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文军[1]2003年在《企业分布应用架构平台探索及其应用》文中提出随着叁层/多层企业信息系统结构的深度发展和下一代分布式计算模型Web服务的出现,企业应用中关于平台、框架、语言的竞争也愈演愈烈。J2EE平台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引领着企业应用的潮流,但微软从2002年推出的.NET开发平台也开始吸引着众多IT企业和开发人员的注意力,向J2EE平台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本课题在跟踪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对J2EE平台和.NET开发平台两个平台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叁个方面:系统平台基础构造、叁层/多层体系结构和移植/性能/扩展详细分析。针对分布式多层应用系统的结构,从性能,扩展性,可维护性及软件工程的角度,深入研究探讨基于.NET的分布式多层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主流技术,设计开发及其实现。结合四川银海软件公司电力营销核心业务支撑平台的开发过程作为具体的实施方案:设计和开发了一个基于.NET开发平台的面向电力行业的多层分布式企业应用系统。 本文主要由叁部分组成: ● J2EE开发平台和.NET开发平台体系结构的比较。 ● .NET开发平台的研究:主要论述在.NET开发平台歼发企业应用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应用实例:主要论述基于.NET开发平台设计和开发的电力营销核心业务支撑平台的设计、开发及其应用。
刘业鸿[2]2008年在《湖南烟草商业系统信息化总体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湖南烟草商业系统信息化工作先后经历了平台搭建、系统建设、应用推广、数据集成等阶段。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烟草行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发生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战略重新规划,企业信息化总体方案重新设计。论文的目的是通过对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策略方法及其在烟草行业信息化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湖南烟草商业系统为例,建立适合于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方案。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科学方法、与信息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调查有关信息化的、有关烟草行业和有关信息化总体方案方面的文献来获得资料,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持;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方法,对信息化总体方案进行设计。论文以湖南烟草商业信息化总体方案设计为研究对象,对烟草行业信息化现状、信息化主要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信息化总体方案的设计方法、主要步骤、基本原则的分析,提出了湖南烟草商业信息化总体方案的设计方法。从战略层、运作层、业务层叁个层面分析了信息化需求,针对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信息化工作目标。从系统的角度划分系统的功能结构,对烟草商业信息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和研究。论文大量收集湖南烟草商业系统的关于各业务与管理方面的信息,充分考虑行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竞争要素,以优化后的业务处理为主线,搭建了湖南烟草商业系统信息化整体架构、技术架构、基础架构、业务及应用架构。建立了行业监管、业务运行、决策支持、运行维护四大体系。论文最后对总体方案进行评估,对方案实施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实施保障。
鄂海红[3]2010年在《SSME中服务工程与服务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开放和技术的演进,网络、服务、数据和资源向着共享、按需提供、提倡效用的趋势发展。服务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行业的分工细化和网络环境的逐渐成熟使得面向服务软件体系结构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社会分工的改变导致出现了各种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分布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已发展成可访问、按需使用、可组合复用的第叁方服务,由服务提供者对外提供,服务消费者采用面向服务的工程方法,通过建模、查找、绑定、组装、集成及测试的反复迭代过程,实现复杂的分布式应用系统。把构成系统的原子服务看作网络的节点,服务间的组合关系看作网络的边,则构成了基于服务提供环境的网络化服务系统。当前对服务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服务发现、服务组合、服务信誉等与服务计算相关的技术展开,而对服务科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服务工程方法论和服务系统可信性、复杂性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期研究和探索。论文围绕服务工程与服务系统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研究。针对如何以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可定量的过程化方法去指导服务系统开发和维护,提出了一种新的服务工程方法论叁维结构模型;针对如何利用专业化的共性服务,为行业应用和用户构造一个成熟、安全、可信的开放服务平台,设计了一种新的水平分层的服务开放和集成框架——开放服务交付平台体系架构;针对如何解决开放网络环境中服务交付平台的信任安全和跨服务平台、跨信任域的身份认证需求,提出了一种新的跨域汇接信任模型,并基于此构建了服务系统的信任支撑体系——电子认证证联平台;针对如何研究和解决服务系统的复杂性问题,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提出了一种服务网络复杂性度量方法和度量参数集,在复杂性度量领域开展了有益探索。