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比较及启示论文

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比较及启示论文

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比较及启示

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 彬

【摘 要】 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都是知名的教育家,在二者的教育思想中,德育思想都占据着核心地位。从德育目标、内容到方法上来看,二者的德育思想有着诸多相同点,通过分析和比较处在不同时空的两位教育大家德育思想的共同点,能够为我国当下德育工作得出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 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德育;启示

一、德育目标比较

(一)陶行知德育思想之目标

陶行知的德育目标旨在培养“真善美的人”。他曾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1]他还说:“真即善,真即美,真善美合一。让我们歌颂真善美的祖国,真善美的世界,真善美的创造。”[2]由此可知,陶行知把“真善美”作为个人道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追求,“真善美”贯穿其德育思想的始终。所谓“真善美”之“真”在教师的教育任务上体现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在学生的学习目标上体现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谓“真善美”之“善”是指人们追求的良好的道德目标,只有拥有“善”,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求善,也就是要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思想品德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所谓“真善美”之“美”即道德教育目标的最高境界,要建筑起自尊、自立、自强的人格长城,同时必须通过培养美感来完善人格,从而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在“真善美”之中,“真”是核心,不仅要在学问上求真,还要在态度上求真,在行动上求真,从而实现真而善、真而美,达到真善美合一,由此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之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把个性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作为所要培养的德育目标,“个性全面发展理论”是其德育思想的精华和主线。首先,在其德育目标中,他认为高尚的道德无疑是个人和谐发展的核心,他说:“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这说明,无论一个人有多么高的成就,无论他的学识有多深厚,首先,他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这就指出了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决定作用。其次,他十分注重对人全面性的培养,全面发展就要求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共同发展。他认为,德育是贯穿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的,也就说明德育贯穿在全部教育之中,只有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才能教育出一个合格的公民。最后,他在强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对个性的培养,以及对每个学生潜在力的激发。在个性全面发展之中,“个性”和“全面”是对立统一的,“个性”之中有“全面”,“全面”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在分析二者的德育目标之后,可以从中得知,无论是陶行知培养“真善美”的人,还是苏霍姆林斯基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个人全面发展无疑贯穿了二者德育目标的始终,这充分说明二者都推崇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培养一个真正的“人”作为自己的德育目标,体现出了“人”的重要性。

二、德育内容比较

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皆是源于各自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国家实际,虽然我国和前苏联在彼时处在不同的历史方位,但二者德育思想的内容却有着诸多吻合之处。笔者分析了他们的德育思想,并从爱国家、爱社会、爱人三方面提炼了二者德育内容的共同点,以待为我国当代德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陶行知德育思想内容概述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是在我国陷入国家危亡之时,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他的德育思想很大部分充斥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首先,在爱国家层面,对爱国主义进行教育必然是其德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爱国是每一个人应尽的本分,无论男女老少,都应该满怀爱国情,把热爱祖国当作自己的使命。其次,在爱社会层面。陶行知强调要热爱集体,主张培养学生在集体中的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他相信,一个社会的未来依赖于每个个体的艰苦奋斗,一个民族的发展依赖于每个公民的无私奉献。作为公民,每个人都要贡献自己的力量,为集体、为社会而积极奋斗。最后,在爱人层面。陶行知根据社会实际,提出了“爱满天下”的口号,“爱满天下”既包括爱自己也包括爱他人,但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已经从“爱他人”发展成“爱民”。在爱自己层面,陶行知认为爱自己就要做到完善自己的人格,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并且要珍惜时间,立大志成大事,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爱民”层面,他认为,人民是我们的亲人,必须要和人民打成一片,要深切感受贫苦大众的辛勤劳作,并要重视对学生爱民意识的培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免造成“覆舟”的局面。

(二)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内容概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小学数学阶段是对学生的数学教育进行基础巩固的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分层异步教学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方式,能够逐渐平衡学生之间的差异,提升整体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照顾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通过道德实践养成道德习惯,要尽早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要想养成习惯,就必须发挥实践的作用。在实践中感悟知识,从而完善知识,进一步指导实践,这样不仅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样能够更好地进行实践,将道德概念内化为道德信念。其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自我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法。他曾说:“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的教育的统一,而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自我教育就是要自我认识、自我约束,学生只有自己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他才会成为一个更好、更完善的人。然而,在学校的教育实际中,往往只注意对学生的教育,而忽视了自我教育,没有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这就使德育缺少了针对性。苏霍姆林斯基从自我教育的教育出发,同时反对捆住学生的手脚、反对惩罚。最后,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要通过审美教育来陶冶情感,不仅让学生感受世界之美,还要感受自己的美,从而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各种各样的美,最终可以做到创造美。

