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琪[1]2016年在《城市滨水公园地域文化景观小品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城市滨水公园整体景观的组成部分,景观小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其功能性需求,其自身更是极佳的景观载体。在滨水环境的景观小品设计中,城市所具有的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并合理的融入到了景观设计的理念中来,不仅能进一步烘托出整个场所的特色和氛围,同时给游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渐渐成为富有实用价值的问题,而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之所在。本文借助城市滨水公园、地域文化、景观小品叁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综合、调查分析及实例论证等方法,对基于地域文化的下的城市滨水公园景观小品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作出了进一步的总结,提出了其设计的理论框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对滨水公园景观小品的现场调查,研究分析出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并且提炼出地域特色对滨水公园景观小品设计所提供的价值;(2) 以地域文化特色为基础,归纳出滨水公园景观小品的设计思路与要求,并在设计思路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出景观小品设计的构成要素和原则方法;(3) 将论文的研究结果在常德诗墙公园景观小品设计中进行实证,提出了基于城市地域文化特色为要点,并在此之上凸显设计的独特之处,最后促使景观小品的设计与滨水公园整个景观环境达到相互融合的面貌。论文旨在为滨水公园地域文化景观小品设计提供一些新思路和理论实践参考,完善城市滨水公园环境景观设计理论体系。
刘堃鹏[2]2013年在《哈尔滨城市滨水公园植物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哈尔滨城市滨水公园植物景观是城市滨水区域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展现城市人文风貌的重要窗口。城市滨水公园植物景观研究对于哈尔滨市建设滨水丽都、寒地水乡,实现以水兴城、以水富城、以水丽城,打造滨水名城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对作为寒地城市代表的哈尔滨城市滨水公园植物景观研究,可对整个寒地城市滨水公园植物景观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与指导作用。本文运用群落生态学、风景园林学、实验心理学、数理统计学等理论,对10个具有代表性的哈尔滨城市滨水公园进行典型植物群落的植物组成、数量特征、多样性以及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在对植物群落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25张典型的哈尔滨城市滨水公园植物景观照片,分别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最终得到如下结论:(1)在公园植物群落中,共有植物175种,分属于52科103属;哈尔滨城市滨水公园植物类型组成以乔木类、灌木类、草本类为主,在滨水景观营造中,可广泛应用的水生、湿生类草本植物比较匮乏。垂直结构以“乔—灌—草”复层模式为主,以“乔—草”模式为辅。(2)哈尔滨城市滨水公园共有5种植物群落模式,分别为滨水植物群落模式、观赏型植物群落模式、减噪型植物群落模式、保健型群落模式、文化型植物群落模式。滨水公园滨水植物景观有4种植物景观带,分别为:疏林草地型滨水植物景观带、密林式滨水植物景观带、湿地植物景观带、模纹式滨水植物景观带。(3)通过SD定量评价法与BIB-LCJ非量化评价法对哈尔滨城市滨水公园植物景观的评价与分析,可知哈尔滨城市滨水公园植物景观总体情况较好。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果基本一致。(4)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出影响哈尔滨城市滨水公园植物景观的效果有四个潜在特定因子:美感因子,舒适性因子、动感因子与空间因子。(5)针对哈尔滨城市滨水公园植物景观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植物景观营造建议:加强乡土植物应用种类;丰富植物群落植物种类组成;着重建设“近自然”植物群落;增加公众参与的滨水植物景观类型;建立和完善植物景观的养护管理体系。
王玉凤[3]2010年在《南京城市滨水公园植物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景观生态学、园林艺术学、植物造景等相关学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玄武湖公园、莫愁湖公园、南湖公园、绣球公园、狮子山公园中的卢龙湖绿地、白鹭洲公园、白马公园、乌龙潭公园8个比较典型的滨水公园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总体普查和样地详查的方法,对公园中的植物种类、植物群落以及植物景观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在8个公园中选取了32个典型植物群落样方,采用群落学和AHP层次分析法对公园中的植物景观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文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通过对城市滨水公园植物景观相关概念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的梳理,基于南京城市的自然地域条件,总结南京园林的景观特色、南京城市滨水公园的基本类型以及相关功能。