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价值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与系统开发

基于风险价值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与系统开发

彭江平[1]2001年在《基于风险价值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与系统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系统评述了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及风险管理系统的发展过程与研究现状,并重点讨论了我国在该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方面,针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中,缺乏对各类风险进行统一管理与控制的理论基础及工具的现状,就建立基于风险价值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另一方面,针对我国风险管理系统功能单一、缺乏综合分析能力等不足,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就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新型风险管理系统及相应的风险监管系统进行了探索与分析,并开发了多个原型风险管理应用系统。研究结论将有益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及风险管理系统的开发。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两大内容: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 (1)商业银行的风险“金字塔”与商业银行风险组合管理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商业银行风险类型、风险管理的意义,以及风险起源与组织机构的关系的分析,得到了商业银行的风险“金字塔”及商业银行风险起源和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关系图,形成了商业银行风险组合管理的思想,确定了商业银行风险组合管理的理论框架,为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理论,以及分析新风险管理理论与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兼容性奠定了基础。 (2)定量风险度量标准。通过对各类风险度量标准的比较分析,说明了使用风险价值作为风险度量标准的合理性,针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特殊性,引入了基于风险价值的风险资本标准,讨论了风险价值与风险资本的关系及相应的计算流程。 (3)风险价值的计算方法和基于风险价值的最优化模型。在全面评价已有的风险价值VaR计算方法(方差——协方差方法、历史模拟法、蒙特卡洛模拟法、情景分析与应力测试法)的基础上,总结了这些计算方法的限制条件,对各自的应用范围进行了比较分析,做好了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准备工作;建立了基于风险价值的组合最优化模型,并重点分析了基于历史数据的最优化模型,给出了一个相应的数值算法;通过对在使资产所有者最终财富最大化的约束下的最优化模型的分析,获得了一个类似于着名的夏普指数的业绩评估标准。 (4)风险价值框架下的信贷风险与资产负债管理。分析了将得到的有关风险价值理论应用于信贷风险与资产负债管理的可行性及具体实施过程。在信贷风险管理的分析中,详细研究了基于破产率及基于信用等级的信贷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的分析中,讨论了基于风险价值的缺口管理与持续期管理,给出了这些方法在资产负债最优化管理中应用的流程与范围。 (5)风险价值在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了转移定价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转移价格的确定方法及对商业银行管理的意义;研究了基于风险价值的资本分配系统及在银行内部管理及中央银行监管中应用的可能性:研究了基于风险调整资本收益标准及风险定价原则,设计了银行管理的组合最优化模型。 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开发 (1)基于组件的分布式风险管理系统的框架。详细讨论了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对系统的准备与规划过程及开发环境、开发工具的选择等提出了完整的解决方案。针对风险管理系统的特性,综合应用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的若干关键技术(组件,COM/DCOM/ActiveX,多层分布式应用),设计了叁个基于组件的分布式风险管理系统框架:基于Windows的分布式风险管理系统、基于Web的分布式风险管理系统及基于Java与XML的分布式风险监管系统。 (2)原型风险管理应用系统。在设计框架的指导下,具体开发了叁类原型应用系统: 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风险价值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与系统开发 基于WindoWS的标准应用原型、基于Wind。WS的分布式应用原型及基于Web的 分布式应用原型应用系统。 (3)风险管理组件。通过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框架的设计及风险管理原型应用系 统的开发,得到了作为其核心的风险管理组件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能,设计了一个 组件原型,并应用于各类风险管理原型应用系统的开发。

