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教育体系论文,地位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尽管终身教育在我国从概念、思想到转化为一种政策理念经历了近15年漫长的过程,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终身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国不仅对终身教育的概念理解逐渐明晰,而且在法律中确立了终身教育的地位。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教育十五”计划)中已经把“调研、起草《终身教育法》”和“全社会终身教育制度基本建立”分别作为2005年和2010年的主要目标确定下来[1]。这充分表明党和政府已经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新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发展终身教育提高到关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很好实施的战略高度,并通过法制建设加以实施和保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不仅是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而且将有助于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在教育和科技方面的差距,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人才基础。因此,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应该努力成为“从幼儿教育和初等教育开始并持续终身的整个教育系统的一部分。”积极“促进全民终身教育的实施,成为全民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推动力量,并为此而变革、自我改造,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2]
一、几个有关的重要概念
1.高等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3年11月在第27届会议上确定的高等教育定义是:高等教育包括“由大学或由国家主管当局批准为高等院校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各类中学后的学习、培训或研究培训。”[3]我国《高等教育法》把高等教育定义为:“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高等教育由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实施。”[4]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是指除高等学校和经批准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以外的、从事以实施非学历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活动的组织,如以进修、培训、补习、辅导等方式实施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要履行好自己的使命必须把自己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领域,成为终身学习的一座桥梁,通过认真研究与探讨,通过教学和培训计划、合作活动及其与各类社会参与者合作,果断地参与为社会和人类的更加美好的未来开辟新的道路,并指引和塑造这种未来。[5]
2.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概念从其诞生到今天已经有80多年,其理论内涵随着日月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比较共同的理解是:终身教育是社会所有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与培训的总和,包括人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各种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有关研究认为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培训体系大体上可分为三大阶段:前义务教育阶段(0-6岁)、义务教育阶段和后义务教育阶段。后义务教育阶段一致延伸至人生的晚年,除普通教育外,还包括职业的、专业的、生活的等适应特殊需要的各种教育与培训活动。终身教育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动的过程。[6]终身教育不仅要求承认存在于社会当中的广泛的、多样化的学习机会的价值,而且强调应当把这些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教育与培训机会有机地统一和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的教育体系。随着近几十年来的研究与实践,终身教育已不仅仅是新的教育思想体系、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价值观,而且正在转化为新的教育制度、新的教育法规、新的教育体系、新的教育发展战略,以及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3.终身学习。目前对终身学习的解释,最具权威性、最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的定义,是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的,并经1994年11月在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所采纳的概念:“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7]终身学习具有以下特征:①开放性。学习机会向所有有学习需求的人开放,而不论其年龄、以往的学习经历及经济状况如何,阻碍人们参与学习的各种壁垒和限制将被打破;②多样性。能够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机会和内容;③整合性。各种学习机会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相互之间的衔接与沟通关系更加紧密;④社会性。全社会参与办学和学习,利用全社会的教育与学习资源,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⑤公平性。学习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权,而成为人们的普遍的权利,特别是对于不利地位的集团与人群给予特别的关心和支持;⑥灵活性。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目标、方式、时间、地点、内容和过程;⑦主体性。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需求为导向。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虽然二者在概念上具有某些共同之处,如二者都具有整体性、持续性、开放性、多样性和目的的一致性,但在概念内涵上也存在差异,侧重点有明显不同。终身教育着眼于教育的服务与提供,强调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应提供并保障人们终身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的场所、机会与权利;而终身学习则着重学习者个人内部的变化,强调是学习者的主体性,提倡个人应培养终身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二、高等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社会对终身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资源与功能及高等学校所具有的职能,决定了高等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社会对终身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知识经济时代将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伴随着知识与信息社会的发展,知识与信息的总量急剧增加,知识和技能也快速过时,在这种状况下,人生早期的学校教育,无论怎样增大知识学习,都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只有通过整个生涯中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对新知识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劳动力将进一步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将成为创造产值、同时也是容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而第三产业职业岗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人的智力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增大。经济、产业与职业结构的变化,还将带来职业流动性的增大,要求劳动者具有更强的适应变化的能力。此外,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还将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闲暇时间日渐增加,也将使人们的终身学习需求增大并日益多样化。而且,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进展,对公民参与社会事务和政治生活的能力与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要更好地完成这些社会角色,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在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人们持续不断的学习行为往往更多地指向高学历、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与培训。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在实施终身教育,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终身学习机会方面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
