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水草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

露水草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

谭成玉[1]2002年在《露水草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露水草(Cyanotis arachnoidea C.B.Clarke)是鸭趾草科兰耳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我国云南省。其具有补虚除湿,舒筋活络之功效。 自露水草(C. arachnoidea C.B.Clarke)干燥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经过多种色谱手段(硅胶柱色谱、氧化铝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常压ODS柱色谱以及RP-HPLC等)共分离得到38种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光谱数据分析及化学方法等,鉴定了其中31种化合物的结构,包括26个植物甾酮类成分,4个植物甾醇类成分和一个单萜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9个,分别为露水草甾酮A(1),露水草甾酮D(4),2,25-二去羟基水龙骨甾酮B(5),2,3-异丙叉基筋骨草甾酮C(6),11α-羟基红苋甾酮(11),2-乙酰基筋骨草甾酮C(14),3-乙酰基筋骨草甾酮C(15),22-羰基筋骨草甾酮C(18),5α-胆甾-7-烯-22ξ-醇-3β-棕榈酰酯(30);新天然产物2个,分别为3β,14α,20R,22R,25-五羟基-5α-胆甾-7-烯-6-酮(2),5α-胆甾-7-烯-3β,22ξ-二醇(29)。 鉴定的已知化合物分别为漏芦甾酮B(3),2,3,20,22-双异丙叉基β-蜕皮甾酮(7),2,3-异丙叉基β-蜕皮甾酮(8),20,22-异丙叉基β-蜕皮甾酮(9),20,22-异丙叉基筋骨草甾酮C(10),17-羟基红苋甾酮(12),红苋甾酮(13),2-乙酰基β-蜕皮甾酮(16),3-乙酰基β-蜕皮甾酮(17),22-羰基β-蜕皮甾酮(19),旌节花甾酮D(20),poststerone(21),异牡荆甾酮(22),β-蜕皮甾酮(23),罗汉松甾酮C(24),土克甾酮(25),筋骨草甾酮C(26),β-谷甾醇(27),胡萝卜苷(28),2,羟基-1,8-桉叶素(31)。其中化合物3,7,8,9,10,12,17,19,20,21,22,24,25,27,28,31等16个成分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3,7,8,9,10,12,13,17,19,20,21,22,24,25,27,28,31等17个成分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结合近几十年来的文献,综述了植物甾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参考了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有关植物笛酮生物合成途径的文献,推测了露水草中植物笛酮类成分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 选取露水草中的叁种植物凿酮单体 16,23,26进行大鼠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实验。同时,考察了露水草总笛酮对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改善及对过氧化脂质及脂褐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叁种单体化合物对大鼠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有明显的促进生成作用;露水草总留酮具有明显改善小鼠学习记忆障碍和桔抗过氧化脂质及脂褐质的作用。

李红舟[2]2013年在《露水草中 β-蜕皮激素的分离纯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露水草(Cyanotis arachnoidea C. B. Clarke)为鸭跖草科蓝耳草属植物,研究表明,其主要活性成分β-蜕皮激素具有抗氧化、防衰老、抗炎抗病毒、抗心律失常、降血糖和降胆固醇、促进体内蛋白的合成以及促进免疫力等一系列作用,目前,由于缺乏操作简单、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规模制备含量比较高的β-蜕皮激素,所以,国内市场上销售得比较多的是低含量的β-蜕皮激素。这使得进一步开发p-蜕皮激素的药理性质和实际应用受到了一种程度上的阻碍。本文基于对盐诱导乙腈水,乙醇水,丙酮水体系分相的现象,探讨了利用诱导相分离法分离纯化露水草中的p-蜕皮激素,再考察了吸附澄清技术对露水草提取液的吸附澄清作用,利用Fe3O4磁性纳米粒子作为吸附载体纯化β-蜕皮激素,结合诱导相分离方法分离得到含量较高的β-蜕皮激素。具体包括以下叁个方面的内容:1.建立露水草中β-蜕皮激素的分离分析条件,本章通过对色谱条件的优化以及样品前处理条件的筛选,建立了建立了露水草中β-蜕皮激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的条件。优化色谱条件,考察了流动相,流动相的比例以及波长;优化了样品前处理条件,考察了提取溶剂,超声时间,提取溶剂,提取温度,不同料液比。测定出露水草中p-蜕皮激素的含量为1.9%。该色谱条件的建立为下一步纯化分离p-蜕皮激素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以第一部分内容建立的p-蜕皮激素的分离分析条件为基础,根据盐诱导乙腈水,乙醇水,丙酮水这叁种体系分相的现象,以β-蜕皮激素含量为1.9%的露水草为研究对象,通过诱导相分离法系统研究了β-蜕皮激素在这叁种体系中的分离纯化。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分离纯化得到了β-蜕皮激素含量为18%。由于诱导相分离之后提取液还存在一部分杂质,因此需要下一步的吸附澄清技术除去杂质。3.通过对吸附澄清技术中澄清剂Fe304磁性纳米粒子进行了制备,以及对Fe304磁性纳米粒子加入量进行考察等,在得到的最佳实验条件下,处理了露水草提取液中的杂质,并结合在第二部分内容得到的最优诱导相分离的实验条件,利用诱导相分离方法分离得到含量为35%的β-蜕皮激素。

