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少数民族利用自然资源的途径与特点_华南地区论文

华南少数民族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与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南论文,自然资源论文,少数民族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5)01-0070-07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自然资源是生态系 统的构成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不同的生态环 境下,会形成不同的自然资源。人类作为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员,其生存与活动,实质 上就是在一定生态环境下,人与自然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他们必须适应一定的生态 环境,利用自然资源维持自身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以自然资源的利用开发是与生态环境 条件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华南少数民族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历史与生态 条件的因素,社会发展的步伐虽然相对滞缓,但身处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弥补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缺陷,维持民族群体的生 存与生活,从而形成了在一定生态环境下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与特点。历史时期的华南 少数民族,总的来说,其发展是缓慢滞后,但并不影响他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所具有 的优势与特色,从而构成了华南少数民族生态学的重要组成内容。

一、华南地区生态与自然资源

华南地区,域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如“广东十二府二州,惟广东南雄、韶州有山无海 ,余皆有海有山,其山绵亘深遂,无不可通。”[1](第十六辑,P95)域内江河遍布,森 林茂密,气候湿热,有利于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繁衍生长,形成了巨大的自然资源库。历 史时期的华南地区植被丰富,四季常青,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如宋代华南地区,由于经 济开发较为缓慢,不少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仍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如循州,“循之山 林,楩楠杞梓,罔不毕具。”[2](卷九十一)高州,“茂岭岗,在茂名县南六里,旧径 云草木郁茂,四时不凋,因名。”[2](卷一百一十七)四会县峡山,县西二百里,“群 峰列岫,连延环绕,水流其下,多良材美竹。”顾水,“在四会县北一百五十里,源出 青远县,流至顾水口,入子江,水之上流有美巨木,商人从水口作巨伐而下。”[2](卷 九十六)又廉州,“百良山,在合浦县东百三十里,其山自白州,林木深广,工匠求良 材百不失一。”[2](卷一百十)有些山峰,还因其植被林木茂盛,而以其地貌状态而命 名之。如高州,“高凉山,在郡西四十里,经云群山森然,盛夏如秋,因名。”[2](卷 一百一十七)郁林州,“绿秀岭,在博白县林泉,松林青葱香艳,因名。”[2](卷一百 二十一)由于华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植被保存相对较好。明代琼州,“南石岭,州西 八十里,产楠林、南椰。”[3]而且清代华南地区,还是皇室用材的重要供给地。如雍 正六年,清远地区,仍有“采办楠木。”[4]又海南地区,雍正七年,有载:“贡木产 自黎峒深山,地方官每年采办,黎人砍木运送,奔走为勤,此即其奉公守法之明验也。 琼州,孤悬海外,环延二千余里,其中为五指山,路径崎岖,四围约有五百余里,府属 三州十县,分列海滨。……。黎人或以数十家为一峒,或以数家为一峒,藉五指山为依 栖之所,附近州县为熟黎,一体输粮纳课,僻处山中者为生黎,惟知力作谋生。”[1]( 第十四辑,P393)反映了边区的生态原始状况。清人任水麓《海南纪事》竹枝词也有谓 :“古木撑天树树巷,香楠以外便桄榔,谁知更有花梨好,可与皇室作栋梁。”其下有 注云:“楠有香楠、油楠、石桿楠之分,大者可作寿器,桄榔木中通外直,可为肩舆 之用,花梨木为紫红色,有微香,花纹叠起,精美尤好,守土者以之列贡。”[5](P314 2)至少说明了华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直到明清时期仍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台 湾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植被也保持了较好的原始状态。如清后期凤山地区,清人谓:“ 见高山数重,果皆壁立,番人屡以指语不能轿,遂下轿攀援而上,屡涉屡仆,不得已复 命两番兵挟掖而行。烟雾淋漓,十步之外不见人,鹿啼猿吼,远近俱闻,如是者十八里 到大树林焉。大树林十里,两旁皆合抱大树,树里如山,人皆树中行。”[6]反映了在 华南少数民族地区,一些边远山区,生态植被状态一直保持了较大的原始性。除了开发 较迟,地多人少的原因外,自然条件也有利于生态植被的保存。如唐人有谓:“沙摩竹 ,桂广皆殖,大如盆碗,竹厚而空小,一人止擎一茎,堪为茆屋之椽梁也。其种者,钐 其竿,每截二尺许,钉入土,不逾月而生根叶,明年长芽笋,不三载而为林,盖土地所 宜也。”[7](P16)对植物的再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由于华南少数民族地区,山高林密,植被茂盛,也必然为众多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 保证。华南地区动物资源长期以来都是十分丰富。尤其是在开发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地 区,既有不少草食性动物,也有不少肉食性动物以及珍稀动物。因为气候适宜,植物资 源丰富,为众多动物的栖息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历史时期华南地区动物分 布状况实际上也反映了森林植物资源的历史状况,也可能为华南地区少数民族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提供更多的途径。