厉吉斌[2]2007年在《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操作风险给银行带来的巨大损失以及给社会金融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银行业及其监管当局的重视。目前,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中明确将操作风险列为继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后的商业银行第叁大风险,并纳入资本监管范畴,但操作风险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前两种风险,也是当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最为薄弱的领域。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操作风险在我国银行系统中广泛存在,由于操作不当和内部控制失效等原因频频造成银行严重损失乃至银行倒闭事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金融效率和金融安全。2005年,中国银监会通过现场检查发现的银行违规操作金额高达7671亿元,大致相当于我国一个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中国银行广州开平支行连续叁任行长利用管理漏洞盗用资金4.83亿美元,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当前国内外有关操作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计量,以及如何计算操作风险资本准备和最小化这种资本准备,而这些研究无法很好地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问题。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强操作风险理论研究显得十分迫切。本文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当前存在的操作风险问题,通过对操作风险有关理论和管理实践的探索,研究设计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案,目的是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将操作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现管理重心从资本计量向加强内部管理的转变,最终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本文综合运用风险管理、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紧密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将操作风险纳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管理与监管为主线,在对操作风险形成根源和机理深入剖析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价值的评估模型,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塔式”内部管理体系,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包括监管约束和市场约束等外部约束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形成根源和机理问题。首先,通过对操作风险本质、特征及其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关系的分析,指出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一项基础性风险,并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操作风险“以人为本”的根源式分类,提出了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操作风险事件类型,从制度根源和人性根源的交互作用,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复杂和多元的形成根源进行了深入剖析。其次,运用信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和博弈理论,探讨和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形成机理,并通过委托代理和岗位牵制两大关系的博弈分析提出了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最后,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形成根源和表现。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的,人致型的特征显着;在人为的操作风险事件中,银行高管人员所引发的操作风险事件从发生频率和对银行的冲击两个方面,都显着高于银行的一般职员;在银行各业务线的操作风险事件中,商业银行业务的发生频率和风险程度都是最高的。2.研究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价值及其评估问题。首先,通过对风险管理和风险价值理论适用性的分析,提出了操作风险管理价值的概念,指出风险管理价值是操作风险特有的管理属性。其次,通过对操作风险管理价值理论及其应用的分析,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设计了操作风险管理价值评估基本模型,并通过设计和引入操作风险管理价值系数,推导获得了操作风险管理价值评估的简化模型。最后,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价值评估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目前呈严重不足和管理松懈,实施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可以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管理效益;实证分析同时也较好地检验了操作风险管理价值评估简化模型的适用性。操作风险管理价值的提出和评估,对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将产生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3.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管理体系的构建问题。首先,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和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通过把操作风险纳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构建操作风险内部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四大要素:环境、组织、流程和保障,进而构建了操作风险的“塔式”内部管理体系。其次,通过将内部管理体系的四大要素进一步细分为十一个相互关联的管理模块,深入研究了“塔式”内部管理体系的作用机制。最后,从良好的操作风险文化、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集成式循环流程管理模型和风险报告、激励约束、应急方案叁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四个方面,对构建操作风险“塔式”内部管理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4.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外部约束的建设问题。首先,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外部监管约束出发,建设性地提出了将监管模式从以直接监管为主转向以间接监管为主、将操作风险纳入最低资本要求的监管范围、完善监管约束的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评估体系、进一步合理分工和定位监管部门各层面机构的监管重点、建立由银监会牵头的联合监管与协调机制等政策建议;其次,从确定并遵循适当的信息披露原则、完善信息披露标准、加强包括完善会计标准和健全信息披露问责机制在内的信息披露制度配套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基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市场约束的思路;最后,探讨了加强外部审计与银行业自律约束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其他外部约束的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1.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分类重新进行了审视和界定。在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定义的基础上,将声誉风险和战略风险纳入操作风险定义范畴,使得操作风险的定义更加完整,有助于商业银行全面操作风险管理的实施;同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人性根源的分类观点,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类型重新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操作风险的二维分类(风险管理价值、风险价值)方法,有助于深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认识、识别、评估和管理。2.运用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对制度根源和人性根源深入和复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特有的形成机理:我国商业银行由制度根源和人性根源交互作用形成了多元和复杂的操作风险根源,这些根源在激励与约束不完全吻合性的动力作用下,通过委托代理和岗位牵制两大关系中利益相关当事人的博弈,形成了各种表现形式复杂的操作风险。3.基于风险管理和风险价值理论,深入分析了操作风险的特点和管理属性,创新性地提出了操作风险管理价值的概念,研究设计了操作风险管理价值评估基本模型,同时针对现阶段银行数据库建设不足的实际情况,通过设计和引入操作风险管理价值系数,推导获得了操作风险管理价值评估的简化模型。4.基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系统地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管理体系,从环境、组织、流程和保障四大要素及其进一步细化的十一个管理模块,深入研究了“塔式”内部管理体系的作用机制,并分别从良好的操作风险文化、有效的组织架构、集成式循环流程管理模型和集风险报告、激励约束、应急体系叁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管理体系的方法、思路和对策。总之,本文综合运用风险管理、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王炳淳[3]2016年在《基于贷款银行视角以未来收益为担保的轨道交通PPP项目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项目融资作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重视,此种融资模式正广泛应用在我国各种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中。PPP作为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其核心目的是为了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合理的分担风险,进而提高项目建设的成功率。另外,虽然PPP模式可以合理分担风险,但由于风险管理缺失导致项目融资失败的案例也不胜枚举。采用项目融资这种方式建设的项目资金投入都比较密集,一旦项目失败造成的损失是不估量的,因此,诸多学者展开了有关PPP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在我国,由于自身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各经济主体对风险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有关风险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了解较少,很多研究还停留在定性的评价或仅凭管理者的经验对风险进行管理。风险评价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本文从贷款银行视角出发,对PPP项目风险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将该方法引入银行专业化的资金管理系统,降低银行的风险损失。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Copula函数引入到PPP项目的风险评价中,利用Copula函数描绘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变化关系。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技术克服项目数据不足的缺点,根据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及相似项目的有关经济数据,利用MATLAB等数学工具计算项目的风险价值(VAR),为下文的投资结构奠定基础。其次,根据PPP项目融资追索的特点,利用CAPM模型计算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根据CAPM模型得出双方不同的损失以及不同的投资回报率,建立PPP项目风险补偿模型,将项目收益在项目公司与贷款银行之间按照风险补偿的比例进行合理分配,并计算收入分配的约束条件,得出PPP项目可行的必要条件。最后,建立贷款银行与项目公司之间有关PPP项目的博弈模型,计算贷款银行和项目公司在项目运营中各自净收益,在分析双方融资冲突的基础上,构建融资结构的博弈模型,得出最优的投资结构组合,即最优的贷款金额与股本金额。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公司的期望收益必须大于期要求收益,贷款银行的期望收益不能大于其要求收益,也不能小于0;银行最优贷款金额为,项目公司的股本金额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贷款风险在双方之间合理分配,既可以使贷款银行获得收益,又不致承担过多风险,从而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合作。本文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将描述变量关系Copula函数引入PPP项目的风险因素分析上,为研究风险因素变化关系提供了新思路;(2)将现实之间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技术,克服数据不足的缺陷;(3)将风险因素的模拟结果与金融风险评价模型VAR相结合,为PPP项目风险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4)建立了贷款银行与项目公司博弈模型,为银行的放贷策略提供支持。