二、对所选择的32个典型植物群落,采用植物群落学的研究方法,对调查样地群落的组成、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从植物群落学和美学角度,分析各类样地的植物配置特点。同时,运用AHP层次分析的评价方法,从生态效应、景观质量、服务功能3个方面,建立了南京城市滨水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对16个典型样方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从而得出植物景观的综合评价值。叁、基于植物群落学和AHP评价法的分析结果,总结南京城市滨水公园植物景观中存在的现状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探索性建议,旨在能为今后南京城市滨水公园植物景观的改造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刘立明[4]2004年在《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内城市滨水公园的兴起是继国外滨水公园兴起之后又一次高潮。论文从城市和绿地的视角来审视,既有城市的因素,又有园林绿地的因素的城市滨水公园有其独特意义。论文分析了国内外城市滨水公园的特点和现状,试图从城市和绿地的角度来建立更加符合国情的城市滨水公园系统,并建立起成体系的评价标准。期为正建或将来建的城市滨水公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论文从分析国外城市滨水公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反观国内城市滨水公园发展的背景、动力、类型,提出国内城市滨水公园开发多是城市绿地型滨水公园为主的特点,指出绿地型滨水公园自身系统的不完整,滨水公园绿色廊道的不健全,滨水公园与城市结合不紧密,滨水公园交通不可达等几方面的问题来建立论文的“靶子”。 以提出问题根据现阶段的问题,论文从人对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观念的描述,城市滨水公园其自身的功能、特征,滨水公园景观构成要素,从体验到理论,自下而上的建立整体的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系统的基础框架。随后第四章导入系统论的方法,以滨水公园中的城市命题,建立滨水公园自身的配置系统和绿色廊道系统;以城市中的滨水公园命题,分析滨水公园与城市的整体性、空间的开敞性、道路交通的可达性等方面建立滨水公园与城市的相互关系。来分析问题。最后在理性批判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滨水公园景观系统的评价原则。并以武汉汉口江滩滨水公园实例与前面提出的国内滨水公园问题和滨水公园系统评价相呼应,来解决问题。
龙婷[5]2008年在《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点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百年来我国遭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社会处于极度贫困时期,可以说近百年来基本没有什么风景园林的建设或研究,因此,风景园林造园的创作设计基本断代,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风景园林的建设也提到日程上来,虽然我国有优秀传统的园冶艺术,但是由于近期缺乏理论的研究和人才的开发,其次是时代已进入高科技为基础的大众生活时期,风景园林大众享用的性质改变了传统园林艺术的手法。如何因地制宜地创造设计具有我国传统园林艺术,本文的研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如何通过视觉组景的手法在有限的环境要素中创造丰富的视觉感知效果?如何运用有效的设计手法在特定的环境中传造现代滨水游憩空间?如何通过对杭州西湖的借鉴,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营造既具有中国传统山水诗画意境又具有现代功能要求的滨水景观?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出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点设计的方法。本文基于环境心理学、景观学、美学、大众行为学等学科的基础,以现代、自然、生态,为原则,用因地制宜的思想来设计具有传统诗画意境的现代滨水景观,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第一,通过借鉴杭州西湖的传统园林艺术,从视觉组景的角度研究分析出适宜于西安浐河桃花岛景区的视觉组织手法。具体有:1、通过景点之间的视觉通廊最大化尽可能扩大视觉空间效果;2、通过围绕视觉通廊布置景点的方法,尽可能使可观赏的景致丰富;3、通过控制人的活动行为方式来引导人的视线,使观景的视觉感受多样化。叁个方面的组织手法共同创造出适合于西安浐河桃花岛景区的良好视觉效果。第二,通过对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游憩空间的研究,总结出适宜于西安浐河桃花岛景区游憩空间的设计手法。具体为:1、因地制宜的组织“复线”游览路径,增加垂直方向的空间层次;2、巧妙的划分游憩空间,在有限的空间中得以实现游憩行为的多样化;3、充分利用景点中“看与被看”的空间特质使游憩活动更具有可观性和可赏性。第叁,通过对西湖以及浐河桃花岛景区景点的研究分析,得出在现代城市滨水公园中同样可以传承中国传统的山水诗画意境。具体在:1、运用丰富空间层次的方法,增强视觉上的感官效果。2、让人从多角度去感受意境,视觉,听觉、嗅觉、触觉。3、传统植物组景,空间营造格局“一池叁山”等,来增强景观意向的感知。