如野生大象,是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气候的森林地区或竹阔混交林地区大型陆栖动物。 因为体型较巨硕,食量大,它所栖息分布的地区,必然是以大片茂密森林与竹林为前提 。它实际上也成为古代华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一个重要参照。而古代华南地区,野生 象活动范围广大,唐代以来史载不绝。即使明清时期,一些边远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 生态环境仍然保持较大的封闭性与原始性,所以仍有大象不时可见。洪武十八年,有谓 :“十万山,象出害稼,命南通侯率兵二万驱捕,立驯象卫于郡。”[8]利用军兵干预 ,或有夸大,也反映象群数量之多。反映了华南地区,很长时期内,生态环境主要以森 林植被覆盖为主体,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另一种大型肉食动物老虎,长期出没在华南 地区,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明清时期,华南地区仍不时有老虎出没。张霖,“洪武 中知马平县,爱民如子,有虎噬人,告于城隍,设槛捕之,明日即获二虎。”[9]又清 人有谓:“粤山多虎,阳朔亦有之。”[10]甚至连开发较早的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 也有老虎出没的记载。台湾少数民族地区,其生态植被状态也与华南内陆地区大致相同 。因此华南广大地区,包括台湾地区,至少在明清时期,仍然保持了较为原始的生态风 貌,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野生植物资源与野生动物资源。而这些生态自然资源 较为丰富的地区,往往是边远之地,是华南少数民族普遍聚居之地,如何利用丰富的自 然资源,便成为历史时期华南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的必须面对的问题,从而形成了各民 族利用自然资源的民族特点与特色。

二、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特点

历史时期华南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发展较低,由于得天独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 供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限制了他们的开发能力与开发水平。所以他们主要是依赖 大自然的恩赐,维系本民族的生产与生活,他们利用开发自然资源是多方面和全方位的 ,而且也表现了一定的原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的制作。主要利用地区自然资源作为生产工具原材料的主要来源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以竹木制作工具渐成为华南少数民族的主流,因为竹木资源丰 富,而且制作简单实用。如狩猎工具,有谓:“筋竹,南方以为茅,笋未成竹时,堪为 弩弦。”[11](P3349)又“贺县有巢竹,丛生大如戟,坚中,俚人以为矛。”[2](卷一 百二十三)又“黎人弓短矢重,往者黎人跳梁,官兵以竹弓御之,矢不毙人,尤为黎人 所轻,彼特未遇吾劲弓耳。然南方卑湿,角弓易坏,惟竹弓可用,不劲也固矣。”[12] 也有利用某些生物的自然特性,作为直接的捕猎工具。如“甜糖,子大如荔枝,味如糖 ,树多汁,粘物胜于胶,黎人用之取禽鸟,一粘则不可脱。”[13](P78)直至明清时期 ,在一些少数民族中,竹木类工具仍占主导地位。如藤弓,有谓黎人,“男子手不离弓 ,弦与弓皆藤为之,箭镞用竹。”[14](P57)又“箭杆竹,茎黄色,黎人取为箭杆。”[ 15]可见华南少数民族利用竹木植物材料作为生产工具的历史具有悠久性与持续性,这 也是生产力水平发展相对缓慢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渔猎采集一直是华南少数民族重要 的生产手段之一。渔猎采集工具相对要求不高,因此利用天然植物资源,进行简单的加 工,较易成为重要的生产工具之一。另外生产运输工具的船只制作,更是以竹木原料为 主,所不同的是,在华南少数民族地区,植被开发程度较低,竹木巨大,常常可以经过 简单加工便可成为运载工具。如魏晋时期,“桄榔,树似栟榈,中实。其皮可作绠,得水则柔韧,胡人以此联木为舟。”[16](P64)又“南方荒中有涕竹,长数百丈,围三丈六尺,厚八、九寸,可以为船。”[11](P3348)宋人谓:“独木船,蛮地多楠,有极大者,刳以为舟。”[17]又据研究,1976年化州县曾出土东汉末年的独木舟,舟体内可见斧、凿、钻等金属工具加工痕迹,制造舟时采用先烧后刳挖的方法完成。这种烧挖方法,据说至今还在海南岛的黎族中保留。[18](P116)可知华南少数民族利用竹木原料造船的优势在于独竹独木均可为船,并没有近现代造船需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技术加工制作。甚至修船也是利用天然材料。如唐代,橄榄,“树枝节上生脂膏如桃胶,南人采之,和其皮叶煎之,调如黑饧,谓之橄榄糖。用泥船损,干后牢于胶膝,著水益坚耳。”[7](P19)