本论文的内容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论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讨论了研究服务工程和服务系统所面临的挑战与关键问题;第二章,介绍了服务及服务科学基本理论,指出服务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因,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叁章,描述了由基于服务蓝图的服务系统体系架构规划和服务系统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组成的一种新的服务工程方法论模型;第四章,描述了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开放服务交付平台的功能框架,并重点介绍了其中服务运营保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第五章,讨论了一种新的跨域汇接信任模型和基于该模型的电子认证证联平台实现;第六章,探索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服务系统复杂性研究方法,并描述了一种新的服务系统复杂性度量方法和度量参数集;第七章,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论文所有研究工作,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内容进行展望。(1)基于eTOM和HSM霍尔工程方法论,提出了一种服务工程方法论叁维结构模型MSE-TDS (Methodology for Service Engineering-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该模型由基于服务蓝图的服务系统体系架构规划(MSE-Service Blueprinting Architecture Design, MSE-SBAD)和服务系统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MSE-Service Lifecycle Management, MSE-SLM)组成;融合了已通过验证的管理技术和工程方法应用到过程管理中,实现了针对服务系统全生命周期过程的工程方法指导,有效的指导服务系统的工程实现、实施步骤、运营管理和优化。目前,它已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集成化技术研究”课题现代服务业开放服务交付平台的建设的全过程中获得应用,验证了所提出的MSE-TDS方法论模型的可行性和正确性。(第叁章)(2)基于服务工程方法论的指导,设计了一种新的水平分层的服务开放和集成框架——开放服务交付平台体系架构(Service Delivery Open Platform, SDOP)。该体系架构解决了传统技术手段和体系架构中的固有缺陷,采用了水平分层的方式,以支持平台以开放的框架聚合不同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标准化的共性服务注册接入规范和接口规范,以支持服务能力的标准化集成;引入了电信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构建成熟的共性服务运营支撑系统,以支持端到端可靠的服务运营;引入了MSE-SLM中的服务支持保障机制,以支持平台的规范化运营和服务持续性提供。目前,该SDOP开放服务交付平台体系架构,已经在“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集成与运营支撑系统”得到了应用。该系统(包含了论文作者所设计和完成的服务运营支撑保障系统部分)已经通过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结题验收,验证了所提出的开放服务交付平台体系架构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第四章)(3)提出了跨域汇接信任模型(Trans-domain Convergence Trust Model, TCTM),满足了服务系统跨平台、跨信任域的身份认证需求,该模型通过交互汇接模式,将不同域内的根证书、证书路径、CRL等集合在汇接平台,并支持每个域内选择任意传统信任模型构建信任体系,域间信任通过汇接平台实现跨域认证。所提出的跨域汇接信任模型和技术已经在工信部电子认证证联平台建设中得到了应用,并验证了其正确性和可行性。(第五章)(4)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服务系统度量方法和度量参数集MSS(metrics for service system),从服务系统层级定义了描述系统的七个重要参数,包括:服务系统复杂度、服务粒度因子、服务耦合因子、服务协作关系因子、服务节点因子、服务协作因子和服务组合因子;并给出了参数的度量方法和含义。最后选择在服务组合算法方面,通过设计的一种新的基于感知的动态按需服务组合框架和组合服务算法,对该度量方法和度量参数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第六章)
张倩[4]2013年在《基于FEAF的离散型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企业开始借助信息技术处理日常业务。特别是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撑行业之一,由于其业务繁琐、生产力决定经济实力等特点,也开始应用信息技术解决企业业务繁琐、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等问题,但是在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投资回报比较低的情况,主要原因是目前的信息系统集成度低,造成信息冗余和信息孤岛等现象,从而导致企业的信息不能充分达到共享、市场反应灵敏度低、决策成本高等状况。因此进行离散型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研究对企业实现真正的高效办公、高效生产、低成本运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显得十分重要而且迫切。本文对离散型企业MF公司的信息系统集成进行研究。本文在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信息系统集成方案的对比分析及MF公司的信息化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目前MF公司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等问题,选择借助结合EACF后的FEAF框架作为信息系统集成的主要方法,指导搭建MF公司的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改进后的FEAF框架使信息系统集成工作的层次更加清晰,每个层次的建设工作更加具体,使最终的系统与用户需求保持高度一致性,对信息系统集成工作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本文取得的成果如下:(1)在FEAF总体框架的指导下,根据MF公司的组织结构及业务需求,通过CIM-OSA企业建模框架的指导及UML、视图建模、IDEF相结合的建模工具的应用,对MF公司业务架构、数据架构进行建模。(2)在FEAF总体框架的指导下,根据MF公司的业务架构和数据架构搭建公司的应用架构,即选择B/S模式部署系统,用SOA架构平台作为流程服务平台,建立MF公司的服务总线、逻辑数据模型、系统框架和应用框架。(3)在FEAF,总体框架的指导下,根据MF公司的应用架构搭建技术架构,即采用快速原型模型的软件开发模式,利用J2EE的开发平台,选择ORACLE作为MF公司的数据管理系统,建立系统技术模型并进行技术设计。(4)形成MF公司的最终集成方案,包括数据中心建设方案、生产制造系统集成方案、信息系统总体集成方案。并给出MF公司的信息系统集成策略和方法。