在临床上,糖尿病是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具有较高的病死率、致残率以及复发率等,往往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治疗[1-2]。中医护理是以整体护理观念,辨证施护为特色[3],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分析中医护理管理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效果,为提高中医临床护理质量提供一定依据,选取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除了质量评估机构的缺失外,在评估手段和评估工具上,也欠缺科学性,评估的方式通常只定性,不定量,评估的主要对象也仅仅是内部审计的结果报告。这种只看结果报告的评估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很多情况下审计机构会在审计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在审计的方式方法上出现弊病,这些是仅凭一张结果报告单无法评估出来的。

三、德育方法比较

首先,陶行知认为德育必须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陶行知对德育脱离实践的这种形式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他认为,德育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这符合他提出的“社会即学校”。他强调德育必须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德育不应该仅仅在课堂上出现,必须要深入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对社会的不断接触来增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外,学生处在社会之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社会性,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其次,陶行知主张学生要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也就是“学生自治”,认为自我管理是德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学生的自我管理过程是他们自觉主动,自我调节的过程。学校把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要有效利用学校搭建的平台进行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这样能够使学生从被学校束缚的被动环境中脱离开,进而解放个性,促进个体的充分发展。最后,陶行知认为要通过美育陶冶情操。他曾说,要“过艺术的生活,受艺术的教育”,也就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要创造美好的环境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方法,重视美育的感化功能,使学生在美好的校园环境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使德育寓于美育之中,使德育的内容更加充实。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是在二战的背景下产生的,由于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和无情的杀戮,其德育思想极富人文性和人道主义特色。首先,在爱国家层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该从小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的感情,他强调热爱祖国不能空喊口号,要使热爱祖国的品质深入孩子们的心中,要让孩子们从心里珍惜革命先烈为祖国、为人民所进行的斗争中获得的一切成果。其次,在爱社会层面。他认为培养责任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他主张从培养儿童的责任感出发,再对其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从而培养出按社会道德规范行动的人,最终推动社会文明有序前行。最后,在爱人层面。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培养儿童同情人、关心人的品德,只有在童年时期就让孩子对人的苦难、不幸感到敏感,培养他们的情感敏锐性,在他成人之后,才会养成与人共忧患的意识,如此才会对集体、对社会做出贡献。他不仅提出要关爱他人,还认为,在家庭中,孩子应该敬爱父母;在学校中,教师应该关爱学生,教育的奥秘就在于关爱儿童,要用真心关心孩子,热爱儿童。

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内容都倾向于培养人们美好的品德,都希望通过美德的培养使人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进而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他们德育思想内容的吻合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二者同样经历了国家的危亡和动乱决定的,所以在教育任务的首要选择上,二者都把德育放在首位,目的就是要荡涤人们的心灵,以对个体生命进行反思。

(一)陶行知德育思想的主要方法

在德育方法上,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采取的方法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有差异,但二人的主要方法却十分相似,他们的德育方法分别对我国和前苏联的德育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面就此对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方法进行分别概述和比较。

(二)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主要方法

农村地区大多数养殖户养殖规模较小,且养殖户分布较散,对动物防疫检疫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加重工作任务量。此外,部分基层养殖人员在养殖过程中将各类畜禽进行混合饲养,养殖环境较差,整体卫生防疫水平较低。当养殖中各类畜禽感染疫病病毒后会导致疫病大范围传播,对牲畜稳定生长造成了较大影响,情况严重会导致畜禽死亡,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3]。

在对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的主要德育方法概述之后,其主张的德育方法相似性不言而喻,在主要的德育方法中,都包含了实践、自我教育、美育对德育的重要性,这三者都是增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虽然在方法的细节上会出现略微差距,但二者的德育方法已经为后世的德育手段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四、启示

(一)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德育内容

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都一再强调实践活动对德育的重要性,要意识到生活化的德育对道德的培养有促进作用,把德育拉进现实生活里,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就要求不能仅仅依赖活动形式本身,还要看这个活动是否有价值。只有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德育的内容,才能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使德育真正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二)通过自我教育促进德育有效性

在青少年阶段,学生的思想逐步成形,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逐渐建立,再想对他们进行单纯的知识灌输,很难触及到学生的心灵,引起反思。反观,只有通过自我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从内心进行思考,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约束,才能使德育内容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也会从道德概念转变为道德信念,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辨别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提升了德育的有效性。

(三)把情感教育贯穿德育的整个过程

在道德概念向道德信念转变的过程中,情感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没有了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虚伪的道德,德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善良的赞美和对邪恶的憎恨,只有触及到他们的情感,道德的内容才真正深入到他们的心灵。同时,德育工作者也要以身作则,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要注重用自身的高尚道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出学生坚定的道德信念。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陶行知全集( 第1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陶行知全集( 第2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第4 卷)[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5]魏李飞.苏霍姆林斯基与陶行知德育思想比较及其当代价值[J].辽宁教育,2017(08):27~30.

[6]王春梅.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成因比较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作者简介: 王彬(1996-),女,吉林吉林人,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

标签:;  ;  ;  ;  ;  

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比较及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