王秋军[3]2014年在《露水草HMGR基因的克隆分析及20-羟基蜕皮甾酮生物合成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羟基蜕皮甾酮(20-hydroxyecdysterone,20E)是露水草(Cyanotis arachnoideaC. B. Clarke)植株中的主要甾酮活性成分,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蚕桑业,而且具有许多药理活性,能够有效促进哺乳动物多种组织和器官的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糖代谢和脂类代谢,改善高血糖症和高血脂症,调节免疫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和治疗缺氧和缺血性脑损伤,因此受到了世界各地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广泛重视。然而,由于其结构复杂,化学合成不能用于商品生产,其天然来源匮乏问题始终制约着该化合物在农业、医药业上的应用。20E属于植物甾酮类化合物,3-羟基-3-甲基戊二酰Co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 reductase,HMGR)被认为是甾酮合成中的关键限速酶,是细胞中类异戊二烯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调控点,所以研究HMGR对了解植物甾酮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我们首先从露水草植株中克隆出露水草HMGR基因(CaHMGR),其基因全长为2037bp,由91bp的5,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1800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以及146bp的3,非翻译区组成。开放阅读框编码一条含有599个氨基酸的多肽,预测其等电点和分子量分别为7.25与64.0kDa。在NCBI数据库上对CaHMGR进行检索比对,我们发现CaHMGR与已报道的许多其他植物的HMGR的氨基酸序列十分相似。对推导出的多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其含有两个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的结合域(ELPIGFVQLP和TTEGCLVA)和两个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PH)的结合域(DAMGMNM和GTVGGGT)。通过利用Swiss-Modeling对CaHMGR进行基于同源性的叁级结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CaHMGR蛋白具有错综复杂的空间结构,其催化结构域包括L-结构域、N-结构域和S-结构域,与其他植物的HMGR的结构域十分相似。这暗示CaHMGR与其他植物的HMGR存在一定的催化相似性,而且CaHMGR是一个有功能的还原酶。根据CaHMGR及其他植物、真菌、昆虫及动物的HMGR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HMGR都来自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并且逐渐进化成四个分支,其中CaHMGR属于植物HMGR这一分支,与阳春砂HMGR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这些都说明CaHMGR属于植物HMGR超家族。我们建立了CaHMGR的绝对荧光实时定量PCR的检测方法,并调查了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对CaHMGR表达模式的影响。我们设计了基因特异性引物CaHF和CaHR,荧光实时定量PCR的熔解曲线只有单个峰,特异性产物熔解曲线峰Tm为82.5℃,表明引物特异性良好。同时,我们将质粒标准品10倍梯度稀释成不同浓度为模板进行反应,根据获得的Ct值及基因拷贝数拟合曲线,得到标准曲线方程为y=-3.1116x+37.05,曲线拟合度R2达到0.9974,说明曲线线性关系良好,可用于准确的定量。计算获得的荧光实时定量PCR的扩增效率为102.6%,同样符合荧光实时定量PCR的要求。CaHMGR在根、茎及叶中都有表达,在各组织表达的情况各异,其中在茎中表达最高,其次为根,再次为叶。MeJA对CaHMGR有明显的诱导上调作用。MeJA处理组根和叶中HMGR的表达为对照组的两倍左右,而茎中HMGR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CaHMGR是一个诱导响应型基因,可被诱导子如MeJA有效诱导。采用MeJA、酵母诱导子(yeast elicitor,YE)及硝酸银(AgNO3)叁种诱导子刺激露水草悬浮细胞培养体系,当施加0.2mM MeJA处理悬浮细胞时,测得细胞中20E含量为80.95μg/g DW,为对照组的8倍,而AgNO3(25μM)处理组的含量为对照组的6倍,YE(100mg/L)处理组的为对照组的2倍,说明这叁种诱导子均能明显提高悬浮细胞中的20E的含量,为采用大规模生物反应器生产20E提供基础研究。采用之前建立的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露水草悬浮细胞中HMGR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叁种诱导子均能明显提高CaHMGR的表达水平。我们的结果显示CaHMGR可被诱导子诱导高表达从而更多的甲羟戊酸可被合成进入类异戊二烯生物合成途径用以合成萜类或植物甾体化合物。在本文中,我们首次从露水草中克隆出HMGR基因,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表达模式分析并调查了MeJA、YE及AgNO3叁种诱导子对露水草悬浮细胞中20E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为采用露水草悬浮细胞大规模生产20E奠定理论基础。