2.高等教育资源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物质基础。据统计2000年我国有普通高校1041所,成人高校772所,共有本专科在校生909.7万人;全国高等学校举办的各类成人非学历教育结业人数为252.12万人;已形成了中央电大和44所省级电大、841所地市级电大、1742个县级工作站和近2万个教学点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在校生为34.7万人;民办高等教育学校1321所,其中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39所,高教文凭考试试点学校370所,在学人数98.7万人。1999年国家高等教育本专科自学考试在册考生2444.93万人。军事院校104所(1998年统计)本专科在校生16.8万人。[8]此外还有由各级党校举办的高等教育课程函授教育,1997年仅中央党校在籍学生就有60万人。截止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的45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网络教育试点工作。[9]“十五”期间国家将“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到“十五”末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增加到160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左右。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教育系统和社会的教育工作负有很大的责任。高等学校是知识与信息密集,多种学科的学者、专家、教授集中的地方,又具有完备校舍、图书馆、实验实习基地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以及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最新的科技信息,这些特点和条件决定了它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是其履行终身教育使命的重要保证。高等教育具有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高等教育是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实现其育人功能的;是通过保存知识、传授知识、传播知识、发展知识、使用知识以及预测和批评,主动适应并推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实现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功能的。高等学校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技术创新和创造新职业等多种职能。前三种基本职能已为世人所认同,在此不再赘述。后两种职能,是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逐渐显现出来的新的职能。技术创新是指技术上的某种新发明或新创造。国外的经典创新理论认为,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垄断力量三个变量决定着技术创新。这种新职能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市场的杠杆作用,打破高等学校历史上形成的相对封闭性,通过现代企业的实质性参与和一体化合作,将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职能在技术创新的现实导向下进行全面的协调和有机重组,从而有助于弥合高等学校中传统与创新、理性与感性、所学与所用、学校与社会等久未解决的背离。[10]高等学校创造新职业的职能也是基于原有职能,特别是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技术创新职能这一基础的。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将充分发挥其“知识中心”、“智力中心”的作用,成为具有实力的产业部门。它依靠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能够适应社会多样易变的需求,创造以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为目的的多种新职业。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知识化了,职业的变化实质上就是知识的变化,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创造。[11]由此可见,在高等学校技术创新和创造新的高新技术职业这两种新的职能广泛确立的同时,不仅高等学校进一步社会化了,更引人注目的是,社会也将大学化。当高等学校五种职能都充分发挥的同时,高等教育自然就成为全社会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中心,必将有力地促进全民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实施。
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决定性作用
1.促进高等学校向社会开放,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对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面向社会开放既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高等学校同社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成为开放化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中心。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同企业和社会各部门的合作,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积极主动地面向社会、特别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进修和提高提供多种学习机会。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使现有的高等学校制度适应终身教育的需要,改变高等学校的专属性和封闭性,为满足全民终身教育的需要做贡献。要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沿着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方向,由学校之间的重组和资源共享走向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重组和实现高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资源共享。所谓高等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是指社会机构或个人对高等学校的设备、校舍、课程、师资等教育教学资源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为目的的有效利用。在终身教育体系中高等学校不仅是正规高等教育的场所,而且也应当成为非正规高等教育和非正式高层次、高水平教育和培训的场所。当前,一方面,要通过制定政策、法律和制度,改变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完全被高等学校控制,有限资源被学校封闭使用的状况,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时,应在平等和效率的原则下充分考虑如何使高等教育资源更广泛、更有效地服务于全民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实现社会和学校之间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这是我国在高等教育资源贫乏的条件下,建立和发展终身教育体系所必须坚持的。
2.稳步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步伐,用终身教育思想构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努力扩大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在建立、健全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的基础上,依据“共建、调控、合作、合并”的方针,进一步对高等学校的布局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其在服务面向、层次类型、学科分布等方面更加合理。在建设好一批综合性和多科性大学的同时,积极促进多功能社区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中等专业学校的基础上大力兴办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为构建布局结构合理的终身性的高等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拓宽办学渠道,开辟新的教育资源,以各种形式扩大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在保证教育质量和办学条件的前提下,积极进行多种模式、多种机制的高等教育办学试验。应鼓励开办社区学院,使其在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继续教育、闲暇教育、老年教育等方面发挥多样化的功能。社区学院的学历教育毕业生根据志愿应能够衔接转移到普通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应在继续办好广播电视教育、业余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同时,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应积极鼓励支持各种民办高等教育,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应积极调整各类教育之间的比例结构。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的需要,实行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举、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努力构建和形成包括高等学校、行业(企业)教育、社会(社区)教育和网络教育等系统在内的终身性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3.确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努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专门人才,并提供更多的终身学习机会。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正在促使高等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革,使其向着更加开放、更加多样、更加灵活的方向发展。在这一变革中,高等学校的教师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师不仅应具有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本身也应进行终身学习。因此,一方面在师资培训过程中,应开设有关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课程,加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论与方法的探究,以充实在职教师关于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探讨设置终身教育专业或在教育学专业中增设终身教育专业方向的可行性,为社会培养从事终身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是高等教育实践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知识的进步和由于知识进步、技术创新引发的职业结构的变化,不断更新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以迅速满足甚至预测新的社会需求,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在社会中充分履行其终身教育使命所必须具有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或学员的终身学习观念、习惯、方法和技能的培养,使其在离校之后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继续教育,坚持不断地终身学习,使个人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持续不断地提高,以跟上社会与科技的发展。
