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当中,混凝土是非常重要的一员。而建筑施工的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对于整个工程的开建、工程的后期处理以及一系列重要的施工环节来说更是不可或缺,因此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是施工关节中的关键所在,只有将混凝土施工技术不断改善,并且合理的运用到建筑施工的实践中,才能使混凝土技术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文章笔者对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1.混凝土结构的内涵和优势
1.1混凝土结构的内涵
混凝土结构是当前建筑工程项目中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是将水泥、水、砂石等方面作为主要材料,并将一些辅助性材料进行合理搅拌,从而制作出以混凝土为主的结构,其中通常会包含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以及素混凝土结构等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全面浇筑的过程中,需要对温度进行有效掌握,这样对于有效提升混凝土结构的整体结构具有良好效果。
1.2 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建筑特性
(1)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比其他类型的施工技术更加实用,因为混凝土结构的塑形力更强,而且结构塑成以后非常的稳定,如果具体的建筑工程需要有不同形状、规格的结构分类,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也可以优秀的完成,可塑性强是混凝土结构技术的最主要特性。
(2)建筑工程最主要的特质就是坚固耐用,而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特性与此特质完全相符,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由于其所用材料的原因,使得这种施工技术可以非常强力地保证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抗潮性能,而且这种结构施工技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之中会经过很多次的压实与强化工作,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较为稳定。
(3)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国内各地都有使用,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材料比较常见,而且成本很低,采集起来非常的方便,这就使得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可以被大范围的推广。
2.影响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相关因素
2.1 原材料配合比。现阶段,建筑工程中长期存在采购人员购置质量低劣混凝土原材料的局面。此外,在混凝土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的过程,检测人员在缺乏严格检查力度的同时,没有根据相应规范检验混凝土结构的配合比,为混凝土结构埋下了安全隐患,难以提高混凝土的结构强度,无法满足现代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需求。
2.2 水泥强度。混凝土所采用的水泥强度和混凝土强度为正比,在选择高标号水泥配合比混凝土强度时,要保证与水灰比强度的一致性,并高于低标号。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要按照施工现场与设计规范,明确水泥标号与类型、规格。而在配置过程中需首先考虑选择高标号水泥,保障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质量。
2.3 水灰比。通常情况下,水灰比强度与混凝土结构强度成正比。要严格遵循设计规范与工程施工要求,合理配比水灰比,提高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质量。由于混凝土结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水灰比和水泥的影响,因此,在具体施工作业中,要科学选用水泥材料,不断完善水灰比的配合比,从而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质量。
2.4 混凝土养护与浇筑。在混凝土结构的现场浇筑过程中,大部分施工管理者和施工人员为追求施工进度,忽视了混凝土浇筑作业与振捣作业的重要性。在浇筑作业完成后,没有定期进行养护作业,施工工序严重缺乏有序性,对混凝土的终凝质量与强度造成负面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优化措施
3.1混凝土配制技术要点
将混凝土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中必须要确保施工材料和施工方法的科学性,并严格的按照施工要求和环境进行混凝土配合。在搅拌工作中需要严格的计算出混凝土原材料,确保科学合理的分配混凝土。在进行混凝土的搅拌之间需要高度重视实验工作,并且检验混凝土分层离析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进行调整。在搅拌的时候需要重点注意搅拌的温度、投料顺序,从而确保搅拌的质量。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工作,在运输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运输路线,并严格的控制混凝土的施工流程控制,从而为混凝土工程质量提供保障,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3.2混凝土结构浇筑技术
在建筑混凝土结构过程中浇筑技术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其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包括基础底板混凝土、墙体混凝土、顶板混凝土、楼体混凝土等浇筑技术。因为基础底板的厚度非常大,因此增加了混凝土施工量,对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到混凝土散热现状,确保施工材料和设施满足施工需求,同时也能够防止裂缝问题,确保工程的质量。利用该项技术也能够有效的保障浇筑作业的顺利进行。
墙体混凝土浇筑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此在施工中需要预先浇筑与墙体混凝土成分一致的砂浆5cm,并使用合理的设备进行作业施工,目前主要是进行直接灌模,确保灌模的均匀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合理的控制高度,范围是在40cm之间。在混凝土浇筑的时候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并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浇筑方案的确定。在进行浇筑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混凝土坡度,将振捣点设置在上端与下端,在坡脚处设置首道振捣点,从而也能够进一步改善混凝土下端的密实度;而在卸点处设置次道振捣点,从而能够进一步缓解混凝土上端的振实度。另外,完成了分段浇筑后需要在初凝环节展开表面挤压和二次振捣作业,防治结构中出现裂缝,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和质量。
3.3混凝土结构拆模技术
通常情况下混凝土拆模次序主要是后支、先支。其主要的方法是首先需要拆去不承重部位,然后再拆去承重部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拆模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混凝土质量的影响,而对于这个过程需要结合施工的规范和要求进行拆模时间的确定。在混凝土强度为2.5Mpa时,如果拆去了不沉重的部位,就能够有效的保障混凝土表面。承重部位的拆除必须要确保是在混凝土满足相关规范后才能进行。在完成拆除工作后需要及时转移模板与支架,避免对建筑物造成冲击。
3.4混凝土结构养护技术
当完成了浇筑和振捣后,需要在半天之内进行混凝土的浇水和养护工作。完成拆模工作后,就是进行一个礼拜的洒水养护工作,并结合混凝土的具体情况进行洒水频率的控制。如今比较常使用的养护技术主要有围水养护法、覆盖浇水养护法与浸水养护法、塑料薄膜养护法。在进行养护的时候需要充分的考虑气候方面。例如在冬季的时候如果温度低于五摄氏度,就需要选择外加剂添加、蓄热法等方式展开养护工作,防止因受冷而降低混凝土结构强度。
3.5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中建筑裂缝的预防与治理
在进行施工的时候混凝土结构会很难避免发生墙体与结构性裂缝情况,这种裂缝对墙体的安全以及建筑结构的稳定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控制,防止裂缝。在施工的时候需要充分的考虑施工的温度、湿度对施工所产生的影响,在进行加固和浇筑的时候,需要确保施工的安全,从而能够合理的控制裂缝。另外还需要施工的过程中使用质量非常高的混凝土材料,防止裂缝的发生。如果已经出现了裂缝,就需要进行控制,一般情况下是采用特殊材料进行填充与加固,并且对建筑外墙以及主要建筑结构进行日常的湿化以及保养。
结束语
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整个建筑过程中非常重要,一定要对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进行完整全面的运用,才能真正发挥技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金福.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J].江西建材,2015(16).
[2]李然.浅析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J].民营科技,2015(7).
论文作者:王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混凝土论文; 混凝土结构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水灰比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过程中论文; 作业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