周浩[4]2009年在《中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牙买加时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波动使得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下,汇率波动已经成为世界金融市场中的一种常态,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日益加大,对汇率风险的管理也成为商业银行日常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大大增强。从2007年开始,我国银行业按照参加WTO的承诺全面对外开放,从此必须按世界金融游戏规则与世界其他国家银行进行同等竞争,银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同时也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因此,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十分必要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进行深入研究,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对面临的汇率风险进行识别、计量与管理,提高其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本文从我国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入手,从理论上对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借鉴国外商业银行成熟的汇率风险管理经验,结合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现实情况,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识别和测度方法,以西方发达国家活跃的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经验为参考,对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和建议。希望本文能够为构建高效的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为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实践的发展做出贡献。本文共分为7章:第1章:导论。本章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以及基于文献综述基础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接着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创新点、局限性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为全文研究作必要铺垫。第2章: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及其生成机制研究。本章首先论述汇率风险与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然后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生成机制。第3章: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识别。本章在对国外商业银行汇率风险识别技术进行简单评述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的现状,使用资本市场法和外汇敞口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识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现阶段外汇敞口法是识别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有效方法,资本市场法不适用于商业银行汇率风险识别。本章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指出国内商业银行与国外活跃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暴露的区别。第4章: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测度。运用改进的风险价值法(VaR),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进行了风险测度,并与外资银行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头寸日VaR值是多头,而外资银行是空头,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国内商业银行承担着巨大的汇率风险损失,而外资银行却享受着人民币汇率升值带来的巨大收益。第5章: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本章从四个方面分析汇率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首先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的阶段、管理目标、原则和策略,接着研究了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方法,最后研究了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观点、美国和德国等国际上活跃的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第6章: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管理。本章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述,其次提出在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设计原则、构架,并对近两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暴露进一步作了研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应该借鉴国际活跃商业银行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重新构建可靠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第7章:结论。本章对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发展有所裨益。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内生于世界货币体系。汇率风险是商业银行一种重要的市场风险,它内生于世界货币体系中的浮动汇率制度,对汇率风险的不当管理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意想不到的巨大损失。我国已于2005年下半年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国内商业银行刚刚实行走出去的经营战略,因此汇率风险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收益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必须置于世界范围内才能有效。汇率风险产生的根源是商业银行外汇资产与负债的不匹配,实质是外汇市场中参与者多重利益博弈的结果。2、与资本市场法相比外汇敞口法更适合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识别。本文采用资本市场法和外汇敞口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使用资本市场法识别大多数上市银行的汇率风险统计上并不显着,外汇敞口法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识别。原因是我国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金融市场结构与环境、监管约束、制度等方面的成熟度都与国外有较大差异;再者我国上市银行的时间还比较短,累计的数据满足不了资本市场法的实证研究的需要。3、改进的风险价值法适合度量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本文对流行的风险价值法进行了修正,并使用改进的模型测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结果表明使用AR-EGARCH-VaR模型能显着的测度汇率风险,在此基础上测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在华银行的外汇资产头寸的日VaR值并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汇率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4、我国商业银行大量的外汇资产净敞口使其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每年都有大量的外汇资产正净敞口,汇率的不利波动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损失,但是运用先进的风险控制模型和管理技术不一定能避免汇率风险的发生。真正的汇率风险有效管理还是需要银行把汇率风险管理理念始终贯穿于外汇业务的经营过程中,商业银行要坚持外汇经营审慎原则,不能被短期的利益所迷惑。国际新形势迫使美欧金融机构加快收缩国外资产,改变其风险偏好,再加上各国央行一致降息又给外汇投机造成了运作空间,加剧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我国商业银行持有大量美元资产正净敞口,美元的预期持续性走弱以及汇率的大幅波动给我国商业银行持有的外币资产带来很大的汇率风险;商业银行要根据汇率的波动及时管理外汇风险敞口头寸,以规避汇率风险造成的损失。