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特色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论文,化与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走过近160年历程。100多年的实践揭示了一条真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最终规律,而是其实践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各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各国具体国情和实践相结合,使之民族化,并在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一、民族化与特色化:马克思主义充满活力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由他们的后继者根据各国实际和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界定使其必然具有民族化与特色化特点。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这门科学的根源虽然深藏在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中,但其起始点是前人的、各国的特别是英、法、德三国的优秀思想材料。这些思想材料包括英国的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的古典哲学等优秀的社会科学成果,同时也包括优秀的自然科学成果。恩格斯曾指出: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唯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创立。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多次说过: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也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正确的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这也就是说,各国不能将其作为教条照抄照搬,而应该结合本国具体实际去实践。在实践中,各国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在继承本国的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和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积累大量的新鲜经验并上升为具有民族化特色的科学理论。这些民族化的理论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另一方面也对马克思、恩格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提出的某些观点和结论有所发展、补充、修正和抛弃,这是马克思主义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源泉。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开放性的科学。列宁说过:社会主义以人类知识的一切材料为基础,以科学的发展为先决条件。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和吸取历史和同时代人科学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在对资本主义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际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也必须在不断吸取人类的科学思维成果的过程中,在结合各国实际的过程中,使自己丰富和发展起来。因此民族化与特色化是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就必须“走自己的道路”(邓小平语),显示出不同的特色。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国共产党都要根据自己国内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国际环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决定自己的路线和政策,使社会主义特色化,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也就是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特色化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指导原则。遵循这一原则,就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否则将受到历史的惩罚,这已为各国、特别是原苏联和中国的实践所证明。在实践中列宁总结出了俄国共产党要走俄国自己道路的结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毛泽东也一针见血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毛泽东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特色化问题。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一步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① 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特色化问题。此后,越南、古巴也分别提出了建设有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各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这些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面貌焕然一新。历史的经验教训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活力在于民族化和特色化。
各国在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社会主义特色化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以下两个原则:第一,在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时候,首要的是必须“坚持老祖宗不能丢”(江泽民语)。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主义政党的指导思想。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是一种科学的论证,而不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的科学定义,但否认这种设想包含着伟大的真理,否认它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指导意义,仍然是错误的。同样,把这种设想,把他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认识成果,看成是不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修改、补充和发展的不可移易的绝对真理,当作先验的模式和唯一的标准,用来裁决当今的社会主义现实,也是错误的。为此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灵了”为借口,塞进一些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私货,搞假马克思主义、伪马克思主义。二是反对教条主义。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反马克思主义的。现在存在着两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即机械地照抄照搬和只知背诵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词句而不付诸实践。当前,后一种教条主义更具有破坏性。第二,各国在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社会主义特色化的过程中,要坚持本国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在与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实践中,存在着同什么样的国情相结合、如何结合的问题。这里的国情是指基本国情,是指在推动历史发展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主流国情;这里的结合是一种存精华去糟粕的结合,是同本国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既要反对思想文化的保守主义,又要反对思想文化的虚无主义。
二、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在中国的理论结晶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指导原则,结合的实质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特殊规律,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下了根,并不断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分为革命和建设两大阶段,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呈现出民族性、时代性和传承性理论品质。
所谓民族性,是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植根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沃土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仅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而且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水乳交融,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其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从而显示出勃勃生机。
所谓时代性,是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随时代发展而发展、随实践发展而前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代同步前进的马克思主义。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是适应不同时代的要求,解决不同时代出现的问题,指导不同时代实践向前发展的理论。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如何进行革命,是一个靠背诵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能解决的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明确回答了中国如何进行革命以及革命胜利后建设一个什么样政权的问题。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新问题。在经历挫折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识到要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围绕这一问题,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面前。这是个事关中国现代化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围绕这一新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因而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的过程中又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地区、城乡、群体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建设和管理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何发展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了关于发展的新概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成果创造性地回答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所谓传承性,是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理论成果虽然产生的时代不同,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侧重点不同,但都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条脉上做到了前后传承,特别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做到了一脉相承。自从邓小平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命题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就一直围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而展开。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邓小平提出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泽民提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胡锦涛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结构。关于发展问题,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将其提升为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于党的建设,邓小平强调要从制度上建党,从严治党;江泽民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党,完成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胡锦涛进而提出了党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还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在军队建设和国际关系方面,在对外政策和策略上等,我们党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根据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一步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特色化在中国的表现形式
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共性和中国特色个性的紧密结合,是社会主义特色化在中国的表现形式。
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什么历史阶段,是什么阶段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占主体地位。一是在经济上表现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二是在政治上表现为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和民主区域自治并存的政治制度。三是在文化上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为指导与民族的、大众的、开放的、科学的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制度,以及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制度。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首要的、重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主体地位不动摇。邓小平多次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② 我们搞的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两个:“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③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公有制占主体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经济保证,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是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基础。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其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要坚持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二,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致富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共同呼声,我们决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问题就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心。
注释:
①②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311、149页。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