自然资源也是华南少数民族生活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生活资料的内容十分广泛,因 此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方法也更为广泛。如纺织原料,据载,石峡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为 数较多的陶纺轮,而且有学者通过实地考察,现存马坝地区生长较多野生麻,推测当时 野生麻还会更多,而纺织的原料可能就是利用野生麻。[19]历史时期,华南少数民族利 用自然资源进行纺织甚为普遍。有谓:“始兴以南,又多小桂,夷人绩以为布葛。”[2 0](P45)又有芭蕉,“叶大如筵席,其茎如芋,取锅煮之,为丝,可纺织,女功以为絺綌,今交趾葛也。”[20](P46)也有以植物作为染织材料,唐人谓:“山花,丛生端州 ,山崦间多有之,其叶类蓝,其花似蓼,正月开花,土人采苞者卖之,用为胭脂粉,或 时染制,其红不下红豆。”[21](卷二)也有以树皮作为纺织原料,有谓:“勾芒木,其 皮可织为布。”[22]台湾少数民族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原料也很普遍。有载:“番女 织杼以大木栲栳凿空,其中横穿以竹枝,可转缠经于上,刓木为轴,系于腰,穿梭阖而织之,以树皮合菖丝,织毯名曰达戈纹,以色丝合兽毛织制,采各色草染彩,斑斓相 间,又有中布等物皆坚致。”[23]清末台湾南部的少数民族,据调查,“这一带蕃人所 用的纺纱原料都是植物纤维,主要有下列三种:(1)苎仔:产量最多,用以制作冬衣和 网袋。(2)青桐:用以制作夏衣,质轻而凉爽。(3)山芙蓉:主要的是作为绳索类的原料 。潮州庄方面的蕃地,使用芭蕉纤维纱线织布,但都加入一些苎仔纤维,苎仔纤维采自 种籽小的苎仔。”[24](P415)虽然某些利用自然资源的制作方式方法可能较为原始落后 ,但也充分体现了华南少数民族善于因地制宜,开发自然资源,维持民族生活生计的民 族特色。