5、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存在着体制性缺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管理存在一些体制性的缺陷,比如我国金融市场没有完全开放,银行内部缺乏汇率风险管理的长期激励机制,汇率风险管理的指标体系不完善、技术手段落后,缺乏完善的组织制度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缺乏专门的汇率风险管理部门,独立性和专业化程度不够,金融市场的不成熟大大限制了汇率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的运用。6、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框架包括组织架构、流程架构和支撑架构。商业银行良好的组织结构是汇率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合理流程构架是重要组成部分。汇率风险管理不仅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效果评价等一般环节外,还包括汇率风险管理的决策程序、预测和计划等广泛的内容。支撑架构不仅为汇率风险管理提供信息系统等软硬件的基础设施,同时还包括汇率风险报告机制和应急计划等运行保障和制度支持。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本文依据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立足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在最新数据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得到了有说服力的结论。2、本文在对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形成的内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资本市场法和外汇敞口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使用资本市场法识别上市银行的汇率风险大多数统计上并不显着,外汇敞口法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识别。3、本文对流行的汇率风险测度方法——风险价值法进行了修正,并使用修正的AR-EGARCH-VaR模型测度了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汇率风险,而且计算出两者的外汇资产头寸的日VaR值并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汇率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4、本文在汇率风险管理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从汇率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流程等几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构造了一个基于中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框架;并在分析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应该把汇率风险纳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孙继伟[5]2011年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商业银行在国家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金融业实行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生存,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一百多年来,银行曾经面临过不同阶段的金融危机的威胁,风险评价及管理技术就是在危机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时代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同时也赋予了银行的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新的内涵。目前,关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叁大风险的研究和防范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主要的方面。本文在第二章节里,深入地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特征和信用风险成因及特征;在第叁章节里,系统地研究了商业银行风险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的分类等内容,梳理归纳了国内外经济学界关于叁大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以及新旧巴塞尔协议对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影响;在第四章节里,研究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风险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和控制现状,指出如何构建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模型的框架体系及其缺陷;在第五章节,从银行客户的信用风险评价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对银行的风险指标进行风险度量和实证研究,构建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同时,以国内四万亿投资计划为背景,把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这一国内新近大量涌现的银行业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科学分析了该类贷款财务指标的主要评价因素,又分别运用Logistic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对该类贷款的风险识别和分类进行实证和比较分析,通过对不同分类方法、不同财务评价因素以及判别模型分类效果的讨论,得出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的财务评价体系以及判别模型必须要适用国内实际情况,并给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在第六章节,是以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框架为基础,构建了新型的风险绩效银行评价体系,重点研究了以风险资本理念为核心,建立以风险资本为基的评价体系,用经济资本的杠杆作用来配置资源,有效提高银行资金回报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并完善以绝对量指标EVA(经济增加值)和相对量指标RAROC(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经济资本特有的风险约束和效益约束的双效应,激励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方式。在文章的第七章节,重点讨论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防范策略,按照巴塞尔新协议和监管部门的要求,建立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风险预警机制、风险缓释和转嫁机制以及信用风险管控文化和理念培育体系,对如何健全管理体系提出合理的政策性建议,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顺利发展。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大课题。本文贡献之处,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大的环境背景下,与时俱进,采用了不同的评估方法和评价模型,对国内社会上出现的新的课题一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从自身风险特征出发,体现出银行风险评价指标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实现对风险的客观评价,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全面分析法、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实证定量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加强对文献的综述和归纳,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潘凌遥[6]2015年在《基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商业银行资本计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爆发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全球,其危害之大给各国的监管机构敲响了警钟。在危机发生以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成为了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乃至公众的焦点和共识。