王元放[5]2009年在《基于叁大要素系统的上海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框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基于叁大要素系统的上海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框架”的核心思想是我的导师周宏仁教授提出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Municip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MIS)是电子政务深化发展到高级阶段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研究MMIS的基本框架也就是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本文以上海电子政务为背景,通过将“Systems of Systems”(SoS)有关理论与方法引入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 EA)形成叁维企业架构框架通用模型3D EAF,构造了基于人口、法人与土地叁大要素系统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框架。该框架探讨了MMIS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系统规划,系统评估,以及系统间信息共享等内容。具体讲,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提出了MMIS基本框架的静态模型,该模型自顶而下包括业务层、信息层、应用层、技术层。研究了模型的各层次包含的参考模型,构成了MMIS基本框架主要内容。探索了MMIS动态行为的驱动力,提出了分析MMIS动态行为的概念模型。探讨了MMIS系统规划问题,使用贝叶斯方法构造了优化模型,探索了涵盖MMIS各相关方不同需求的系统规划方法。研究了MMIS系统绩效评估。进行系统绩效评估是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本文提出了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了指标体系的组合权重,形成了系统绩效评估组织方案。提出了MMIS业务参考模型。该模型基于领域工程分析与建模方法,业务流程重组方法以及电子政务参考模型等理论和方法,按照人口、法人、土地叁大要素梳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涉及的政府主要业务,形成了包含服务内容、服务渠道和服务对象的业务参考模型,用以消除业务冗余、改进业务过程,指导IT投资、项目选择和技术实现,指导信息视图的导出,为应用系统的软件重用提供基础。研究了MMIS信息参考模型。基于电子政务参考模型和业务参考模型,将叁大要素进行分层构建信息参考模型。围绕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政务信息资源交换模式、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等为案例,展开了信息层的构成要素。MMIS应用参考模型主要针对电子政务管理者和设计者,按照业务功能分类进行结构化描述。对于应用层面的整合,提出按照“一线式”、“一站式”、“一门式”分别进行政府热线、政府网站、政府服务中心的整合。以上海网格化管理为典型案例,探讨了应用层整合的具体模式。技术参考模型主要探讨MMIS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参考美国联邦政府FEA的技术参考模型和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形成了统一基础平台、统一整合平台、统一服务平台的技术参考模型。在设计MMIS的时候,应遵守技术参考模型的技术标准约束,这是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前提。本文研究工作受到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重点课题――《上海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资助,在此感谢。
赵杨[6]2010年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优势和国际地位的关键力量,各国都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致力于本国国家创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国家创新系统是由不同创新主体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承担着国家创新发展重任。信息化环境下,国家创新系统的运行离不开信息资源的有力保障,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国家创新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高投入的复杂工程,创新战略的实现要求国家创新系统中各类创新主体打破组织界限,整合内外信息资源,通过资源共建共享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创新合作。在国家创新发展要求下,信息资源配置范围已由组织内部扩展到整个国家创新系统,更加强调创新主体的共同参与、密切配合与协调互动,促使信息资源配置不断朝着社会化、协同化方向发展,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模式日渐形成。