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小学课堂管理中的“软暴力”现象论文_袁红霞

如何看待小学课堂管理中的“软暴力”现象论文_袁红霞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北碚 40070)

摘要:在小学课堂管理中,存在并且长期存在着“软暴力”的现象,它对于小学生的伤害是深远而持久的,极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找到“软暴力”现象长期存在在课堂管理中的原因以及采取恰当措施势在必行。教育部门应当完善教育体制;教师应当提升师德修养和专业能力;加强师生沟通,采取合理“惩戒”办法;学校应当完善监管体系,开通问责通道。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愉快学习、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软暴力;课堂管理;师德修养;教育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小学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教育体系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的要求也随之升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和规范,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感越来越强,所以在小学课堂管理中,几乎不存在暴力的“体罚”方式,但是,经过我几次的见习观察,发现在小学课堂管理中,依然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体罚”方式——软暴力。如果说暴力的体罚方式会给小学生身体上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那课堂管理中的“软暴力”则会给小学生脆弱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伤害,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找到小学课堂管理中“软暴力”的原因以及研究其杜绝方法,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什么是课堂管理中的“软暴力”

对于课堂管理中的“软暴力”,有时候很难去界定。一般来说,课堂管理中的“软暴力”是教师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或习惯性的行为而导致小学生心理上或精神上遭受伤害的现象,是一种“精神虐待”、“心灵虐待”,与“肉体暴力”不同的是,“暴力”多以表情、眼神、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具体来说,课堂管理中的“软暴力”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不闻不问型

不闻不问型的“软暴力”最容易发生在“两个极端”学生身上:第一个“极端”是极其调皮或成绩较差的学生。对于极其调皮或者成绩较差的学生,尤其是经常捣蛋惹麻烦的学生,教师是以一种有意的“软暴力”对待,有意的冷漠、无视、不予以评价,甚至给此类学生安排“特殊位置”,讲台两侧或者教室最后排角落,没有同桌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第二个“极端”是极其听话却又沉默内向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往往存在感低,不太引人注意,教师也最容易无意的忽略。这两种“极端”普遍存在在小学课堂管理中。

2、批评教训型

批评教训型的“软暴力”也更容易出现在调皮学生身上,此类学生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成绩较差,喜欢调皮捣蛋,哗众取宠。对于此类学生,教师容易对他们施加批评教训型的“软暴力”,表现为:恶语相向、在全班放大其错误提出严厉批评,甚至对于他们的成功之处给予怀疑的目光,全盘否定其作为。在教师这种批评教训型的“软暴力”的压力之下,此类学生往往自我怀疑、丧失自信心、一蹶不振;甚至为证明自己而干出更加出格的事情,极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威胁恐吓型

威胁恐吓型的“软暴力”容易被大家忽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堂管理中的罚站、留学等都属于教师施加的“软暴力”,比如:背完课文才能回家。还有一种威胁恐吓型的“软暴力”,会对学生产生长期的心里负担,比如:看你表现决定解除处分与否、不考及格不能毕业等,这种威胁恐吓容易给学生造成长期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在课堂管理中,为什么会出现“软暴力”现象?

1、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能力不高

教师之所以会在课堂管理中有意或无意地对学生施加“软暴力”,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高,不能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不能做到尊重、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或者因为职业的倦怠而对“问题学生”缺乏耐心,动不动就讽刺、挖苦学生,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学校的监管体系不完善

近年以来,通过教育部门的严厉监管和多方教育部门的努力,以“体罚”和“变相体罚”为代表的暴力现象已经鲜有发生,是教育工作里不能容忍的现象,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校也不敢踏入这个“雷区”。但由于“软暴力”界限的模糊性,人们不太能分清何为“软暴力”,学校对于这种“软暴力”现象不予置评,也没有学生和家长投诉“软暴力”现象的通道。所以学校监管体系的不健全滋生了课堂管理中的“软暴力”现象。

3、教育体制的弊端

教育体制的弊端催生了课堂管理中的“软暴力”现象,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以及来自学校的压力和家长的期望使得教师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间徘徊不定,让教师不知如何是好,从而催生了这种病态的“软暴力”现象。

4、师生间缺乏沟通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软暴力”,出发点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发展,但教师急于学生的发展,没能和学生好好沟通,所以有意或无意的在课堂管理中对学生施加“软暴力”,对学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三、在课堂管理中,怎样避免“软暴力”?

1、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专业能力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对于一些所谓的“差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对于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要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公平公正和和蔼可亲的态度。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先进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时刻关注,从中学习好的班级管理的方法,在面对小学生时才能有的放矢。

2、学校完善监管体系

之前提到在班级管理中,很难去界定“软暴力”这种现象,尽管如此,学校也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建立一个具体的、可行的监管体系,让广大教师群体也要让小学生们知道何为“软暴力”,并建立起一套“惩戒”制度,从而规范教师的行为。还可以开通学生及家长的问责通道,让学生能维护自己的权益。

3、师生加强沟通,采取合理的惩戒手段

在课堂管理中,优秀的教师在“惩戒”学生时,也会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爱。对于“问题学生”,教师不能主观臆断,一味地或者不经意地采取“软暴力”的办法,应该和学生好好沟通,找出问题所在,共同去面对,帮助其改正。在某种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合适的“惩戒”办法,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给予恶语相向,既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又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4、完善教育体制

教育部门应该重视课堂管理中的“软暴力”现象,建立相关体制和规范,多开展教师心理学、教育学的培训,宣传呼吁杜绝“软暴力”现象,继续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不仅是喊口号,也要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

结语:

课堂管理中的“软暴力”不可小觑,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慢性毒药”,正在一点点侵蚀着小学生们身体和心灵。我们要正视课堂管理中的“软暴力”现象,找出它长期存在的原因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无论对于社会、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及家长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举措。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让课堂管理中的“软暴力”现象消失殆尽,为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牛利华,周琳琳.教育软暴力的主体诱因与现实消解.

[2]闫二茹,陈丽玮.浅议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软暴力”.

[3]钟振裕.提升教师素养,消除校园教育“软暴力”.

[4]王祥修.教育软暴力现象分析.



论文作者:袁红霞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如何看待小学课堂管理中的“软暴力”现象论文_袁红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