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现代化_现代性论文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现代化_现代性论文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现代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性论文,中国论文,现代化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04)05-0011-05

如果说后现代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一种时代潮流的话,那么,如何看待中国的现代性就 成了不可避免的学术话语。许多中国学者,也包括许多西方学者像马克斯·韦伯,都认 为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决定了中国的现代性是不成熟的,或者说根本不存在像西方那样的 现代性;而有的人认为中国现代性是植入型的,它与西方现代性是同质的,并且它不仅 受到中国传统的影响,还受到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另外,由于中国的现代化是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是一个不同于西方的过程。

由此可见,对中国的现代性认识是错综复杂的,如何认识和处理好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

一、正确认识中国的现代性:一个主体生成的历史过程

由于中西方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不同,在对现代性的理解上存在着差异。我们从理论上 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主要是想让“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世界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 来的破坏性影响,这样做的话,中国实际是‘后现代化’了”[1](P.20)。

中西方的现代化背景是不同的。由于受自然经济的长期统治,农业文明在中国占统治 地位。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被西方工业殖民强国的坚船利炮打得割地赔款,才意识 到工业文明的先进和农业文明的落后。为了改变落后的局面,必须发展工业,只有工业 的发达,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而发展工业的过程就是现代化。实际上,中国现代化是 指改变落后的社会局面,目标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成就。而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伴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过程而进行的,它是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是一种 自然形成的过程。西方的现代化是以大量的自由劳动力为主体的发展过程,个体主体在 现代化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西方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与这种个体主体的积极参与是分不 开的。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是同步的。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 的现代化是有差异的。中国以往的现代化(注:“中国以往的现代化”是指没有把个人 发展和社会进步统一起来的、单纯追求社会片面发展的理念和行动。提出这一概念是要 把关注个人的发展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进步的一个里程碑。)虽然也是个体主体参与的 结果,但是,这种现代化是整体性的运动,它的出发点是改变落后局面,而不是发展个 体。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容易抹煞个体的存在价值,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的现代化也 是主体生成的历史运动。

正是基于对现代化的上述理解,中国的学者一般认为现代性是对现代化的一种阐释, 它是现代化的社会属性即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集中地表现为对理性的崇拜,对经济发 展、市场机制和法治的信仰,以及对合理化秩序的信念。但是,这种观点与西方启蒙运 动所开启的现代精神是有根本差异的,中国现代性之中没有作为启蒙意义的主体存在。 当然,也有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当代中国大陆现代性论者的理路则令人莫名 其妙。他们将作为知识导向和智性态度的现代性哲学问题与本质上属于群体实践活动的 现代化建设扯到一起,将现代性简单理解为科学和民主再加市场经济。当他们从当今法 兰克福学派和如今的哈贝马斯那里‘挪用’理论资源时,他们要张扬的‘现代性’恰恰 是后者批判的对象。由于回避了主体性这个根本问题,所以他们便能够一方面以启蒙者 的姿态试图超越文本,同时又因现实的需要去拥抱文本。”[2]

当然,现代化与现代性有着本质区别与联系。现代化是整体性的历史实践活动,它的 结果是工业文明,它表现出来的是物质形态。现代性关注的是人的自由解放和存在价值 ,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精神气质。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但是,它们 又是密切相关的。就西方现代性与现代化而言,启蒙运动开启的现代精神气质作为现代 化的智性导向起到了解放作用,它使人从外在世界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并且树立了主体 性和理性原则,为人的自由和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现代化的兴起和发展为现代性的 启蒙奠定了物质基础,人们开始有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和思想解放斗争。现代性是西方资 本主义历史发展的产物,现代化在不同国家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但现代性的启蒙意义使 其具有超越性,它对人的启蒙和终极关怀,使人从蒙昧中解脱出来,起到一种智性解放 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现代性在我们中国,是一个大问题。你的现代化可能做得有些成果, 可是现代性在我们这里几乎可以说还没有到意识中来。”[3]现代性要求个体主体的被 关注和重视,在中国以往的现代化建设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的 是改变中国由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落后面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作为整体性的运 动,它不可能注意到每个个体的利益和价值。要实现整体的利益,有时就必须牺牲个体 的利益,这种现象在中国以往的现代化建设中是屡见不鲜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 现代化的代价问题,它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现代性却停 滞不前,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我们认为,中国现代性之中缺乏启蒙意义的主体存在,是由历史文化的传统所造成的 ,我们没有必要因此而否定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相反,正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使现代性问题显现出来,现代性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 关注现代性。对科学的信仰和追求、对理性的崇拜、对法治和民主的向往等等,表达着 人们对社会和自身的关注。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明确地提出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这表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在当代中国已经受到 关注,即个体主体已经成为社会追求的目标。

