸、越南等10多个国家接壤,内外联系便捷,是我国向西部开发的重要门户,有利于实现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互补,便于农产品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增加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另外,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资源充足、成本低廉以及环境和土壤污染较轻等,都有利于发展现代集约持续的西部特色农业。
(四)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西部开发、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人口多耕地少,西部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业生态生产力低,人地矛盾突出,传统农业虽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但却越来越不适应日益增长的人类需求与耕地不断减少的矛盾;现代农业和传统的集约农业虽然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由于过度的资源开发,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若只讲求高产集约而不顾资源环境,那么农业也将无法持续下去;相反,如果只顾资源环境的保护,而放弃高产集约化发展,人地矛盾就会进一步加剧,国民经济就难以快速发展甚至停止发展。因此,在西部大开发新的历史时期,西部地区只有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探索一条既高产优质高效又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的农业发展道路,才能缓解或解决西部发展的现实矛盾,才能稳定增加西部农民的收入。为此,西部大开发必须摆正农业的基础战略地位,充分利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
四、发展西部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几点思考
(一)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发展西部特色集约持续农业
利用西部农业资源优势,根据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发展理论要求,可以在西部地区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土地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业集约持续发展模式。如:充分利用黄土高原耕地面积大、土层深厚的特点,发展土地和技术密集型的苜蓿草产业;根据杂粮杂豆生产优势和品种资源多样性特点,建设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绿色保健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云南、四川等川地的光温资源,建设川地反季节果蔬产业开发带,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业;利用和西走廊地区独特的气候资源,发展中国玉米良种制种产业;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发展秦巴山区和西南亚热带特种作物带,带动边远山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
(二)根据退耕还林(草)战略,发展与之相配套的草地农业和果业产业
退耕还林(草)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措施之一,退耕还林(草)后,本来人地紧张的矛盾更加加剧,如何在退耕还林(草)的西部开发战略中,既实现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又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现有耕地的集约化种植程度,增加单位耕地面积的产出量,提高粮食产量;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与退耕还林相配套的集约持续农业,一是利用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机遇,着力发展退耕地苜蓿草地业和食草舍养畜牧业,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二是利用退耕还林的良好时机,结合区域气候资源特点,发展陕西渭北塬区土地集约、技术和劳动力密集的优质苹果基地,并以此带动陕西关中地区果业加工业的发展等。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促进西部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发展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根本任务就是把农业生产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良好的基础设施,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发展西部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重要条件。因此,应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的建设,加强电网、通信、信息产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西部经济发展环境,提高西部地区市场经济的反应能力和竞争力,以农业的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然后再以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地区农业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配套的技术支撑体系,确保西部地区农业集约持续发展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一项需要长期培育的农业现代化系统工程,当前西部地区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逐步建立高效率、高效益的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教育培训体系;二是要建立相应的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把农村市场建设、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三是建立农产品加工技术体系,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产品高效。四是建立资源评估与监控技术体系,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要一手抓西部地区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手抓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坚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把发展速度与提高农业经济素质结合起来,优化资源配置,力求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效益,以促进全面小康建设。同时,要结合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从生态建设的需要出发,选择适合本地区特点的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和综合利用。最终要从根本上改善西部地区农林(草)牧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
结语
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无疑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选择适宜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道路和模式,确保该地区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该地区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将是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们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时机,把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理论与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处理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更好地依靠科技进步,努力保持粮食稳定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再造一个山川秀美、人民富足的西部地区。
标签: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西部大开发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西部建设论文; 西部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