当前,国内外对信息资源协同配置问题的探索刚刚起步,开展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和实践,不仅是推动国家创新系统有效运行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家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将协同学理论与传统信息资源配置理论相结合,围绕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与运行,构建面向国家创新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理论框架,从战略、管理、操作和技术层面探索其协同机制,着重研究协同配置演化机理和模型,详细分析了协同配置的整体化实现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为对象展开实证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和仿真分析,找出制约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实现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文中附有图100幅,表30个。全文约19万字,共分为8章,内容如下:第1章,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信息资源配置及其协同化发展。国家创新系统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信息化环境中,国家创新战略的演变促使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不断朝着开放化、社会化、协调化方向发展,由此对面向国家创新的信息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信息资源配置的协同化发展。本章从信息化环境下的国家创新系统建设要求入手,分析信息资源配置变革与协同化发展趋势,从协同学视角对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内涵、特征和要素进行阐释。第2章,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环境、定位与组织。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系统内部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活动的组织实施必须主动适应环境变化,进行科学的目标定位。本章在对国家政策、经济、市场、技术等外部环境因素以及资源分布格局、创新合作关系、信息沟通渠道等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总体目标:以国家创新主体的信息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之间的整体协同提高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投入-产出效益,实现各领域的全面创新和协同创新。围绕总体目标,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应以协同配置能力为序参量,采用有效制度安排下的自组织配置模式,按照合理的配置路径组织实施。第3章,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分层推进。按照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目标定位和层次安排,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需要分阶段、分层次推进。本章依据信息资源配置体系的层次结构,提出从战略层面、管理层面、操作层面和技术支撑层面依次协同的思路。其中,战略层面协同旨在实现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与国家信息资源配置战略的协同,国家信息资源配置战略与地区、组织信息资源配置战略的协同,以及创新合作组织之间的战略协同;管理层面协同主要包括国家信息管理机构和地区、行业管理机构之间的“上下联动”以及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协调与权责分配;操作层面协同旨在协调配置主体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优化整体配置流程,通过选择合理的协同配置实施模式促进配置主体竞争合作关系的协同演化;技术支撑层面协同主要实现各类配置技术的有机融合与集成应用。第4章,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模型。国家创新系统的复杂性、创新主体的主动适应性和创新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具有多回路、非线性、高阶次和难以量化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系统动力学特征。本章以协同学原理为基础,结合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演化机理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从系统运行角度进一步揭示各协同层面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作用,分析协同配置中的因果关系,绘制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动力学流图,构建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系统动力学模型,为协同配置实现过程的模拟仿真提供具体方法。第5章,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整体化实现。依据国家创新系统中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实现机理,本章从体制、技术、经济、法律多个维度分析了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整体实现方法。从体制角度而言,协同配置体制建设是实现有效配置监管、落实配置制度安排、指导配置实践的重要前提,必须在国家统一规划下建立科学的体制框架,促进政府配置机制与市场自组织机制的协调运行;从技术角度而言,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顺利实现需要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本章从协同配置和协同创新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提出协同配置平台设计思路,应用SOA架构和Web Service技术构建了基于CSCW环境的配置平台模型,探索了平台核心功能的技术实现;从经济角度而言,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是一项经济活动,涉及多方主体的经济利益,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博弈-协商”过程协调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主体间持续合作与协同发展;从法律角度而言,信息资源在不同配置主体间的流动,涉及信息资源产权的转化,需要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来规范协调各类创新主体的配置行为,保障知识成果创造者的基本权益。