由此可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现代性是一个主体生成的历史过程。

二、正确认识和统一中国现代性的分歧:现代性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背景的不同,中国学者对现代性的理解呈现出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者坚守现代性的一元性。他们认为,现代性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致的 ,即现代性是指具有启蒙意义的理性和主体性精神。原因在于“现代化过程在中国是植 入型而非原生型”,因此“并没有与欧美的现代性绝然不同的中国现代性,尽管中国的 现代性具有历史的具体性;因此,把对中国的现代性思考引入对欧美社会理论的审理过 程是有益的”[4](P.3)。坚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缺乏的是个体主 体的自觉意识,而西方现代性张扬的恰恰是这种个体主体,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要引入西 方的现代性理论来思考中国的现代性问题的原因。拥抱现代性就是要自觉树立主体意识 ,用一种现代的精神气质来审视人的自由和解放,这是中国现代性所应有的历史使命。

有的学者坚守现代性的特殊性。他们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西方 的现代化理论是大概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逻辑过程,而中国的现代化理论是从属于西 方现代化理论的,它只是要改变普遍的经济落后状态,对现代化的其他方面是很少论及 的。中国现代性是现代化的一个方面,中国现代性具有中国的特殊性。也就是说,中国 现代性的选择是创造出不同于西方形态的现代性,不存在抽象的现代性,现代性存在于 具体的现代化实践之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被称之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 国情的具体性决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必须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狭隘语境。

这两种观点基本上反映出当代中国学术界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表达了中国学者对西 方及全球文化的关注(如何用之认识和解决中国的问题),表达了他们对中国现代性的关 注,也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中国现代化内在性质的分析。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中国 古代文明的巨大的连贯性和相对的自足性使中国人本能地把‘现代’理解为一种阶段性 的、暂时的规范,也就是说,在接受现代性洗礼的同时,中国知识分子和民间社会都会 不自觉地带着一种‘现代之后’的想象和期待。”[5]也就是说,中国学者大都是在研 究西方理论的同时来分析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所以,他们把自己置身于现代性之外,然 后对现代性进行批判。这种方法似乎又回到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西学为 体、中学为用”的历史争论上。但事实上,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正处于 这种夹缝之中:一方面面对的是西方后现代对现代性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处于中国现代 化的建设之中(把现代性作为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要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拥抱现 代性,又要跟着后现代理论而批判现代性。中国学者对现代性问题的选择反映了他们的 不同思路,使理论和现实的矛盾突出出来。

我们要指出的是,理论本身也是现实的反映。

坚守现代性一元性的思路是针对中国文化领域内的思想启蒙而言的,启蒙的核心是人 的自由,表现为民主、平等、人权、博爱等形式,现代性追求理性和科学。中国从20世 纪初就开始对西方民主和科学精神进行不懈的向往和追求,但是,中国始终没有形成西 方文明所特有的现代精神气质,缺乏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意识,即以人类主体和个体主体 为核心的自觉意识。中国传统往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和以群体主义、整体集体主 义(集体的发展没有对个体的发展给与足够的重视)为原则的传统精神,中国文化的这种 传统精神孕育了中国的古老文明,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却不适应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要求个体的自由和个体的自我意识。