王龙[4]2005年在《牛膝甾酮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胆碱酯酶抑制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牛膝(Radix Achyranthis Bidentatae)为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I.)的干燥根,又名百倍、牛茎、怀牛膝等,是我国传统中药,含有糖类、皂苷、甾酮、黄酮、生物碱和香豆素等多种化学成分。甾酮是其有效成分之一。本论文对牛膝总甾酮的提取新方法,总甾酮中主要甾酮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总甾酮和主要甾酮成分的含量测定、代谢动力学及胆碱酯酶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 牛膝总甾酮提取新方法研究。目前牛膝甾酮类成分的提取多采用有机溶剂回流、渗漉等方法,使用有机溶剂,生产应用有一定局限性。本文采用水煮提取,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富集牛膝总甾酮,对水煮方法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水煮方法提取牛膝总甾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35 倍量水,在80~100℃下提取2 次,每次2h,在pH6 左右吸附,吸附流速1.2BV(BV:树脂柱床体积)/min,用体积分数85%的乙醇2BV 洗脱,洗脱流速0.4BV/min。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总甾酮提取率约0.68%,蜕皮甾酮提取率约0.09%,与甲醇、乙醇回流提取比较,总甾酮、蜕皮甾酮的提取率相近。说明水煮提取,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富集牛膝总甾酮是一种代替有机溶剂提取牛膝总甾酮的理想方法。2. 牛膝总甾酮中主要甾酮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确证。采用不同薄层色谱分析,发现水煮提取工艺提取得到的总甾酮提取物TLC 图谱上有一强色斑,对该斑点所在部分通过硅胶柱层析和制备HPLC 分离、纯化,得到一个单体化合物。经过与标准物质对照和波谱分析,确证该成分为蜕皮甾酮(ecdysterone)。说明蜕皮甾酮是牛膝水煮工艺得到的总甾酮提取物的主要甾酮成分。3. 含量测定方法研究。建立了牛膝总甾酮和总甾酮中主要甾酮成分蜕皮甾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测定牛膝总甾酮,在100.4~301.2 μg/ml 范围内,总甾酮回归方程为:A=327.1C×10~(-5)-0.085,r=0.9983,线形关系良好;HPLC 法测定总甾酮中主要甾酮成分蜕皮甾酮,在0.406~7.308 μg/ml 范围内,蜕皮甾酮回归方程为:y=1.02751×10~6x+158195,r=0.9996,线形关系良好。结果表明,分光光度法测定牛膝总甾酮和HPLC 法测定蜕皮甾酮均简单方便,稳定性较好,方法可行。4. 牛膝总甾酮的代谢动力学研究。采用HPLC 法,以牛膝总甾酮中主要甾酮成分蜕皮甾酮的含量为指标,研究