《巴塞尔协议Ⅲ》提出了各种宏观审慎资本工具来应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包括分别采用逆周期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来针对系统性风险的时间、空间特征。2013年,中国银监局在统筹考虑了《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但尚没有出台完整的系统性风险资本监管框架。本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分析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机理以及《巴塞尔协议Ⅲ》宏观审慎资本工具的作用机理,进而分析《巴塞尔协议Ⅲ》系统性风险附加资本监管框架中存在的不足和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实现办法,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系统性风险附加资本监管框架。作为系统性风险附加资本监管机制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对系统性风险的内在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巴塞尔协议Ⅲ》作为银行业监管的标杆,其监管机制的设计理念可以对本文的研究带来启示,总结和归纳《巴塞尔协议Ⅲ》关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监管改革,并在内部评级法的视角下对《巴塞尔协议Ⅲ》宏观审慎资本监管工具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巴塞尔协议Ⅲ》既要求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同时延续了《巴塞尔协议Ⅱ》精细化的经济资本管理框架,并且《巴塞尔协议Ⅲ》作为全球的监管标杆,其系统性风险防范的资本框架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也值得深思。在分析逆周期资本、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与经济资本管理之间存在的协调问题,以及《巴塞尔协议Ⅲ》逆周期资本计提框架与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计提框架中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系统性风险附加资本计提框架及实现的方式方法。商业银行风险溢出的测算是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计提的前提。Co Va R方法可以用来考虑当银行出现极端情形时整个银行系统所处的风险水平,这与空间维度系统性风险的概念相吻合。通过采用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股票收益率数据与商业银行指数,用Copula函数拟合各商业银行收益率序列与商业银行指数收益率序列间的相依结构,进而计算各商业银行对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贡献。结果发现各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别。根据《巴塞尔协议Ⅲ》所提额外资本对风险溢出的吸收作用,各商业银行资本水平的不同是导致系统性风险贡献的度量结果的差异重要原因。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的计提是为了应对商业银行对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溢出,同时,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的计提水平是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提出的额外要求,这也意味着该资本的计提与监管部门的容忍度密切相关。本文将监管容忍度作合理的假设,在不同的假设情景下研究商业银行系统重要性的评价与商业银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的计提。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对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存在较大的影响,通过控制相同的风险溢出水平来对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进行评估,进而得到各商业银行的系统重要性,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排在前列,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存在风险溢出,溢出程度较国有商业银行小。监管容忍度的变化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却存在较大的区别。逆周期资本的计提方式方法也是差异化系统性风险附加资本计提框架中的重要内容。考虑到《巴塞尔协议Ⅲ》逆周期资本的计提所依据的参考指标在中国可能存在适用性的问题,并且信贷顺周期性与银行风险顺周期性高度相关,本文设计逆周期资本的计提是从商业银行的风险的角度展开。采用自上而下的经济资本度量方法测度银行风险水平,在测算出各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基础上,考察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的周期性变化。实证分析表明,发现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受信贷波动的影响是显着的,而且信贷的小波动将给银行带来极大的风险。根据经济资本与信贷波动的关系,进一步地建立逆周期资本计提机制。资本监管所提出的资本要求是商业银行在未来某时点所需要具备的资本。这使得系统性风险附加资本监管框架必须具备相应的反馈机制,以考察商业银行在未来某时点是否可以达到监管要求。运用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要求对银行违约率测算的KMV模型进行改进,并将其用于资本监管反馈环节。用改进KMV模型来测算商业银行的违约率,进而得到资本监管合规率指标。该模型采用商业银行的公开市场数据以及财务报表中的数据,不仅可以反映商业银行资产价值波动,也能反映其资产风险的大小。鉴于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提出系统性风险附加资本计提框架实施的相关建议。本文认为我国应优化银行业内外部风险环境、夯实微观数据基础、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建立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张巍[7]2010年在《基于VaR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进程与更多金融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西方银行日渐重视信用风险管理,在强调使用各类度量化的理论对信用风险进行定量管理之余,还将信用风险管理纳入银行运营绩效的考核标准之一。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定稿签署前后,各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纷纷掀起了新一轮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信贷业务为主,但长久以来对评级和度量的概念、方法的关注度不高,因此坏帐率也常常居高不下。自中国签署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后,我国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信用风险量化管理的重要性,纷纷开始筹备资源、招聘人才,逐渐展开风险度量问题的研究。然而,信用风险管理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简单问题,信用风险的管理和建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资金和人力。在目前阶段,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展开信用风险管理,提高银行收益水平,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热门问题。本文从风险管理的概念和范围入手,介绍了信用风险的概念、内在特征及意义,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国内外商业银行普遍使用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其次,本文对基于VaR的信用风险控制管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据此对我国实施基于VaR的信用风险管理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和风险进行了探讨。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以2010年北京银行贷款数据为样本,对贷款余额、收入等信息与VaR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同时,本文根据我国的实际金融环境,针对利率、持有期、评级等参数设置了各类假设场景,并根据假设条件对VaR值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显示,VaR值与贷款余额、利息、评级等具有线形关系,同时VaR值与评级、利率和持有期存在不同层次的正向关系。本文在最后对取得的结论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并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基于VaR的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些策略性的建议。