主张现代性具有特殊性的思路是针对中国现实国情而言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没有经 过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过程,它本身不具备现代性形成的土壤和背景。换句话说,缺少 现代性理性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能按照经典现代性的模式来进行 。要认识和解决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从实践中发现中国 的现代性,而不是一股脑儿地接受西方现代性,应该批判地吸收现代性的合理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现代性的关注使我们认识到,现代性始终是指一种精神气质,中国现代 性和西方现代性的主题是一致的:如何开启民智。这是现代性启蒙精神的根本要求。西 方现代性的理性和主体性原则是我们需要借鉴的基本内容,而我们应该从具体的中国国 情出发来认识中国的现代性。

三、正确认识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个体主体意识的缺乏

中国现代性滞后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并不代表中国的现代性就没有问题,事实上,恰 恰是西方后现代所批判的现代性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出现,使中国学者不得不思考中 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伴随而来的问题。

西方后现代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主要是针对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和人存在的价值、意 义消失即人的自我奴役。产生这两个问题的根源是理性主体的确立以及主客二分思维方 式,这也是西方后现代对现代性批判的核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在 某些方面也表现出与西方现代性问题相同的特征。

首先是个人主义问题表现比较明显。中国是一个封建主义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受 封建观念的影响,传统民族精神里面整体和群体意识比较明显。人们习惯于维护整体和 群体的利益,而常常牺牲个人的利益,这主要表现为封建宗族主义对个人的束缚。“五 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就是争取个人自由和权利的象征,并且在以后将近 一个世纪里,中国社会一直以提倡尊重个人权利来冲破封建宗族血缘关系。但是,中国 历史的发展几经曲折,这种为反抗封建主义而形成的尊重个人权利的思潮逐渐在历史中 湮没。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和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成为 国家的主体,这相对于封建主义的束缚和剥削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然而,我 们国家的这种人民民主专政的形式是典型的集体主义。人民是个集体概念,在社会生活 中个人要服从于群体,群体和集体的利益要高于个人的利益,必要之时,牺牲个人利益 换取整体利益的实现。更有甚者,借集体之名践踏其他个体的利益(注:马克思曾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虚幻的集体”这一历史概念,这里我想表达的就是“虚幻的 集体”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这种对个体的忽视和压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 被突破,一股主体思潮席卷中国,人们以张扬个性和差异性来反抗集体主义。这股思潮 反对中国以往的集体主义,主张个体的利益和权利至高无上的原则,实现集体和群体的 利益不应该压制和牺牲个人的利益。这种个人主义作为对传统群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背 叛,对解放人的个性和体现人的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这种反叛往往带有过激的 行为,过于强调个人而背离了集体,成为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给我们的建设和发展带 来了不必要的混乱和损失。另外,中国的现代化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而向纵深方向发 展,商品经济的市场化使资本和商品成为衡量和主宰一切标准,个人的生产力被量化为 商品,个人拥有的资本和货币越多,表明他的能力越大,这种社会评价尺度驱使个人去 追逐商品和货币,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而代之以利用与被利用关系。个 人生怕别人超过自己,想方设法压制、奴役和坑害别人,这种个人主义是我们需要批判 的。

其次是工具理性问题在中国现代社会也表现得比较明显。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大成就 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实力的增强,其标志是现代化大都市的出现、摩天大楼和 工厂的林立以及高消费的生活方式等等。但是在城市之中,无论是“蓝领”还是“白领 ”均为压力所困,为工作所束缚。现代化的高强度化使人成为机器的零件,丧失于流水 化作业之中,人不再感觉到自由,人成了自己劳动的奴隶。更为可怕的是,由于人们相 信理性和科学的力量能使自然界屈服于人的统治,人们迷信于科技的万能,却忽略了科 技的负面效应。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肆意地从自然界掠夺,获取资源,结果造成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洪水泛滥、沙尘暴出现、酸雨流行等等现象频繁发生,对人类社 会造成了巨大危害。更严重的是,现代科学技术使人们日益受到核武器和克隆技术的威 胁,人们在自己的理性面前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工具理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的存在和发 展。

