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产品质量应对金融危机——关于我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本管理论文,金融危机论文,产品质量论文,质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而提升产品的质量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保持和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让顾客满意,使企业信誉增强,给企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回报。高质量的产品可以减缓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消费不足。但质量的管理与提高必须投入一定的费用,这就存在着一定的质量投入即质量成本能为企业带来多大收益的问题。为了使质量、成本、效益三者有机结合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企业必须要加强质量成本的管理工作。质量成本管理重在方法管理。企业如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将使企业管理成本更低,成效更为明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为落实企业有关部门管理者质量成本责任,提高其质量成本意识,制定质量成本目标,通过一定努力控制质量成本、提高质量成本效率的管理工作。
一、我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存在的一些偏差
目前虽然我国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质量成本管理的认识还是显得不够。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忽视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成本管理
国际质量标准定义产品质量“是产品或服务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这种“满足”又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产品设计所做到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程度,称为“设计质量”,其二是企业向顾客交付优质产品过程的程度,称为“符合质量”。当前流行的观念是“质量成本的对象是产品的符合质量”,而忽视了产品的设计质量对产品质量成本的影响,实际上,由于金融危机后人们的消费更加理性化,企业更应该根据顾客期望形成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性规格,并通过设计把功能性规格转化为设计规格。市场调研工作的疏忽,导致了产品设计质量低下,具体表现为产品性能不能达到顾客的期望,即“产品设计质量不足”及产品的质量远远超出了顾客的期望即“产品设计质量过剩”,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产品离开了企业之后,顾客维持“过剩质量”或因“质量不足”而额外支付成本,从而导致企业产品信誉损失,增加隐性成本。
(二)忽视质量成本的全过程战略管理
质量会计理论认为,仅仅从成本自身的角度考虑成本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管理当局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考虑问题,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全面地掌握质量成本。在金融危机的今天各企业需要更全面地考虑影响质量成本因数,不仅要考虑有形的成本支出,还要考虑无形的成本损失;既要考虑货币因素的影响,也要考虑非货币因素的影响;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的成本费用,更要考虑不同的成本方案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客户、供应商和社会的影响,通过质量成本的核算和分析,使企业领导人和各级质量管理人员,对发生在产品质量上的费用有一个全面地掌握。在实施质量成本管理不成功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对自己的行业或各部门的质量成本构成结构划分不合理,在实施之前对其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以及外部损失成本所包含的各详细内容划分不清晰,并且各比例关系研究不明确,缺乏探求最佳质量水平的意识,从而造成了质量成本的分析、控制及预测的偏差和无效,最终造成了质量成本管理方法实施的不成功。
(三)忽视质量成本管理是一项企业各部门相互配合的系统性工作
为了加强质量管理,企业都设立了质检部门,对出厂产品质量把关;同时为了加强质量成本控制,由质检部门或财务会计部门对企业质量成本进行核算,基于这样一种管理格局,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企业出于对成本开支节省的考虑,认为质量成本管理只是质检部门和财务会计部门的职责。实际上,企业质量成本的形成是企业许多部门共同合作的结果,因此,在质量成本控制中,应将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与产品质量成本相关的设计部门、生产部门及销售部门、售后服务部门成员作为成本控制的主体,在对员工进行优质奖励、劣质惩罚的同时,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保证质量的同时将努力降低质量成本成为职工的自觉自愿的行动,从而降低企业内外部失败成本,作为企业千万要注意不要因小失大。
二、我国企业应着重实施质量成本管理的方法策略
基于以上一些情况,企业在实施质量成本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建议。
(一)分析质量成本构成及其预测工作要做到全面性与指导性相结合