张鸣珊[5]2011年在《溶剂诱导相变萃取法在药物分离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了溶剂诱导相变萃取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并将其用于中药成分和血浆药物的分析,包括血浆中尼群地平(Nitrendipine)和格拉司琼(Granisetron)的测定及露水草干根中蜕皮激素(Ecdysone)分析叁个部分。与传统的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相比较,该方法简化了血浆样品前处理步骤,有效地消除了样品中的基质干扰,并能同步富集目标物。结果表明,溶剂诱导相变萃取可选择性的提取目标成分,回收率高、一次萃取即可完成目标成分的提取、富集及净化,为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提供更为简便、快速的方法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疏水性有机溶剂诱导乙腈/水均相体系分相原理,建立了一种血浆中尼群地平提取分离的新方法-溶剂诱导相变萃取(solvent 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extraction, SIPTE)。样品中添加乙腈和疏水性诱导剂叁氯甲烷,可以使蛋白沉淀和尼群地平的纯化浓缩同时完成。考察了不同诱导剂的影响、乙腈及诱导剂含量的影响和基质效应。优化获得最佳样品前处理条件;结合电喷雾质谱,可快速、高灵敏的测定血浆中尼群地平的含量。2.在以上方法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无机盐对溶剂诱导相变萃取的影响。以极性更强的格拉司琼作为目标化合物,考察了溶剂诱导相变萃取对血浆中极性药物分析样品前处理的适用性。与只用叁氯甲烷做诱导剂的溶剂诱导相变萃取、直接沉淀蛋白、传统液-液萃取方法进行比较,发现无机盐(无水硫酸镁、叁氯甲烷双诱导剂)的加入能更好的完成含极性药物的样品处理,萃取回收率更高,进一步扩展了溶剂诱导相变萃取在血浆药物分析中的目标化合物范围。3.采用无水硫酸镁和少量氯仿作为诱导剂对露水草中的蜕皮激素进行了溶剂诱导相变萃取。结果表明该方法集提取、分离、浓缩于一简单过程。与只用叁氯甲烷作为诱导剂的溶剂诱导相变萃取相比,用无水硫酸镁和叁氯甲烷做诱导剂的萃取可以使95%以上的蜕皮激素进入有机相,而叁氯甲烷单一诱导剂进行的萃取无法使得蜕皮激素选择性的分配于诱导分相后的单一液相中;提示双诱导剂法对于露水草中的蜕皮激素的分离纯化有着潜在价值。

胥秀英, 郑一敏, 王龙[6]2005年在《植物蜕皮激素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蜕皮激素最早是从昆虫体内分离得到的,现今已有几十种该物质的类似物从植物中发现。综述了植物蜕皮激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资源分布、药理活性和应用方面近年来的研究情况。