第6章,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综合评价。由于国内外对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研究刚刚起步,目前还未建立起适用于协同配置评价的指标体系。本章在参考现有传统信息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协同配置的基本特征与运作机理,应用平衡计分卡模型分析了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与国家创新系统运行绩效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四个评价维度: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协同配置流程、整体协同效应和协同配置效益。然后依据各维度的评估内容,构建出由4项一级指标和14项二级指标构成的协同配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项指标权重。第7章,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方案与对策分析。本章在对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情况和信息资源配置现状、配置效果与协同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现状与问题出发,利用前文提出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理论方法,围绕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设计符合我国创新发展需求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方案,构建了国家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体系框架。根据方案设想,应用第四章中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实现过程进行模拟仿真,预测未来15年我国信息资源配置体系的运行情况。通过仿真分析,揭示市场机制完善程度、政府宏观管理绩效、科技中介和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以及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收益分配机制这四项关键因素对我国协同配置效应产生过程的具体影响。依据这一结论,本章最后从政策制度保障、配套设施建设、配置主体联动、服务体系建设和配置经费投入五个方面提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推进对策。第8章,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梳理,提炼观点,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该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胡潜[7]2009年在《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面向新世纪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对科技界和工、农业产业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信息管理与服务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其中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是国家信息化与企业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以此为题,作者在参加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和导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的基础上,以作为主要承担者之一所进行的国家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为基础,围绕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问题,进行了理论、体系、方法和实现研究,取得了博士论文所包含的研究成果。本文的重点是,在国际经济整体化、国家创新发展和行业信息化环境下,研究行业信息服务的体制变革和机构重构,在跨系统平台构建中,实现面向企业的行业信息服务业务重组和集成;在实证中,进一步完善理论成果,在系统实施中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本文所突破的重点,一是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信息需求结构分析和行业信息服务重组模型的建立,由于行业的差异和国内外环境的区别,需要在深层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行业信息服务重组框架;二是在行业信息资源重组配置中,必须针对信息资源异构分布和企业信息系统结构异构问题,进行基于异构系统的信息资源整合,以确保重组后的行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可运行性和与技术发展的同步性;叁是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实施、管理和社会化推进,必然涉及体制改革、体系重构和战略实现,需要通过实证和案例,在实践中明确研究成果的应用。这意味着,本文的选题和研究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挑战。有幸的是,在论文调研和撰写中,作者得到了校内外专家和国家及地方信息部门的多方面帮助,这是作者完成论文的重要保证。全文分为10个部分,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分为8章。逻辑结构为:从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需求分析出发,在国内外比较分析和规律总结的基础上探索行业信息服务体制变革和体系重构机制,围绕行业信息服务重组中的资源管理、技术推进、服务协调和平台建设,进行重组战略和重组推进研究;在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实现上,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了我国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实施对策和评价模型。本文通过研究成果的应用,在行业信息集成服务业务组织中,形成了实际方案。本论文写作中,作者除归纳本人的成果外,还引用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研究团队的成果,在此特致谢意。