分析企业质量成本构成工作和预测工作是质量成本计划工作的基础,也是企业有关质量问题的重要决策依据。质量成本包括直接质量成本和间接质量成本。直接质量成本一般由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四个部分组成。间接质量成本是指在直接质量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和扩展的成本,它涉及到制造和销售过程以外的质量成本,一般包括:无形质量成本、使用质量成本、供应商质量成本、设备质量成本。分析企业质量成本的构成,有利于企业明确质量成本可能发生的环节,建立必要的质量成本控制措施。一些企业建立了质量成本会计分录,分门别类地统计并核算各质量成本项目,以此发现质量成本发生的环节、发生的多少、发生的原因,为企业落实质量责任、采取质量措施,提供详实的资料。
在质量成本预测方面,应综合分析客户关于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的要求、竞争对手产品质量、质量成本及用户对其产品质量的反映、本企业以往的质量成本水平和结构、本企业的技术水平以及国家或地方关于产品质量的政策等,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对可能影响未来质量成本的货币和非货币因素进行分析排队,运用各种定量和定性的技术,选择最优化方案,制订相应的预算计划,以指导下一周期的质量成本管理活动。
(二)质量成本控制标准及目标体系工作要做到标准及目标的可行性
为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企业可设立质量成本管理中心,制定质量成本管理制度,建立质量成本控制标准。建立质量成本目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质量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开展质量成本控制工作,应有明确的控制目标,这是企业质量成本控制工作的基础。
建立质量成本控制目标,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目标要有突破性。所谓突破性,就是要在现有的质量成本基础上有所突破,成本总量要有一定幅度的降低;二是目标要有控制性。所谓控制性,就是为把质量水平和质量指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而制定的目标,这样的目标通常成为日常控制工作的标准;三是目标要有可实现性。所谓可实现性,就是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切不可把目标定得过高,让人觉得高不可攀,难以实现,丧失信心;四是目标应力求量化。尽量避免使用一些不确定语言,多用数字表述目标,让人一目了然,便于操作和验证。同时建立质量控制目标,既要有总目标,也要有分目标。总目标规定企业质量成本总体控制水平,在一定时间内应达到的成果或要求。将总目标进行分解,就成为一系列分目标,这些分目标由相应的职能部门来完成。如将总目标分解成:采购成本控制目标,财务成本控制目标,制造费用控制目标,销售费用控制目标等分目标,分别由相应的职能部门来完成。每一项分目标,还可进一步分解成一系列子目标,如采购成本控制分目标可分解成: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目标、外协件采购成本控制目标、低质易耗品采购成本控制目标等子目标。
(三)质量成本分析工作要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质量成本分析是质量成本管理的重点环节之一,它主要是通过质量成本核据,对质量成本的形成、变动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产品质量的缺陷或过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降低质量成本、寻求合理质量水平指出方向。质量成本分析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趋势分析。根据各项质量成本的具体数字,可以找到增加值/减少值,这样,方能了解其变动情况,进而找出变化原因和变化趋势;二是分析质量成本的构成情况。目的是为了能够清楚地显示企业在某一时期质量成本总额以及确定质量成本的项目构成是否合理,以寻求较合理的质量成比;三是质量成本经济效益性的分析。经济指标可以为销售收入、利润、产值等反映出质量成本对销售收入、利润、产值等的影响;四是灵敏度的分析。指各项质量成本的投入与产出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效果的质量改进效果。五是不足质量成本的分析。不足质量成本带有很多偶然性的因素,实际是质所导致的一种机会成本,由其引起的损失是最显著的。因此质量成本进行分析是查找产品缺陷和管理工作中薄弱环节的主要途径,因而应单独进行分析。除上述已提到的分析内容外,对不足质量成本还应该分别按部门和内、外部损失进行汇总、分析,这样不仅可以直接了解到各部门的质量管理情况,还可以发现质量成本较为严重的产品。
(四)质量成本的信息沟通工作要做到系统管理与质量成本管理相结合
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管理层及时掌握营运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及时为企业员工提供履行职责所需的各种信息,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流畅进行。同样良好的质量成本信息系统,可以全面地将组织内、外部的与质量成本有关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存储、输出,以控制企业的行为。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子系统,质量成本控制系统又是会计控制系统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可以为企业提供财务质量成本信息,定向信息和决策信息并辅助企业管理控制的有机整体。质量管理体系及企业其它管理系统相辅相成,相互协调、相互补充,构成了企业管理系统,质量成本控制制度的实施与企业运行机制是分不开的,相互间信息的传递纷繁复杂,构成了企业的信息系统。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及时提供管理层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这是传统会计成本核算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提供企业各部门客观的经营管理、生产控制、考核工作成果以及提供企业高层决策人员制定经营方针、制定规划,进行决策所需的会计和管理信息。只有企业的员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了解了企业目前的状况,才能对可能发生的异常状况做出反应,从而及时报告,以防止重大损失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