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471002
摘要:目的 探讨多模式镇痛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采用多模式镇痛,同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评价其效果。结果 本组病人术后功能锻炼进行良好,疼痛评分控制在3分以内,术后1周患者即可自行持双拐行走。结论 多模式镇痛在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可以更好地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关键词:镇痛;全髋关节置换术;功能锻炼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晚期以及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常规手术治疗方式,可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早期功能锻炼是促进患者恢复的重要手段,但术后伤口疼痛时影响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主要因素 [1]。良好的镇痛效果成为患者早期康复的前提条件。多模式镇痛指联合采用多种不同的镇痛方法,产生镇痛作用,从而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同时可降低单一用药的副作用。我科自2014年6月至12月,对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进行多模式镇痛,积极早期功能锻炼,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0例病人均为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2~80岁,平均62.5岁;股骨颈骨折25例,股骨头坏死5例。
1.2方法:术前3日患者口服塞来昔布胶囊,0.2g,每日一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患者手术由同一手术医师进行,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经后外侧入路,术后常规放置伤口引流管,关节腔注入氨甲环酸止血,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进行局部浸润麻醉(采用罗哌卡因100mg稀释),术后第一天拔除伤口引流管;第1~3天每日肌注帕瑞昔布40mg,术后4日起继续口服塞来昔布0.2g/次,bid。分别在术后6小时,24小时及每日晨第一次行功能锻炼时与每日晚间最后一次锻炼时进行疼痛评分,共测量7天。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2]。让病人在疼痛标尺上指出目前的疼痛评分。
2.结果
所用病人均能积极配合,疼痛评分在术后24小时最高,有5例病人达到5分,辅助肌注曲马多100mg。每日早晨第一次锻炼时疼痛评分平均为3.6分,较每日晚间最后一次锻炼时平均评分2.1分高。术后3日后静息状态疼痛评分均小于2分。所有患者在术后7日均可下地站立,缓慢行走、如厕;其中25人可持双拐上下楼梯。所用病人均未出现消化道溃疡等副作用。
3.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大多数患者因为术后疼痛而不愿意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使的康复过程缓慢,甚至造成了关节功能障碍,使关节活动度不能达到理想效果;长期卧床讲增加了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增加了治疗的风险。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前提。传统的镇痛方式存在滞后,效果差,病人满意度低的特点。且常规使用阿片类药物具有一定的成瘾性。多模式镇痛采用术前镇痛,术中镇痛与术后镇痛相结合的方式,让患者在几乎无痛的状态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大大降低了由于卧床引起的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下地活动改善了静脉回流,降低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3];减少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医疗费用,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及医疗护理质量。使患者在术后早期就开到了锻炼的成果,恢复了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的信心。
与传统镇痛模式相比,多模式镇痛方法效果好,操作相对简单,无明显副作用,对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春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研究进展.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9):2346-2347.
[2]付莲英,段淑云,万水珍.视觉模拟评分法在病人满意度调查中的应用.中国护理管理,2008,8(9):68-69.
[3]何丹,胡三莲,钱燕,等.全髋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防及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5):568-570.
论文作者:李少卫,王桂芝,王海雁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7
标签:术后论文; 关节论文; 患者论文; 功能论文; 病人论文; 疼痛论文; 评分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