李宝宝[8]2013年在《内控视角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一直集中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忽略了同样客观存在并大量发生的操作风险,因而并未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全面风险管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Ⅱ)将操作风险带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将其纳入了银行资本计量和监管范畴。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同的是,操作风险涉及了银行的所有业务、影响因素多且更为复杂,与银行内部控制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在现实环境和银行管理实践中,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度量、控制等管理环节并未有机结合起来。而现有相关学术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没有形成统一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大多从微观金融管理理论对操作风险进行理论解释,对操作风险状况评价体系的构建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绝大部分采用商业银行外部损失数据进行操作风险度量研究,操作风险度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不理想等。随着我国近年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频发,操作风险日益受到监管层及商业银行自身的重视,迫切需要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本文围绕这一前沿和热点问题展开研究,论文主要内容结构如下: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现有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评述,详细分析了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系统分析和完善了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具体包括操作风险的内涵、特征、分类,操作风险的叁大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操作风险管理的理论解释,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体系,内部控制要素、方式和评价方法,并重点分析了内部控制要素与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之间的关系。第叁,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广泛收集资料和分类统计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现行操作风险管理与国外先进银行之间的差距。第四,对操作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和分析,在初步构建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人员、技术、流程、外部事件、内部控制过程和内部控制结果等因素;对评价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和赋权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操作风险综合评价模型;结合H银行Q省分行2005-2012年的相关数据,分析阐述了操作风险综合评价体系的具体应用和分级管理方法。第五,比较分析了操作风险度量的不同方法,阐述了选择CVaR-POT模型进行度量的优势和局限性;详细分析了H银行Q省分行的操作风险资料的收集范围和损失数据的分布特点,结合该行近八年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统计特征,分析采用CVaR-POT模型的适用性和具体度量过程;分析对操作风险度量结果进行修正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出利用操作风险综合评价结果对CVaR-POT模型度量结果进行修正的模型及具体方法,分析说明了本文的度量修正方法相较于现有研究成果的改进之处。这一方法充分考虑了内部控制因素对操作风险的影响,克服了单纯依靠主流度量模型的缺陷,提高了操作风险度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节约了银行资本。最后,结合构建的操作风险状况综合评价体系,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策略和措施。