饮食方面,华南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常常通过自然资源的利用,作为主粮消费的重要来 源与补充。狩猎采集生产形态的长期存在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因为华南少数民族,主 粮生产长期不足,依靠大自然恩赐而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源显得十分重要。如广东阳春县 独石仔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反映了华南先民们,主要利用当地天然生物资源作为主食 。从遗址出土的情况来看,独石仔遗址的先民们,主要以猎取小型动物为生,特别是以 草食性的鹿麂类为多。他们在捕猎小型兽类的同时,也捕捞水生生物,如水獭、螺、蚌 等,说明当时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尤其是饮食生活的来源已呈多样化,从以狩猎为生, 逐渐扩大到兼以捕捞水生生物,水陆兼营,根据考古学研究,这种转变从该遗址中,上 层的文化堆积物中螺蚌数量由少到多,最后更以压倒优势出现在遗物的社会中得到证明 。[25]所以华南少数民族的渔猎经济,一直与农业经济互为表里,互相补充。明清时期 ,如东莞瑶,“邑至六七都,无物产,土瘠人穷,岁一种稻即止,田事之余,搏鹿射虎 ,捕逐鹧鸪、狐狸,与艾黎杂居。”[26](P51)又广西,“西林土人,散处山林,架木 为屋,爨寝在上,牛畜在下,遇水则种植于山巅,而引以灌溉,终岁一收,闲则猎较。 ”[27]反映了饮食生活具有较明显的自然性。饮食文化生活的其它方面,其利用自然的 色彩也十分浓厚。如饮食器具就是一个典型。有谓:“瑶人截大竹筒以当铛鼎,食物熟 而竹不然,亦异制也。”[28]由于竹木资源多为原生类型,较为粗大潮湿,加热竹筒时 ,其蒸发的湿热气流也足以把食物炊熟。又广西归州,“途中有紫楠木七十余株,皆大 五六抱,莫有过而顾之者,但供路人炊饭而已,孤行者无炊具,以刀斫竹一切实小米其 中,倚树根而炊。”[29](P48)饮食器的制作也表现了类似的风格。清末台湾少数民族 ,据日人在1897年进行田野调查曾有载,谓:“我们从行李中拿出酒杯要给他们喝,因 为没有酒杯,他们立刻拔出蕃刀,砍竹制杯。我惊叹他们的刀法干净利落,而且制作竹 杯的手工真好。”[24](P92)直至近代,类似的文化习俗在华南地区少数民族中仍有可 见。广西地区盘瑶、山子瑶,由于经济困难,饮食器皿更是缺乏,除部分从外地购买之 外,一部分是以毛竹的竹节制成竹钵、竹碗来使用,此外,吃饭所用之筷子,都用竹削 制而成。[30](P338)甚至食物防腐,也是利用自然生物进行食物贮存。如“紫藤,叶细 长,茎如竹杯,极坚实,重重有皮,花白,子黑,置酒中,历三十年亦不腐败。”又榼藤,“依树蔓生,如通草藤也。其子紫黑色,一名象豆,三年方熟,其壳贮药,历年不坏。”[16](P65)这是在长期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而形成的有效生物贮存法。

工艺器用利用自然资源也为普遍,不少工艺器具或生活文化用品表现了明显的天然气 息。如家

材也颇为优质,有谓:“通常用具,除粗劣之台凳外,皆以大木刻成,如渡水之舟, 藏尸之棺,舂米之臼,饲猪之兜,洗而之盆,以及砌墙不知版筑,墙角横直不交互等皆 是。”[33]一些生活用品及药品也主要通过自然资源的利用开发而取得。如唐代,“罗 州多笺香树,身如柜柳,皮堪捣纸,土人号为香皮纸,枪木产水中,叶细如桧,其身坚 类柏,惟轻不胜刀锯,今潮州新州多刳之以为屐。”又宋代,“蚺蛇,大者如柱,长称 之,其胆入药。南人腊其皮,刮去鳞,以鞔鼓。蛇常出逐鹿食,寨兵善捕之。”[34](P 66)台湾少数民族也是一样,如台湾新竹地区,又“以鹿脂涂手足,使皮肤紧厚,不畏 荆刺。”[35]也有利用天然树液作洗涤之用。据清末田野调查报告的记载谓:“蕃人男 女都下漂洗发,所用去垢东西,便是一种著名Rumege的树根液体,他们挖出这种树根后 ,去除表皮,放在石板上用一根木棒边打边加水,树根就渗出发泡液体,把这种皂液涂 在头发上揉洗,就可以把头发洗得很干净。”[24](P209)台湾少数民族也常依赖天然植 物的特性,根据用以疗疾治病。据调查,有些具有显著的疗效,成为重要的医疗制品, 台湾一些少数民族,“被蛇咬之时,采Duresh草的果实或Rukena草,捣成草汁抹于伤口 ,刀伤用Wau草或Rakerakena草捣成草汁涂抹,烫伤用Dauvt赤藜叶和Suma的叶子捣成草 汁涂抹。筋骨痛用Adapi草捣成草汁,涂在皮肤上,肚子痛的时候,用Risik草根煎熬服 用,皮肤肿大化脓时候,用Adupe的叶子捣成草汁涂抹。”[24](P457)反映了华南地区 少数民族利用自然资源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方面,表现了地区性与民族 性的特点。

首先,华南少数民族自然资源的利用,体现了天然性的特色。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 中通常是直接利用,很少进行化学加工或半加工,通常自然物只会出现物理变化,说明 了华南少数民族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主要依靠经验的积累,沿袭互识。也反映了华南 少数民族总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上。