孙际薇[7]2014年在《茉莉酸甲酯对曼陀罗毛状根的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产生的影响》文中认为茄科曼陀罗属的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是重要的药用植物。近年来,随着对东莨菪碱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围绕曼陀罗进行的研究很多,而通过诱导子刺激毛状根中次生代谢产物的迅速积累又是其中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发根农杆菌C58C1菌种(C58C1是根癌农杆菌经“Disarmed"改造后,保留Helper质粒,导入pRiA4质粒而成的发根农杆菌)和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叶片为材料,经过侵染、共培养、除菌、扩大培养等过程得到曼陀罗毛状根培养体系,以此为基础,测定其生长动态曲线及东莨菪碱和莨菪碱合成动态变化,再分别采用浓度诱导和时间诱导,研究茉莉酸甲酯对曼陀罗毛状根生长、逆境生理特性和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对获得价格昂贵的天然药物东莨菪碱和莨菪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实验首先利用发根农杆菌C58C1侵染曼陀罗叶片,共培养5d后,光照培养10d左右,诱导得到曼陀罗毛状根。经过观察,曼陀罗毛状根在1/2MS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良好,生长速度较快,于是实验扩大培养时,均采用1/2MS液体培养基进行曼陀罗毛状根的增殖培养。经过除菌和扩大培养后,最终得到良好的曼陀罗毛状根培养体系。培养所得曼陀罗毛状根成圆形团块状,这应是与培养时所用圆底烧瓶形状和摇床的规律性圆周转动有关。而且,圆形团块状毛状根的中间部位颜色较深,越向外其颜色越浅,中间的深色部位是由老根形成,而周围颜色较浅的毛状根是生长出来的新根。2.实验对曼陀罗毛状根悬浮培养的一些基本特性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曼陀罗毛状根生长曲线存在延迟期(0-18d),之后便进入快速生长期(18-27d),27d达生长高峰期,30d达生长稳定期,之后毛状根生长减缓,趋于平稳后逐渐下降。曼陀罗毛状根中,东莨菪碱和莨菪碱的合成量随着毛状根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曼陀罗毛状根在培养27d左右,毛状根中东莨菪碱和莨菪碱的合成量达到最大值,在30d左右,即毛状根生长的稳定期后,东莨菪碱和莨菪碱合成明显减慢,且含量降低。实验结果说明曼陀罗毛状根的生长高峰期与生物碱合成高峰期一致,均在27d左右,鉴于曼陀罗毛状根的生长和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量,实验中加入诱导子时间选择在培养18d后,此时进行后期诱导试验效果最佳。3.实验中探讨了茉莉酸甲酯对曼陀罗毛状根生长及逆境生理特性各指标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茉莉酸甲酯对曼陀罗毛状根生长有抑制作用。经不同浓度的MJ进行诱导处理后,曼陀罗毛状根根尖出现变黄和褐化现象,其鲜重和干重及其增殖倍数都明显低于对照。在五个浓度处理中,用200μmol·L-1MJ对曼陀罗毛状根进行诱导处理的鲜重增殖倍数和干重增殖倍数均高于其他几个处理,因此考虑用浓度为200μmol·L-1的MJ进行时间梯度诱导处理。曼陀罗毛状根经浓度为200μmol·L-1的MJ处理后,生长高峰期提前3d出现,处理后的毛状根干、鲜重均明显低于未添加MJ的对照毛状根干、鲜重。经诱导子MJ处理后,曼陀罗毛状根的O2-、可溶性蛋白质、MDA指标、脯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SOD活性先出现增高趋势,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SOD酶的活性也随之降低而趋于稳定;POD呈现先上升再下降后趋于稳定;CAT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后趋于稳定,且3种保护酶活力变化与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有关。结果说明,MJ对曼陀罗毛状根氧化酶活性有影响,能较好地刺激曼陀罗毛状根保护酶活力的增强,有利于主要次生代谢产物成分的合成积累。4.实验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能有效提高莨菪烷类生物碱成分在曼陀罗毛状根中的积累并刺激其向培养基中释放。MJ能显着促进曼陀罗毛状根中东莨菪碱成分的积累并向培养基中释放,能显着促进处理3d和6d后曼陀罗毛状根中莨菪碱成分的积累并向培养基中释放。

谭萍[8]2015年在《药用植物牛大力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牛大力[Callerya speciosa (Champ.ex Benth.) Schot]作为一种药食兼具的中药资源,在现实生活中备受人们的青睐,需求与日俱增,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进行了种子大小、种皮颜色、干燥方式、贮藏条件、外源激素等因素与牛大力种子萌发的关系及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规律等研究,探索合理的牛大力种子繁育模式,为加速牛大力产业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牛大力种子的平均长度为10.20±1.52mm,宽度为8.93±1.24mm,长宽比为1.14±0.11,百粒重为42.07±2.36g。种子大小差异不是影响牛大力种子发芽的重要因素,但小粒种子具有发芽时间短和发芽速度快的优势。在种子颜色差异的试验表明,红黑色和青褐色种子是生产实践中应筛选的理想牛大力种子。不同干燥处理方式中,低温热风(35℃)干燥处理和阴干处理均是处理牛大力鲜种子最好的方式。生产实践中,冷藏方式是最理想的贮藏种子的办法,其次是室外沙藏。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能显着提高牛大力种子的发芽能力及活力,本试验用的四种浓度处理中,浓度为40mg/L的处理可作为生产实践中采用GA3外源激素较理想的处理浓度。2.在牛大力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是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的趋势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再陡然上升趋势,可溶性糖与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负相关关系。可溶性糖与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及蛋白酶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与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呈极显着的正相关性,游离氨基酸和蛋白酶间也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关系,牛大力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与POD、CAT及蛋白酶等的作用有很大关系。3.在牛大力种子萌发过程中,SOD、POD、CAT活性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SOD活性在整个萌发阶段均保持较高的水平,而在萌发后期,POD和CAT活性呈显着的下降。POD、CAT与可溶性糖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CAT与蛋白酶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OD、CAT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不仅消除植物体内产生的过氧化氢等有害物质,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种子的其他代谢活动。4.牛大力种子子叶中四种贮藏蛋白质含量的大小顺序为:球蛋白>白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在牛大力种子萌发过程中,球蛋白含量呈先下降后缓慢升高再下降的变化趋势,白蛋白和醇蛋白的含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谷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总体呈波浪状变化。从各组分贮藏蛋白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球蛋白被蛋白酶类分解成氨基酸组分受其他叁种贮藏蛋白影响较少,保持着较高的活跃水平,而谷蛋白、白蛋白、醇蛋白之间需要通过相协调互促进作用来满足种子萌发对养分的需求5.牛大力种子在整个萌发过程中总酚的含量呈降低趋势,总酚与SOD呈极显着的相关关系,与总蛋白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总酚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通过抑制SOD酶活性影响牛大力种子的萌发,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促进储存物质转化的作用。