为了开辟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并方便那些已离开中等或高等学校的人再返校继续学习,高等学校应建立学分累积与转移制度,实行弹性的教育教学制度。学生既可以按学制规定集中时间在同一所学校或教育场所修完学业,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学校或教育场所分阶段完成学业,学习的成就(或学分)可以累计成文凭或学位,并在转移时能得到承认。在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阶段逐步放宽入学年龄限制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健全在职申请学位制度。开辟多元入学渠道,改革招生选拔制度,探索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高等学校招生选拔方式,尤其要探讨开辟专业技术职务证书或职业执照学力鉴定的入学渠道。改革偏重学历、偏重考试、偏重知识的评价考试制度,建立与完善重能力、重实绩的学习评价制度。尽快在不同类型教育之间,建立起一种能够按照一定条件相互衔接、相互融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最大限度地创造终身教育的机会。
4.开展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满足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并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我国继续教育是对“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职务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新理念为主的终身教育活动。目前,我国有1亿人正在接受形式不同的继续教育。[12]随着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继续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的主体。在我国的继续教育实践中,高等学校占着特殊的地位。目前,高等学校开展的大学专科后的继续教育有两种类型:非学历教育部分主要包括各类进修教育、国内访问学者、高级研修班、岗位培训、各类补习班等;学历教育有在职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及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等。继续教育将成为高等学校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要主动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服务,就必须大力提高继续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把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纳入学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不断加大继续教育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比重,切实把继续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基本任务,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真正发挥继续教育主力军的作用。高等学校要根据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针对地区、行业、尤其是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及适应职业技能的激烈竞争和再就业的需要,在科学技术和管理方面开设全新的继续教育课程,提供内容丰富多彩而又切合实际、形式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项目,直接为行业或企业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服务,为产品的更新换代服务,为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的职业服务,为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服务。据估计在本世纪20年代以后,为社会承担继续教育的任务将会逐渐占到整个高等学校教学任务的50%以上。因此,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在学科、科研、师资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力量,有计划地编写新的系列继续教育科目指南和与其相配套的高质量的教材,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科学预测继续教育的未来需求,并相应地进行自身变革,力争在继续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将成为继续教育的一种新的模式,并正被人们所普遍接受。作为高等学校,应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更大贡献。
5.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高层次、高质量的终身教育需求。“十五”计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教育“十五”计划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重点支持并加快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建成一批网络学校。完善高等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加快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高等教育的信息环境。”“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主,容面授、函授、自学、实验、实习等教学形式,多种媒体优化、有机组合的教育模式。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可以为各级各类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持,可以为各种社会成员终身学习提供方便、灵活、广泛、高效、优质、低廉的终身教育服务,是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办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是构建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性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开展高层次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将成为它的中心工作。同时也将成为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主要力量。
网络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高级形式,高等学校要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加强对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培养,积极探索基于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学习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深入研究虚拟校园、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等各种新的学习环境,形成开放式高等教育网络,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终身学习信息和内容。要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设高质量、多样化的网络课程,组织全国一流水平的师资进行讲授,实现跨时空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向各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丰富多样的继续教育课程。发展网络教育应注意重点高校之间、重点高校与一般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联合和协作,在多元化和一体化战略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建立资源共享的形式和机制,协作开发丰富的、高质量的网上教学资源、试题库及网上测试系统,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扩大规模,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更新的高等教育终身学习机会。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学习化社会,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我国教育改革致力于打通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障碍,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教育体制,推进学习途径多样化。”“要通过发展远程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为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开辟更为广阔的途径,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使更多的社会成员得到不断学习的机会。”[13]总之,我国高等教育要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快创新、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为建立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做出特殊而又重要的贡献。
标签:终身教育论文; 高等学校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 大学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知识体系论文; 继续教育论文;