惠子[6]2017年在《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有着数量众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往往拥有优秀的城市规划传统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继承和弘扬城市历史空间脉络和文化遗产,塑造城市地方特色,彰显城市文化魅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体系的核心组成,对于提升城市整体风貌、树立城市文化地位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殊背景,以其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目标为依托,旨在梳理和总结一套能够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与方法。基于此,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借助对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建设案例调查分析与实际感知,总结当前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建设的优秀经验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把握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侧重点和突破口。第二部分,基于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滨水景观的相关解读,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背景下进行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特殊性要求,凝练了指导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目标。第叁部分,从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基本策略和具体方法两个层面切入,一方面针对场所记忆的延续、城市特色的塑造、空间活力的提升、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商业开发的过度等关键问题,凝练了基本的规划设计策略;另一方面,结合对优秀案例的剖析,从宏观到微观深入探讨了整体功能、空间结构、交通流线、景观视廊、景观界面、景观节点、景观要素的设计表达方法。第四部分,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了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的具体操作途径和可行性。通过以上理论研究和实践示范,初步建立了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希冀对指导未来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对解决当前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城市历史空间脉络的传承提供宝贵的思路。
曹文娜[7]2007年在《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性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滨水景观带有是最能引起城市居民兴趣的地方,因为“滨水地带“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久吸引力。特别是在拥挤城市中的滨水公园,更是难得的生态休闲栖息地。如何在城市建设方面,构建这样一个开放空间,让其发挥滨水地带的价值,软化其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的硬化河堤,使其城市滨水公园恢复重建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游憩地,是这次的研究目的。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在滨水区兴建公园,但是其中还是硬质的设计居多,阻隔人与水的接触,硬性的分割了滨水区域与城市整体的融合。目前,在此领域内的研究也有一部分。但几乎都是在各自独立领域里的研究,比如单一讨论防洪河堤的恢复,滨水区域的规划,或者公园改建等等。全面结合起来研究城市的滨水公园,专门强调其生态性设计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突显。本次研究分五个层次。第一,综述做此课题研究的初衷。第二,从如何构建自然生态的生物生长空间开始,强调了水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营造,总结出关于生态性设计的一般原则;第叁,是独立研究如何设计和构建自然的城市滨水区域,其中对各类具体处理实例进行分析。比如护岸的设计,木质栈道在滨水区的运用,人工湿地设计,及其它关于生态性设计的分析;第四,是对类似案例的分析与学习;最后是以成都市百花潭公园为实践空间,进行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性设计。……
冼宁, 赵芮兴[8]2015年在《对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初探》文中提出滨水公园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景观中兼具观赏性与使用功能的一种城市公共绿地,是城市景观中最富变化与活力的景观形态,是展示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与大众生活的独特窗口。因此,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旨在通过对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探讨,寻求适合人们进行户外休闲娱乐消遣的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环境设计方法,以供今后进一步研究。