闫竟宇[9]2006年在《β-蜕皮甾酮的分离制备及其结构修饰》文中研究指明植物甾酮是广泛分布于植物界的一类多羟基甾体化合物,按其化学结构,它们类似于节肢动物的蜕皮和蜕变激素—动物蜕皮甾体。其结构特点是有一个顺式(5β-)稠和的A/B环,一个7-烯-6-酮的生色团和一个14α-羟基,碳原子19~29个及大量的取代基。20-羟基蜕皮酮即β-蜕皮甾酮[(20R,22R)-2β,3β-14α,20,22,25-hexahydroxy-5β-cholest-7-en-6-one]是两种最主要的蜕皮甾酮之一。 从露水草总甾酮中,经过硅胶柱色谱及RP-HPLC色谱手段共分离得到4种含量相对较大的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光谱数据分析等,鉴定了这四种化合物均为植物甾酮。分别是β-蜕皮甾酮(20-hydroxyecdysone,a),筋骨草甾酮C(ajugasterone C,b),2-乙酰基β-蜕皮甾酮(20-hydroxyecdysone 2-acetate,c),3-乙酰基β-蜕皮甾酮(20-hydroxyecdysone 3-acetate,d) 以分离制备的β-蜕皮甾酮为原料,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定向的合成其它植物甾酮类化合物,为筛选药理活性,研究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奠定基础。从结构上来看,β-蜕皮甾酮结构中含有六个羟基,在进行反应时是较活泼的基团,所以设计的大部分的结构修饰是针对羟基进行的。如利用2、3位及20、22位的邻二醇结构进行天然产物的半合成;利用2、3位羟基反应活性不同,进行选择性合成;14位羟基脱水反应及对甾体母核和侧链的修饰。本文共设计合成了15个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过~1HNMR、~(13)CNMR和MS确证。 通过PC12D细胞活性筛选体系,测定了原料和8个合成物的促进NGF(神经生长因子)介导的神经突触生长活性。结果显示,异丙叉化衍生物具有显着的活性。

参考文献:

[1]. 露水草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D]. 谭成玉. 沈阳药科大学. 2002

[2]. 露水草中 β-蜕皮激素的分离纯化研究[D]. 李红舟.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3]. 露水草HMGR基因的克隆分析及20-羟基蜕皮甾酮生物合成调控研究[D]. 王秋军. 苏州大学. 2014

[4]. 牛膝甾酮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胆碱酯酶抑制作用研究[D]. 王龙. 重庆大学. 2005

[5]. 溶剂诱导相变萃取法在药物分离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张鸣珊.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6]. 植物蜕皮激素的研究进展[J]. 胥秀英, 郑一敏, 王龙. 生物学杂志. 2005

[7]. 茉莉酸甲酯对曼陀罗毛状根的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产生的影响[D]. 孙际薇. 西南大学. 2014

[8]. 药用植物牛大力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 谭萍. 广西大学. 2015

[9]. β-蜕皮甾酮的分离制备及其结构修饰[D]. 闫竟宇. 沈阳药科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露水草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