张飙[9]2005年在《商业地产的全面风险管理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商业地产是一个跨越地产开发和商业经营的两个高风险领域的复合的地产形态。在商业地产获得高收益的同时,其风险也比一般的住宅项目和商业项目显着的多,同时由于商业地产物业类型的组合方式多样,开发经营模式多变,涉及参与方众多,各种风险之间彼此影响、关系复杂,对于大型商业地产企业/项目来说,传统的风险管理效果不佳。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是金融界和项目管理领域同时兴起的新的风险管理的理念,并分别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不同的进展,代表了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即用系统、全局的观点来开展风险管理。本文就尝试将全面风险管理应用于商业地产的风险管理之中。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概述风险管理研究情况和商业地产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对比研究金融工商业和项目管理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以系统、全面地理解全面风险管理思想;基于其他行业和领域的成功经验研究了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的建立,这一体系由全面的组织措施、风险管理中的PDCA循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一体化方法构成;针对商业地产项目全寿命期、不同物业形态、不同经营模式、不同参与方、关键成功因素进行了全方位的风险分析;最后,在前文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和商业地产全面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从实施的特点、难点和流程,风险管理一体化方法、风险管理系统、风险文化等几个方面研究了全面风险管理在大型商业地产企业中的实现过程。

崔滨洲[10]2004年在《流动性与资本双重约束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对其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的综合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管理制度。资产负债优化是银行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对资产与负债进行综合调整和管理,使资产负债在总量上平衡、结构上对称、质量上优化以达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最佳组合,从而实现银行的经营目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的不断变化使市场的不确定性日益加深,同时加大了银行风险,也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不断发展和丰富。资产负债的优化已经不再仅是单纯的匹配问题,而且正演变为一个考虑风险因素的动态、相机选择的过程。对于如何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和优化的重要约束条件——流动性和经济资本做出准确的计量,如何将流动性和经济资本因素引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构建基于流动性和经济资本双重约束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优化模型,并以此为指导,对现行商业银行进行实证研究,提升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整体水平等问题,学术界的研究并不多见或尚不够深入。本文正力图着眼于此展开研究。论文首先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回顾和评析了国内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创新,然后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和策略进行了解读和评析,集中讨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和发展,搭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平台。论文研究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优化的流动性和资本约束。在流动性监管比例和巴塞尔协议标准法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对流动性需求计算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将流动性需求划分为确定的(合同规定的)流动性需求、随机的流动性需求和动态的流动性需求,并分别进行了定义和计量,在此基础上结合流动性供给的来源和结构给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优化的流动性约束条件,即:在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的现金准备(现金、法定准备、超额准备及国库券之和)不小于其净现金流出(确定的净现金流出、随机的净现金流出和动态的净现金流出之和)。在对风险进行一般研究的基础上,将商业银行风险损失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超常损失。预期损失可通过提取拨备加以抵御,超常损失是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银行将对外违约或破<WP=4>产,一般通过保险方式予以防范;非预期损失是偏离预期价值的损失,亦可被定义为损失波动度,在给定容忍度时,非预期损失等于风险价值VaR,非预期损失必须用经济资本予以抵御,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资产负债管理要考虑风险,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的非预期损失,从而确定所需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优化各类资产规模及结构。通过数学推导,得出了资产负债优化的资本约束条件:风险(经济)资本应不小于资产的非预期损失(VaR)值。论文构建了流动性和经济资本双重约束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优化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流动性和经济资本作为双重约束条件,以银行净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构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最一般的优化模型,并对模型功能和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文章还对建设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建设银行的最近数据为样本,运用线性规划方法对模型求解,得到了最佳流动性和资本双重约束下的商业银行最大收益值,以及相应的资产负债匹配方案和最优贷款组合,并将模型优化的结果与现实情况做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优化建设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若干政策建议。文章最后是对全文的总结与下一步研究的展望。概述了全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指出了本文研究的未竟之处及有待研究的课题方向。

参考文献:

[1]. 基于风险价值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与系统开发[D]. 彭江平. 中南大学. 2001

[2]. 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 厉吉斌.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3]. 基于贷款银行视角以未来收益为担保的轨道交通PPP项目风险评价研究[D]. 王炳淳. 天津理工大学. 2016

[4]. 中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研究[D]. 周浩.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5].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孙继伟. 复旦大学. 2011

[6]. 基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商业银行资本计提研究[D]. 潘凌遥. 湖南大学. 2015

[7]. 基于VaR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研究[D]. 张巍. 浙江大学. 2010

[8]. 内控视角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 李宝宝.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

[9]. 商业地产的全面风险管理应用研究[D]. 张飙. 东南大学. 2005

[10]. 流动性与资本双重约束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优化研究[D]. 崔滨洲.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基于风险价值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与系统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