其次,华南少数民族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就是自然资源利用 的过程能够物尽其用,尽可能利用自然资源中所蕴含的各种生物特性,利用率甚高。如 新石器时代阳春独石仔文化遗址中,动物遗骨大多数被砸碎烧焦,或制成骨器角器,而 且骨角器中小部分还有加磨的痕迹。说明了华南少数民族的先民们,对动物资源的利用 己达到较高的水平。对自然物,不仅能食其肉,而且还能利用骨角制作工具,以获取更 多的资源。[21](卷三)如南方竹的利用,便是华南少数民族利用自然资源的一物多用的 一个典型。有载:“东坡云: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

尺,有花穰、白穰之别,白穰蔑脆可为纸,花穰柔而韧。蔑与白藤同功,练以为麻, 织之,是曰竹布。故曰南方食竹而衣竹。”[36](P684)海南地区,“沿海侾人,则全用桌凳,与汉人无异,收贮衣服,多用竹篓,贫者则用两绳缚竹竿挂之,此外则截竹筒以贮菜,以大竹为壶以贮物,刻榔为升以量米,织露兜叶为篓以贮屑物。削木为扁担,织藤竹小篓以为入市购物之用,其藤竹器之制作,间有精致者。”[37]又台湾少数民族,也注重自然资源的综合运用。据调查,“番地到处生产藤,番人用来制作篮子帽子,及作为钉子的代用品,也有人拿来交换物品,鱼藤作为藤之一种,其根汁足以麻醉鱼类,番人用来捕鱼,或作为交换的材料。”[38](P106)所以华南少数民族自然资源的利用,主要多功能应用。近代海南黎人的骨铲就充分体现了综合运用的功能特色。根据民族调查,黎族使用骨铲较为普遍,是以牛、鹿、猪等动物肩胛骨制成,通常是砍掉突脊,柄部修圆,刃部略加修饰,力求平直,刃部锋利。取材不一,大小也不一。根据民族调查研究,功能应用主要有三。一是掘土锄草用,但现在已不常用,这种骨铲较大,二是除灰用,该族在地上架三块石头为灶,又称三脚灶,烧木材,积灰较多,必须不断清除。晚上则用灰把火埋起来,目的是防火和保存火种,骨铲成为用火的重要工具,这种骨铲也较大。三是食具,即以小型骨铲盛饭,即作为饭铲,即古代的骨匕。[39](P103)说明了华南地区少数民族自然资源的利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最后,华南少数民族自然资源的利用,也体现了环保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较多地利 用生物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生物防虫防害等。唐人谓:“北方枭,人家以为怪 ,共恶之。南中昼夜飞鸣,与鸟鹊无异。桂林人罗取生鬻之,家家养使捕鼠,以为胜狸 。”[7](P21)又有载:“广中蚁冬夏不绝,有黄赤大蚁。生山木中,其巢如土蜂窠,大 容数升。土人取大蚁饲之,种植家连窠买置树头,以藤竹引导,使之树树相通。斯花果 不为虫蚀,柑桔柠檬之树尤宜之。盖柑橘易蠹,其蠹化婕,婕胎子,还育于树为孩虫, 必务采去之,树乃不病。然人力曾不如大蚁。”[36](P602)又有“土人以腊虫置青树上 ,至春结子如葡萄,内俱细虫,妇女收采,估客买去,遍放山树,谓之放蜡,其虫食叶 ,遗脂枝上如石膏,取熬成蜡。”[29]近代民族调查也充分体现了华南少数民族在利用 自然资源方面,所长期特有的环保性。据近代学者在大瑶山民族调查,瑶人住食用等, 无一不是取之自然,毫无人工制造,比较可观的便是水车,利用溪流的力量,不费人工 ,不烧煤炭,把溪水抽到田上去,终年不息,又能利用流水舂米。[40](P35)具有把资 源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利用发展,相得益彰的特点。

华南少数民族利用自然资源的特点特色,充分反映了华南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历 史状况。一方面由于华南少数民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对较低,对自然环境依赖性 较强,更能有条件有动力向自然资源寻找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实践中,通 过经验的传承,逐步形成了华南地区少数民族利用自然资源的优秀传统与特点,也为民 族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供了更好的机遇,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收稿日期:2004-10-22。

标签:;  ;  

南方少数民族利用自然资源的途径与特点_华南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