张伟[9]2014年在《生态理念下的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湿地景观和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让现如今越来越拥挤的城市里很难再找到一块可以休憩的生态场所,同时也随着人们对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城市滨水地带的渴望也与日俱增。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城市生态型滨水公园的建造迫在眉睫。通过对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生态性设计的研究和未来城市生态滨水公园景观的发展方向,以构建生态型滨水公园为例,发挥出滨水景观所独有的生态价值。为当今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型设计和景观提升提供出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1)本文通过研究城市滨水公园生态性设计的手法和要点得出,对于一些具体处理的实例比如湿地的设计、植物的运用、护岸在滨水空间中的应用等等进行了分析和了解。(2)通过研究与分析国内外城市滨水公园现状,运用搜集文献等方法对成都活水公园、中山岐江公园、洛杉矶威明顿公园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分析和概括,通过对相关学科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生态城市滨水公园等概念,总结出城市滨水公园生态性设计的重要性。(3)通过运用城市滨水公园生态设计的理论原则以及设计方法,对现代城市生态滨水公园的设计方法、现状改造、走可持续化发展路线等方面具体的研究分析,以深圳湾内湖公园景观为例,为城市生态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以及与之前的理论研究做出一个验证,让本研究最终所得出来的结论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张奕[10]2016年在《珠叁角地区带状滨水公园游憩空间景观营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市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滨水环境对城市形态的形成、空间的塑造和形象的显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带状滨水公园作为城市滨水区开发的重要形式之一,给予城市发展的动力,塑造城市的个性和面貌,同时也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的“公园式”的城市滨水生活方式,对城市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以游憩空间为切入点,结合风景园林学的相关知识,通过对游憩空间的景观营建的理论知识梳理以及对优秀实践案例的实地调查分析,提出带状滨水公园游憩空间景观营建的具体策略。文章首先在分析带状滨水公园的特征和分类的基础上,从空间序列、视线廊道、交通系统、游憩需求、滨水游憩活动和游憩意象营造等六个方面归纳滨水带状公园游憩空间景观营建的要点,并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说明,作为文章的基础理论研究。再立足于珠叁角地区,梳理当前珠叁角地区带状滨水公园建设的概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选取宽面水体沿水型的深圳湾公园和狭长水体沿水型的佛山新城滨河公园作为典型案例,按照整体设计分析、不同类型的游憩空间景观营造分析、游憩设施设计分析和游憩意象营造分析的思路,对调研对象进行深入的剖析,探讨二者的共性与特性、优势与不足,形成实践研究体系。最后,结合之前的理论和实例研究提出带状滨水公园游憩空间景观营建的具体策略,即:(1)合理布局游憩空间:注重城市肌理的延续,多样的空间序列组织以及视线廊道的延伸;(2)游憩空间功能开发:充分挖掘潜在的游憩活动、构建全时性的活动空间、引入正能量的公众活动;(3)游憩空间品质塑造:塑造优质的慢行空间、营造丰富的体验空间、充分利用水面进行岸线的设计;(4)游憩意象的搭建:空间可识别性和游人心理可达性的搭建。从这四个维度入手,以期对未来城市带状滨水公园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引。
参考文献:
[1]. 城市滨水公园地域文化景观小品设计研究[D]. 帅琪. 湖南农业大学. 2016
[2]. 哈尔滨城市滨水公园植物景观研究[D]. 刘堃鹏. 东北农业大学. 2013
[3]. 南京城市滨水公园植物景观研究[D]. 王玉凤. 南京林业大学. 2010
[4].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研究[D]. 刘立明. 东南大学. 2004
[5]. 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点设计研究[D]. 龙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6].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与实践研究[D]. 惠子. 长安大学. 2017
[7]. 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性设计[D]. 曹文娜. 四川大学. 2007
[8]. 对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初探[J]. 冼宁, 赵芮兴. 设计. 2015
[9]. 生态理念下的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研究[D]. 张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10]. 珠叁角地区带状滨水公园游憩空间景观营建研究[D]. 张奕. 华南农业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