毕建新[8]2016年在《政务云环境下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文件是信息化时代国家的重要信息资源,加强电子文件管理是新时期国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对于确保国家信息安全、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文件大量产生,广泛使用,尤其是政府部门,海量的政务电子文件在政府业务中被使用。但是,我国对电子文件资源的掌控能力严重不足。为此,在一批学者的推动下,国家将电子文件管理列入国家战略。与此同时,云计算的概念被提出,其应用也逐步由商业领域向政务领域拓展。在此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一直对电子政务建设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问题—方法—贡献为主线,以政务电子文件管理为研究对象,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与政府管理实践相结合,探讨云计算环境下政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与服务的模型与实施。本文通过对政务电子文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确定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前端控制思想、全程管理思想、协同理论与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经历了从传统文件生命周期模型到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模型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文件连续体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强调了解文件的背景及现状,认为文件的利用才是重点。文件连续体理论还特别强调跨机构的合作。文件连续体理论、前端控制思想和全程管理思想为电子文件管理提供了一体化管理的思想。通过协同理论和政府职能转变理论的指导,电子文件管理各要素、各系统之间能够协同地工作,从而获得电子文件管理的整体放大效应。本文比较了云计算环境与传统网络环境下的政务电子文件管理。从管理思想、管理技术和组织制度等叁个层面分析了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论文研究了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区域性政务云构建问题。分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互动关系,揭示了区域性政务云构建的六大动因。论文认为政务电子文件具有大数据的特征,政务大数据与云计算之间将长期保持密切关系。通过对私有云、公有云与混合云叁种云计算部署模式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区域性政务云构建模式和体系架构。论文从政府业务流程一体化入手,分析其概念及动因,并运用(ISO/TR26122:2008信息与文献—文件过程分析》为工具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职能分析和序列分析。论文分析了电子文件管理的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面向用户目标和业务流程的政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与服务模型,并分析了政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的运行机制。最后,通过对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案例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理论与模型。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对传统电子文件管理理论进行修正和扩充,引入协同理论,丰富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前端控制思想和全程管理思想;(2)政务电子文件的一体化管理必须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中动态实施;(3)提出了一种能与政府职能转变动态匹配的政务云构建方法,使得政务电子文件管理所依赖的技术环境能够灵活应对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政府业务流程的变化;(4)构建了面向用户目标和业务流程的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实现了电子文件管理的协同化、集成化、一体化。
刘馨蕊[9]2013年在《矿山生产数据集成系统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矿山信息化建设正在兴起,用信息技术优化矿山生产运营结构,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是我国矿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矿山和智慧矿山的提出,为矿山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空间信息、数据管理、可视化、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的发展为其注入了新的血液,多技术多数据融合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需求更为其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现阶段我国矿山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矿山缺少应有的统一规划,忽略基础的数据资源环境的组织,造成矿山企业部门之间和上下级之间信息断层与孤岛,阻碍了信息的共享交流。为此,本论文从“矿山生产数据”着手,系统研究“矿山数据集成系统构建与应用问题”,参照国内外企业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相关研究,提出基于数据集成的矿山信息集成系统的体系架构与构建策略。在此基础上,应用本体论的语义知识与面向Agent系统开发方法,按照矿山生产事务方式和决策方式递进实现日常和历史生产组织管理,完成矿山生产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数据集成共享环境搭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矿山信息集成系统体系架构与构建方法研究。