中国的现代化所遭遇的这些问题正是后现代理论中批判的问题,但是,中国的现代性 问题是不同于西方现代性问题的。就个人主义来说,中国的个人主义是对西方现代性思 潮的模仿和崇拜,它依附于商品和货币,缺乏自身形成的逻辑和内在的精神支撑。而西 方现代性中的个人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的,它是自足的和自主的,其根源 于启蒙主体的独立自足性。所以,中国的个人主义经不起商品经济的冲击,个体的解放 几经挫折,原因就在于此。与西方的现代性恰恰相反,中国的现代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 结果,商品和货币使个体主体解放出来,并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个体主 体。就工具理性而言,近代科学的发展一开始的目标就是强调理性的工具性,即人的主 观性和目的性的实现。人相对于自然界是优先的,为了自身的需要和发展,必须从自然 界获取生存资源。理性自身包含着工具性目的,这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中国的现代化 建设是要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局面,由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落后,人们不得不从自然 界获得所需的物质资料,把自然界作为改造的对象,这种工具理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 必然的过程。人受制于自己的生产劳动是历史发展的过程,对这一思想,马克思在其早 期异化劳动学说中已经详细作了论述。

目前中国的国情是分配不均,这对人来说,同样是不自由的象征。因此,中国只有大 力发展生产力才是发展的根本之路,而这一过程中的工具理性化是人们寻求更高阶段自 由发展的基础。

四、正确解决中国的现代性问题:立足国情、强化主体意识

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不能简单地从启蒙意义的角度去寻找答案,因为“启蒙主义的抽象 的主体性概念和人的自由解放的命题,在批判传统社会主义时曾经显示出巨大的历史能 动性,但是面对着资本主义市场和现代化过程本身的社会危机,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6](P.633)正是由于后现代思潮对中国的影响,使得中国学者在审视中国问题时,不 自觉地以后现代自居。但是,这反而使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中国现代性问题。也就是 说,中国现代性首先面对的不是主体的启蒙,而是现代化建设所带来的问题。现代化建 设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倾心向往的情结,没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现,就没有每一个人的 幸福和安康,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任务和目标。中国现代性的发展是现代化建 设的一部分,是对现代化的补充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现代性是不可逾越的 。

中国现代性是对西方后现代理论的批判继承,西方后现代对现代性的批判主要针对主 体性和理性原则,是对启蒙意义的一种否定,但又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更高追求。西 方的现代化和现代性是同步进行的,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是对现代化的肯定和发展,而中 国的现代性要晚于现代化,所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缺乏一种智性态度的指导,虽然在 短短几十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却同样带来了大量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照 搬西方的理论,我们要做的是对现代化的反思、总结和建构。从这种意义上说,后现代 所批判的现代性问题不是我们要超越的对象,而是建构现代化理论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现代性原则的规范,因为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迫使社会 越来越注重对个体能力的发挥和发展,没有主体意识的自觉根本就不可能使商品经济快 速发展,主体性原则能使人的目的、利益和需要得到最大的实现,我们要竭力张扬这种 主体性原则。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样需要理性的支持,这其中不仅有对工具理性的要求 和批判,而且还包含理性自身的反思,即理性不仅要认识到自身所带来的社会进步和发 展,还要认识到它所带来的危害和灾难。理性的反思是解决自身问题的根源,所以,理 性原则不是过头了,而是还运用得不够。

当西方理论批判其个体主体的泛滥时,我们中国的文化精神中缺乏的恰恰是这种个体 主体意识。我们主张张扬一种个体的主体自我意识,为整体化和群体化的现代化建设提 供或者说注入一种新的精神气质,这恐怕是中国现代性的根本之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自身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在社会的进步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个体的发展体现在社会的进步之中。马克思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注入了实践批判精神, 把人的自由解放与人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与历史进步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马 克思的观点和后现代理论在当代遭遇了。后现代“回归人的生活世界”的呼唤虽然是一 种抽象思潮,但它所做的批判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关注。这也为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提供 了一种具体的思路。

正确认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现代性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内 容。中国要想从一个发展中国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立足 于现代化建设即把经济建设放在工作的首位。马克思认为,个人的解放必须有现实的物 质基础,“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收稿日期:2004-06-01

标签:;  ;  ;  ;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现代化_现代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