基于我国矿山信息集成系统所需架构的内涵与意义,以建设不同业务互联、上下管理层互通和多业务多管理层互享的数据基础架构为目标,从矿山业务、基于信息流的功能、数据集成和技术四个维度层次角度,构建了矿山信息集成系统体系架构,并由此提出了面向业务的、自下而上的螺旋式逐层集成、信息流功能与技术平台同步展开的双向金字塔切片开发方法。2.矿山生产业务数据集成系统研究。本领域重点研究解决如下叁个关键问题:(1)以矿山信息集成系统的体系架构为导向,研究了矿山生产数据集成的意义与本体谱组织方法,构建了面向矿山生产本体的语义认知,建立了数据同构语义模型,据此提出了矿山多源异构生产数据的整合共享方法。(2)运用矿山多源异构生产数据整合共享方法,借助于面向对象的Agent软件系统开发方法,界定系统各阶段目标和内部功能,分析构建了承载矿山生产多源异构数据的事务级平台。(3)在所建矿山生产多源异构数据事务级平台的基础上,应用Agent方法,构建矿山生产决策级系统的组织模型,分析了数据—信息—知识乃至智慧的转化过程,构建了基于数据仓库的承载深层信息和知识的决策级数据集成平台。3.矿山生产数据集成系统的实际应用。根据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小铁山铜铅锌矿的生产数据与矿山需求,进行了C/S架构与B/S架构相结合的矿山生产数据集成系统的各个层次的功能设计与开发,完成了在统一的时空框架下矿山企业操作级数据-决策级数据-部门级数据集成共享层次,实现了矿山生产内部各专项及生产业务上下级数据信息的无障碍交流共享。论文研究提出的矿山信息集成系统多维体系与构建策略,基于本体谱的矿山生产数据语义组织方法与数据同构语义模型,以及基于面向Agent矿山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技术,体现了矿山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的基本原则,较好的解决了矿山多源异构数据集成共享,实现了矿山事务级与决策级平台智能化构建,有效解决我国矿山企业所面临的信息断层和孤岛问题,可为我国智慧化矿山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论文完成的矿山生产业务数据集成系统应用软件,界面友好,操作简便,便于矿山生产各级管理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应用。
方景辉[10]2016年在《智能变电站构架及一体化平台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的启动以及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推动,对电网企业的变电站设计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变电站一体化平台对于各种新型业务支撑不足,该领域内相关深度研究十分匮乏,为此,论文着力于变电站一体化平台深化应用方面的探索。论文首先从变电站小型化应用、智能设备创新应用以及变电站一体化平台深化应用等方面,阐述了作者对于220kV智能变电站全新架构的探索,并基于现有技术条件提出了具备相当可行性的220kV智能变电站整体构架及其新的发展路径。针对浙江嘉兴分布式能源广泛接入的特殊需求,提出了本论文的重点研究内容,即变电站一体化平台深化应用研究。在分析了当前国内对于变电站一体化平台研究的不足与欠缺,指出了该项研究工作的战略意义后,结合变电站一体化平台“叁流合一”的现状,提出了变电站一体化平台的新形式。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变电站一体化平台深化应用的系统设计概念,从总体架构、业务应用、数据分类、技术架构、安全构成等角度,阐述了作者的设计思路,并对变电站一体化平台系统的网络安全部署与多专业系统集成,提出了新的设计思路,初步完成了对变电站一体化平台深化系统的整体构思与设想。论文以220kV嘉兴勤丰变一体化平台建设实践为基础,秉承一定的超前意识,从光伏建筑微电网系统、微电网控制与能量管理系统、站域-广域一体化保护系统等叁个方面,以功能设计和底层构建为重点,提出了变电站一体化平台深化系统的具体设计方案,经过工程检验,足以适应分布式能源广泛接入和区域性平台对继电保护的新需求,实现了在该领域内相当程度的发掘,开辟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发展新空间。最后,对220kV智能变电站一体化平台深化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结合技术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参考文献:
[1]. 企业分布应用架构平台探索及其应用[D]. 第文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03
[2]. 湖南烟草商业系统信息化总体方案的设计与实施[D]. 刘业鸿. 中南大学. 2008
[3]. SSME中服务工程与服务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鄂海红. 北京邮电大学. 2010
[4]. 基于FEAF的离散型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研究[D]. 张倩. 成都理工大学. 2013
[5]. 基于叁大要素系统的上海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框架研究[D]. 王元放. 上海交通大学. 2009
[6].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D]. 赵杨. 武汉大学. 2010
[7]. 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研究[D]. 胡潜. 武汉大学. 2009
[8]. 政务云环境下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研究[D]. 毕建新. 南京大学. 2016
[9]. 矿山生产数据集成系统构建与应用研究[D]. 刘馨蕊. 东北大学. 2013
[10]. 智能变电站构架及一体化平台应用研究[D]. 方景辉.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应用架构论文; 企业架构论文; 数据集成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协同软件论文;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集成论文; 生产系统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技术与管理论文; 信息架构论文; 云计算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平台战略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工程信息论文; 信息化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